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了南昌,骆永胜也就在家里面同两个媳妇温存了几天,便不得不再次投入早已繁冗累牍的公务之中。
    他离开的这几个月,虽说家里面有耿魏严三人操持着政务、军务,但到底三人不是骆永胜,有很多的事没法自作主张。
    如这第一件,就是极重要一点。
    “《楚典》已经颁行发售一年的时间,仅江西一省就卖出了近一万四千册,同本身两百四十三万人口相较,比例达到了万分之五十七,意味着在江西,一万个人中最少有五十七人是识字认字的读书人。”
    耿百顺做的第一个汇报,就让骆永胜不由自主皱起了眉头。
    万分之五十七?
    这个比例也太低了吧。
    “你们没有发告示吗,将来我大楚的科举,就只考《楚典》里的内容。”
    “告示已经发出去了七个多月,严总政这边帮着把工作都做到了地方的县乡,也一样收效甚微,买书的并不多。”
    耿百顺叹了口气:“销量如此惨淡,只能说明两种可能性,要么是江西本地的读书人经过当初伪宋那一次大屠杀,确实已经所剩不多,要么就是江西当地的读书人对《楚典》还保持抗拒,他们仍旧更乐意去读那些先贤著作。”
    “拒绝读《楚典》就是拒绝参加我大楚接下来的科举。”
    骆永胜冷哼一声:“那就随他们去吧,一万四千人也算是不少了,张榜,马上组织我大楚第一次科举取士......干脆也别叫科举了,就叫大楚王朝国家公员录取考试,简称大楚国考。”
    大王这是,连科举的名字都给换了?
    “日子就定在今年重阳吧,九月金秋,天高气爽,正好卡在不冷不热的时节,也能给江西的读书人们一点准备时间。”
    骆永胜又想了想,说道:“如今荆湖南北两省也归了我大楚,等这次国考取士完成之后,我们就得抓紧时间在这两省建制省府县三级衙门,把我大楚的制统和法统都落实下去。
    同时也在两省开卖《楚典》,等到明年,两省的读书人也就可以和江西一道参加考试了,等到那个时候,国考之前在设一省考,由各省礼教四主持即可,根据各省衙门实际岗位的欠缺定招录公员的额数,同时,各省省考前十甲来南昌参加国考,补录进我大楚的翰林院深造。”
    说起翰林院,骆永胜才想起来,眼下大楚还没有翰林院这个中央顶级学府单位呢,遂看向耿百顺,交代道:“督造翰林院的事要提上日程,争取今年底完工。”
    “大王放心,臣下去后便即刻安排。”
    “嗯好,那就这么说。”
    骆永胜点点头,又看向魏禀坤:“考试的事就这么定了,禀坤这边还有哪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吗。”
    被点了名字的魏禀坤掏出了一道奏疏,展开来看,骆永胜瞥了一眼,只见密密麻麻的,看来是问题不少。
    “禀大王,臣这边的事确实不少,但要说大事的话,也都不算什么大事,臣一一汇报吧。”
    说着,魏禀坤就开始逐条诵读起来。
    “第一件事是关于眼下我大楚官员的俸禄问题,我大楚官员的结构以往是最早一批虽大王举事的人,人数并不多,领的是价券俸禄。
    后来随着伪宋的降官大量涌入,大王为防止这些降官继续存在贪腐行为,损坏我们大楚朝廷的声誉,故而在剥夺了他们职俸田后,适量提高了他们的俸禄。
    这就导致价券大量印发,而江西因为经过了一次大规模的屠戮破坏,各行各业的生产还没有完全恢复到战前水平,物价较早前有所提高,加上价券的大量印发,致使如今江西当地的物价涨的很快。
    第二件事则是......”
    “等一下。”
    骆永胜抬了下手,打断魏禀坤:“咱们一件事一件事的解决,不要学伪宋那种一窝蜂倒出来的坏毛病,事都一起说,孤乱你们也容易乱。”
    止住魏禀坤的话头后,骆永胜就开始着手思量如何解决魏禀坤提出的这第一个问题。
    “孤对伪宋的降官群体本身就没有太多的好感,既然今年咱们要办国考录新员,那就不妨裁撤一批,剩下的呢,也要适当削减或者重新定一下俸禄。
    咱们大楚到现在还没有明确过各个品阶的实际俸禄,今天正好趁这个机会咱们四个拟出一个定数,而且严真也在,军队这一块的兵饷也可以一并定下来。”
    官员好比马,驱马就要给马吃草。
    骆永胜不是资本家,不能指望大楚的文武官员都能为了大楚光干活不吃饭,该给俸禄那是必须要给的。
    还不能太低,不能像明初那样,官员连吃饭都裹不够,逼着人家去贪污显然是不对的。
    三人互相看看,都没有贸然开口。
    这毕竟是涉及全国、全军无数人饭碗里能装多少饭的大事,可不能张口就来。
    “没事,都谈谈,随便谈,说错了也没事,咱们自己合计多了的话就砍掉一部分,少的话就可以再涨点。
    孤呢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各品轶之间的差距不能太大,不能出现如伪宋那般正一品的三公都顶好几百九品文吏这种事。”
    大宋的贫富差距是极大的,前文有提及过,东京一个衙役差头的月收入大概是在十五到二十贯区间,那么宰相呢?
