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汉月刊》有点像后世的杂志,除了这些比较高大上的话题,还有许多娱乐热点、新闻人物。
比如对《流民王小二》的跟踪报道,对几名主要演员的专访,还有大量观众的评价等,很是吸引了大众读者。
济州岛商业氛围浓厚,有很多商人,所以《兴汉月刊》还有很多商业信息、行业分析类的文章,讨论了目前的行业热点、畅销商品等,是商业司专门撰写的。
也有一些重要商人的专访,内容主要是对于兴汉军目前的经商环境是否满意,还需要哪些改进,有什么好的建议等。总之《兴汉月刊》商业版块内容很丰富,也是新鲜,很受商人们喜欢。
人物版块这一期重点推出了目前的热点人物徐班。详细描写了徐班从落魄到高光的苦难旅程,批判了大明人才选拔制度的僵化。
月刊还以公告的方式向外招募人才,各行各业都有,只要是人才兴汉军都欢迎。各职能部门也公开了自己的人才需求,欢迎有才之士前来应聘。并且明确告知不考核四书五经八股文,只看专业技能,凡是有一技之长的都可以大胆前来试一下,兴汉军负责路费和食宿。
如此新颖的招贤令让很多人都动心了,吃官家饭一直是华夏人的执念,只是在大明想要混个官身实在太难了,不过能在兴汉军里谋个一官半职也不错啊。
何况兴汉军也没有要求一定必须是读书人,其他有特殊才能的人家也要啊。没看到徐班还有众多工匠的例子吗?连戏班子都吃官家饭了,真的是荤素不忌,保不住自己也有机会呢?
大明,特别是江南,那里落魄的文人很多,生活有困难的更是不少,保不住有愿意来济州岛试一下的呢?再怎么说济州岛也是汉人领导的一方势力嘛。所以很多《兴汉月刊》被商人们带去了大明,在大明很是引起了轰动。特别是徐班的事迹,本来只是在小范围传播的,如今更多的人知道了他的奇遇,很多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的人开始动了去济州岛的心思。
《兴汉月刊》其实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出的也比较仓促,不过胜在题材新颖,依然瑕不掩瑜。特别是它针对的主要人群是平民阶层,通俗易懂,涵盖的内容也非常丰富,流传性更广。
比起枯燥的诗书,《兴汉月刊》可读性更强。当然传统的士大夫们肯定对《兴汉月刊》嗤之以鼻,进行了强烈的抵制。所以《兴汉月刊》只能在私底下进行传播,但是受到了下层士人的追捧,总会有人进行小范围的品鉴,犹如观看禁书一般。
因为《兴汉月刊》的专访,徐班已经成了济州岛的名人,成为了“兴汉梦”的现实代表,对此徐班的父母和兄弟姐妹都感觉一切那么的不可思议。他们都是听说徐班发达了,特意跑到济州岛来投奔他的,当然这也是华夏社会的常态。
他们来到济州岛后住进了徐班的独栋别墅,好在徐班的别墅面积够大,房间够多,否则还真住不下这么多人。比起在松江的老家,完全是天壤之别。
从没有见过楼房的徐班亲人们感觉什么都很新鲜,家里不但有专门的人员打扫卫生,还有一个时刻不离徐班左右的贴身护卫。对于徐班这样的特殊人才,这些待遇都是标配,而且都是由兴汉军出钱的,可见鲁若麟对他的重视。
总之以前那个傻书生真的是发达了。
徐班现在非常忙碌和充实,仅仅是陪着亲人们在济州城游玩了两天就投入到了工作中,其中还包括一场鲁若麟对他们的宴请。徐班的亲人们头一次遇到这样的阵仗,感觉很是不真实,要不是鲁若麟一再表示了对徐班的欣赏,他们都要怀疑自己是在做梦了。
自己儿子打小就不怎么受家族重视,长大后因为科举不利,沉迷于奇淫技巧,很是被别人歧视。快三十了连个婆姨都娶不到,人家一听是徐班这个傻书生,那是毫不犹豫的摇头,家人一直在为他以后的生存而担忧。
徐班的弟弟早已成家,孩子都有四个了,也很是为自己这个大哥头痛。他自己在徐家的商铺里做工,凭着族人的优势,日子过的还算不错,但是也没什么结余。并且因为徐班的原因,他很是受外人的嘲笑,却又无可奈何。
徐班的两个妹妹也早已出嫁,嫁的也是普通人家,家境一般,日子过的清苦,对徐班帮扶的也很少。但好在徐班的几个弟妹心性善良,对这个大哥还是比较尊重的,感情很好。当初家族长辈要把徐班送到济州岛寻条出路的时候,他们还很抗拒,觉得这是把徐班往火坑里推。不过徐班自己受够了现在的日子,也想独立谋生,便应了家族的要求,家人只好把徐班送上了前往济州岛的海船。
对于徐班去了海外的消息周围的邻居都是知道的,大多是带着嘲笑的语气调侃徐班能不能找份正经的活计都难说,令徐班的家人心里很是难受。但是他们其实也有同样的担心,毕竟徐班好像除了读书识字之外没有什么其他的谋生手段,更是常年不经世事,很是有些单纯和迂腐。
当几个月后从徐家大房那边传来了徐班飞黄腾达的消息时,大家都当做是有人在开玩笑,根本没人当真。不过后来陆续有了很多徐家的重量级人物到访,令大家开始犹豫起来:莫非这傻书生真的翻身了?
