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改造西域
p
随着龟兹投降、疏勒灭亡,单单剩下一个于阗自是独木难支,在王买德、沮渠男成两面夹击下猝然崩溃。
大战之后,河西军对西域各国王室进行了残酷清洗。
大量王族男子被有计划杀掉,单单留下少数贵族及普通百姓。
至此,葱岭以东、天山南北广大领土尽归河西所属。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如何保持西域稳定,做到长治久安才是最大难题。
西域的地理环境很特殊,气候干燥,大部分是荒无人烟的沙漠和戈壁,环境十分恶劣。
只有在一些地势比较低的地方,地下河水涌出地面,才会形成了一片片绿洲。
几乎所有西域人,全生活在绿洲当中。
绿洲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农耕、游牧两大文明都不相同。
而绿洲的特别之处在于,在这一小块土地上,水量的差别可以很大。
水源附近含水量很高,土地可以种成良田。
离水源越远,土地越干旱,偏远到一定程度只能长牧草。
而再偏远的地方,则只剩下了沙漠。
为了最大化的利用土地资源,人们自然会选择在水资源最丰富的地方种田,在比较干旱的地方放牧。
所以绿洲文明的生产方式是农、牧结合,又因为绿洲面积有限,导致域畜牧并非像游牧民族那样逐水放牧,只能局限在绿洲内部。
绿洲文明另一个特别的地方是,绿洲和绿洲之间距离非常遥远。
相对于整个西域的沙漠和戈壁来说,绿洲所占的面积比例非常小。
绿洲和绿洲之间的距离很远,常常达到数百里地。
中间都是荒漠和戈壁,环境恶劣,往来行走十分危险。
换句话说,绿洲之间的交通成本极高。
所以大部分绿洲都采用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和其他绿洲的交流很少。
因为绿洲面积有限,导致能够产出的粮食很有限,能供养的军队也很少。
甚至集全西域之力,也无法提供足够补给,让一定数量军队穿过广阔的沙漠和戈壁,往来于整个西域之间。
而这恰恰是历史上西域分裂成数十个小国,却始终无法形成统一的根本原因。
当中原帝国试图控制西域的时候,也将面临了同样问题。
和中原帝国不能长期占领草原的理由一样,绿洲出产的粮食有限,中原帝国同样不可能在西域长期驻扎大量军队。
即便强行占领每一处绿洲,由于绿洲之间交通不便,最终驻军也会自立成为新的小国。
因此,历史上凡经营西域者,多是采用用邦交手段笼络,甚少直接占领。
换句话说,历代中原帝国在西域的统治和在农业地区是不同的。
并没有建立起广泛的郡县制,也没有在各处派遣官员直接统治,而是只统治了几个重要的据点。
其余地方是靠小国附庸来间接统治,中原帝国在西域的地位,有点类似于武林盟主。
但是依靠邦交固然能让西域诸国奉中原帝国旗号,然而这种手段往往治标不治本。
每当中原出现动乱,西域就会脱离华夏自立。
哪怕两汉有定远侯班超经营长达三十年,仍然免不了有动乱爆发。
……
“大都护,胜了,胜了,西征军胜了。”
“恭喜大都护,刚接到斥候急报,西征军已拿下葱岭以东大片领土。”
“是吗?快把急报拿来让朔瞧瞧!”
卫朔急忙接过沮渠蒙逊递上来的急报,打开后飞快浏览起来。
果然,上面详细写了王买德、杜进两人共灭西域诸国的过程。
“好!如此一来,西域将彻底归属我河西。”
卫朔兴奋地对众人道:“自张骞通西域以来,西域诸国总是降而复叛。”
“两汉虽有定远侯经营西域三十载,仍然免不了有动乱爆发。”
“河西坚决不能再走前朝老路,不知诸位可有计策教朔,以便让西域成为华夏固有领土。”
“主公,历史上西域之所以叛乱,除了外力影响外,很大原因在于中原王朝衰落。”
“只要华夏保持强盛,西域几乎不敢背叛。”
“呵呵,任何王朝都不可能保持长盛不衰,总有衰落的一天。”
“还请诸位畅所欲言,怎样才能在王朝衰落时,依然保证西域从属华夏?”
“如此方能从根本上,预防西域降而复叛。”
大都护此言一出,众人纷纷陷入沉思。
也不知过了多久,只见刘穆之霍然起身。
他拱手朗声道:“主公,臣以为西域之地之所以会经常发生叛乱,主因有三。”
“其一,西域当地有独特的文化与文明传承,他们与中原文化有本质区别,对华夏只有仰慕之心,却无归属感。”
“华夏强盛时,西域诸国不管是从安全考虑,还是从经济角度出发,纷纷归附华夏。”
“华夏一旦衰落,由于西域缺乏归属感,故而才会一而再再而三选择背叛。”
“其二,中原王朝从来没把西域当成华夏一部分,只把西域各国比喻成土蛮夷族,难以教养。”
“因为不够重视,自然不会费力气去经营与管理。”
“而任何地方一旦缺乏有效管理,自然免不了发生动乱。”
“其三,造成西域经常降而复叛的重要原因还有地理影响。”
“西域沙漠化十分严重,中原王朝实现直接管理成本太高,只能采用粗放式管理。”
“好,道和说地不错,将经营西域之困难讲得十分透彻。”
在对刘穆之给予很高评价后,卫朔话音一转道:“既然经营西域如此困难,本都护为何还要坚持下去呢?”
