?智者的抉择——迪尔战役
这几章记录了塔斯曼帝国内战中的四场关键性战役,原想以“四战”为名,后改为“勇气”“赏钱”两题,一针见血,揭出本质,最后定名为“勇者无惧”,“智者的抉择”,“重赏之下”(两场战役)。
塔斯曼帝国亡国战争的第二场关键性战役——迪尔大会战。
b96年,塔斯曼帝国亡国之年,这一年的帝国历史也是帝国最后一年的历史,这一年的史册是以叛乱作为开始。
b96年1月1日,军事工业重镇城市,异教徒城市维拉,一次极为经典的外援侧反型叛乱。平叛失败,再去平叛,再度失败……在一场非常惨痛的失败之后,这一地区周边的帝国军已经基本处于溃散状态,这意味着帝国在这一地区短时间已经内无法阻止足够规模的行动了。而行动了又能怎么样?在联合帝国军那些主力舰黑洞洞的炮口下,任何军事行动只能是失败,徒劳无功,浪费兵力。谁叫塔斯曼帝国自家的海军不给力呢??次月,帝国高层终于不情愿的接受了一个事实——维拉真的丢了,再也夺不回来了。
皇帝与某位高层私下说,“那就送了吧。也只能这样了。”
一座美丽的沿海城市丢了,对这样大的帝国来说似乎也不是什么大事。即使是作为最主要的军工重镇,维拉丢了,这问题可就大了。国内叛乱即将风起云涌,外敌紧逼战云密布之际,帝国大军没了军火供应来源,这真的是一件很糟糕很糟糕的事情。对帝国国防力量来说,维拉实在是太重要了,帝国陆军所有的重型大口径机枪和弹药,所有的自产100毫米加农炮以及部分该口径炮弹的供应也都来自维拉。
但那时的帝国还有救。在最后一个藩属国被联合帝国生吞掉后,维拉就已是地处边疆的危险地段了。古人云:“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狡兔三窟”,塔斯曼帝国还有一处设施齐全的军工基地——迪尔。
后殖民时代了,这个帝国的正规军作战更是讲究步炮协同,强调炮火和机枪压制射击。眼下国产大炮断了供应,貌似几百万塔斯曼帝国军从此就必须要花钱国外买枪炮喽??那时还不至于到那步,可也不远了。
塔斯曼帝国在内地迪尔还建设有另一处军工生产基地,但迪尔的产量和重要程度都不及维拉。维拉生产100毫米野炮及少量炮弹,13毫米口径重机枪及该机枪子弹和少量8毫米口径步枪;迪尔生产80毫米火炮,配用的80毫米炮弹,各种弹种的100毫米炮弹,轻机枪,步枪及其配用的8毫米口径子弹……主要的弹药生产能力基本都被配置在迪尔。
皇帝:“维拉丢了,有凯撒这种恶邻和他的海军恶狗,维拉是真丢了。我们帝国陆军可要没有大炮了。是不是从富人那里征用部分家产再从国外买些大炮回来?”
某高层(疑似首相阿木撒得利耶):“陛下,您的担忧是多余的。本族军队多少还是有些装备库存的。再说,维拉丢了,还有迪尔,迪尔地处帝国腹地亚森斯坦行省境内,远离哈利路亚教徒聚居区,不会有叛乱的,安全的很。”
…………
皇帝:“亚森斯坦行省以东的哈利路亚教地区已经出现了叛军,大量的叛军,我觉着应该适度加强迪尔的守备力量,威慑阻吓可能的小规模叛乱。”
…………
历史一再证明,局势一旦开始恶化往往会超乎最坏的想象。时间转眼就到了4月份中旬,随着后来叛乱的愈演愈烈,亚森斯坦地区也有了叛乱,大规模的叛乱。原来在绝对安全地区的军工重镇迪尔距离平叛前线也越来越近了。
某将领:“陛下,虽然迪尔所在行省也出现了较大的叛乱,有了成建制的叛军,但叛军离迪尔还远,我军依然牢牢控制着迪尔和周边交通线,我们帝国军的军火供应还是有保障的。”
………
在那个时候,几乎所有外族人都看出来了,帝国的平叛,越平越叛,叛军逆贼越剿越多。很多还暂时在帝国统治区的外族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了。同样作为外族地区的迪尔也不列外,何况这里军工厂的异教徒技术工人很多都是维拉调来的,他们通过种种渠道了解到塔斯曼帝国并不是自己吹嘘的那么强大,也很清楚这很可能是帝国最后的日子了。
…………
帝国军很清楚仅存军工基地迪尔城的重要性,“只要迪尔在,短期内帝国陆军部队不会沦为无武装的羔羊,至少轻武器的供应还是有保障的。我们能守住迪尔。我们也必须守住迪尔,没有别的选择。”同样来自帝国军系统的叛军也很清楚这一点,尤其是那些得不到某大国武器供给的叛军,更是对迪尔这个军工基地垂涎三尺。
那时的前线战况虽然很糟糕,但帝国军似乎还是有些希望的。因为帝国找着最合适的平叛战争打法了——重兵集团攻防结合机动作战,其中最堪称经典的就是磁铁战术。具体说来就是以某个有价值目标吸引敌人,主力在目标周边待机,当敌军与守军鏖战正酣,主力出击攻击敌军侧后,或者对敌军实施包围,里应外合歼灭敌军。平叛前线,这招屡试不爽,非常有效,很多战斗力不强但“志向远大”的渣渣叛军都是被这招给阴死的。帝国军这招确实是个很给力的打法,只是这些死掉的叛军大概不会想到,恰恰是各路患有先天性军事弱智的渣渣叛军作死才教会了帝国军这种新打法。
后世发掘出这一战术的发明史大概是个样子:
4月中旬,扎马山谷战役,叛军奇迹般的胜利了。之所以说奇迹般的胜利,因为那是一支没有任何大国作为靠山,没有任何外来军火接济,灭有足够财力支持,一切的一切完全都得靠自己的叛军。他们居然短短几天就全歼了两个精锐的帝国军本族人骑兵师,是边防军骑兵师哦,战力凶悍异常的本族人边防军。
这一胜利使得各路叛军军心士气大振。勇气啊!!叛军可是被打足了鸡血,这信心比黄金都之前。4月底,各种性质的叛军都有了主动作死的勇气,开始主动进攻帝国军,甚至兵力不占优的叛军也敢挑战帝国本族军精锐部队。最后,连那些从没当过正规军,更没有任何外国靠山,堪称地摊最低档次的部族武装叛军也敢于主动攻击帝国军了。当时的局势是八方有难四处起火,帝国军必然是兵力捉襟见肘。
为应对这一困局,从b96年4月下旬开始,帝国军果断放弃了大片没有守卫价值的地区,收拢集中有限的兵力,转入重点防御,军工重镇迪尔就是重点防御地区中的防御重点。在重兵守要点重点防御的同时,帝国军抽调出大量野战精锐组成机动重兵集团,扫荡相对分散的起义军,或者实施运动战,适时攻击受困于防御重点地区的起义军大部队。
帝国军这边是集中兵力重点防御重点进攻,起义军或者说叛军那边不少队伍却都进入了狗胆包天模式。
很多部族武装面对优势帝国军也敢打,结果只能是在抱团的帝国军石头面前充当破碎的鸡蛋,然后被帝国军的反击一扫而光,顺利剿灭之。
十几次各种规模的平叛战役打下来,帝国军都是大获全胜。总部的将军们发现这种打法对于各类起义军似乎都超级有效。自此,帝国军开始全面推广重点防御与重点进攻相结合的重兵集团攻防模式,并使用这一战争模式和它的各种变形战法高效率的歼灭了大量起义军,直到帝国灭亡时仍在使用磁铁战术这一经典战法。除了磁铁战术,帝国军还再次使用了几十年前平叛曾用过的石碾战术,这个中国人应该都明白,重兵扫荡,大扫荡,铁壁合围,牛刀子。抗战历史实战证明这些鬼子招对付实力不强的草根队伍确实是很有作战效率的。
很多草根起义者领导的梦之队起义军,妄想凭借那点实力改天换地弄个国,主动出击暴露目标,或是集体做梦洗脑开会,这些脑残们作死的多数结果都是被帝国军瞬间剿灭。所谓,不作死不会死,作死作多了就必死。值得一提的是,有相当的这种草根梦之队还是被前帝国军剿灭的,“起义军消灭起义军”,甚至“帝国军联合起义军消灭起义军”。垃圾草根梦之队惨遭火并的理由是他们阻碍交通有损市容拒不服从市场管理等等。当然,剿灭他们,城管的暴力级别就够用了。这些个“三无一胡”的暴乱渣渣谁都看着恶应人,前帝国军与帝国军协作算是以前的战友互助打扫战场卫生吧。