    以寇凖为例,他官居正一品太师,月钱是六十两。
    这是他的官俸。
    而寇凖的职务则是宰相,月钱为二百两。
    同时,因为寇凖还兼任着三司使、枢密使都职务,各自又分别可以领取到八十两和二百两。
    而似寇凖这般身兼数职比较劳累的,按照大宋《职官志》的记载呢,可以额外领取一笔加俸,性质类似加班费、津贴之类。
    这个数字不高,大概也就是一个月十五到二十两左右。
    另外还会有三十匹绢、两百石粮食以及茶、酒、调料、木炭、丹朱等一应生活消耗品足量供应。
    这部分,咱们就姑且作价为八十两。
    那么合并起来,寇凖每个月可以从朝廷财政领取走六百四十两。
    一年下来差不多八千两不到的水平。
    这么一看,对比起清朝中后期,辄动一个一品大员每年光养廉银都好几万是不是有些不起眼。
    但是账不能那么算。
    清朝中后期的银子购买力已经是大打折扣。
    《世界经济史》和《白银资本》中有明确记载,随着欧洲金本位制和联合银行的成立,当时世界上二十几万吨合近五十亿两的白银有绝大一部分,是在中国流通的。
    换言之,清朝中后期银子的国际购买力已经非常轻贱。
    而眼下寇凖每年八千两的俸禄,按照大宋眼前铜钱与白银的汇兑体系,是可以折合到两万两千贯到两万五千贯区间。
    更何况,寇凖还有一百顷地的职俸田呢。
    一顷地是一百亩,一百顷就是一万亩。
    咱们权且按照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中的记载来换算,一亩地可得米两石至三石,一年两熟统算为五石粮,一石二百文,这就是一贯钱。
    一万亩一年就是一万贯。
    寇凖是莱国公,赵恒给了一千五百户食邑,按照一户人家十亩地来算,这就是一万五千亩地的粮税不交国家,交给寇凖。
    一万五千亩地年产就是一万五千贯,按照大宋十税一的比例,这一千五百户食邑每年就收一千五百贯的税,其他什么苛捐杂税就不算了。
    寇凖是个好人,不会多收,咱就这么算。
    那么总数统算下来,寇凖一年的总收入大概就是三万五千贯左右。
    (这是书中的寇凖不是历史上的寇凖,历史上的寇凖没做过太师,也没那么早当莱国公领食邑。)
    一个衙役差头虽然没有品轶职级,但一年也有一百八十贯的收入,和一个九品的吏目差不多。
    那么两者之间的差距就达到了近两百倍。
    有点类似于后世年薪十万和两千万的区别。
    都是国家公务员,这差的也太大了些。
    现在骆永胜把这一点提出来,目的就是控制一下这其中的巨大差距,尽量保持一定的公平或者维系到一个可供接受的范围内。
    在这个框架约束下,四人很快就炮制出了一份大楚公员的俸禄表。
    正一品月俸,文官四百贯、武官五百贯。
    从一品月俸,文官三百五十贯、武官四百五十贯。
    正二品,文官三百、武官四百。
    从二品,文官两百八、武官三百六。
    正三品,文官两百六、武官三百二。
    从三品,文官两百四、武官两百八。
    过了三品这个槛,文武的月俸下降有了一个断崖。
    正四品时,文官二百,武官二百六。
    从四品,文官一百八、武官二百四。
    正五品,文官一百六、武官二百二。
    及下依次每级递减二十贯到正七品,文官为八十贯、武官为一百四十贯。
    从七品,文官七十贯、武官一百二。
    正八品,文官六十、武官一百。
    从八品,文官五十、武官八十。
    正九品,文官四十、武官六十。
    从九品,文官三十、武官四十。
    还有便是没有品轶的公员和普通军人,都是二十贯。
    按照这份俸禄草案,及时是不入品轶的公员、军人和首辅大臣的差距也才堪堪二十倍,比起大宋头重脚轻的巨大鸿沟要良性许多。
    唯独有一点就是低品轶的文武官员,俸禄太高了。
    大宋一个赤县的县丞,从七品的文官,月俸才不过三十五贯,而到了骆楚这里,却一口气翻了一倍达到七十贯。
    还有一点就是武官的月俸涨幅最大。
    以寇仲为例,他早前是右千牛卫将军,从三品,月俸不过一百二十贯还没有职俸田,在大楚这,从三品的武官却达到两百八十贯,和从二品的文官一边高。
    这也是骆永胜做主定下来的。
    “武官要打仗,会死人,危险性比文官要高,自然理应多一点。”
    虽然提了俸禄,但是财政的状况反而会变的更良善,因为骆永胜决定着手裁员,精简大楚的公员编制。
    在早前的大宋,单单光一个江西,就有乱七八糟的各种官员胥吏三万两千七百余人,全国官员在景德四年时竟然高达五十七万八千余人。
    这意味着全国每一百名百姓就要养一个官、养一名禁军。
    这个比例乍一听似乎并不可怕,即使是对比后世,都算的上极其良性了。