直到徐家的族长亲自召见了徐班的父母,大大的表扬了徐班一番,赏赐了很多钱财,大家才相信徐班真的发达了。后来关于徐班的更多信息慢慢也流传开来,原来徐班的那些奇淫技巧被一个大人物看中了,在海外已经升官发财了。
居然还当官了?虽然是海外的小官,但也和平民不一样了,周围的乡亲们嫉妒得眼睛都红了:这是走了什么狗屎运啊。接下来才有了徐家大房保媒和徐班父母亲人远赴济州岛的故事。
徐班的亲人们还特意询问了徐班究竟封了啥官,徐班说自己现在是工业司的技术总监,级别等同于副司长。对于这些官衔徐班的亲人们是一头雾水,完全摸不着头脑。徐班父亲就问比县太爷大不?
徐班琢磨了一下,各部门的司长在兴汉军内部基本等同于各师的师长,也就是参将,自己的级别和待遇大概在游击将军这个层次,比县太爷肯定是要高的。不过兴汉军的行政体系与大明完全不同,不可一概而论,但是薪水和收入肯定比县太爷高得多,当然那是在人家不贪污受贿的情况下。
徐班只能说这边和大明不一样,不好比。不过自己每个月的薪水有50两,加上最近拿到的奖励,吃穿住又不用花钱,现在他已经攒了快一千三百两银子了。
徐班父母以为自己听错了,连忙追问:“多,多少?”
“一千三百多两吧,具体没有数过。”除了最开始的时候对银子很敏感、很兴奋,后来收到的奖励多了,徐班也就麻木了,放在家里的库房没怎么清点过。
“我的老天爷啊,怎么有这么多啊?”徐班的亲人们简直不敢相信,他们在松江一年也就二十几两的收入,抛开各种花销,一年也剩不下多少银子,手头上始终紧巴巴的。
徐班不是一个善于理财的人,如今又没有成亲,干脆直接把家人带到了库房,看到堆积在库房里的银子,还有各种布匹、财货,一家人的眼睛都直了。徐班把库房的钥匙给了母亲,以后就由母亲打理钱财,自己反而省事了。
“咱老徐家终于发达了啊。”徐班的父亲不停的喃喃道。
有钱了的徐班为一家人都置办了新衣裳和物件,各色美食也都吃了个遍,还劝说弟妹几家都在济州岛定居下来。并且承诺只要他们愿意过来,他可以帮他们一家置办一栋联排别墅。而且济州岛这里工作机会很多,收入也很高,环境也非常好,孩子读书也不要钱,比松江强多了。
其实徐班的弟妹们自从看了济州城的情况,早就想留下来了,现在听了徐班的劝说,更是满口答应下来。在这里有好日子过,干嘛还要在松江继续受苦呢。
徐家老太太则有些心疼,对这个长子她是非常偏爱的,如今徐班出息了,她也开始扬眉吐气了。对于徐班要给弟妹几家买房子她是有些不情愿的,小儿子还没什么,女儿都嫁出去了,还要给她们买房子,很是有些舍不得。
只是如今大儿子身份地位不一样了,有些话不好当面反驳,而且看着女儿女婿欣喜若狂的样子,反对的话也实在说不出口。
私下里她也跟徐班抱怨过,不该这么大手大脚,徐班则认为这点钱他几个月就能赚回来,完全不用在意。而且当初自己落魄的时候,妹妹和妹夫们也没有嫌弃,反而帮了不少的忙,如今自己发达了,怎么能还看着妹妹们受苦。现在日子好过了,一家人团团圆圆才是最重要的。
听了这话老太太心里也转过来了,自家女儿女婿们确实不错。既然大儿子有本事,也有主见,就由着他去算了,反正钱也没花在外人身上。
定下了安家济州岛的大事后,徐班父母开始关注徐班的亲事,毕竟儿子年纪很大了,以前是条件不允许,现在身份地位不一样了,是该赶紧结婚成家了。于是将徐家大房准备给他保媒的事情跟徐班说了,特意强调女方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礼、容貌秀丽,只要徐班点头,这个亲事立马就可以定下来。