啥子叫“三无一胡”??抗战时期就有这个词了,据说是白崇禧长官造的成语。这是专门说某些垃圾“抗日武装”的,背后没有靠山,队伍没有实力,领导没有本事,还尼玛装比胡折腾。战场上这路货色绝对的有碍观瞻,搁到新国家和旧帝国都是垃圾,活该被叛军和帝国军合伙剿灭。
正规军对草民的作战行动从来都是极富效率的,几天功夫战场卫生搞掂了。前战友们的大戏要开唱了。与那些机枪都当成重武器的恶心下作民间渣渣武装相比,帝国军与前帝国军之间正规军对决才有技术含量。军人之间的战斗清爽洒脱的开打了。
应对帝国军重兵扫荡战术,正规军出身的叛军自然也是集结成重兵集团。重兵集团之间的碰撞,战火空前的激烈。
洒脱自在,绝不拖泥带水扭扭捏捏,叛军都知道绝无回头路。你叛了,那你就叛到底,即使输了战斗到死,昔日战友也敬你是条好汉。降了也会死,还会死的完全彻底的没有尊严。决不投降,这似乎是蛮族帝国几百年野蛮统治给文明人血管里注入的强悍与勇敢。
战场上,那些连续几代都是高级将领的现任将军们挥洒着自己的军事技能,在这辽阔大地上恣意创作自己的传奇,也许他们将成为开国之君或千年名将。这是他们用自己智慧来书写和创造历史的机会,必须好好把握。对于这些军事上不弱智,装备战术上跟自己悬殊不大的前战友,帝国军将领们只能是尽力发挥自己的军事智慧了。
迪尔所在行省及临近行省,一支正规军性质的叛军已经颇具规模,人家以前是帝国军,现在完全不输这一地区的帝国军。为了击败这支叛军,帝国军总部将领们决定来一次磁石战术和石碾战术的综合运用,在迪尔城下来一次歼灭战。
下文是迪尔战役前,皇帝在帝国高层军务会议的发言,以及某些与会者的发言。
某将领:“迪尔是帝国最后的军火工业基地,保住迪尔才能确保平叛前线军事后勤方面不出大问题。我们必须保护好迪尔,不能拿这地方冒险。”
另一将领:“可只有迪尔才是最好的最合适的鱼饵,只有迪尔能引来叛军的主力。”
…………
皇帝:“只要确保迪尔不丢,用这里进行一次包围战,诱出叛军围歼于城下,这也算是个好主意。……我觉着他们没本事拿下迪尔。”
某马屁将领果断逢迎圣意:“打仗很多时候类似于赌博,要下注才能赢。下的赌注越多,赢的也越多。”
…………
皇帝:“那就这么办吧。”
以迪尔作为诱饵展开一场大规模歼灭战的作战意图就这样确立了。
帝国军此次战役行动的对手,北亚森斯坦叛军亦或是前帝国军一开始就是强大的正规军武装。二月底,部分亚森斯坦族部队开始酝酿起义,计划参与者月来越多。三月上旬,这些部队陆续起义了,中旬正式建军,自称北亚森斯坦民族军,当时就有两个军的规模。后来更多的亚森斯坦族和其他各族部队加入这支起义军队伍。现在的北亚森斯坦民族军可能有二三十万人的正规军,后备部队也应该有十万人。这支叛军控制了一段海岸线,因此得到了联合帝国从海上运来的大批武器和军事物资,重炮,小炮,机枪,冲锋枪,制式军服,还有联合帝国的利益代言人——军事顾问。此前,帝国军跟这支叛军只发生过小规模的交火,发现这支叛军战斗力够强,打法够凶悍,不愧是脱胎于帝国军的叛乱武装。对于叛军师以上建制的装备情况,帝国军不甚了解,只是依照自己的情况主观臆断,认为人家基本与自己同等装备情况。帝国军大概想象不到,脱离了政府仅仅两个多月,这支叛军已经有能力创造自己民族和自己这支队伍的荣耀了。这支军队也确实创造了历史。
这里顺便看看他们异国同行们创造的荣耀历史吧:
(这卷是野史,洒家随便嘞,读者们开开眼看点真实历史吧,历朝历代开国皇帝不见得每个都是将领,但的的确确没有一个是真正平民出身的。所以,某些人就别做梦了。这事大家得接受,话难听,可那是现实啊。)
袁世凯,袁总兵他儿,大清一品大员,北洋提督,新军统领。这位袁大总统可是货真价实的民国开国大总统,孙文孙小偷只是个做戏逗比政客而已。袁大总统万岁!!!中华帝国万岁!!!
努尔哈赤,大明灭虏大将军,龙武大将军,千户候,建州统制使。据说是明军名将李成梁品行不端酒后不慎,搞了人家部落酋长的女儿,才有了这位叱咤关外的猛将,大青果开国皇帝……
朱重八皇帝,朱元璋,多方考证此人出身系元朝贵族,重要将领后代,绝非要饭的。一说,此人犯了军法得罪权贵的大元正规军万夫长,另一说法,回回探马赤军统领,更离奇的说法,大元重要将领改头换面……总之,朱皇帝者,大元将领是也。
赵宋皇帝第一人,赵匡胤都指挥使,北周禁军统领,手握60万北周禁军指挥权,呵呵。
在中央军赵司令称帝之前,五代十国的皇帝都是某地地方军节度使或者手握重兵的朝廷大将。
大唐李渊皇帝是大隋杨家皇帝的亲戚,还没出五福。我想问一下,一起出道的那么多反王,咋就只剩下大隋太原军区李司令一家人了。李世民帐下雄师天策军仅以800骑兵就击破了王世充十万大军,农民军的战斗力就连政府地方军都比不上。
大隋杨广他爹杨坚,热播电视剧《兰陵王》上的智慧将领,柱国将军,宇文邕皇帝的哥们。这位杨坚将军往上数三辈子也都是将军。
(五胡乱朝酋长皇帝们可就略了)
两晋皇帝司马氏,司马懿督师的后代。司马懿督师他爹他爷爷,位列大汉朝三公九卿。这曹司令跟司马督师老早就认识了。这大汉朝还在的时候,因为曹司令不时的跟吕布董卓隔几天来场酒,这司马督师在洛阳时就当众鄙夷训斥曹司令,严重的瞧不起你个太监龟孙软骨头。后来曹司令发达了,一场胜利的败仗就损失了人家刘表攒了一辈子的军队,人家的娃,自然是一点也不心疼。败退中,曹司令偶然遇到了当年当众辱骂他的司马督师,《新三国》这段剧情没处理好,当时人家曹司令可真是大气,对这位老相识可够意思。
两晋开国者,司马督师是大汉朝的大官员家族的后代,比乱政大宦官带大的曹操他爹曹腾(曾全面负责大汉军后勤工作)牛多了,单论论大汉朝中的文官势力可比袁绍这家豪门强。
三国的刘皇叔,曹司令员,孙司令员。要是没了曹司令员,那还有袁绍司令员,这位袁司令祖上三代都是司令员。
大汉朝,刘邦乡长,萧何县长,还有那些个落魄的楚国将军。萧何县长为何一直礼让刘邦乡长,爱护有加,why!!??因为刘邦他爹原来可是能见到楚王的,楚王的近臣啊。尊重刘邦就是尊重近臣刘老爹大人,尊重他刘老爹就是尊重楚王。韩信,韩大人他爹本来就是楚军某部优秀将领,军事能力不次于项家人,跟项家不是一个山头,因而韩某不被重用。萧何县长听说过韩信他爹的厉害,萧县长类推,韩信也很厉害,所以才会月下追韩信。
最近《芈月传》抹黑白起将军,白起,又名公孙起,在位秦王的表兄弟,正牌子的王孙,首次出战手里就有一个整师的队伍。不信可百度。白起不是狼人。魏冉也绝非野种,那是魏国国王他兄弟。那年那月的魏王,很黄很暴力了,外事访问闲不住,就把“孙俪”的母亲这位楚王妃给xxoo了,然后有了这个兄弟。楚王不在乎。“女人嘛,本王有的是。只是这事,这事是不是得,得收点钱涅。魏国那兄弟,你既然搞了我的女人,那你给我两个城市,好不好。要不我也去你那里跟你的妃子们友好友好?”(那个年代的中国人真是很放得开。呵呵)
本朝的粥总理从来都跟苏联契卡的人很熟哦。这个黄埔军校zz部是个什么单位捏??
(综上所述,小草长成百米高美国红杉,没有任何可能,哪怕是比连中彩票100次还低的可能都没有。因为本来就不是同一个物种。)
想建立自己的王朝吗?想享受无上荣光吗??
