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这位兄弟明显是用多了,加上身体一向不好,这才得了病。在中医理论中,服用了这种药,是属于上火,所以用泻药清火,也还算对症下药。
    应该说,崔文升是懂得医术的,可惜,是半桶水。
    根据当时史料反映,这位仁兄下药的时候,有点儿用力过猛,手一哆嗦,下大了。
    错误是明显的,后果是严重的,光宗同志服药之后,一晚上拉了几十次,原本身体就差,这下子更没戏了,第二天就卧床不起,算彻底消停了。
    崔大夫看病经历大致如此,就这么看上去,似乎也就是个医疗事故,虽说没法私了,但毕竟大体上没错,也没在人家身体里留把剪刀、手术刀之类的东西当纪念品,态度还算凑合。
    可问题是,这事一冒出来,几乎所有的人都立刻断定,这是郑贵妃的阴谋。因为非常凑巧,这位下药的崔文升,当年曾经是郑贵妃的贴身太监。
    这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要看病,不找太医,偏找太监,找了个太监,偏偏又是郑贵妃的人,这太监下药,偏又下猛了,说他没问题,实在有点儿困难。
    对于这件事情,你说它不是郑贵妃的计划,我信,因为没准儿就这么巧。说它是郑贵妃的计划,我也信,因为虽说下药这招十分拙劣,谁都知道是她干的,但以郑贵妃的智商,以及从前表现,这种蠢事,她是干得出来的。
    无论动机如何,结果是肯定的,明光宗已经奄奄一息,一场惊天大变即将拉开序幕。
    但这一切还不够,要达到目的,这些远远不够,即使那个人死去,也还是不够。必须把控政权,把未来所有的一切,都牢牢抓在手中,才能确保自己的利益。于是在开幕之前,郑贵妃找到了最后一个同盟者。
    这位同盟者的名字,不太清楚。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她姓李,是太子的嫔妃。
    当时太子的嫔妃有以下几种:大老婆叫太子妃,之后分别是才人、选侍、淑女等。
    而这位姓李的女人,是选侍,所以在后来的史书中,她被称为“李选侍”。李选侍应该是个美女,至少长得还不错,因为皇帝最喜欢她,而且皇帝的儿子,那个未来的天才木匠——朱由校,也掌握在她的手中。正是因为这一点,郑贵妃找上了她。
    就智商而言,李选侍还算不错(相对于郑贵妃);就人品而言,她和郑贵妃实在是相见恨晚。经过一番潜规则后,双方达成协议,成为了同盟,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
    现在一切已经齐备,只等待着一个消息。所有的行动,将在那一刻展开;所有的野心,将在那一刻实现。
    小人物
    目标就在眼前,一切都很顺利。皇帝的身体越来越差,同党越来越多,帝国未来的继承人尽在掌握之中,在郑贵妃和李选侍看来,前方已是一片坦途。然而,她们终究无法前进,因为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明光宗即位后,最不高兴的是郑贵妃,最高兴的是东林党。这是很正常的,从一开始,东林党就把筹码押在这位柔弱的太子身上,争国本、妖书案、梃击案,无论何时何地,他们都坚定地站在这一边。现在回报的时候终于到了。
    明光宗非常够意思,刚上任,就升了几个人的官,这些人包括刘一璟、韩爌、周嘉谟、邹元标、孙如游等。
    这几个人估计你不知道,其实也不用知道,只要你知道这几个人的职务,就能明白,这是一股多么强大的力量。
    刘一璟、韩爌,是东阁大学士,内阁成员,周嘉谟是吏部尚书,邹元标是大理寺丞,孙如游是礼部侍郎。当然,他们都是东林党。
    在这群人中,有内阁大臣、人事部部长、法院院长、部级高官,然而,在后来那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中,他们只是配角,真正力挽狂澜的人,是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杨涟。
    杨涟,字文孺,号大洪,湖广(湖北)应山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任常熟知县,后任户科给事中、兵科给事中。
    这是一份很普通的履历,因为这人非但当官晚,升得也不快,明光宗奄奄一息的时候,也才是个七品给事中。
    但在这份普通履历的后面,是一个不普通的人。上天总是不公平的,有些人天生就聪明,天生就牛,天生就是张居正、戚继光,而绝大多数平凡的人,天生就不聪明,天生就不牛,天生就是二傻子,没有办法。但上天依然是仁慈的,他给出了一条没有天赋,也能成功的道路。对于大多数平凡的人而言,这是最好的道路,也是唯一的道路,它的名字,叫做纯粹。
    纯粹的意思,就是专心致志、认真、一根筋、二杆子,等等。纯粹和执著,也是有区别的。所谓执著,就是不见棺材不掉泪;而纯粹,是见了棺材,也不掉泪。纯粹的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人。他们的一生,往往只有一个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们可以不择手段,不顾一切;他们无法被收买,无法被威逼,他们不要钱,不要女色,甚至不要权势和名声。
    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一个目标,以及坚定的决心和意志。
    杨涟,就是一个纯粹的人。他幼年的事迹并不多,也没有什么砸水缸之类的壮举,但从小就为人光明磊落,还很讲干净,干净到当县令的时候,廉政考核全国第一。此外,这位仁兄也是个不怕事的人。比如万历四十八年(1620),万历生病,半个月不吃饭,杨涟听说了,也不跟上级打招呼,就跑去找首辅方从哲:
    “皇上生病了,你应该去问安。”
    方首辅胆子小,脾气也好,面对这位小人物,丝毫不敢怠慢:“皇上一向忌讳这些问题,我只能去问宫里的内侍,也没消息。”朝廷首辅对七品小官,面子是给足了,杨先生却不要这个面子,他先举了个例子,教育了首辅大人,又大声强调:“你应该多去几次,事情自然就成了!(自济)”末了,还给首辅大人下了个命令:“这个时候,你应该住在内阁值班,不要到处走动!”毫无惧色。
    根据以上史料,以及他后来的表现,我们可以认定:在杨涟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为国尽忠,匡扶社稷。
    事实上,在十几天前的那个夜晚,这位不起眼的小人物,就曾影响过这个帝国的命运。
    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夜,乾清宫。万历就快撑不住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反省了自己一生的错误,却也犯下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错误——没有召见太子。一般说来,皇帝死前,儿子应该在身边,除了看着老爹归西、嚎几声壮胆以外,还有一个重要意义——确认继位。虽说太子的名分有了,但中国的事情一向难说,要不看着老爹走人,万一隔天突然冒出几份遗嘱,或是几个顾命大臣,偏说老头子临死前改了主意,还找人搞了公证,这桩官司可怎么打?
    但不知万历兄是忘了,还是故意的,反正没叫儿子进来。太子偏偏是个老实孩子,明知老头子不行了,又怕人搞鬼,在宫殿外急得团团转,可就是不敢进去。关键时刻,杨涟出现了。
    在得知情况后,他当机立断,派人找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王安。王安,时任太子侍读太监,在明代的历史中,这是一个重量级人物。此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里,他都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而在那个夜晚,杨涟只给王安带去了一句话,一句至关紧要的话:“皇上已经病得很重了(疾甚),不召见太子,并不是他的本意。太子应该主动进宫问候(尝药视膳),等早上再回去。”这就是说,太子您之所以进宫,不是为了等你爹死,只是进去看看,早上再回去嘛。
    hf();

章节目录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当年明月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当年明月并收藏明朝那些事儿(全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