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出了宜阳,亲自在外领兵?
……
一收到暴鸢的信,乐毅就发觉到了不对,所以在他收到肥义的信时,并没有前去攻打宜阳,因为秦王不在宜阳。
他就算攻取了宜阳,可除了损耗兵力之外,几乎没有什么作用,反而会让他麾下大军,陷入死地。
现在早就不比当初了,洛邑不破,宜阳就不能取。
今日晚间,他派出去的斥候回来了,韩军大败,暴鸢将军不知所踪。
很有可能,已经被秦军俘获,或者是被击杀了,四万韩国劲卒,他所收拢的残部,就只有三千,那意味着四万大军,绝大多数被秦人所诛,这样一算,联军又一下子少了四万大军。
秦人的变化很快,他必须也要跟着变化,甚至更快,才能不至于落败。
宜阳的大军,应该是出了八万左右。
秦人八万大军,秦王亲自率领,设计了暴鸢,肥义想要救援,却并未起到作用,那现在肥义,应该是收拢四万赵军,又继续北上了。
在乐毅眼前的一张地图上,乐毅将战场的形势,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宜阳,他写了个五万,洛阳,他写了个十七万,北上的,他写了个八万,丹水谷口、径城一带下来的,他写了个五到八万,这应该就是秦军所有的动向了,秦军南北两路,要下成一盘棋了。
五万,十七万,八万,五到八万,那秦军人数,应该是在三十五万到三十八万之间。
接下来,再算一下他这边的。
他麾下还有三十万,肥义四万,至于廉颇,真不好说了,暂且就不算进来吧,若是秦军真的是超脱他的预料,廉颇应该是已经败了,那他和肥义麾下大军加起来,就只有三十四万人数了,比秦军还少了一些。
这将意味着,战争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再也不能以原先的想法,去做决定了。
其实战争从开始到现在,这么长时间,他唯一就错误判断了两件事而已,就是这两件事情,造成了今日的局面。
一开始,他麾下有五十万大军,对秦人宜阳洛阳,两面围攻,但因错误地判断了冯章,令他分走了五万余军,后来又因为对白起的判断失误,直接导致了暴鸢的失败,甚至于廉颇的失败。
就是这两次的失误,让他彻底的陷入了被动地步,从现在开始,他一定不能再犯错了,事不过三,要是再有一次,将会是彻底的失败。
洛邑这颗钉子,暂时不能拔了,他要选择继续退兵,继续往东。
乐毅手指着地图,细细地看。
对了!
就退到大梁去,那里有大梁五城做依托,可以令他驻兵坚守,更重要的,也可稳固后方,让冯章不再成为他后方的威胁。
白起南下的目的,不也是大梁吗?
因为在这里,可以截断联军的去路,将联军彻底击败,乐毅赶在白起之前,率先来个撤退,退得彻底,让秦人的计划落空。
这一次,乐毅没有先着急下决定,他又来回想了一天一夜,深入地进行了复盘,最后得出结论,必须要撤兵了。
撤兵了,还有以后,可卷土再来,若是不撤兵,即将要面临和秦人的决战了,一旦决战,联军必败无疑!
他有这三十几万大军在手,他还可以说动诸国国君,再次发兵,不行就与秦人消耗,看谁能够耗过谁,他就不信,秦人能立于不败之地。
乐毅虽然失败了,但他还是聪明的,还是智慧的,还是能干的,对于战局形势的把握,他是要和匡章旗鼓相当的,这样正好让秦王大决战的计划,落空了。
当即,乐毅火速书信给肥义,令他不必再与秦军交战,只需要往东方撤退,因为白起南下,已然势成。
紧接着,他又尽书利弊,和此间形势,火速传信给匡章处,最后一份信,则是给范追的,让范追早日做好准备,迎接于他。
做好了准备,围了洛阳半年的联军,陆陆续续开始退兵了。
径城方向。
与白起大战一场的廉颇,正在休整。
在联军诸位将军中,只有廉颇的心思,和乐毅相似。
北上径城,阻击白起,自从知道白起的速度,比他预想的还要快后,廉颇就变得谨慎小心起来,小心的应对,即将到来的秦人。
他甚至为了不被秦人所围困,选择了野战,可怎可奈何,丹水河谷一战,还是败于秦人。
这不仅是秦国都督的运筹有方,也是在从侧面反映,秦国战卒的战斗力,与他赵国飞骑,是不相上下的。
廉颇败退后,收拢麾下大军,几近八千之数,在四十里外,依旧与秦军对峙。
他并未选择败逃,因为逃,还能逃到哪里去呢,南下的秦军,是越来越多了,若是不能阻击白起,那不仅是他,就是所有的联军,都只好撤退了。
又过了一日,他收到了肥义来信,知道肥义率军四万,正朝此处赶来,他再一想,自己单枪匹马作战,不如与肥义合军一处,这样也能多几分把握。
廉颇只南下了五十里,据秦军九十里之外,于野王之野,与肥义会合了。
原来肥义知道韩军大败后,心想仅凭麾下大军,还不足以和秦军作战,就只好继续往前,打算会合了廉颇,合兵六万,也能多上几分把握,可没想,廉颇这么快就遇到白起了。
此刻,两人正在大营相会,廉颇具说了径城战事。
“丞相,据我所知,丹水河谷秦军,不足三万之数,一战过后,互有损伤,约有两万五千之余,任然不可小觑!”