关键时刻,向某个方向迈迈步,走一走,这是智者的抉择。历史也因这种实力智者的抉择而改变。如果你这辈子这时候是李渊司令,杨坚军长,前进个两三步;如果你这时候是北周禁军赵总司令,大清北洋军袁大统领,恭喜,那就是一小步嘛。
在这些同行榜样和典型的激励下,叛乱仍在继续。各路将领都在作着选择,包括战场上的决策和高于战场层次的抉择。在几十年后的新国家,这些都会被演义成为一部部历史戏剧。尤其是这场帝国军决意豪赌一把的迪尔会战战役,极富戏剧色彩,一场颇具贵族范的战役。
这种向前走几步的想法迪尔帝国军的一位守将也是有的。这是他暂时还没有足够的勇气。这位守将是帝国本族人中的异族人,可能是因为他妈太漂亮,他的将军老爸就他一个儿子。这位将军的儿子这时候已经是少将了,比他爸退役时矮了一级军衔。他的中将老爸去世的早,他又是杂种,爬到少将这个位子已经算是很不错了。可他还想迈一步,确切的说是向起义军那里迈。小时候的玩伴,那个总是跟他这个杂种一起被其他孩子欺负的异族人小孩就在城外。城下,这位老朋友摆了几十门大炮,着实让他眼热。“人这大炮可真是得叫大炮,炮真大,筒子真粗,看着真精神”。
此时的那位异族人小孩,帝国军军区大院里长大的帝国军前少将已经是叛军的集团军司令了,迪尔城外的敌军部队居然有一半是这位儿时发小的部下。“娘啊,我哥们发达了,这都集团军司令了,我才一军长,丢人啊。”被围在迪尔城的沃斯洛浦曾这样哀叹。
混血哥的部队被围在迪尔,军工重镇迪尔被叛军包围,而围城叛军则处于周边帝国军的半包围状态。这一切统统都是帝国军“碾压”作战计划的一部分。
5月流火,血似花红。帝国高层很清楚,必须尽快扫平叛军,拖得越久叛军就越多。5月,多个战区的帝国军与叛军展开了命运的决战,不惜一切代价的决战,对双方都是如此。5月上旬,帝国军总部决定立即实施以军工重镇迪尔为诱饵的对亚森斯坦叛军的歼灭战构想,一次性解决北亚森斯坦地区的叛军。这一战役行动代号“碾压”,作战计划大致是这样的:
先佯装败退,部队四散撤离,敞开防线露出口子,让迪尔暴露在敌军面前。敌军必然会进兵迪尔。帝国军精锐部队坚守迪尔,敌军必然会投入更多力量进攻迪尔。坚守直至敌军聚集的足够多,合拢防线缺口,部队四面合击迪尔城下之敌,歼灭之。这一战役方案被命名为迪尔会战,内部保密代号“碾压”。计划投入63万部队,预外又安排了10万人的预备队。能调动这样规模部队的是一位皇族将军,阿史那路罗思上将,迪尔会战战役总指挥。他在皇帝面前许诺,只要给他足够的军力,他将在本月内清出一大片没有叛军的干净地区,为帝国平叛建立一处富庶稳定的后方。
在63万参战部队中,有两个军和多个独立师共计11万大军守卫迪尔。混血哥的那个军就在这10万守军之中,他的父亲曾经担任过这里的城防司令,他也率部驻防此地多年,对这城的情况也有足够的了解。混血哥部队所处的位置真的很重要很重要,帝国军总部也真的把中将儿混血哥当作帝国本族人了,至少是给予了足够的信赖,可混血哥却从来都是个有自己想法的人。
5月10日,帝国军开始执行迪尔会战作战方案。如帝国军所愿,叛军主力上钩了。一切似乎都很顺利。
帝国军且战且退,亚森斯坦叛军傻兮兮的一路跟着。5月15日,30万叛军齐聚迪尔城下,这是这一地区叛军的两个主力集团军。另有10万以上叛军部署在原来的缺口处。猎物进了陷阱,但猎人却犯难了。叛军军势浩大,远超帝国军预想。这几个月人家可真是没少招兵,还有圣罗曼圣苏尼娅联合帝国给提供武器,叛军不缺好装备,这重火力也确实比帝国军多的多了。
“情况有些糟的超乎想像,战前严重低估了敌军实力,现有兵力严重不足,无法实施歼灭战。”帝国军主帅阿史那路罗斯上将心里有些发毛了。他立即上报了这一情况。打未必能赢,但不打一定会输,至少迪尔保不住。为了迪尔,帝国军总部决定再追加20万预备队,豪赌一把。总部勒令:决战,决一死战。但这新来的预备队那时候还在路上,投入战斗需要时间。
时间不等人,这话从来都是很有道理的,尤其是战场上。
“叛军军势浩大,迪尔城被围的死死的。”“要是敌军全力攻城,也许一天功夫就能拿下迪尔。”阿史那路罗斯上将和他的参谋们很清楚当下叛军的实力早已是今非昔比。可是,“一旦迪尔丢了,这仗就真的没法打了。”
5月16日中午,帝国军战役指挥部最终决定硬着头皮干,发起围歼战役,“也只能这么干了,不然迪尔就真的丢了。”
当天下午,帝国军指挥部决定在突破口两侧各投入了1个骑兵军对突破口叛军防御部队展开猛烈攻击,参战部队仅有的两个骑兵军,作战目标为封闭突破口,包围迪尔城下敌军。包围圈内的敌人数量远超预计,这无疑是一招险棋,但有20万人的帝国军新编部队预备队正在赶来,这是此战能调用的最后的预备队了,到了战役的白热化时刻,就得指望这些新编部队了。
当时战役的焦点已由迪尔城下转移到了突破口。这里的战斗一开始就是白热化状态的,这里是战局最关键一点,这一点的成败基本上能决定战役全局,继而影响整个战争。
帝国军战役司令部严令参战部队务必在5月17日黄昏前封闭突破口。
5月17日凌晨,帝国军骑兵部队规定时间内到位,天微微亮就发起了攻击,从两翼突击突破口……
这里的战斗一开始就不顺利,前锋骑兵突击部队中了埋伏,冲进了起义军的火力陷阱。起义军从联合帝国那里获得了大批自动武器,并按照联合帝国军军事顾问的教导设置了若干环形火力点构成的锯齿状防御阵地。火力点守军通常是一个排,布防密度高,配置了大量自动武器。冲击的帝国军骑兵总是被来自侧向的火力攻击,越往前冲敌军火力越密,苦战一个上午,人马死尸遍地,却没有达成突破。
5月17日,临近中午,帝国军改变了战术,部队分成多股,在炮兵火力支援下,每次每个分队都集中兵力攻击一处敌军环形火力点,一个一个的拔出扫清敌军的环形火力点。这一模式还算有效率,当天下午,帝国军算是打开了局面,扫清了前沿敌军。但敌军纵深阵地还横在帝国军面前。这是若干大环形工事组成的防御地带。具体说来,两道环子,前面一道每个环子里有一个加强连,后面的环子有一个营的兵力,环环里有成建制炮兵,可以对前边和周边友军实施炮火支援。帝国军只得继续猛攻,但是这道防线遏制住了他们的攻势。17日黄昏,帝国军骑兵死伤累累,只是突破了前沿,拿下了个位数的小环环,起义军的防线大致完整,帝国军未能按计划如期封闭突破口。
5月18日晨,突破口的战斗又要开始了,帝国军又换了新战法,骑兵炮兵协同,集中兵力火力猛攻一点,力图拿下两个相邻的大环子,达成突破,又是一个上午的死斗。战斗的结果是帝国军的炮兵挨了炮再也没法开炮了,帝国军骑兵美美的尝了百十箱机枪子弹,外加几百发炮弹。这些炮弹不止来自环子里,第二道环子后面是起义军机动布防的重炮部队。
5月18日下午,帝国军投入了所有力量,一场双方都伤亡惨重的激战死斗之后,帝国军达成了部分目的,突破了环子防御带。防御带后面是已经要塞化布防的交通线村镇,还有若干沿着交通线的机枪火力点。只要攻下一处村镇,就切断了敌军的交通线。可这两个帝国军骑兵军已经损失殆尽,再也攻不动了,部队需要修正补充。
在帝国军看来,5月17,18日的突破口作战极不顺利,损失惨重,远超此前估算。5月18日黄昏,帝国军被迫投入了生力军,再次猛攻突破口。战斗从黄昏开始,持续了一夜,在白天依然是激情依旧。双方都在不断向突破口投送兵力,人员,武器弹药。这里是一场绞肉机模式的混战。
5月19日上午10时20分,帝国军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后,终于击溃了突破口之敌,夺下一处要塞化小镇,也算是封闭了突破口。起义军方面对此的说法是小镇守军弹药损耗严重,伤亡巨大,主动撤出战斗。
帝国军作战记录称:在维拉会战突破口战斗中,因敌军装备了大量简易自动武器,两个骑兵军死伤殆尽,帝国军又投入了多个独立骑兵师和步兵师,对多个目标实施攻击,终于在一处得手,达成第一步战役目的。
帝国军死伤惨重,但终于达成了战役目的。不过,这似乎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了。战争中时间就是胜利,几分钟就是生与死的区别,何况是整整晚了40个小时。
5月19日晨8时,迪尔守军向指挥部发来电报称,“我部宣布起义,我部自即日起脱离帝国军战斗序列,加入起义军。”迪尔丢了,这还意味着11万迪尔守军成了敌军。电文附文称:有6000余名官兵不愿起义,被解除武装关押,无人员伤亡。起义军在合适时机会无条件释放这些官兵。
这封电报对阿史那路罗斯上将来说简直是五雷轰顶。
5月19日下午14时,配备重炮的敌军再次向突破口发起攻击,黄昏时分突破口主要交通线被打通。据说是来自圣罗曼帝国的叛军军事顾问指挥后备部队发动了这场进攻。战后学者研究发现这些后备部队总计才两个新编步兵军6万人,外加两个集团军属新编炮兵群。这大概是当时能够及时调到的所有部队了。
关键时刻,决战时分,帝国军前线司令部却彻底失去了拼死一搏争取胜利的勇气,是那大炮的吼声让帝国军的将军们感到了恐惧,并让他们完全误判了战局。
“依据这支叛军的编制,这样猛烈的炮火,意味着有两个集团军规模的敌军在突破口作战,突破口有30万叛军来援大军,30万生力军。被击退的突破口叛军残军不下5万人。迪尔城下,叛军主力30万。城内叛军11万。当面叛军已有76万之众。显然,我军已经完全不具备计划中的绝对兵力优势。就连最基本的兵力数量占优都做不到了。火力方面,叛军对我军的优势已经是十分明显了。……突破口叛军部队的表现证明在部队实际战斗力上叛军不次于我军。……我军此战将很难取胜……“
5月19日下午15时,迪尔会战战役前线司令部司令阿史那路罗思上将下令防线后部队停止对迪尔展开合围行动,命令“前线各部立即做好撤退准备,今夜到明晨将进行全线撤退”。
