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浩注重穷人,注重百姓,也就是注重大部分人,这就和魏征的看法有些类似。
    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所以郭浩是对的,只是大多数人理解不了,尤其是隋唐以来世家势力一直存在,后来演变成藩镇,一直是朝廷的隐患。
    而像对付世家势力,有的帝王选择扶持新的世家,这样就给了一些寒门子弟机会,但这个比例还是太少了。
    而科举的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在不断推演,从一开始的推荐,到后来的公平选举,虽然舞弊频频发生,但作弊在后世也没有完全断绝,总得来说已经是进步了不少。
    第二天早朝,郭浩认真的准备了一番,昨天陈林提醒了他,既然郭威让他主持恩科,那他就该做点什么。
    广顺二年,这一年真的很平静,北汉平定后,慕容彦超也没坚持多久,一家人都死了。
    辽将高谟翰以苇为筏渡胡卢河南侵,至冀州,成德节度使何福进派兵屯于贝州拒之,辽军仓猝北撤。
    被辽军所掠数百名冀州丁壮,见后周军,呼喊,想与周军共攻辽兵,后周军竟不能响应,数百人皆为辽所杀。
    对此郭威很愤怒,斥责了一番后,走提到恩科的事。
    “郭浩,恩科在即,一切事务都准备妥当了没有。”
    郭浩闻言站了出来,拱手道:“回陛下,不妥。”
    “嗯?”
    郭威、冯道、张昭都是一愣,李谷、范质也是皱眉,没有几天就开考了,郭浩还有什么没准备好?
    “有何不妥?”
    “臣以为,制度不妥!”
    “制度不妥?本朝制度延袭李唐,自古以来皆是如此,有何不妥。”
    “回陛下,正是因为延袭古制,所以臣才觉得不妥,臣手里有几样东西,陛下可以看一下。”
    说着郭浩从袖子里拿出几个卷轴,他穿的是文臣的衣服,所以袖子可以放东西。
    郭威见状示意刘松,刘松走下来接过卷轴,递给郭威一看,郭威有些疑惑:“这是何物?”
    “回陛下,这是行卷。”
    “哦,行卷啊,这有什么不妥,士子们不是一直都这么做的么?”
    郭浩闻言表情肃然,施礼道:“陛下,这些行卷,都是有人送来的,和它一起送来的,还有这个!”
    说罢郭浩一挥手,立刻有禁军抬上来几个箱子,打开一看都是钱财,满朝文武的脸色有些古怪。
    郭威看到钱财,好像有些明白郭浩的意思了,把行卷放到一边,沉吟道:“你的意思是,有人贿赂考官,以求能够中举?”
    郭浩点头,道:“不仅是如此,有的士子投递行卷,这还有情可原,他们仅仅是为了得到关注。
    可是据臣所知,所有得到行卷的官员,投递行卷都需要一块敲门砖,而这块敲门砖就是这些,那些穷苦的士子没有这块敲门砖,他们无法投递行卷,所以臣觉得这样很不公平!”
    郭威闻言点点头,不送礼不办事,这个很正常,他以前也经历过,不过士子们并不是只有这一条路可以走。
    “行卷有时确实有失公允,不过寒门士子也可以纳卷啊!”
    纳卷,是举子将自己平日的习作送呈礼部,供主持进士考的礼部侍郎参考。
    但是,进士考一年名额二十五,考生却有千人左右,想出头,自然得多做些事,纳卷虽好,但不一定有效,行卷必要,这连皇帝都知道。
    “陛下,天下考生何其多,礼部才有几个官员,他们怎么会认真观看考生的试卷。
    而且递上了试卷后,往往还有举荐,这无异于内定了考试的名次,对于一些考生来说,这很不公平!”
    听到“举荐”二字,满朝文武有一大半脸色都不自然,他们明显是收了人家的好处,准备在恩科后举荐一些人。
    “嗯……”
    “陛下,郭浩满口胡言,您千万不能听他胡说,这些规矩都是盛唐流传下来的,怎么能因为他一番话就妄加怀疑呢!”