    但是账不能这么算,更不能忽视客观的生产力条件。
    这一时期,一个百姓的月收入很难达到五百文,这还是战乱前的洪州,更偏僻和荒凉的地方,百姓的收入可能只有一两百文。
    把天下的百姓拉个平均数,三百文,一百人一个月才三十贯。
    而一名禁军、一个官员,两人的月俸加在一起最少也得四十甚至五十贯。
    这种严重的超标,会给百姓带来极大的生活负担。
    这也是为什么东京城甚至比一千年后的现代一般城市还要繁华,而地方却苦的连饭都吃不上,频频造反。
    宋朝严重时,天下一年五到十反。
    喝天下血养以东京为中心的京畿圈十几座城市,养天下的冗兵冗官,地方焉能不穷不苦。
    赵恒在位期间,有一段时期被称为咸平之治,所颁行新政中有一条仁政就是裁官。
    其在位的第一批裁员在宋史的记载中就高达十一万人之巨。
    相当于精简了全国五分之一的公务员队伍。
    穷苦农民的生活压力和负担自然得以释放。
    而后在澶州之盟后,赵恒又精简了禁军编制,将地方上吃中央财政的禁军序列改编为地方厢军,仅保留下北地的威虏、宁边;升州的太平、陕甘的凤翔四支禁军。
    这一波又裁汰了将近二十万冗兵。
    两波瘦身使得北宋迅速富庶起来,也给自己儿子也就是仁宗皇帝留下了一个好摊子。
    加上宋仁宗也争气,大宋才变得越来越好。
    而现在,骆永胜觉得很有必要在继续深化改革,精简编制。
    “孤决定以江西为试点明确有哪些职权衙门和公员编制的数量。
    先说布政使司,这是省一级的衙门,设正三品布政使一人,从三品参政两人,这就是三个省官。
    下辖户政、礼教、吏政、工建、按察、兵马、都察、刑判、审计九个司,每个司一名正四品司正、两名从四品司院,属官公员三十人。合并起来便是一司三十三人,九司二百九十七人。
    一个布政使司衙门满编为三百人。
    不再设仪仗、掌旗等衙前,只招一百名衙役负责保卫,九司各可单招三十名衙役文书负责公务传递和公务出差时的随从工作,如此则一省另有三百七十名没有品轶且非公员身份的衙役,你们可以称其为临时工,衙役的月俸为五贯。
    江西辖下有七个府,每府设正四品知府一人、从四品同知一人。
    下辖九处,每处正五品处正一人、从五品副处一人,属官公员二十人,合并一处二十二人,九处一百九十八人,加上知府同知刚好两百人。
    一个府衙役编制五十,九处衙役文书编制为二十人,满编二百三十人。
    七个府则公员一千四百人、衙役文书一千六百一十人。
    府下为县,县设正六品县令一人、从六品县丞一人。
    原县级六曹改为科,取消兵马仅设八科,每科正七品科正一人,不设副职,从属科员十人。八科合并公员八十八人,加上县令、县丞为九十人。
    一县衙役编制为一百人。
    江西如今经过合并和添设,共四十七县,则县一级公员应为四千六百三十人、衙役四千七百人。
    一省总和为一万三千零一十人。
    江西有两百四十三万百姓,平均下来,大概两百人养一名朝廷公员、衙役,压力会小上许多。”
    以两百个百姓来养一个公员,这个比例可谓被骆永胜压缩到了极限。
    后世的时候,骆永胜甚至见过八个老百姓养一名干部这种简直匪夷所思的比例。
    既然这时期的生产力严重不足,那么就拿人数来堆。
    两百人养一个,加上十五税一的低赋税,百姓总能过的好些。
    三人对视,都叹服拱手。
    “大王仁义。”
    “咱们不学伪宋那套官职双轨,官就是官,一个萝卜一个坑,军队不允许吃空饷,衙门一样!”
    骆永胜定了调子:“若是丁忧,那么就留职三十天,照常发俸,职责暂由同僚加代,超过三十天期限不归且无正当理由报批公假,直接撤职开除出公员队伍,我大楚,绝不养一个闲人,有官不当,就去当老百姓。”
    多养一个闲官,则老百姓就多一份负担,这个道理很浅显,几人都懂,故而点头应了下来。
    虽然削减了丁忧的期限,但是想想,三十天还不够吗。
    非得守孝二十七个月,这个当官的孝心确实是尽到了,但老百姓会骂娘啊。
    拿着这么高的俸禄在家待着,钓鱼弄花,百姓苦哈哈在地垄里汗珠子摔八瓣?
    骆永胜做不到绝对的公平,但也愿意尽力去权衡。
    “好了,这事定下来,下一件。”
    天色渐晚,大元帅府里掌起了灯。
    打江山容易,治江山难啊。

章节目录


楚书,太祖皇帝本纪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煌煌华夏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煌煌华夏并收藏楚书,太祖皇帝本纪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