不过当时这种情况下,帝国军若能坚持将迪尔会战进行下去,仍有可能惨胜,歼灭叛军大部,或至少是给叛军以惨重打击。(11万“起义”新增叛军未必会参加战斗。城下敌军30万,帝国军当天黄昏可立即投入的攻击部队20万人,当时帝国军的战斗力强于充斥着新兵的叛军部队。次日可再投入20万,5月24日前,还有20万预备队能赶到战区。)
帝国军有可能会赢,但那也只会是一场惨胜,帝国军可能要付出的代价是参战部队伤亡殆尽。可帝国军队拼了血本赢了以后很怎么样,只会是更多的叛乱。因为帝国本族军队又少了,更加镇不住外族军队了。
“剩下的帝国本族军队很宝贵,不能在这场豪赌中湮灭掉。”前线司令部司令阿史那路罗思上将头脑还算清醒。那时帝国的最佳国策就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帝国本族部队撤回本族地区,解散帝国或者搞联邦。可那些封建帝王的头脑里哪里有联邦这个概念,他们自大的要命,认为至少可以保住大部分祖先征服的地区。
后历史档案解密,混血哥5月18日晚率部起义,另有一个独立师也被异教徒策反,将防区交给叛军,其余守军见胜利无望也加入了起义。未能如期封闭突破口和敌军大军围城造成守军对友军的信任严重动摇;敌军几天来在城下展示数十门来自圣罗曼帝国155重型榴弹炮造成了守军丧失了防守信心,绝大多数守军最终选择了“起义”倒向敌军。
我军自4月份中旬起,将大批战备库存重炮交给仍未被我收编的叛军。亲我军的塔斯曼帝国叛军部队每个军都装备了18门或36门口径120mm以上的大口径火炮。那时可能还未形成战斗力,但这可是绝对征服一切眼球的。
这些大炮那粗大的炮管比任何忠义宣传、传统习惯更有说服力,也要比任何塔斯曼帝国陆军的轻型野战炮更有胜利的卖相,不用开口就能给叛军官兵空前的胜利信心。那些虚的假的忽悠人的破烂招牌在这些大炮无声的炮火中瞬间被炸得粉碎。对于谋生的平民,它们是极富号召力的招兵广告。这个世界,你得有实力人家才会跟你混。
b96年5月19日,塔斯曼帝国仅存的军工基地迪尔丢了,这意味着国产野战火炮供应断绝,国产枪械供应断绝。两个月后,塔斯曼帝国陆军残存部队开始逐步换装来自国际市场的“万国造装备”。
5月20日凌晨,帝国军全面开始了空前的大撤退,整条战线全线大撤退……有几支部队一个兵都没撤,5月19日晚上队列整齐的去了战线另一边,投诚。迪尔城守军那里密码编码齐全,帝国军发出的所有电文都可以向起义军通报,起义军一开始就很清楚帝国军的撤退时间路线,但没有采取任何军事行动。
5月20日下午,迪尔和周边地区已经是战线叛军一侧的后方地区。
5月21日上午6时,迪尔城中不愿参加起义的6000多帝国军官兵被无条件释放了,他们带着发还的武器穿越战线回到了帝国军战斗序列里。
叛军与帝国军,曾经的战友,现在的敌手,双方在此战役中的变现都还算绅士。然而,不绅士的一幕却在应该最有绅士范的人群中上演了。塔斯曼帝国皇帝阿史那沙比哈暴跳如雷,咒骂叛军放回的这6000人也是叛军余党,至少是“军人违法职责罪”的罪犯,要统统杀掉。这6000官兵几乎马上被投入监狱。5月底,这批人中的军官被处死,士兵被再次送往前线。
5月22日,塔斯曼帝国军事委员会还执行皇帝的命令,逮捕了迪尔会战战役前线司令部司令阿史那路罗思上将。6月1日,这位上将被帝国最高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并立即执行了枪决。他的罪名是“惧敌怯战”“擅离职守”“临阵脱逃”。可阿史那路罗思上将直到被逮捕的那一刻,仍然在前线指挥岗位上,那里距离敌军只有2公里,他甚至准备了自己亲自与敌军战斗的机枪。谁都明白,这是皇帝的意思,“杀一儆百”,明确通告剩下的将军们,“你们必须死战到底”。
平心而论,这位阿史那路罗思上将是皇族成员中极为优秀的将领,但绝不是唯一的皇族将军,合格的皇族将军很多。但他死后,其余的这些皇族将军都逐步放弃了军队指挥权。客观的讲,这颗击毙阿史那路罗斯上将的子弹为更多的帝国本族部队反叛创造了条件,加快了帝国的终结。
“打仗很多时候类似于赌博,要下注才能赢。下的赌注越多,赢的也越多。”可你怎么能确认一定会赢。
赌输了,迪尔丢了。迪尔战役后几个月,战备军火库存耗光了,帝国军的自产军火真的断了供应。很多事必须考虑周全,尤其是可能会出现的最糟糕的那种情况。
迪尔战役后记:
历史总是充满了巧合和狗血。后来迪尔战役历史创造者们的故事比这场战役的意外结局还要令人惊叹。
五年后,前塔斯曼帝国末代首相阿姆撒*得利耶在新国家的高档酒店里亲眼见到了阿史那路罗思上将。惊奇恐惧之余,首相习惯性的伸手与上将握手,他确认这位上将确实是活人。略作寒暄之后,两位前帝国高层开始了攀谈,进而叫来双方各自客人,要个最大的房间,前首相大嘴一张,“今天我请了。”
昔日帝国勋贵的欢宴上,首相得知这位皇族将军和他的铁杆部下们正在“亚森斯坦叛军”建立的亚森斯坦国国防军军官大学任教。当年死的只是个替身,军事法庭相关人员和上将的老部下联手做戏,救下了上将并以一支部队前线起义的方式把他送到了叛军那里。次月,这些上将的老部下也在条件成熟后毅然率部起义。
前首相对自己的英雄事迹没有多说,只是告知将军们自己可以跟某国高层做些生意,如果将军们钱上或者人脉上有需要,可以找他这位昔日首相今日巨富帮忙。将军们其实也都心领神会,“相爷的跨国买卖早就开始了”。
话到嘴边留半句,凡事点到为止。相信在国亡之际,高层都是会给自己留好路的,绝对是普通人无法想像的好路。就像那位蒋总统与日本方面的密电从来都非常雷人,当然,在前线拼死作战的双方官兵是看不到这些高层次绝密文件的。
…………
还有主角,混血哥尼采沃斯洛浦少将。
十年后,迪尔城守军中带头起义的混血哥为参加总统竞选放了大招——出书。这时的混血哥杂种少将应该被尊称为——尼采沃思洛浦主席,亚森斯坦共和国自由党主席,国家英雄,前国防部长……
沃思洛浦主席在他的《血之荣誉建国战争回忆录》一书中公开了那时那地迪尔城的情形。
b96年5月13日,前塔斯曼帝国仅存的军工重镇迪尔城被围了。围城的是前帝国军,其中的一位将领是沃思洛浦主席小时候的玩伴,同住一个军队家属区,现任国家经济部部长罗科尼奥森,这个罗科尼奥森也是头衔一大堆,也是这次的总统竞选人。
当时这哥俩一个守城,一个攻城,那时候就唱对台了,呵呵。不知罗科尼奥森部长是否曾后悔,“当年在城下一炮轰死这个狗杂种就好了。”
5月14日,两个好朋友,再次面对面,罗科尼奥森在迪尔城下办了个大炮展览会,尼采沃思洛浦应邀在城楼上近距离参观,当年陪同“总统”一起参观的还有多位守军将领。
当天晚上,尼采沃思洛浦就睡不着了。看了他哥们主办的大炮展,混血哥当然有想法了。原先以为人家是步枪加步兵,破铁配逗比的炮灰填人命战斗模式。现在看来自己才是炮灰,塔斯曼帝国就是一个逗比,看看人家那大炮,那叫一个威武,那叫一个流弊,可那是人家的家伙啊。不仅仅是下面的种种动机,这位主席行动了。
“我为了不让城里的民众遭受炮轰,我为了这座城市和她的文化不被战火焚毁”……总之煽情的一堆,总之“我沃思洛浦主席救了一个城的人和我所有的战友””这是我应该做的我本来可以做得更多。……“
5月15号,这哥俩就进行了秘密接触。沃斯洛浦主席心里有底了。
5月16号,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天,尼采沃思洛浦看了他妈一趟之后,坚决的下了决心。“为了人民,”当年的混血哥,现在的尼采沃思洛浦主席豁出去了。兵变。兵变。当天下午,部下主要军官被以聚餐名义召集起来商谈“活路问题”或“为了人民问题”,全体一致同意起义。
16日深夜22时,塔斯曼帝国陆军第31步兵军宣布,“我部自即刻起,起义!”,“我部脱离塔斯曼帝国陆军战斗序列,不再服从该军事系统的指挥调遣。”,“自即刻起,我部为人民而战!!”。
(事实上,这些电报是19日发出的,16日,沃斯洛浦只是笼络部下完全控制了城防,直到确信帝国军败了他才正式宣布起义。)
5月26日,当年的沃思洛浦主席被任命为亚森斯坦共和国第4集团军司令,部队就是城里所有的起义部队,他也有自己的集团军了,他可以为解放人民而战了,(他可以妥妥的站在胜利者一边为自己而战了)。
此后,亚森斯坦共和国第4集团军独立完成了解放果洛城、萨尔城、鲁尼谷地等重要地区的战斗……
我亚森斯坦共和国第4集团军在沃思洛浦主席领导下浴血奋战,………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向人民致敬。
……
激动吧,混血哥沃思洛浦主席貌似真的要当总统了。别急还得继续拉票。要制造绝度压倒优势的得票率。
书里还有大招,绝对的高档次隐私——沃思洛浦主席已故母亲竟然是,竟然是圣苏妮亚人,是个迷航的圣苏妮亚小渔民,打渔误入帝国境内,她和父亲都被帝国军抓了。万恶的塔斯曼帝国军打死了沃思洛浦主席的姥爷,把沃思洛浦主席他妈上交给上级了。尼采沃思洛浦主席,绝对的贫下中农出身,是给咱劳动人民说话的……
还有,从法律上讲,这个沃思洛浦主席可是联合帝国的公民啊!!联合帝国是咱亚森斯坦共和国的老大啊!!
后来,混血哥沃思洛浦主席光荣的成为了亚森斯坦共和国第二人民选总统。
这位沃思洛浦主席,走对了路,迈对了步,还有那么点血统,怎能让我联合帝国不扶持……
在沃思洛浦主席的第二个任期里,亚森斯坦共和国举行了全民公投,96.4%的公民愿意让该国作为一个自由省并入联合帝国。虽有,依照该国宪法,亚森斯坦共和国并入联合帝国。
自此,我国吃掉了前塔斯曼帝国80%的领土。想来味道也实在是好极了,只可惜嘴边上再也没有这么肥的肉了。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想当总统,你得有种,还得有为,最重要的是,你必须得有后台还得全心全意为了后台利益。你要明白,后台的利益高于一切!!