“思索该问题,需从从大战略高度来考虑。因为经营西域从来不是局部问题,而是全局性的。”
“对华夏而言,经略西域,不仅是对外贸易的需要。”
“更在于通过构建有利的周边安全环境,防止和打击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和入侵。”
“华夏民族自诞生以来,便始终面临北方游牧民族威胁。”
“西域,如今已成为中原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战略侧翼。”
“胜了,中原王朝不仅可以消除游牧民族威胁,还可向西发展,维护丝绸之路安全。”
“所以,如何经营好西域,将是维护中原王朝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对于刚刚道和所言三大难题,朔以为可从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第一步:灭其国、绝其祀,将一切萌生叛乱的因子扼杀于摇篮中。”
“实际上买德与杜师正按计划实施当中,历来叛乱中坚分子都是一些贵族、王室后裔。”
“像一些平头百姓才不会关心谁当君上,只要一家人有吃有喝足矣。”
“第二步:要扭转外界对西域的认识。”
“在座诸位皆是饱学之士,写文章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接下来朔希望大家在报纸上多发表一些论述西域重要性的文章。”
“从今以后谁要是再敢提西域乃蛮夷之地,别怪朔不念旧情。”
“再以都护府名义跟各报馆打声招呼,以后不准再刊发轻视西域重要性的文章。”
“从今以后,河西上下当将西域看成华夏固有领土,与中原、关中一样重要。”
“第三步:改善交通条件!”
“交通不便的确是制约西域稳定之重要因素,可如今河西拥有水泥这等利器,还怕什么地理不便?”
“眼下高昌至上邽段直道即将完工,接下来继续向西修筑直道,一直修到葱岭脚下。”
“等将来统一了北地,我们还要将该直道向东延伸至海边。”
“如此一来,一条横贯东西的大动脉,将大大加强官府对地方上的控制。”
随着龟兹投降、疏勒灭亡,单单剩下一个于阗自是独木难支,在王买德、沮渠男成两面夹击下猝然崩溃。
大战之后,河西军对西域各国王室进行了残酷清洗。
大量王族男子被有计划杀掉,单单留下少数贵族及普通百姓。
至此,葱岭以东、天山南北广大领土尽归河西所属。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如何保持西域稳定,做到长治久安才是最大难题。
西域的地理环境很特殊,气候干燥,大部分是荒无人烟的沙漠和戈壁,环境十分恶劣。
只有在一些地势比较低的地方,地下河水涌出地面,才会形成了一片片绿洲。
几乎所有西域人,全生活在绿洲当中。
绿洲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农耕、游牧两大文明都不相同。
而绿洲的特别之处在于,在这一小块土地上,水量的差别可以很大。
水源附近含水量很高,土地可以种成良田。
离水源越远,土地越干旱,偏远到一定程度只能长牧草。
而再偏远的地方,则只剩下了沙漠。
为了最大化的利用土地资源,人们自然会选择在水资源最丰富的地方种田,在比较干旱的地方放牧。
所以绿洲文明的生产方式是农、牧结合,又因为绿洲面积有限,导致域畜牧并非像游牧民族那样逐水放牧,只能局限在绿洲内部。
绿洲文明另一个特别的地方是,绿洲和绿洲之间距离非常遥远。
相对于整个西域的沙漠和戈壁来说,绿洲所占的面积比例非常小。
绿洲和绿洲之间的距离很远,常常达到数百里地。
中间都是荒漠和戈壁,环境恶劣,往来行走十分危险。
换句话说,绿洲之间的交通成本极高。
所以大部分绿洲都采用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和其他绿洲的交流很少。
因为绿洲面积有限,导致能够产出的粮食很有限,能供养的军队也很少。
甚至集全西域之力,也无法提供足够补给,让一定数量军队穿过广阔的沙漠和戈壁,往来于整个西域之间。
而这恰恰是历史上西域分裂成数十个小国,却始终无法形成统一的根本原因。
当中原帝国试图控制西域的时候,也将面临了同样问题。
和中原帝国不能长期占领草原的理由一样,绿洲出产的粮食有限,中原帝国同样不可能在西域长期驻扎大量军队。
即便强行占领每一处绿洲,由于绿洲之间交通不便,最终驻军也会自立成为新的小国。
因此,历史上凡经营西域者,多是采用用邦交手段笼络,甚少直接占领。
换句话说,历代中原帝国在西域的统治和在农业地区是不同的。
并没有建立起广泛的郡县制,也没有在各处派遣官员直接统治,而是只统治了几个重要的据点。
其余地方是靠小国附庸来间接统治,中原帝国在西域的地位,有点类似于武林盟主。
但是依靠邦交固然能让西域诸国奉中原帝国旗号,然而这种手段往往治标不治本。
每当中原出现动乱,西域就会脱离华夏自立。
哪怕两汉有定远侯班超经营长达三十年,仍然免不了有动乱爆发。
……
“大都护,胜了,胜了,西征军胜了。”
“恭喜大都护,刚接到斥候急报,西征军已拿下葱岭以东大片领土。”
“是吗?快把急报拿来让朔瞧瞧!”
