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素顺平定内乱,保证了大理的和平。
    大宋建国后,大理曾派使臣前往祝贺,郭浩只是派礼部招待了使臣,本人并没有露面。
    如今吐蕃被灭,大理周边的国家自顾不暇,蒲甘王国还在为统一而奋斗,曾派遣使者来大宋朝贡。
    至于交趾,现在的大宋的附属国,郭浩不想动他们,所以就给与册封,正式列为藩王。
    还有天竺,此时也是四分五裂,王朝更替,面对到你这样强大的国家,根本不会招惹。
    所以郭浩等建设兵团到了拉萨后,一纸国书送到了段素顺面前,段素顺脸色巨变。
    “真是岂有此理!”
    接到大宋的国书,段素顺立刻找来氏族商议,氏族们看了国书,表情和段素顺差不多。
    因为国书的内容只有一点,那就是归顺大宋!
    当初郭浩覆灭南汉的时候,大理就已经有所警惕,并且做好了准备。
    但是郭浩和赵匡胤不同,他没做任何决定,也没和大理签订任何盟约。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双方一直井水不犯河水,大宋讨伐吐蕃的时候,段素顺也曾想过自身的安危,但是他对大理还是很有自信的。
    大理国是很乐意用各种手段团结境内族人的。
    毕竟外面有来势汹汹的北宋,境内有东部糜乃等祸乱,大理王慷慨赐官,可以保证大家齐心协力对抗外来的宋。
    赐官和权族世袭应当是大理国建立初期主要的用人手段,被赐官的人多为各族掌权者,可以团结大理。
    世袭的人也不会中断,整个大理的官僚阶层组成异常单一和稳定。
    如此,士族把权,在动荡的国家中,有利于集中人力,可以说他们始终防备着大宋的入侵,只是不主动而已。
    况且,大理国主要组成部分为后世云南省。
    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山地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84%。东部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以低山和丘陵地貌为主,还发育着许多可能漏水的喀斯特地貌。
    再加上处于热带地区,这里植物茂盛,雨林密集,即便海拔不如西藏,地理环境依旧复杂。
    交通方面,大理国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水运和陆运,但其与宋朝接壤的部分多通行内河运输与山路,交通不如南部归属的缅甸发达。
    这就不利于宋军以海陆结合的形式深入作战。
    与南汉相比,大理的统治者更加有能力,建国初期国王更迭速度很快。
    后任者段思英、段思良、段思聪、段素顺四任国王共在位三十年,平均七年更换一个国王。
    并且宰相家族高氏在段思平死后就蓄谋力量逐步掌权。
    但在段素顺时期大理东部发生战乱的时候,国王段素顺还是能在关键时刻发号施令,派都统、长皇叔、布燮段子标等平定战乱。
    这样看来,大理国当时虽然宰相势力膨胀,但国王还是有一定自主权,两者处于一种平衡的协调关系中。
    所以大理国统治还是安定有效的,哪怕是后世强大的蒙古骑兵,覆灭大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士马死者数十万,师至湖南,进攻力量大大减弱。
    如此分析,征讨大理的难度,要比南汉和吐蕃大的多。
    但是郭浩依旧下达国书,要求段素顺投降,不过郭浩没急着出兵,而是联系大理周边的国家。
    要求蒲甘、交趾、鹏伽罗、马来亚、波斯等国家,断绝与大理的往来,否则大宋的海军不介意去问候一下。
    众多国家收到大宋的国书,交趾第一个回复,愿意听从宗主国的安排,不在和大理往来。
    紧接着就是蒲甘王国,他们国内情况毕竟复杂,国王宫错姜漂作为柰丹之子,刚刚夺回了皇位。
    从王朝建立至今,几十年间出现了两位篡位者,宫错姜漂不希望皇位再有任何闪失,因为此时的蒲甘王国很落后。