这位尼采*沃斯洛浦貌似在塔斯曼帝国那边后台更硬些,那是一位中将军衔将军。但是,智者的智慧、智者的抉择,往往与众不同。他选择了母亲、被帝国军抓做奴隶的联合帝国小渔民。历史走向证明尼采沃斯洛普选对了。
;
这几章记录了塔斯曼帝国内战中的四场关键性战役,原想以“四战”为名,后改为“勇气”“赏钱”两题,一针见血,揭出本质,最后定名为“勇者无惧”,“智者的抉择”,“重赏之下”(两场战役)。
塔斯曼帝国亡国战争的第二场关键性战役——迪尔大会战。
b96年,塔斯曼帝国亡国之年,这一年的帝国历史也是帝国最后一年的历史,这一年的史册是以叛乱作为开始。
b96年1月1日,军事工业重镇城市,异教徒城市维拉,一次极为经典的外援侧反型叛乱。平叛失败,再去平叛,再度失败……在一场非常惨痛的失败之后,这一地区周边的帝国军已经基本处于溃散状态,这意味着帝国在这一地区短时间已经内无法阻止足够规模的行动了。而行动了又能怎么样?在联合帝国军那些主力舰黑洞洞的炮口下,任何军事行动只能是失败,徒劳无功,浪费兵力。谁叫塔斯曼帝国自家的海军不给力呢??次月,帝国高层终于不情愿的接受了一个事实——维拉真的丢了,再也夺不回来了。
皇帝与某位高层私下说,“那就送了吧。也只能这样了。”
一座美丽的沿海城市丢了,对这样大的帝国来说似乎也不是什么大事。即使是作为最主要的军工重镇,维拉丢了,这问题可就大了。国内叛乱即将风起云涌,外敌紧逼战云密布之际,帝国大军没了军火供应来源,这真的是一件很糟糕很糟糕的事情。对帝国国防力量来说,维拉实在是太重要了,帝国陆军所有的重型大口径机枪和弹药,所有的自产100毫米加农炮以及部分该口径炮弹的供应也都来自维拉。
但那时的帝国还有救。在最后一个藩属国被联合帝国生吞掉后,维拉就已是地处边疆的危险地段了。古人云:“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狡兔三窟”,塔斯曼帝国还有一处设施齐全的军工基地——迪尔。
后殖民时代了,这个帝国的正规军作战更是讲究步炮协同,强调炮火和机枪压制射击。眼下国产大炮断了供应,貌似几百万塔斯曼帝国军从此就必须要花钱国外买枪炮喽??那时还不至于到那步,可也不远了。
塔斯曼帝国在内地迪尔还建设有另一处军工生产基地,但迪尔的产量和重要程度都不及维拉。维拉生产100毫米野炮及少量炮弹,13毫米口径重机枪及该机枪子弹和少量8毫米口径步枪;迪尔生产80毫米火炮,配用的80毫米炮弹,各种弹种的100毫米炮弹,轻机枪,步枪及其配用的8毫米口径子弹……主要的弹药生产能力基本都被配置在迪尔。
皇帝:“维拉丢了,有凯撒这种恶邻和他的海军恶狗,维拉是真丢了。我们帝国陆军可要没有大炮了。是不是从富人那里征用部分家产再从国外买些大炮回来?”
某高层(疑似首相阿木撒得利耶):“陛下,您的担忧是多余的。本族军队多少还是有些装备库存的。再说,维拉丢了,还有迪尔,迪尔地处帝国腹地亚森斯坦行省境内,远离哈利路亚教徒聚居区,不会有叛乱的,安全的很。”
…………
皇帝:“亚森斯坦行省以东的哈利路亚教地区已经出现了叛军,大量的叛军,我觉着应该适度加强迪尔的守备力量,威慑阻吓可能的小规模叛乱。”
…………
历史一再证明,局势一旦开始恶化往往会超乎最坏的想象。时间转眼就到了4月份中旬,随着后来叛乱的愈演愈烈,亚森斯坦地区也有了叛乱,大规模的叛乱。原来在绝对安全地区的军工重镇迪尔距离平叛前线也越来越近了。
某将领:“陛下,虽然迪尔所在行省也出现了较大的叛乱,有了成建制的叛军,但叛军离迪尔还远,我军依然牢牢控制着迪尔和周边交通线,我们帝国军的军火供应还是有保障的。”
………
在那个时候,几乎所有外族人都看出来了,帝国的平叛,越平越叛,叛军逆贼越剿越多。很多还暂时在帝国统治区的外族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了。同样作为外族地区的迪尔也不列外,何况这里军工厂的异教徒技术工人很多都是维拉调来的,他们通过种种渠道了解到塔斯曼帝国并不是自己吹嘘的那么强大,也很清楚这很可能是帝国最后的日子了。
…………
帝国军很清楚仅存军工基地迪尔城的重要性,“只要迪尔在,短期内帝国陆军部队不会沦为无武装的羔羊,至少轻武器的供应还是有保障的。我们能守住迪尔。我们也必须守住迪尔,没有别的选择。”同样来自帝国军系统的叛军也很清楚这一点,尤其是那些得不到某大国武器供给的叛军,更是对迪尔这个军工基地垂涎三尺。
那时的前线战况虽然很糟糕,但帝国军似乎还是有些希望的。因为帝国找着最合适的平叛战争打法了——重兵集团攻防结合机动作战,其中最堪称经典的就是磁铁战术。具体说来就是以某个有价值目标吸引敌人,主力在目标周边待机,当敌军与守军鏖战正酣,主力出击攻击敌军侧后,或者对敌军实施包围,里应外合歼灭敌军。平叛前线,这招屡试不爽,非常有效,很多战斗力不强但“志向远大”的渣渣叛军都是被这招给阴死的。帝国军这招确实是个很给力的打法,只是这些死掉的叛军大概不会想到,恰恰是各路患有先天性军事弱智的渣渣叛军作死才教会了帝国军这种新打法。
后世发掘出这一战术的发明史大概是个样子:
4月中旬,扎马山谷战役,叛军奇迹般的胜利了。之所以说奇迹般的胜利,因为那是一支没有任何大国作为靠山,没有任何外来军火接济,灭有足够财力支持,一切的一切完全都得靠自己的叛军。他们居然短短几天就全歼了两个精锐的帝国军本族人骑兵师,是边防军骑兵师哦,战力凶悍异常的本族人边防军。
这一胜利使得各路叛军军心士气大振。勇气啊!!叛军可是被打足了鸡血,这信心比黄金都之前。4月底,各种性质的叛军都有了主动作死的勇气,开始主动进攻帝国军,甚至兵力不占优的叛军也敢挑战帝国本族军精锐部队。最后,连那些从没当过正规军,更没有任何外国靠山,堪称地摊最低档次的部族武装叛军也敢于主动攻击帝国军了。当时的局势是八方有难四处起火,帝国军必然是兵力捉襟见肘。
为应对这一困局,从b96年4月下旬开始,帝国军果断放弃了大片没有守卫价值的地区,收拢集中有限的兵力,转入重点防御,军工重镇迪尔就是重点防御地区中的防御重点。在重兵守要点重点防御的同时,帝国军抽调出大量野战精锐组成机动重兵集团,扫荡相对分散的起义军,或者实施运动战,适时攻击受困于防御重点地区的起义军大部队。
帝国军这边是集中兵力重点防御重点进攻,起义军或者说叛军那边不少队伍却都进入了狗胆包天模式。
很多部族武装面对优势帝国军也敢打,结果只能是在抱团的帝国军石头面前充当破碎的鸡蛋,然后被帝国军的反击一扫而光,顺利剿灭之。
十几次各种规模的平叛战役打下来,帝国军都是大获全胜。总部的将军们发现这种打法对于各类起义军似乎都超级有效。自此,帝国军开始全面推广重点防御与重点进攻相结合的重兵集团攻防模式,并使用这一战争模式和它的各种变形战法高效率的歼灭了大量起义军,直到帝国灭亡时仍在使用磁铁战术这一经典战法。除了磁铁战术,帝国军还再次使用了几十年前平叛曾用过的石碾战术,这个中国人应该都明白,重兵扫荡,大扫荡,铁壁合围,牛刀子。抗战历史实战证明这些鬼子招对付实力不强的草根队伍确实是很有作战效率的。
