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试祸,岂不痛哉!若迷而知返,尚可以免。”————————【三国志·魏书】
朝廷在赈济的过程中固然能讨好一批最底层的百姓,获得底层民众的拥护,更能宣扬皇帝的仁义。而与之做出鲜明对比的,就是那些在天灾期间为富不仁、囤积居奇的豪商,百姓虽然不能拿这些豪商怎么样,但连带着必然会在暗地里恨上豪商及其背后的豪强大族。
建立一个良好的声名或许很容易,但若是要将一个好的声名维持数百年而不堕,却是非常艰难的一件事。在那些成名已久的世家大族眼中,家名往往比田宅金银更重要,骆伯彦等人多少可以不用顾忌,因为他们还只是处于财富积累而不是声名积累的阶段,至于扶风马氏则不一样了。
“朝廷要借此博名树恩,倾力赈济,我家如何也不能沦为陪衬!”马毕忧心忡忡的教训说道:“届时人皆感国家努力赈济、夙夜匪懈之大义,而怨我等趁灾割剥黎庶、断绝小民生计之不仁,我家数百年好不容易有的清誉何存?千金不如一名,那些乡里小豪强不懂得也还罢了,你理应明白这个道理才是。”
其实不光是马氏的清名一落千丈,但若有任何民怨沸腾的意思,安知皇帝会不会将几个领头的推出去清算,以解民愤。
马访起先未曾留意到这个问题,现在想来,朝廷此前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保持沉默也就很好解释了,不是未经觉察、也不是有马日磾徇私包庇、而是除了要借此树立朝廷、尤其是皇帝的恩义以外,还要在民间的舆论上大加造势,将受灾百姓的怨气转移在他们这些哄抬物价的豪强身上。
“天灾年月,任谁都不好过,偏就乡里豪商不恤人情,高价盘剥、放贷收息。只是彼等黎庶小民,即便大有怨言,也入不了尔等的耳中,或是置若罔闻,是也不是?”马毕看着马访如坠冰窟的战兢神色,心下叹了口气。他不善治家,一直埋首于经书之中,马访虽然没有做多大的官,但对家业做出多少贡献,马毕都是看在眼里的。只可惜对方太过执着于钱帛,以为给马氏赚更多的田宅钱帛就是不逊于他人为官的功劳,却全然忽视了‘名’的重要性。
此时马毕的心里有些疲倦,他本不喜欢掺和这些纷扰事务中去,太学原就是他最好的归宿,但谁又让他是扶风马氏的一份子,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可是、”马访面色十分难看,虽然已经听进去了,但犹在做最后的挣扎:“朝中不是有司徒在么?司徒乃朝廷大臣,辅佐政务,为世人所重。国家若是有意要以一警百,看在司徒的颜面上,如何还会针对我家?”
“此司徒非彼司徒。”马毕说完这话,稍觉不妥,又说道:“就算是王子师尚在,也断不容自家子弟出现这等趁机兼并敛财的事来!”
其实他还有话没说,如今朝堂之上以太尉董承、司空赵温为首的一批人是皇帝的亲信,然后再是以扶风马氏为首的关西士人、以弘农杨氏为首的关东士人。本来朝廷上是以杨氏为盛,可是自从尚书令杨瓒中暑后一病不起,杨琦、杨彪等人便登时低调了许多,反而将马日磾一个人给突显出来了。联系起这几日朝廷对平抑物价、赈济灾民的决心以及皇帝此前对马日磾等人的告诫,若还不有过则改之,恐怕这一次的矛头就要转向他们了。
马访一时是被金银蒙蔽了心智,他在家蹉跎数年,眼见马宇这些晚辈都坐上侍中的高位,心有不甘。而他又实在没有起复的机会,遂将一身无处发泄的精力与算计放在了本家的家业上,他心里一直较着劲,心想即便不入朝为官,自己也能在家里干出一番事业来。所以在一开始接到马宇的信件后,马访丝毫不将此当回事,反而认为这是马宇看不惯他没事找事,只盼着他庸庸碌碌。
于今在族中辈分、德望极高的马毕的点拨下,马访方才后知后觉的清醒了过来——别看马日磾是司徒、录尚书事,但在皇帝面前,这一切都是空谈!他恍然记起当初皇帝清丈上林土地,牵连惩办三辅豪强的见闻,心里不由得发寒,赶紧表态道:“叔公说的是!我这就让人知会名下放低粮价,并开仓配合赈济,希冀尚能所挽回。只是事到如今,眼看朝廷又将有所举措,我等该当如何,还请叔公示下!”