卫朔急忙接过沮渠蒙逊递上来的急报,打开后飞快浏览起来。
果然,上面详细写了王买德、杜进两人共灭西域诸国的过程。
“好!如此一来,西域将彻底归属我河西。”
卫朔兴奋地对众人道:“自张骞通西域以来,西域诸国总是降而复叛。”
“两汉虽有定远侯经营西域三十载,仍然免不了有动乱爆发。”
“河西坚决不能再走前朝老路,不知诸位可有计策教朔,以便让西域成为华夏固有领土。”
“主公,历史上西域之所以叛乱,除了外力影响外,很大原因在于中原王朝衰落。”
“只要华夏保持强盛,西域几乎不敢背叛。”
“呵呵,任何王朝都不可能保持长盛不衰,总有衰落的一天。”
“还请诸位畅所欲言,怎样才能在王朝衰落时,依然保证西域从属华夏?”
“如此方能从根本上,预防西域降而复叛。”
大都护此言一出,众人纷纷陷入沉思。
也不知过了多久,只见刘穆之霍然起身。
他拱手朗声道:“主公,臣以为西域之地之所以会经常发生叛乱,主因有三。”
“其一,西域当地有独特的文化与文明传承,他们与中原文化有本质区别,对华夏只有仰慕之心,却无归属感。”
“华夏强盛时,西域诸国不管是从安全考虑,还是从经济角度出发,纷纷归附华夏。”
“华夏一旦衰落,由于西域缺乏归属感,故而才会一而再再而三选择背叛。”
“其二,中原王朝从来没把西域当成华夏一部分,只把西域各国比喻成土蛮夷族,难以教养。”
“因为不够重视,自然不会费力气去经营与管理。”
“而任何地方一旦缺乏有效管理,自然免不了发生动乱。”
“其三,造成西域经常降而复叛的重要原因还有地理影响。”
“西域沙漠化十分严重,中原王朝实现直接管理成本太高,只能采用粗放式管理。”
“好,道和说地不错,将经营西域之困难讲得十分透彻。”
在对刘穆之给予很高评价后,卫朔话音一转道:“既然经营西域如此困难,本都护为何还要坚持下去呢?”
“思索该问题,需从从大战略高度来考虑。因为经营西域从来不是局部问题,而是全局性的。”
“对华夏而言,经略西域,不仅是对外贸易的需要。”
“更在于通过构建有利的周边安全环境,防止和打击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和入侵。”
“华夏民族自诞生以来,便始终面临北方游牧民族威胁。”
“西域,如今已成为中原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战略侧翼。”
“胜了,中原王朝不仅可以消除游牧民族威胁,还可向西发展,维护丝绸之路安全。”
“所以,如何经营好西域,将是维护中原王朝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对于刚刚道和所言三大难题,朔以为可从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第一步:灭其国、绝其祀,将一切萌生叛乱的因子扼杀于摇篮中。”
“实际上买德与杜师正按计划实施当中,历来叛乱中坚分子都是一些贵族、王室后裔。”
“像一些平头百姓才不会关心谁当君上,只要一家人有吃有喝足矣。”
“第二步:要扭转外界对西域的认识。”
“在座诸位皆是饱学之士,写文章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接下来朔希望大家在报纸上多发表一些论述西域重要性的文章。”
“从今以后谁要是再敢提西域乃蛮夷之地,别怪朔不念旧情。”
“再以都护府名义跟各报馆打声招呼,以后不准再刊发轻视西域重要性的文章。”
“从今以后,河西上下当将西域看成华夏固有领土,与中原、关中一样重要。”
“第三步:改善交通条件!”
“交通不便的确是制约西域稳定之重要因素,可如今河西拥有水泥这等利器,还怕什么地理不便?”
“眼下高昌至上邽段直道即将完工,接下来继续向西修筑直道,一直修到葱岭脚下。”
“等将来统一了北地,我们还要将该直道向东延伸至海边。”
“如此一来,一条横贯东西的大动脉,将大大加强官府对地方上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