很多草根起义者领导的梦之队起义军,妄想凭借那点实力改天换地弄个国,主动出击暴露目标,或是集体做梦洗脑开会,这些脑残们作死的多数结果都是被帝国军瞬间剿灭。所谓,不作死不会死,作死作多了就必死。值得一提的是,有相当的这种草根梦之队还是被前帝国军剿灭的,“起义军消灭起义军”,甚至“帝国军联合起义军消灭起义军”。垃圾草根梦之队惨遭火并的理由是他们阻碍交通有损市容拒不服从市场管理等等。当然,剿灭他们,城管的暴力级别就够用了。这些个“三无一胡”的暴乱渣渣谁都看着恶应人,前帝国军与帝国军协作算是以前的战友互助打扫战场卫生吧。
啥子叫“三无一胡”??抗战时期就有这个词了,据说是白崇禧长官造的成语。这是专门说某些垃圾“抗日武装”的,背后没有靠山,队伍没有实力,领导没有本事,还尼玛装比胡折腾。战场上这路货色绝对的有碍观瞻,搁到新国家和旧帝国都是垃圾,活该被叛军和帝国军合伙剿灭。
正规军对草民的作战行动从来都是极富效率的,几天功夫战场卫生搞掂了。前战友们的大戏要开唱了。与那些机枪都当成重武器的恶心下作民间渣渣武装相比,帝国军与前帝国军之间正规军对决才有技术含量。军人之间的战斗清爽洒脱的开打了。
应对帝国军重兵扫荡战术,正规军出身的叛军自然也是集结成重兵集团。重兵集团之间的碰撞,战火空前的激烈。
洒脱自在,绝不拖泥带水扭扭捏捏,叛军都知道绝无回头路。你叛了,那你就叛到底,即使输了战斗到死,昔日战友也敬你是条好汉。降了也会死,还会死的完全彻底的没有尊严。决不投降,这似乎是蛮族帝国几百年野蛮统治给文明人血管里注入的强悍与勇敢。
战场上,那些连续几代都是高级将领的现任将军们挥洒着自己的军事技能,在这辽阔大地上恣意创作自己的传奇,也许他们将成为开国之君或千年名将。这是他们用自己智慧来书写和创造历史的机会,必须好好把握。对于这些军事上不弱智,装备战术上跟自己悬殊不大的前战友,帝国军将领们只能是尽力发挥自己的军事智慧了。
迪尔所在行省及临近行省,一支正规军性质的叛军已经颇具规模,人家以前是帝国军,现在完全不输这一地区的帝国军。为了击败这支叛军,帝国军总部将领们决定来一次磁石战术和石碾战术的综合运用,在迪尔城下来一次歼灭战。
下文是迪尔战役前,皇帝在帝国高层军务会议的发言,以及某些与会者的发言。
某将领:“迪尔是帝国最后的军火工业基地,保住迪尔才能确保平叛前线军事后勤方面不出大问题。我们必须保护好迪尔,不能拿这地方冒险。”
另一将领:“可只有迪尔才是最好的最合适的鱼饵,只有迪尔能引来叛军的主力。”
…………
皇帝:“只要确保迪尔不丢,用这里进行一次包围战,诱出叛军围歼于城下,这也算是个好主意。……我觉着他们没本事拿下迪尔。”
某马屁将领果断逢迎圣意:“打仗很多时候类似于赌博,要下注才能赢。下的赌注越多,赢的也越多。”
…………
皇帝:“那就这么办吧。”
以迪尔作为诱饵展开一场大规模歼灭战的作战意图就这样确立了。
帝国军此次战役行动的对手,北亚森斯坦叛军亦或是前帝国军一开始就是强大的正规军武装。二月底,部分亚森斯坦族部队开始酝酿起义,计划参与者月来越多。三月上旬,这些部队陆续起义了,中旬正式建军,自称北亚森斯坦民族军,当时就有两个军的规模。后来更多的亚森斯坦族和其他各族部队加入这支起义军队伍。现在的北亚森斯坦民族军可能有二三十万人的正规军,后备部队也应该有十万人。这支叛军控制了一段海岸线,因此得到了联合帝国从海上运来的大批武器和军事物资,重炮,小炮,机枪,冲锋枪,制式军服,还有联合帝国的利益代言人——军事顾问。此前,帝国军跟这支叛军只发生过小规模的交火,发现这支叛军战斗力够强,打法够凶悍,不愧是脱胎于帝国军的叛乱武装。对于叛军师以上建制的装备情况,帝国军不甚了解,只是依照自己的情况主观臆断,认为人家基本与自己同等装备情况。帝国军大概想象不到,脱离了政府仅仅两个多月,这支叛军已经有能力创造自己民族和自己这支队伍的荣耀了。这支军队也确实创造了历史。
这里顺便看看他们异国同行们创造的荣耀历史吧:
(这卷是野史,洒家随便嘞,读者们开开眼看点真实历史吧,历朝历代开国皇帝不见得每个都是将领,但的的确确没有一个是真正平民出身的。所以,某些人就别做梦了。这事大家得接受,话难听,可那是现实啊。)
袁世凯,袁总兵他儿,大清一品大员,北洋提督,新军统领。这位袁大总统可是货真价实的民国开国大总统,孙文孙小偷只是个做戏逗比政客而已。袁大总统万岁!!!中华帝国万岁!!!
努尔哈赤,大明灭虏大将军,龙武大将军,千户候,建州统制使。据说是明军名将李成梁品行不端酒后不慎,搞了人家部落酋长的女儿,才有了这位叱咤关外的猛将,大青果开国皇帝……
朱重八皇帝,朱元璋,多方考证此人出身系元朝贵族,重要将领后代,绝非要饭的。一说,此人犯了军法得罪权贵的大元正规军万夫长,另一说法,回回探马赤军统领,更离奇的说法,大元重要将领改头换面……总之,朱皇帝者,大元将领是也。
赵宋皇帝第一人,赵匡胤都指挥使,北周禁军统领,手握60万北周禁军指挥权,呵呵。
在中央军赵司令称帝之前,五代十国的皇帝都是某地地方军节度使或者手握重兵的朝廷大将。
大唐李渊皇帝是大隋杨家皇帝的亲戚,还没出五福。我想问一下,一起出道的那么多反王,咋就只剩下大隋太原军区李司令一家人了。李世民帐下雄师天策军仅以800骑兵就击破了王世充十万大军,农民军的战斗力就连政府地方军都比不上。
大隋杨广他爹杨坚,热播电视剧《兰陵王》上的智慧将领,柱国将军,宇文邕皇帝的哥们。这位杨坚将军往上数三辈子也都是将军。
(五胡乱朝酋长皇帝们可就略了)
两晋皇帝司马氏,司马懿督师的后代。司马懿督师他爹他爷爷,位列大汉朝三公九卿。这曹司令跟司马督师老早就认识了。这大汉朝还在的时候,因为曹司令不时的跟吕布董卓隔几天来场酒,这司马督师在洛阳时就当众鄙夷训斥曹司令,严重的瞧不起你个太监龟孙软骨头。后来曹司令发达了,一场胜利的败仗就损失了人家刘表攒了一辈子的军队,人家的娃,自然是一点也不心疼。败退中,曹司令偶然遇到了当年当众辱骂他的司马督师,《新三国》这段剧情没处理好,当时人家曹司令可真是大气,对这位老相识可够意思。
两晋开国者,司马督师是大汉朝的大官员家族的后代,比乱政大宦官带大的曹操他爹曹腾(曾全面负责大汉军后勤工作)牛多了,单论论大汉朝中的文官势力可比袁绍这家豪门强。
三国的刘皇叔,曹司令员,孙司令员。要是没了曹司令员,那还有袁绍司令员,这位袁司令祖上三代都是司令员。
大汉朝,刘邦乡长,萧何县长,还有那些个落魄的楚国将军。萧何县长为何一直礼让刘邦乡长,爱护有加,why!!??因为刘邦他爹原来可是能见到楚王的,楚王的近臣啊。尊重刘邦就是尊重近臣刘老爹大人,尊重他刘老爹就是尊重楚王。韩信,韩大人他爹本来就是楚军某部优秀将领,军事能力不次于项家人,跟项家不是一个山头,因而韩某不被重用。萧何县长听说过韩信他爹的厉害,萧县长类推,韩信也很厉害,所以才会月下追韩信。
最近《芈月传》抹黑白起将军,白起,又名公孙起,在位秦王的表兄弟,正牌子的王孙,首次出战手里就有一个整师的队伍。不信可百度。白起不是狼人。魏冉也绝非野种,那是魏国国王他兄弟。那年那月的魏王,很黄很暴力了,外事访问闲不住,就把“孙俪”的母亲这位楚王妃给xxoo了,然后有了这个兄弟。楚王不在乎。“女人嘛,本王有的是。只是这事,这事是不是得,得收点钱涅。魏国那兄弟,你既然搞了我的女人,那你给我两个城市,好不好。要不我也去你那里跟你的妃子们友好友好?”(那个年代的中国人真是很放得开。呵呵)
本朝的粥总理从来都跟苏联契卡的人很熟哦。这个黄埔军校zz部是个什么单位捏??
(综上所述,小草长成百米高美国红杉,没有任何可能,哪怕是比连中彩票100次还低的可能都没有。因为本来就不是同一个物种。)
想建立自己的王朝吗?想享受无上荣光吗??