    还没等郭威开口,王峻就站了出来,身为枢密使,他当然不会放过这次增加势力的机会,所以他已经选好了几个士子,等他们中了进士后,打算把他们安插在各个部门。
    “陛下,行卷、纳卷,都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举荐之法,也为朝廷选举了不少人才,郭浩担心选拔有失公允,其实没必要担心。”
    李谷身为宰相,掌管官员任免,所以他也要扶持自己的势力,郭浩这边刚提意见,他们已经把话说在前面。
    郭浩听到二人的陈词,就知道他这个意见一提出,肯定会引起很大的反应,因为他动摇了大部分人的利益,没有几人会同意。
    郭威看出了大臣们的态度,哪怕他知道郭浩是对的,哪怕他是皇帝,他也要听从大部分人的建议。
    “郭浩,你说之事,确实有些道理,不过投碟自应、亦听自举,寒门子弟也不是没有机会。
    至于你说的不公平,这天下哪有公平之事,这件事如果让你解决,那么多考生,你还有什么好办法不成?”
    郭威本事随口一说,想要给郭浩一个台阶下,只要他说没有,这件事就算过去了。
    哪成想郭浩一脸认真的回答道:“回陛下,臣有!”
    “哎,这就是……什么,你说什么?”
    “臣说臣有办法!”
    郭浩把声音提高了一度,让文武百官都听见了,郭威看了看下面的大臣,大多数都面带不屑。
    “咳咳,此时非同小可,你可要想好了再说!”
    郭威再次提醒郭浩,然而郭浩已经打定主意,坚定地说道:“臣,已经想好了!”
    郭威看郭浩不像是开玩笑,沉吟了片刻,说道:“那你就说说,你有什么办法!”
    郭威话一开口,文武百官的目光都落在郭浩身上,纷纷竖起耳朵,想要听听他怎么说。
    “糊名!”
    两个字,郭浩说的很大声,声音很坚定,所有人都听见了。
    “糊名?你是说,把考生的卷子上的名字盖住?”
    “陛下圣明,不但要糊名,而且还要找人誊抄,这样一来,就没有人知道作者是谁,朝廷就可以凭借真才实学选拔人才!”
    郭威听了不自觉地点点头,然而这时王峻不干了。
    “一派胡言,你把考生的名字盖住,岂不是对考生的不尊重,而且考生的名气,往往也是选拔的重要依据,如果不知道是谁,这还怎么选!”
    王峻说完,很多大臣都点头附和,郭浩闻言不阴不阳地说道:“敢问王大人,难道官员选拔,只要名气就够了么?不需要真才实学,我们还举行考试做什么!”
    “你说什么!”
    王峻没想到,郭浩竟然敢当着这么多人的面顶撞他,而且话里话外都是嘲讽,王峻怎么可能听不出来。
    “好了,郭浩说的没错,朝廷举行科考,理应注重才学,有有名气固然是好,但学识更重要。
    郭浩这个办法不错,咱们可以试试,这是大周建国第一次科考,朕想给天下士子一个好印象。
    不过王大人也没错,名气其实也很重要,因为有的士子的能力,不一定体现在学识上。
    所以这次恩科采用糊名制,举荐制同样成立,只要考生有一技之长,朕就不会吝啬官职授予,大周正是用人之际,这次考试多选些人也无妨。”
    郭威实在找不出理由拒绝郭浩,因为他这个办法太好了,所有人都知道这么做的好处,但是他有利于国家,却不利于他们自己。
    所以郭威选了个折中的办法,通过这种方式远处真正的人才,大臣们的面子也要给。
    至于那也通过关系选出来的官员,以后恐怕要被重点关注了!

章节目录


更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红莲素心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红莲素心并收藏更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