如果是以前的徐班,这样的好事情做梦都会笑醒,但是自从来到了济州岛后,他的思想就已经开始转变了。特别是接触多了济州岛上的新式女性后,对于江南那些藏在深闺的传统女性反而越来越失去兴趣了。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如今徐班更加在意的是兴趣相投,有共同的语言,其他的反而不重要了。只是徐班的兴趣和爱好太过于工科了,很难找到志同道合的女性。不过有时候事情也不是绝对的,在济州岛还真让徐班碰到了一个动心的女人。
工业司因为其特殊性,相比其他部门女性要少很多,毕竟喜欢机械类的女性很少,也很少有女性喜欢与那些枯燥的木头、钢铁较劲。徐班因为工作的原因经常要到下面的工厂了解情况、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纺织厂作为济州岛的龙头企业之一,对纺织机械的技术升级一直有比较旺盛的需求,也是徐班和纺织厂技术总监王华强重点攻关的课题。
得益于济州岛钢铁产量的猛增,纺织厂的机械很多核心部件已经开始使用铁质零件,加上滚柱轴承的大规模应用,一些部件的改良和优化,纺织厂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完爆江南的那些小作坊,郑芝龙收购的布匹数量现在是与日俱增,为兴汉军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金银和物资。
机械的大规模使用必然带来维修的问题,纺织厂就有专门的维修小组。按理说维修机械这种事情都是男人比较在行一些,但是纺织厂的维修小组里就有一个例外,里面有一个叫向招弟的女工。
向招弟是河南人,战乱时一家人在流亡途中被山东商人贩运到了白翎岛,后来又被送到济州岛,成了纺织厂的一名女工。
向招弟的父亲是一个木匠,祖传的手艺,如果不是遇到战乱本来应该生活的还不错,可惜战火摧毁了他的家乡,无法生存的他只能带着一家人逃亡。好在运气不错,一家人虽然受了些磨难,但都活了下来,被带到了兴汉军。因为有手艺在身,向招弟的父亲工作和收入都很不错,日子过的比在老家时还要舒服些。
向招弟受父亲的影响,对木工和机械多少有些了解,也比较感兴趣。只是作为一个女孩子,父亲是不可能让她做木匠的,因此她被安排进了纺织厂做纺织女工。做女工虽然辛苦,但是收入也还不错,她的父母还是蛮满意的。
纺织厂的机械经常会出一些故障,小的毛病维修组就能解决,遇到大的问题就要请技术部门来处理。每次维修的时候,向招弟一旦有空就会在旁边观看,一来二去大家都知道了这个喜欢看修机器的女工。
慢慢的向招弟也开始尝试自己修理一些小问题,毕竟维修组也是很忙的,只要不弄坏机器,也乐得她自己处理。向招弟在机械上面确实是有天赋的,渐渐的一些大点的问题也难不住她了,女工们也知道了有向招弟这么一个牛人,也喜欢找她来解决一些机器问题,在厂里的名声也就传开了。
技术总监王华强听说后亲自考核了向招弟的维修技术,发现她居然比那些受过专门培训的维修工人还要强,当即就把她调到了维修组。纺织厂女工多的是,维修工人却是紧缺的很。就这样向招弟从一个流水线女工摇身变成了技术工人,薪酬也是涨了一大截。
比如对《流民王小二》的跟踪报道,对几名主要演员的专访,还有大量观众的评价等,很是吸引了大众读者。
济州岛商业氛围浓厚,有很多商人,所以《兴汉月刊》还有很多商业信息、行业分析类的文章,讨论了目前的行业热点、畅销商品等,是商业司专门撰写的。
也有一些重要商人的专访,内容主要是对于兴汉军目前的经商环境是否满意,还需要哪些改进,有什么好的建议等。总之《兴汉月刊》商业版块内容很丰富,也是新鲜,很受商人们喜欢。
人物版块这一期重点推出了目前的热点人物徐班。详细描写了徐班从落魄到高光的苦难旅程,批判了大明人才选拔制度的僵化。
月刊还以公告的方式向外招募人才,各行各业都有,只要是人才兴汉军都欢迎。各职能部门也公开了自己的人才需求,欢迎有才之士前来应聘。并且明确告知不考核四书五经八股文,只看专业技能,凡是有一技之长的都可以大胆前来试一下,兴汉军负责路费和食宿。