关键时刻,向某个方向迈迈步,走一走,这是智者的抉择。历史也因这种实力智者的抉择而改变。如果你这辈子这时候是李渊司令,杨坚军长,前进个两三步;如果你这时候是北周禁军赵总司令,大清北洋军袁大统领,恭喜,那就是一小步嘛。
在这些同行榜样和典型的激励下,叛乱仍在继续。各路将领都在作着选择,包括战场上的决策和高于战场层次的抉择。在几十年后的新国家,这些都会被演义成为一部部历史戏剧。尤其是这场帝国军决意豪赌一把的迪尔会战战役,极富戏剧色彩,一场颇具贵族范的战役。
这种向前走几步的想法迪尔帝国军的一位守将也是有的。这是他暂时还没有足够的勇气。这位守将是帝国本族人中的异族人,可能是因为他妈太漂亮,他的将军老爸就他一个儿子。这位将军的儿子这时候已经是少将了,比他爸退役时矮了一级军衔。他的中将老爸去世的早,他又是杂种,爬到少将这个位子已经算是很不错了。可他还想迈一步,确切的说是向起义军那里迈。小时候的玩伴,那个总是跟他这个杂种一起被其他孩子欺负的异族人小孩就在城外。城下,这位老朋友摆了几十门大炮,着实让他眼热。“人这大炮可真是得叫大炮,炮真大,筒子真粗,看着真精神”。
此时的那位异族人小孩,帝国军军区大院里长大的帝国军前少将已经是叛军的集团军司令了,迪尔城外的敌军部队居然有一半是这位儿时发小的部下。“娘啊,我哥们发达了,这都集团军司令了,我才一军长,丢人啊。”被围在迪尔城的沃斯洛浦曾这样哀叹。
混血哥的部队被围在迪尔,军工重镇迪尔被叛军包围,而围城叛军则处于周边帝国军的半包围状态。这一切统统都是帝国军“碾压”作战计划的一部分。
5月流火,血似花红。帝国高层很清楚,必须尽快扫平叛军,拖得越久叛军就越多。5月,多个战区的帝国军与叛军展开了命运的决战,不惜一切代价的决战,对双方都是如此。5月上旬,帝国军总部决定立即实施以军工重镇迪尔为诱饵的对亚森斯坦叛军的歼灭战构想,一次性解决北亚森斯坦地区的叛军。这一战役行动代号“碾压”,作战计划大致是这样的:
先佯装败退,部队四散撤离,敞开防线露出口子,让迪尔暴露在敌军面前。敌军必然会进兵迪尔。帝国军精锐部队坚守迪尔,敌军必然会投入更多力量进攻迪尔。坚守直至敌军聚集的足够多,合拢防线缺口,部队四面合击迪尔城下之敌,歼灭之。这一战役方案被命名为迪尔会战,内部保密代号“碾压”。计划投入63万部队,预外又安排了10万人的预备队。能调动这样规模部队的是一位皇族将军,阿史那路罗思上将,迪尔会战战役总指挥。他在皇帝面前许诺,只要给他足够的军力,他将在本月内清出一大片没有叛军的干净地区,为帝国平叛建立一处富庶稳定的后方。
在63万参战部队中,有两个军和多个独立师共计11万大军守卫迪尔。混血哥的那个军就在这10万守军之中,他的父亲曾经担任过这里的城防司令,他也率部驻防此地多年,对这城的情况也有足够的了解。混血哥部队所处的位置真的很重要很重要,帝国军总部也真的把中将儿混血哥当作帝国本族人了,至少是给予了足够的信赖,可混血哥却从来都是个有自己想法的人。
5月10日,帝国军开始执行迪尔会战作战方案。如帝国军所愿,叛军主力上钩了。一切似乎都很顺利。
帝国军且战且退,亚森斯坦叛军傻兮兮的一路跟着。5月15日,30万叛军齐聚迪尔城下,这是这一地区叛军的两个主力集团军。另有10万以上叛军部署在原来的缺口处。猎物进了陷阱,但猎人却犯难了。叛军军势浩大,远超帝国军预想。这几个月人家可真是没少招兵,还有圣罗曼圣苏尼娅联合帝国给提供武器,叛军不缺好装备,这重火力也确实比帝国军多的多了。
“情况有些糟的超乎想像,战前严重低估了敌军实力,现有兵力严重不足,无法实施歼灭战。”帝国军主帅阿史那路罗斯上将心里有些发毛了。他立即上报了这一情况。打未必能赢,但不打一定会输,至少迪尔保不住。为了迪尔,帝国军总部决定再追加20万预备队,豪赌一把。总部勒令:决战,决一死战。但这新来的预备队那时候还在路上,投入战斗需要时间。
时间不等人,这话从来都是很有道理的,尤其是战场上。
“叛军军势浩大,迪尔城被围的死死的。”“要是敌军全力攻城,也许一天功夫就能拿下迪尔。”阿史那路罗斯上将和他的参谋们很清楚当下叛军的实力早已是今非昔比。可是,“一旦迪尔丢了,这仗就真的没法打了。”
5月16日中午,帝国军战役指挥部最终决定硬着头皮干,发起围歼战役,“也只能这么干了,不然迪尔就真的丢了。”
当天下午,帝国军指挥部决定在突破口两侧各投入了1个骑兵军对突破口叛军防御部队展开猛烈攻击,参战部队仅有的两个骑兵军,作战目标为封闭突破口,包围迪尔城下敌军。包围圈内的敌人数量远超预计,这无疑是一招险棋,但有20万人的帝国军新编部队预备队正在赶来,这是此战能调用的最后的预备队了,到了战役的白热化时刻,就得指望这些新编部队了。
当时战役的焦点已由迪尔城下转移到了突破口。这里的战斗一开始就是白热化状态的,这里是战局最关键一点,这一点的成败基本上能决定战役全局,继而影响整个战争。
帝国军战役司令部严令参战部队务必在5月17日黄昏前封闭突破口。
5月17日凌晨,帝国军骑兵部队规定时间内到位,天微微亮就发起了攻击,从两翼突击突破口……
这里的战斗一开始就不顺利,前锋骑兵突击部队中了埋伏,冲进了起义军的火力陷阱。起义军从联合帝国那里获得了大批自动武器,并按照联合帝国军军事顾问的教导设置了若干环形火力点构成的锯齿状防御阵地。火力点守军通常是一个排,布防密度高,配置了大量自动武器。冲击的帝国军骑兵总是被来自侧向的火力攻击,越往前冲敌军火力越密,苦战一个上午,人马死尸遍地,却没有达成突破。
5月17日,临近中午,帝国军改变了战术,部队分成多股,在炮兵火力支援下,每次每个分队都集中兵力攻击一处敌军环形火力点,一个一个的拔出扫清敌军的环形火力点。这一模式还算有效率,当天下午,帝国军算是打开了局面,扫清了前沿敌军。但敌军纵深阵地还横在帝国军面前。这是若干大环形工事组成的防御地带。具体说来,两道环子,前面一道每个环子里有一个加强连,后面的环子有一个营的兵力,环环里有成建制炮兵,可以对前边和周边友军实施炮火支援。帝国军只得继续猛攻,但是这道防线遏制住了他们的攻势。17日黄昏,帝国军骑兵死伤累累,只是突破了前沿,拿下了个位数的小环环,起义军的防线大致完整,帝国军未能按计划如期封闭突破口。
5月18日晨,突破口的战斗又要开始了,帝国军又换了新战法,骑兵炮兵协同,集中兵力火力猛攻一点,力图拿下两个相邻的大环子,达成突破,又是一个上午的死斗。战斗的结果是帝国军的炮兵挨了炮再也没法开炮了,帝国军骑兵美美的尝了百十箱机枪子弹,外加几百发炮弹。这些炮弹不止来自环子里,第二道环子后面是起义军机动布防的重炮部队。
5月18日下午,帝国军投入了所有力量,一场双方都伤亡惨重的激战死斗之后,帝国军达成了部分目的,突破了环子防御带。防御带后面是已经要塞化布防的交通线村镇,还有若干沿着交通线的机枪火力点。只要攻下一处村镇,就切断了敌军的交通线。可这两个帝国军骑兵军已经损失殆尽,再也攻不动了,部队需要修正补充。
在帝国军看来,5月17,18日的突破口作战极不顺利,损失惨重,远超此前估算。5月18日黄昏,帝国军被迫投入了生力军,再次猛攻突破口。战斗从黄昏开始,持续了一夜,在白天依然是激情依旧。双方都在不断向突破口投送兵力,人员,武器弹药。这里是一场绞肉机模式的混战。
5月19日上午10时20分,帝国军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后,终于击溃了突破口之敌,夺下一处要塞化小镇,也算是封闭了突破口。起义军方面对此的说法是小镇守军弹药损耗严重,伤亡巨大,主动撤出战斗。
帝国军作战记录称:在维拉会战突破口战斗中,因敌军装备了大量简易自动武器,两个骑兵军死伤殆尽,帝国军又投入了多个独立骑兵师和步兵师,对多个目标实施攻击,终于在一处得手,达成第一步战役目的。
帝国军死伤惨重,但终于达成了战役目的。不过,这似乎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了。战争中时间就是胜利,几分钟就是生与死的区别,何况是整整晚了40个小时。
5月19日晨8时,迪尔守军向指挥部发来电报称,“我部宣布起义,我部自即日起脱离帝国军战斗序列,加入起义军。”迪尔丢了,这还意味着11万迪尔守军成了敌军。电文附文称:有6000余名官兵不愿起义,被解除武装关押,无人员伤亡。起义军在合适时机会无条件释放这些官兵。
这封电报对阿史那路罗斯上将来说简直是五雷轰顶。
5月19日下午14时,配备重炮的敌军再次向突破口发起攻击,黄昏时分突破口主要交通线被打通。据说是来自圣罗曼帝国的叛军军事顾问指挥后备部队发动了这场进攻。战后学者研究发现这些后备部队总计才两个新编步兵军6万人,外加两个集团军属新编炮兵群。这大概是当时能够及时调到的所有部队了。
关键时刻,决战时分,帝国军前线司令部却彻底失去了拼死一搏争取胜利的勇气,是那大炮的吼声让帝国军的将军们感到了恐惧,并让他们完全误判了战局。
“依据这支叛军的编制,这样猛烈的炮火,意味着有两个集团军规模的敌军在突破口作战,突破口有30万叛军来援大军,30万生力军。被击退的突破口叛军残军不下5万人。迪尔城下,叛军主力30万。城内叛军11万。当面叛军已有76万之众。显然,我军已经完全不具备计划中的绝对兵力优势。就连最基本的兵力数量占优都做不到了。火力方面,叛军对我军的优势已经是十分明显了。……突破口叛军部队的表现证明在部队实际战斗力上叛军不次于我军。……我军此战将很难取胜……“
5月19日下午15时,迪尔会战战役前线司令部司令阿史那路罗思上将下令防线后部队停止对迪尔展开合围行动,命令“前线各部立即做好撤退准备,今夜到明晨将进行全线撤退”。
不过当时这种情况下,帝国军若能坚持将迪尔会战进行下去,仍有可能惨胜,歼灭叛军大部,或至少是给叛军以惨重打击。(11万“起义”新增叛军未必会参加战斗。城下敌军30万,帝国军当天黄昏可立即投入的攻击部队20万人,当时帝国军的战斗力强于充斥着新兵的叛军部队。次日可再投入20万,5月24日前,还有20万预备队能赶到战区。)
