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宋朝,生活在后世陕西、甘肃、宁夏三省交界处的党项人崛起。
    由于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重要,党项人多次发动夺取武威、张掖的战争。
    甘州回鹘和凉州的吐蕃六谷部结成联盟共同抵抗,而西夏则与辽国互为倚仗,双方多次发生大战。
    在党项人的进攻面前,西凉府知府丁惟清战死,甘州回鹘和吐蕃六谷部多次获胜。
    但是就在甘州回鹘两次取得对西夏大胜的同时,辽国却两次派兵袭击甘州回鹘。
    事到如今,历史全变了,虽然他们没少向大宋进贡,可那是为了得到中原王朝的承认。
    甘州回鹘地狭人少,国力不足,但所处的位置却正在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四面为各大强势所绕。
    故自其成立的那天起,就一直面临着生存危机,西面的沙州归义军—金山国政权。
    以及来自东北方的党项为吞并河西走廊,进而控制中西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一直对甘州回鹘虎视眈眈。
    故对身处缝中求生存的甘州回鹘来说,如何处理好与周边民族、周边政权的关系,一直是其基本国策的主导宗旨。
    在甘州回鹘政权存在的一个多世纪间,与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除派遣使者朝贡,并接受其册封和回赠外,同时还以“朝贡”的名义和方式进行贸易活动。
    史载:“当五代之际,有居甘州、西州者尝见中国,而甘州回鹘数至,犹呼中国为舅,中国答以诏书,亦呼为甥。”
    回鹘西迁河西后,由于力量大衰,故而与唐王朝的联系要比漠北时代少得多。
    天复二年唐昭宗被劫往凤翔,“灵州节度使韩逊,表回鹘请率兵赴难。”但未得到允许。
    天祐二年,唐朝被后梁所取代,其后不久,回鹘便与之建立了联系。
    史书中关于中原王朝与甘州回鹘贡使关系的记载极详,同时敦煌文书中亦有相关的记述。
    从上文罗列的史实看,甘州回鹘与中原王朝的贡使关系大致可概括为三种情况:
    首先为政治性的。一方面,甘州回鹘新建牙于甘州,作为一个远道而来的入足者,要在别人的地盘上硬占去一片领地,并要获得周边政权的认可。
    特别是以汉人为主的沙州政权的认可,首先要得到中原王朝的承认和支持,因此请求中原王朝予以册封就是最有效的办法。
    另一方面,一些迹象表明,其与中原王朝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军事联盟关系,这对甘州回鹘应对沙州与西夏有极为有利的。
    其次是商业性的,中原王朝需要来自甘州回鹘或通过甘州回鹘输入的马匹、医药、香料、宝玉等,而甘州回鹘对来自中原的丝绸、服饰、金银器皿等则抱有渴望。
    经济上的互通有无,使双方都受益良多,尤其是回鹘的战马,对加强北宋的军事力量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们见到的更多情况往往是其政治性与经济性双重目的之共存。
    即以甘州为建牙地与控制丝路的交通与贸易之双重目的共存,寻求中原王朝的承认及支持,加强朝贡贸易,并求得最大经济利益之双重目的共存。
    而郭浩要控制河西走廊,也有几个目的:
    第一,控制丝绸之路,在经济上互通有无;
    第二,打通道路,加强对西域的监视,最终控制;
    第三,防止西域发展壮大,党项虽然控制住了,可谁能保证历史不会重演,凉州的吐蕃和甘州回鹘,同样也需要防范。
    所以赵匡义进军受阻,也在郭浩的预料之中。
    思考良久,郭浩给赵匡义写了封信,让他不要操之过急,对于凉州吐蕃和甘州回鹘,进行观察了解,为以后的攻略做准备。
    郭浩现在还不想对西域大规模用兵,主要是适应高原地区的人还太少了,这对作战很不利。
    而如果适应高原的环境,郭浩打算利用换防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此就需要时间来过渡。
    ……
    出征讨伐不能操之过急,大宋国内实际上也并不是很平静。
    太平五年六月,河决郑州原武县;汴水决于宋州谷熟县。
    黄河两处决堤,让郭浩意识到他必须重视治水了,虽然朝廷颁布了一系列预案,可是总是预防逃避也不是办法。
    两个地方都离汴梁不远,尤其是宋州,国子监就在那里,郭浩亲自前往宋州查看水情。
    郭浩这次去宋州,带上了两位皇子和几位大臣,到了谷熟县,汴河周围已经成了一片泽国。
    此时的河水已经蒸发渗透了不少,郭浩顾不上道路泥泞,带人来到河边,发现堤坝上有一个大口子,此时还有涓涓细流。
    “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其他区域没事,偏偏这里就决口了,朕每年拨的治河款都去哪了!”
    自打大宋建国以来,郭浩就对财务进行了划分,对于国家各项费用定了预算,然后专款专用,不许挪用。
    “回陛下,朝廷的治河款每年都会发放,微臣也严加核查,并没有贪污挪用。
    只是这河患自古就有,千百年来再怎么治理,也挡不住这滔滔之水啊!”
    户部尚书石熙载连忙解释,工部尚书燕宇一脸无奈,郭浩看着浑浊的河水、厚厚的淤泥,知道确实不是他们的责任。
    “尽快统计伤亡损失,尽快安顿好百姓,在天灾面前,正是提现朝廷作为的时候,县令以上的官员也不许闲着,都给朕去安抚百姓!”
    “是!”
    在朝廷的预案下,索幸没有什么伤亡,可是损失却是无法避免,郭浩看着那些被冲毁的房屋民宅,就觉得头疼。
    “尧儿、舜儿,黄河、长江是华夏的母亲河,哺育华夏几千年,可是历朝历代都会花费很大的精力治理,效果却一直不理想。
    如今你们也看到了,虽然朝廷做好了准备,可是受苦的还是百姓,现在朕问你们,你们可有什么办法治理黄河。
    谁想出办法,朕就给谁一个奖励!”
    听到郭浩的提问,兄弟二人都有些傻了,上千年都没解决地问题,他们怎么可能有办法解决。
    郭浩看二人一脸迷茫,失望地摇了摇头,道:“朕给你们三天时间,如果想不出来,就都要受罚!”
    郭浩对两个二人如此严格,大臣们都是咂舌,兄弟二人不敢拒绝,只能低着头答应。
    如何治理黄河,这绝对是一个大难题,历史上黄河水患一直到清朝还存在,直到新中国发展起来,才得到解决。
    而在历史上,人们也想了很多办法治河,从最开始的拦截,又到大禹治水的分流,又到后来的束水。
    我国古代治河思想的演变,大体经历了“壅障-分疏-束水”这样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是到明朝时才出现的。
    郭浩心里大致有一个想法,灵感来自于都江堰、来自于三峡大坝,现在大宋没有能力和技术制造后世那种大坝,却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而郭浩询问两位皇子,是存在考校的心思,与此同时他还让大臣们一起想办法,他就想看看此时的大宋有没有能人。
    离开宋州后,郭浩又去了郑州,这里的情况比宋州还要严重,毕竟汴河只是黄河的支流,而这里是黄河的主流。
    回到汴梁皇宫,郭浩下诏征集治河的办法,无论男女老少,只要办法合理,一经采用就有丰厚的赏赐。
    一时间整个汴梁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但大多数都只是凑热闹,想出的办法也都是千奇百怪,根本无法实现。
    三天时间很快就过去,兄弟二人没想到什么好办法,只能醒着头皮来见郭浩。

章节目录


更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红莲素心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红莲素心并收藏更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