如此新颖的招贤令让很多人都动心了,吃官家饭一直是华夏人的执念,只是在大明想要混个官身实在太难了,不过能在兴汉军里谋个一官半职也不错啊。
何况兴汉军也没有要求一定必须是读书人,其他有特殊才能的人家也要啊。没看到徐班还有众多工匠的例子吗?连戏班子都吃官家饭了,真的是荤素不忌,保不住自己也有机会呢?
大明,特别是江南,那里落魄的文人很多,生活有困难的更是不少,保不住有愿意来济州岛试一下的呢?再怎么说济州岛也是汉人领导的一方势力嘛。所以很多《兴汉月刊》被商人们带去了大明,在大明很是引起了轰动。特别是徐班的事迹,本来只是在小范围传播的,如今更多的人知道了他的奇遇,很多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的人开始动了去济州岛的心思。
《兴汉月刊》其实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出的也比较仓促,不过胜在题材新颖,依然瑕不掩瑜。特别是它针对的主要人群是平民阶层,通俗易懂,涵盖的内容也非常丰富,流传性更广。
比起枯燥的诗书,《兴汉月刊》可读性更强。当然传统的士大夫们肯定对《兴汉月刊》嗤之以鼻,进行了强烈的抵制。所以《兴汉月刊》只能在私底下进行传播,但是受到了下层士人的追捧,总会有人进行小范围的品鉴,犹如观看禁书一般。
因为《兴汉月刊》的专访,徐班已经成了济州岛的名人,成为了“兴汉梦”的现实代表,对此徐班的父母和兄弟姐妹都感觉一切那么的不可思议。他们都是听说徐班发达了,特意跑到济州岛来投奔他的,当然这也是华夏社会的常态。
他们来到济州岛后住进了徐班的独栋别墅,好在徐班的别墅面积够大,房间够多,否则还真住不下这么多人。比起在松江的老家,完全是天壤之别。
从没有见过楼房的徐班亲人们感觉什么都很新鲜,家里不但有专门的人员打扫卫生,还有一个时刻不离徐班左右的贴身护卫。对于徐班这样的特殊人才,这些待遇都是标配,而且都是由兴汉军出钱的,可见鲁若麟对他的重视。
总之以前那个傻书生真的是发达了。
徐班现在非常忙碌和充实,仅仅是陪着亲人们在济州城游玩了两天就投入到了工作中,其中还包括一场鲁若麟对他们的宴请。徐班的亲人们头一次遇到这样的阵仗,感觉很是不真实,要不是鲁若麟一再表示了对徐班的欣赏,他们都要怀疑自己是在做梦了。
自己儿子打小就不怎么受家族重视,长大后因为科举不利,沉迷于奇淫技巧,很是被别人歧视。快三十了连个婆姨都娶不到,人家一听是徐班这个傻书生,那是毫不犹豫的摇头,家人一直在为他以后的生存而担忧。
徐班的弟弟早已成家,孩子都有四个了,也很是为自己这个大哥头痛。他自己在徐家的商铺里做工,凭着族人的优势,日子过的还算不错,但是也没什么结余。并且因为徐班的原因,他很是受外人的嘲笑,却又无可奈何。
徐班的两个妹妹也早已出嫁,嫁的也是普通人家,家境一般,日子过的清苦,对徐班帮扶的也很少。但好在徐班的几个弟妹心性善良,对这个大哥还是比较尊重的,感情很好。当初家族长辈要把徐班送到济州岛寻条出路的时候,他们还很抗拒,觉得这是把徐班往火坑里推。不过徐班自己受够了现在的日子,也想独立谋生,便应了家族的要求,家人只好把徐班送上了前往济州岛的海船。
对于徐班去了海外的消息周围的邻居都是知道的,大多是带着嘲笑的语气调侃徐班能不能找份正经的活计都难说,令徐班的家人心里很是难受。但是他们其实也有同样的担心,毕竟徐班好像除了读书识字之外没有什么其他的谋生手段,更是常年不经世事,很是有些单纯和迂腐。
当几个月后从徐家大房那边传来了徐班飞黄腾达的消息时,大家都当做是有人在开玩笑,根本没人当真。不过后来陆续有了很多徐家的重量级人物到访,令大家开始犹豫起来:莫非这傻书生真的翻身了?