帝国军有可能会赢,但那也只会是一场惨胜,帝国军可能要付出的代价是参战部队伤亡殆尽。可帝国军队拼了血本赢了以后很怎么样,只会是更多的叛乱。因为帝国本族军队又少了,更加镇不住外族军队了。
“剩下的帝国本族军队很宝贵,不能在这场豪赌中湮灭掉。”前线司令部司令阿史那路罗思上将头脑还算清醒。那时帝国的最佳国策就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帝国本族部队撤回本族地区,解散帝国或者搞联邦。可那些封建帝王的头脑里哪里有联邦这个概念,他们自大的要命,认为至少可以保住大部分祖先征服的地区。
后历史档案解密,混血哥5月18日晚率部起义,另有一个独立师也被异教徒策反,将防区交给叛军,其余守军见胜利无望也加入了起义。未能如期封闭突破口和敌军大军围城造成守军对友军的信任严重动摇;敌军几天来在城下展示数十门来自圣罗曼帝国155重型榴弹炮造成了守军丧失了防守信心,绝大多数守军最终选择了“起义”倒向敌军。
我军自4月份中旬起,将大批战备库存重炮交给仍未被我收编的叛军。亲我军的塔斯曼帝国叛军部队每个军都装备了18门或36门口径120mm以上的大口径火炮。那时可能还未形成战斗力,但这可是绝对征服一切眼球的。
这些大炮那粗大的炮管比任何忠义宣传、传统习惯更有说服力,也要比任何塔斯曼帝国陆军的轻型野战炮更有胜利的卖相,不用开口就能给叛军官兵空前的胜利信心。那些虚的假的忽悠人的破烂招牌在这些大炮无声的炮火中瞬间被炸得粉碎。对于谋生的平民,它们是极富号召力的招兵广告。这个世界,你得有实力人家才会跟你混。
b96年5月19日,塔斯曼帝国仅存的军工基地迪尔丢了,这意味着国产野战火炮供应断绝,国产枪械供应断绝。两个月后,塔斯曼帝国陆军残存部队开始逐步换装来自国际市场的“万国造装备”。
5月20日凌晨,帝国军全面开始了空前的大撤退,整条战线全线大撤退……有几支部队一个兵都没撤,5月19日晚上队列整齐的去了战线另一边,投诚。迪尔城守军那里密码编码齐全,帝国军发出的所有电文都可以向起义军通报,起义军一开始就很清楚帝国军的撤退时间路线,但没有采取任何军事行动。
5月20日下午,迪尔和周边地区已经是战线叛军一侧的后方地区。
5月21日上午6时,迪尔城中不愿参加起义的6000多帝国军官兵被无条件释放了,他们带着发还的武器穿越战线回到了帝国军战斗序列里。
叛军与帝国军,曾经的战友,现在的敌手,双方在此战役中的变现都还算绅士。然而,不绅士的一幕却在应该最有绅士范的人群中上演了。塔斯曼帝国皇帝阿史那沙比哈暴跳如雷,咒骂叛军放回的这6000人也是叛军余党,至少是“军人违法职责罪”的罪犯,要统统杀掉。这6000官兵几乎马上被投入监狱。5月底,这批人中的军官被处死,士兵被再次送往前线。
5月22日,塔斯曼帝国军事委员会还执行皇帝的命令,逮捕了迪尔会战战役前线司令部司令阿史那路罗思上将。6月1日,这位上将被帝国最高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并立即执行了枪决。他的罪名是“惧敌怯战”“擅离职守”“临阵脱逃”。可阿史那路罗思上将直到被逮捕的那一刻,仍然在前线指挥岗位上,那里距离敌军只有2公里,他甚至准备了自己亲自与敌军战斗的机枪。谁都明白,这是皇帝的意思,“杀一儆百”,明确通告剩下的将军们,“你们必须死战到底”。
平心而论,这位阿史那路罗思上将是皇族成员中极为优秀的将领,但绝不是唯一的皇族将军,合格的皇族将军很多。但他死后,其余的这些皇族将军都逐步放弃了军队指挥权。客观的讲,这颗击毙阿史那路罗斯上将的子弹为更多的帝国本族部队反叛创造了条件,加快了帝国的终结。
“打仗很多时候类似于赌博,要下注才能赢。下的赌注越多,赢的也越多。”可你怎么能确认一定会赢。
赌输了,迪尔丢了。迪尔战役后几个月,战备军火库存耗光了,帝国军的自产军火真的断了供应。很多事必须考虑周全,尤其是可能会出现的最糟糕的那种情况。
迪尔战役后记:
历史总是充满了巧合和狗血。后来迪尔战役历史创造者们的故事比这场战役的意外结局还要令人惊叹。
五年后,前塔斯曼帝国末代首相阿姆撒*得利耶在新国家的高档酒店里亲眼见到了阿史那路罗思上将。惊奇恐惧之余,首相习惯性的伸手与上将握手,他确认这位上将确实是活人。略作寒暄之后,两位前帝国高层开始了攀谈,进而叫来双方各自客人,要个最大的房间,前首相大嘴一张,“今天我请了。”
昔日帝国勋贵的欢宴上,首相得知这位皇族将军和他的铁杆部下们正在“亚森斯坦叛军”建立的亚森斯坦国国防军军官大学任教。当年死的只是个替身,军事法庭相关人员和上将的老部下联手做戏,救下了上将并以一支部队前线起义的方式把他送到了叛军那里。次月,这些上将的老部下也在条件成熟后毅然率部起义。
前首相对自己的英雄事迹没有多说,只是告知将军们自己可以跟某国高层做些生意,如果将军们钱上或者人脉上有需要,可以找他这位昔日首相今日巨富帮忙。将军们其实也都心领神会,“相爷的跨国买卖早就开始了”。
话到嘴边留半句,凡事点到为止。相信在国亡之际,高层都是会给自己留好路的,绝对是普通人无法想像的好路。就像那位蒋总统与日本方面的密电从来都非常雷人,当然,在前线拼死作战的双方官兵是看不到这些高层次绝密文件的。
…………
还有主角,混血哥尼采沃斯洛浦少将。
十年后,迪尔城守军中带头起义的混血哥为参加总统竞选放了大招——出书。这时的混血哥杂种少将应该被尊称为——尼采沃思洛浦主席,亚森斯坦共和国自由党主席,国家英雄,前国防部长……
沃思洛浦主席在他的《血之荣誉建国战争回忆录》一书中公开了那时那地迪尔城的情形。
b96年5月13日,前塔斯曼帝国仅存的军工重镇迪尔城被围了。围城的是前帝国军,其中的一位将领是沃思洛浦主席小时候的玩伴,同住一个军队家属区,现任国家经济部部长罗科尼奥森,这个罗科尼奥森也是头衔一大堆,也是这次的总统竞选人。
当时这哥俩一个守城,一个攻城,那时候就唱对台了,呵呵。不知罗科尼奥森部长是否曾后悔,“当年在城下一炮轰死这个狗杂种就好了。”
5月14日,两个好朋友,再次面对面,罗科尼奥森在迪尔城下办了个大炮展览会,尼采沃思洛浦应邀在城楼上近距离参观,当年陪同“总统”一起参观的还有多位守军将领。
当天晚上,尼采沃思洛浦就睡不着了。看了他哥们主办的大炮展,混血哥当然有想法了。原先以为人家是步枪加步兵,破铁配逗比的炮灰填人命战斗模式。现在看来自己才是炮灰,塔斯曼帝国就是一个逗比,看看人家那大炮,那叫一个威武,那叫一个流弊,可那是人家的家伙啊。不仅仅是下面的种种动机,这位主席行动了。
“我为了不让城里的民众遭受炮轰,我为了这座城市和她的文化不被战火焚毁”……总之煽情的一堆,总之“我沃思洛浦主席救了一个城的人和我所有的战友””这是我应该做的我本来可以做得更多。……“
5月15号,这哥俩就进行了秘密接触。沃斯洛浦主席心里有底了。
5月16号,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天,尼采沃思洛浦看了他妈一趟之后,坚决的下了决心。“为了人民,”当年的混血哥,现在的尼采沃思洛浦主席豁出去了。兵变。兵变。当天下午,部下主要军官被以聚餐名义召集起来商谈“活路问题”或“为了人民问题”,全体一致同意起义。
16日深夜22时,塔斯曼帝国陆军第31步兵军宣布,“我部自即刻起,起义!”,“我部脱离塔斯曼帝国陆军战斗序列,不再服从该军事系统的指挥调遣。”,“自即刻起,我部为人民而战!!”。
(事实上,这些电报是19日发出的,16日,沃斯洛浦只是笼络部下完全控制了城防,直到确信帝国军败了他才正式宣布起义。)
5月26日,当年的沃思洛浦主席被任命为亚森斯坦共和国第4集团军司令,部队就是城里所有的起义部队,他也有自己的集团军了,他可以为解放人民而战了,(他可以妥妥的站在胜利者一边为自己而战了)。
此后,亚森斯坦共和国第4集团军独立完成了解放果洛城、萨尔城、鲁尼谷地等重要地区的战斗……
我亚森斯坦共和国第4集团军在沃思洛浦主席领导下浴血奋战,………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向人民致敬。
……
激动吧,混血哥沃思洛浦主席貌似真的要当总统了。别急还得继续拉票。要制造绝度压倒优势的得票率。
书里还有大招,绝对的高档次隐私——沃思洛浦主席已故母亲竟然是,竟然是圣苏妮亚人,是个迷航的圣苏妮亚小渔民,打渔误入帝国境内,她和父亲都被帝国军抓了。万恶的塔斯曼帝国军打死了沃思洛浦主席的姥爷,把沃思洛浦主席他妈上交给上级了。尼采沃思洛浦主席,绝对的贫下中农出身,是给咱劳动人民说话的……
还有,从法律上讲,这个沃思洛浦主席可是联合帝国的公民啊!!联合帝国是咱亚森斯坦共和国的老大啊!!
后来,混血哥沃思洛浦主席光荣的成为了亚森斯坦共和国第二人民选总统。
这位沃思洛浦主席,走对了路,迈对了步,还有那么点血统,怎能让我联合帝国不扶持……
在沃思洛浦主席的第二个任期里,亚森斯坦共和国举行了全民公投,96.4%的公民愿意让该国作为一个自由省并入联合帝国。虽有,依照该国宪法,亚森斯坦共和国并入联合帝国。
自此,我国吃掉了前塔斯曼帝国80%的领土。想来味道也实在是好极了,只可惜嘴边上再也没有这么肥的肉了。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想当总统,你得有种,还得有为,最重要的是,你必须得有后台还得全心全意为了后台利益。你要明白,后台的利益高于一切!!
这位尼采*沃斯洛浦貌似在塔斯曼帝国那边后台更硬些,那是一位中将军衔将军。但是,智者的智慧、智者的抉择,往往与众不同。他选择了母亲、被帝国军抓做奴隶的联合帝国小渔民。历史走向证明尼采沃斯洛普选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