    蒲甘王国随即断绝了与大理的往来,陆地上唯一与大理接壤的国家只剩鹏伽罗。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鹏茄罗国和大宋没有往来,郭浩干脆派出使者,出使鹏茄罗,转达大宋的意思。
    鹏茄罗历史上属于天竺帝国,曾经也听过话中国,对于这个东方巨人,他们也不得不臣服。
    三个国家都知道,大宋的目的是大理,而大理以后很可能是他们,只是他们依旧无法拒绝。
    此时大宋的海军,已经占据了南海诸岛,从海上封锁了马来亚的道路,并且进行通商贸易。
    拥有蒸汽轮船的大宋海军,在东南亚沿海畅通无阻,船上的大炮可以打出几百米,配备的火器让他们毫无还手之力。
    好在大宋的并不是想入侵,他们用丝绸、瓷器换取煤炭、粮食,配合往来的商队,大量获取资源。
    而海军在这个过程中,也获得了资源给养,他们更喜欢这种方式,都不用朝廷发粮饷。
    在这种情况下,且不说和大宋交恶带来的经济损失,就是大宋那无敌舰队,也不是他们能抵抗的。
    所以大宋的国书下达不久,就没有国家敢和大理来往,段素顺和氏族们都觉得很憋屈,可是没有任何办法。
    就在大理等着大宋军队的时候,宋国那边忽然又没有了动静,因为郭浩忙着迁都去了。
    龙兴三年六月,郭浩带着文武百官,从汴梁出发,迁都幽州北京。
    一个月后,众人到达了北京。
    看着眼前的紫禁城,大臣们都有些惊喜,因为大宋的新都比汴梁大了一倍不止。
    如此庞大的宫殿,远超历代皇宫,用了三年时间建造完成,显示着天朝大国的气魄。
    太和殿前,郭浩负手而立,文武百官位列台阶之下。
    此次随行的官员,真的高达上百位,之前在汴梁的时候,皇宫根本装不下这些人。
    然而现在,上百名官员汇聚于此,地方还空了许多,显得绰绰有余。
    迁都这么大的事情,没有典礼是不可能的,郭浩带着百官祭拜了天地祖宗,这才进入大殿。
    大殿之内,郭浩坐在龙椅之上,头上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四个大字:太平有象。
    这四个字是郭浩亲笔所书,是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出自《汉书·王莽传》:“天下太平,五谷成熟”,即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的意思。
    “臣等拜见陛下,吾皇万岁!”
    迁都大典,官员们行三拜九叩大礼,郭浩坐在龙椅上,泰然接受官员的行礼。
    礼毕之后,就是一些列安排,内阁和六部都有专门的地方办公,三宫六院各有用途。
    郭浩这次来,只带来了周围和沈欣,秋南和阿不里都留在了汴梁,原来的皇宫留给了郭致舜,让他扩建格物院。
    如此一来,北京、中京、南京,大宋就有了三个权利调度中心,除了军权没有分配外,中京和南京有一定的统治权。
    三位皇子位列三京,有点类似分封制,但是没有兵权的他们,所做的事也是有限。
    汴梁格物院的一些核心机密个人员,这次也来到了幽州,倒不是郭浩放心不下郭致舜,主要是汴梁地方实在太小了。
    郭浩真的迁都幽州了,耶律贤夫妇有种怪异的感觉。
    三年了,他们都觉得郭浩当初只是说说,并不敢来幽州,毕竟此时的辽国,可谓是兵精粮足。
    但是郭浩偏偏不信邪,真的迁都幽州,和郭浩一起来的,除了文武百官外,还有五万禁军。
    这五万禁军到了幽州后,立刻接替了边军的工作,原有的边军一部分被调往辽东,山海关驻守。
    另一部分往西,加强京畿东西的防守,兵力比之前多了一半,辽军想打进来也不容易。
    看到郭浩如此谨慎,耶律贤有些不屑,原本以为你不怕死,结果还是装的。

章节目录


更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红莲素心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红莲素心并收藏更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