马毕见对方幡然醒悟过后态度诚恳,并且积极补救,深感欣慰的点了点头,转念又怕马访不肯舍弃这些年一手打造的圈子,故意问道:“你这里一旦放低粮价,开仓赈济,郡中其他人将如何?”
此话一出,马访立时明白了大概,他极有决断的说道:“如今哪里管得了其他?先顾着自己才是,彼等知情则罢,若是不知情,也勿怪朝廷法度。”
马氏这厢打好了弃卒保帅的主意,推出一干尚不知情的小豪强当做替罪羊,算是给朝廷、给受灾百姓一个交代。马毕两人商议后,立即在司隶校尉府的佐吏来之前,将私占的沟渠、池陂等处全疏浚开,又在城中大肆放低粮价,配合朝廷的一切赈灾举措,若不是前段时间的行为仍历历在目,右扶风傅睿都要以为马氏真有一颗悲天悯人之心了。
随着各项防旱赈灾举措有条不紊的推行,尤其是朝廷早在一两年前便着手兴修的水利设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底层还有不少利益熏心的豪强从中作梗,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旱蝗带来的危害。尤其是这一次再度将深挖昆明池的沟渠,做出一副不惜放空湖水的姿态,让各地官府在司隶校尉的督促下更是不敢怠慢,纷纷重点跟进。
夏六月的天虽然还没有任何下雨的征兆,但地上的沟渠已经尽力提供水源保住大批田地的收成了,再加上朝廷将流离失所的灾民迁移至并州等郡垦田实边、减少关中压力,开仓赈济,低价售粮等举措一一施行起来,尤其是扶风马氏等大族响应朝廷赈济号召,主动配合,终于让事态的发展逐渐往对朝廷有利的一方倾斜。
然而像马氏这般有灵通的消息渠道、能及时发觉并应付不利情况的豪强到底还只是少数,更多的则是像骆伯彦那样执迷于一钱一帛的得失,而全然忽视了身旁暗涌的危机。
朝廷在赈济的过程中固然能讨好一批最底层的百姓,获得底层民众的拥护,更能宣扬皇帝的仁义。而与之做出鲜明对比的,就是那些在天灾期间为富不仁、囤积居奇的豪商,百姓虽然不能拿这些豪商怎么样,但连带着必然会在暗地里恨上豪商及其背后的豪强大族。
建立一个良好的声名或许很容易,但若是要将一个好的声名维持数百年而不堕,却是非常艰难的一件事。在那些成名已久的世家大族眼中,家名往往比田宅金银更重要,骆伯彦等人多少可以不用顾忌,因为他们还只是处于财富积累而不是声名积累的阶段,至于扶风马氏则不一样了。
“朝廷要借此博名树恩,倾力赈济,我家如何也不能沦为陪衬!”马毕忧心忡忡的教训说道:“届时人皆感国家努力赈济、夙夜匪懈之大义,而怨我等趁灾割剥黎庶、断绝小民生计之不仁,我家数百年好不容易有的清誉何存?千金不如一名,那些乡里小豪强不懂得也还罢了,你理应明白这个道理才是。”
其实不光是马氏的清名一落千丈,但若有任何民怨沸腾的意思,安知皇帝会不会将几个领头的推出去清算,以解民愤。
马访起先未曾留意到这个问题,现在想来,朝廷此前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保持沉默也就很好解释了,不是未经觉察、也不是有马日磾徇私包庇、而是除了要借此树立朝廷、尤其是皇帝的恩义以外,还要在民间的舆论上大加造势,将受灾百姓的怨气转移在他们这些哄抬物价的豪强身上。
“天灾年月,任谁都不好过,偏就乡里豪商不恤人情,高价盘剥、放贷收息。只是彼等黎庶小民,即便大有怨言,也入不了尔等的耳中,或是置若罔闻,是也不是?”马毕看着马访如坠冰窟的战兢神色,心下叹了口气。他不善治家,一直埋首于经书之中,马访虽然没有做多大的官,但对家业做出多少贡献,马毕都是看在眼里的。只可惜对方太过执着于钱帛,以为给马氏赚更多的田宅钱帛就是不逊于他人为官的功劳,却全然忽视了‘名’的重要性。
此时马毕的心里有些疲倦,他本不喜欢掺和这些纷扰事务中去,太学原就是他最好的归宿,但谁又让他是扶风马氏的一份子,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可是、”马访面色十分难看,虽然已经听进去了,但犹在做最后的挣扎:“朝中不是有司徒在么?司徒乃朝廷大臣,辅佐政务,为世人所重。国家若是有意要以一警百,看在司徒的颜面上,如何还会针对我家?”