直到徐家的族长亲自召见了徐班的父母,大大的表扬了徐班一番,赏赐了很多钱财,大家才相信徐班真的发达了。后来关于徐班的更多信息慢慢也流传开来,原来徐班的那些奇淫技巧被一个大人物看中了,在海外已经升官发财了。
居然还当官了?虽然是海外的小官,但也和平民不一样了,周围的乡亲们嫉妒得眼睛都红了:这是走了什么狗屎运啊。接下来才有了徐家大房保媒和徐班父母亲人远赴济州岛的故事。
徐班的亲人们还特意询问了徐班究竟封了啥官,徐班说自己现在是工业司的技术总监,级别等同于副司长。对于这些官衔徐班的亲人们是一头雾水,完全摸不着头脑。徐班父亲就问比县太爷大不?
徐班琢磨了一下,各部门的司长在兴汉军内部基本等同于各师的师长,也就是参将,自己的级别和待遇大概在游击将军这个层次,比县太爷肯定是要高的。不过兴汉军的行政体系与大明完全不同,不可一概而论,但是薪水和收入肯定比县太爷高得多,当然那是在人家不贪污受贿的情况下。
徐班只能说这边和大明不一样,不好比。不过自己每个月的薪水有50两,加上最近拿到的奖励,吃穿住又不用花钱,现在他已经攒了快一千三百两银子了。
徐班父母以为自己听错了,连忙追问:“多,多少?”
“一千三百多两吧,具体没有数过。”除了最开始的时候对银子很敏感、很兴奋,后来收到的奖励多了,徐班也就麻木了,放在家里的库房没怎么清点过。
“我的老天爷啊,怎么有这么多啊?”徐班的亲人们简直不敢相信,他们在松江一年也就二十几两的收入,抛开各种花销,一年也剩不下多少银子,手头上始终紧巴巴的。
徐班不是一个善于理财的人,如今又没有成亲,干脆直接把家人带到了库房,看到堆积在库房里的银子,还有各种布匹、财货,一家人的眼睛都直了。徐班把库房的钥匙给了母亲,以后就由母亲打理钱财,自己反而省事了。
“咱老徐家终于发达了啊。”徐班的父亲不停的喃喃道。
有钱了的徐班为一家人都置办了新衣裳和物件,各色美食也都吃了个遍,还劝说弟妹几家都在济州岛定居下来。并且承诺只要他们愿意过来,他可以帮他们一家置办一栋联排别墅。而且济州岛这里工作机会很多,收入也很高,环境也非常好,孩子读书也不要钱,比松江强多了。
其实徐班的弟妹们自从看了济州城的情况,早就想留下来了,现在听了徐班的劝说,更是满口答应下来。在这里有好日子过,干嘛还要在松江继续受苦呢。
徐家老太太则有些心疼,对这个长子她是非常偏爱的,如今徐班出息了,她也开始扬眉吐气了。对于徐班要给弟妹几家买房子她是有些不情愿的,小儿子还没什么,女儿都嫁出去了,还要给她们买房子,很是有些舍不得。
只是如今大儿子身份地位不一样了,有些话不好当面反驳,而且看着女儿女婿欣喜若狂的样子,反对的话也实在说不出口。
私下里她也跟徐班抱怨过,不该这么大手大脚,徐班则认为这点钱他几个月就能赚回来,完全不用在意。而且当初自己落魄的时候,妹妹和妹夫们也没有嫌弃,反而帮了不少的忙,如今自己发达了,怎么能还看着妹妹们受苦。现在日子好过了,一家人团团圆圆才是最重要的。
听了这话老太太心里也转过来了,自家女儿女婿们确实不错。既然大儿子有本事,也有主见,就由着他去算了,反正钱也没花在外人身上。
定下了安家济州岛的大事后,徐班父母开始关注徐班的亲事,毕竟儿子年纪很大了,以前是条件不允许,现在身份地位不一样了,是该赶紧结婚成家了。于是将徐家大房准备给他保媒的事情跟徐班说了,特意强调女方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礼、容貌秀丽,只要徐班点头,这个亲事立马就可以定下来。
