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测试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主要是对学员力量的一个摸底。
    较场中摆放了一排石锁,最轻的也有一百二十斤,这是一个底线,习武之人两只手,如果这点重量都举不起来,恐怕还不如普通人。
    剩下四十名学员一一上前,结果还真有一些举不动的,而这几个人体型都偏瘦弱,所以也在预料之中。
    走淘汰了八人后,剩下三十二人回去休息,明日最后两项考试,明日这两项考试,应该是最轻松的,因为所有人都比较擅长。
    又是一晚过去,第二天一大早,较场上出现了三十二匹马,学员们从宿舍出来,看到战马眼睛都亮了。
    这些战马都是大宋自己养的,身体壮、耐力强,而且体型都差不多,毛色也比较统一。
    在看学员们,统一的蓝色学员装,都是紧身练武的服装,非常适合骑马,光是衣服就够让他们惊喜了,加上战马更是兴奋。
    “这就是咱们的战马么,大宋什么时候有如此优秀的战马了!”
    “这你就孤陋寡闻了,陛下登基前就夺回了燕云十六州,后来为了养马又收复了西北四州。
    如今我们大宋有了充足的地盘养马,就算和北方的游牧民族比,我们也不差!”
    如今火器还不能大规模推广,所以骑兵的组建还是有必要的,尤其是这个同行不发达的年代,战马有时候代表的是机动力。
    看到人都到齐了,王彦升宣布让学员们自选战马,然后准备考试。
    学员们早就迫不及待,接到命令就跑到战马前,有的早就盯上了某匹马,跑到跟前帅气的翻身上马,也有的俩人看上了一匹,然后就争夺起来。
    “让开,这是我先看上的!”
    其他人有争议还能谦让一下,但是石保兴和李继隆不一样,俩人之前就有矛盾,如今也在较劲。
    石保兴其实不懂马,他只是想刁难一下李继隆,李继隆见他要抢自己的马,抓住缰绳没有松手的意思。
    眼看二人又要打起来,这时考官站了出来:“这些马的实力都相差不多,既然你们二人都想要这匹,那就谁也别要了!”
    听到这个安排,石保兴得意地点头,李继隆默默地看着石保兴,没有说什么。
    分好了马,三十二人被分为四组,一组八人,每组最少淘汰两个人,最后只就下二十人。
    为了不出幺蛾子,石保兴、王承衍、潘惟正、李继隆别分开,他们的实力都不错,这样做可以避免“自相残杀”。
    考试到了这里,已经基本上没什么悬念,自古以来就有穷文富武的说法。
    郭浩当年习武之时,根本没有马匹供他练习,甚至连一连趁手的兵器都没有,所以他才练的棍法,后来改练枪法。
    直到拜陈抟为师后,学了拳法,后来又和赵匡胤、李辉切磋,琢磨出一套剑法。
    所以对于有条件的学员,骑马很容易,可对于那些普通百姓,这反而不容易。
    骑马的考试只有一项,那就是竞速。
    八匹马并列一起,铜锣声响,第一组学员出发。
    五百米的距离很快就到了,石保兴在第一组排名第二,这个成绩也算不错了。
    接下来四组学员陆续比试,王承衍小组第一,潘惟正小组第三,李继隆小组第一。
    虽然四人不全是第一名,不过前三的成绩也说得过去,每组淘汰最后俩人,还剩下二十四名学员。
    终于到了最后一场考试,可是剩下的人依旧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名额只有二十个,这也意味着还要有四人被淘汰。
    稍做休息,考官宣布进行射箭考试,考试分为两项,固定靶和移动靶。
    固定靶基本上都没什么问题,没有电视剧演的那么夸张,现场情况和奥运会差不多,比拼的是环数。
    每人十箭,满分一百,射箭不是射击,即便郭浩亲自来,也不能保证拿一百分。
    可即便如此,还是有一个人坐到了,经过一轮比试下来,李继隆是唯一一个满分的学员。
    而王承衍九十九分,潘惟正九十二分,石保兴最低,只有八十八分。
    李继隆用事实证明了,什么是实力,也让所有考官明白了,郭浩为什么那么说。
    “也许你们不信,其实磨难才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你们能有今天的成就,很大原因取决于你们的经历。
    而你们的子女,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没吃过苦,没挨过饿,没经历过生死,又能有多大的成绩?”
    郭浩说完,几个大臣还不信,他们都觉得自己的孩子很优秀,尤其是石守信,对于儿子的本事还是了解的。
    可是事实证明,他们太高估了自己儿子的实力,固定靶的成绩下来,李继隆第一,王承衍第三,潘惟正第九,石保兴第十六。
    这样的成绩,足以说明他们的身世不代表实力,而那些普通的平民子弟,同样也很优秀。
    固定靶过后,接下来是移动靶,此时的方式是扔陶盘,射中多者胜。
    第一个上场的是李继隆,远处的侍卫把一个陶盘碰到空中,只见他张弓搭箭,直接射碎,眼神凌厉,丝毫不拖泥带水。
    五个陶盘全部命中,李继隆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别看他只有十八岁,却让在场之人自愧不如。
    接下来的考试,淘汰了最后四名,李继隆第一,王承衍第四,潘惟正第九,石保兴第二十。
    一个正数第一,一个倒数第一,石保兴感觉脸上火辣辣的,根本不敢看老爹的脸色。
    还好他没有落榜,否则石守信能打死他,不过他入学考试这个成绩,以后他的日子恐怕不好过了。
    考试结束,二十名学员名单公布,与此同时全国各州郡也在考试,名单将在八月汇集到汴梁。
    距离开学还有一个月,本地的学员都回家了,可李继隆却没有回去,因为太远了。
    然而他从家里出来,带的盘缠不少,可是一路吃喝住店,到了汴梁又要吃饭,他剩下的盘缠,根本坚持不了一个月。
    即便如此,李继隆并没太担心,他带着弓箭打算去郊外打猎,然后打算拿猎物换钱,然而汴梁附近都是人,哪里还有猎物。
    要去城里“打工”,李继隆还有些抹不开,他好歹也是官宦子弟,蒙他父亲的荫,他现在还是个供奉官,不过他的俸禄都给了家里,因为他还有一个母亲和妹妹。
    如此他不能打俸禄的主意,只能自己想办法,傍晚时分,李继隆一个人走在汴梁的大街上,思考着怎么熬到开学。
    恰逢此时,李继隆路过太医分院,郭雁菡从里面出来,这两天他们跟着里面的太医学习,同时也学着照顾病人。
    郭雁菡刚要上车,结果正好看到李继隆从面前走过,一副失魂落魄的模样,说到底还是个少年,不会被敌人打倒,却会对生活妥协。
    “等一下!”
    郭雁菡看出李继隆面有难色,下意识地要叫住他,可李继隆竟然没有回头,没觉得郭雁菡是在叫他。
    “李公子,且慢走。”
    郭雁菡离开马车,追了上去,李继隆这才回头,看到郭雁菡连忙行礼。
    “李继隆见过延庆公主!”
    郭雁菡看着李继隆,回了一礼道:“这天马上就要黑了,李公子这是要去哪?”
    “这……”
    李继隆哪里知道自己要去哪,他的家不在汴梁,身上又没有多少钱财,虽然不算流落街头,不过也差不多了。
    聪明的郭雁菡看出了他的窘境,微微一笑道:“李公子从淄州远道而来,还没有住处吧,这样吧你和我走,我带你去一个地方!”

章节目录


更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红莲素心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红莲素心并收藏更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