“此司徒非彼司徒。”马毕说完这话,稍觉不妥,又说道:“就算是王子师尚在,也断不容自家子弟出现这等趁机兼并敛财的事来!”
其实他还有话没说,如今朝堂之上以太尉董承、司空赵温为首的一批人是皇帝的亲信,然后再是以扶风马氏为首的关西士人、以弘农杨氏为首的关东士人。本来朝廷上是以杨氏为盛,可是自从尚书令杨瓒中暑后一病不起,杨琦、杨彪等人便登时低调了许多,反而将马日磾一个人给突显出来了。联系起这几日朝廷对平抑物价、赈济灾民的决心以及皇帝此前对马日磾等人的告诫,若还不有过则改之,恐怕这一次的矛头就要转向他们了。
马访一时是被金银蒙蔽了心智,他在家蹉跎数年,眼见马宇这些晚辈都坐上侍中的高位,心有不甘。而他又实在没有起复的机会,遂将一身无处发泄的精力与算计放在了本家的家业上,他心里一直较着劲,心想即便不入朝为官,自己也能在家里干出一番事业来。所以在一开始接到马宇的信件后,马访丝毫不将此当回事,反而认为这是马宇看不惯他没事找事,只盼着他庸庸碌碌。
于今在族中辈分、德望极高的马毕的点拨下,马访方才后知后觉的清醒了过来——别看马日磾是司徒、录尚书事,但在皇帝面前,这一切都是空谈!他恍然记起当初皇帝清丈上林土地,牵连惩办三辅豪强的见闻,心里不由得发寒,赶紧表态道:“叔公说的是!我这就让人知会名下放低粮价,并开仓配合赈济,希冀尚能所挽回。只是事到如今,眼看朝廷又将有所举措,我等该当如何,还请叔公示下!”
马毕见对方幡然醒悟过后态度诚恳,并且积极补救,深感欣慰的点了点头,转念又怕马访不肯舍弃这些年一手打造的圈子,故意问道:“你这里一旦放低粮价,开仓赈济,郡中其他人将如何?”
此话一出,马访立时明白了大概,他极有决断的说道:“如今哪里管得了其他?先顾着自己才是,彼等知情则罢,若是不知情,也勿怪朝廷法度。”
马氏这厢打好了弃卒保帅的主意,推出一干尚不知情的小豪强当做替罪羊,算是给朝廷、给受灾百姓一个交代。马毕两人商议后,立即在司隶校尉府的佐吏来之前,将私占的沟渠、池陂等处全疏浚开,又在城中大肆放低粮价,配合朝廷的一切赈灾举措,若不是前段时间的行为仍历历在目,右扶风傅睿都要以为马氏真有一颗悲天悯人之心了。
随着各项防旱赈灾举措有条不紊的推行,尤其是朝廷早在一两年前便着手兴修的水利设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底层还有不少利益熏心的豪强从中作梗,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旱蝗带来的危害。尤其是这一次再度将深挖昆明池的沟渠,做出一副不惜放空湖水的姿态,让各地官府在司隶校尉的督促下更是不敢怠慢,纷纷重点跟进。
夏六月的天虽然还没有任何下雨的征兆,但地上的沟渠已经尽力提供水源保住大批田地的收成了,再加上朝廷将流离失所的灾民迁移至并州等郡垦田实边、减少关中压力,开仓赈济,低价售粮等举措一一施行起来,尤其是扶风马氏等大族响应朝廷赈济号召,主动配合,终于让事态的发展逐渐往对朝廷有利的一方倾斜。
然而像马氏这般有灵通的消息渠道、能及时发觉并应付不利情况的豪强到底还只是少数,更多的则是像骆伯彦那样执迷于一钱一帛的得失,而全然忽视了身旁暗涌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