如果是以前的徐班,这样的好事情做梦都会笑醒,但是自从来到了济州岛后,他的思想就已经开始转变了。特别是接触多了济州岛上的新式女性后,对于江南那些藏在深闺的传统女性反而越来越失去兴趣了。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如今徐班更加在意的是兴趣相投,有共同的语言,其他的反而不重要了。只是徐班的兴趣和爱好太过于工科了,很难找到志同道合的女性。不过有时候事情也不是绝对的,在济州岛还真让徐班碰到了一个动心的女人。
工业司因为其特殊性,相比其他部门女性要少很多,毕竟喜欢机械类的女性很少,也很少有女性喜欢与那些枯燥的木头、钢铁较劲。徐班因为工作的原因经常要到下面的工厂了解情况、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纺织厂作为济州岛的龙头企业之一,对纺织机械的技术升级一直有比较旺盛的需求,也是徐班和纺织厂技术总监王华强重点攻关的课题。
得益于济州岛钢铁产量的猛增,纺织厂的机械很多核心部件已经开始使用铁质零件,加上滚柱轴承的大规模应用,一些部件的改良和优化,纺织厂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完爆江南的那些小作坊,郑芝龙收购的布匹数量现在是与日俱增,为兴汉军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金银和物资。
机械的大规模使用必然带来维修的问题,纺织厂就有专门的维修小组。按理说维修机械这种事情都是男人比较在行一些,但是纺织厂的维修小组里就有一个例外,里面有一个叫向招弟的女工。
向招弟是河南人,战乱时一家人在流亡途中被山东商人贩运到了白翎岛,后来又被送到济州岛,成了纺织厂的一名女工。
向招弟的父亲是一个木匠,祖传的手艺,如果不是遇到战乱本来应该生活的还不错,可惜战火摧毁了他的家乡,无法生存的他只能带着一家人逃亡。好在运气不错,一家人虽然受了些磨难,但都活了下来,被带到了兴汉军。因为有手艺在身,向招弟的父亲工作和收入都很不错,日子过的比在老家时还要舒服些。
向招弟受父亲的影响,对木工和机械多少有些了解,也比较感兴趣。只是作为一个女孩子,父亲是不可能让她做木匠的,因此她被安排进了纺织厂做纺织女工。做女工虽然辛苦,但是收入也还不错,她的父母还是蛮满意的。
纺织厂的机械经常会出一些故障,小的毛病维修组就能解决,遇到大的问题就要请技术部门来处理。每次维修的时候,向招弟一旦有空就会在旁边观看,一来二去大家都知道了这个喜欢看修机器的女工。
慢慢的向招弟也开始尝试自己修理一些小问题,毕竟维修组也是很忙的,只要不弄坏机器,也乐得她自己处理。向招弟在机械上面确实是有天赋的,渐渐的一些大点的问题也难不住她了,女工们也知道了有向招弟这么一个牛人,也喜欢找她来解决一些机器问题,在厂里的名声也就传开了。
技术总监王华强听说后亲自考核了向招弟的维修技术,发现她居然比那些受过专门培训的维修工人还要强,当即就把她调到了维修组。纺织厂女工多的是,维修工人却是紧缺的很。就这样向招弟从一个流水线女工摇身变成了技术工人,薪酬也是涨了一大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