那一战,让廉颇摸清楚了秦军的具体兵力,他虽然是大败,但依照他的判断,秦军也并非是毫发未伤,现在应该在两万五千之数。
他和肥义合兵一处,在军力上,对上秦人是有优势的。
这一点,廉颇的判断基本是对的,两万秦军经过了长平一战,再经过了丹水谷口一战,算上补过来的一万,约莫就是在两万五千之数,他们想不到的是,还有五万战卒,正在往丹水谷口赶来。
说实话,廉颇的失利,是肥义未曾想到的,当然,这也给他提了一个醒,若是以常理度之,就只能败给秦人都督。
“我北路大军,在乐毅将军的指挥之下,虽然无战果,可却也是主动进攻,掌握了主动形势,围攻宜阳之举,可是令整个秦国震惊,但这后来,北路楚军覆灭,齐军又攻入河东,让白起南下,这战事就开始超脱我等的控制了。
如今,我等身后,约有七八万秦军追赶,我等身前,也有秦人战卒两万五千之数,可谓是前后夹击,为今之计,暂且等一等吧,此处地属野王,多有山地,我等驻军两日,等乐毅有了消息,再做图谋!”
肥义想着,现在是敌暗我明,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就又会受到秦人的袭击,既然是这样,不如索性就依托这地势,坚守上两日,两日之内,必定会有乐毅的消息,到那时候,是继续北上,还是作何图谋,思路也能够更清晰一些。
廉颇想了一想,现如今,的确是没有更好的办法,此处地形,易守难攻,暂且驻守,是个可取之举。
当下,两军合计四万八千,尽皆安营扎寨,坚守不出,秦军赶来,于四十里外,没了动静。
这还未到第三日,只第二日时,信使就传来的乐毅的口信。
口信很简单,就八个字:退兵阳武,北方有变。
肥义的行军速度很快,在收到消息后,连夜就开始往东方撤退,与此同时,围困洛阳的最后一支大军,也已经离开了。
洛阳城外,四国联军的大纛,终于退去。
……
一收到暴鸢的信,乐毅就发觉到了不对,所以在他收到肥义的信时,并没有前去攻打宜阳,因为秦王不在宜阳。
他就算攻取了宜阳,可除了损耗兵力之外,几乎没有什么作用,反而会让他麾下大军,陷入死地。
现在早就不比当初了,洛邑不破,宜阳就不能取。
今日晚间,他派出去的斥候回来了,韩军大败,暴鸢将军不知所踪。
很有可能,已经被秦军俘获,或者是被击杀了,四万韩国劲卒,他所收拢的残部,就只有三千,那意味着四万大军,绝大多数被秦人所诛,这样一算,联军又一下子少了四万大军。
秦人的变化很快,他必须也要跟着变化,甚至更快,才能不至于落败。
宜阳的大军,应该是出了八万左右。
秦人八万大军,秦王亲自率领,设计了暴鸢,肥义想要救援,却并未起到作用,那现在肥义,应该是收拢四万赵军,又继续北上了。
在乐毅眼前的一张地图上,乐毅将战场的形势,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宜阳,他写了个五万,洛阳,他写了个十七万,北上的,他写了个八万,丹水谷口、径城一带下来的,他写了个五到八万,这应该就是秦军所有的动向了,秦军南北两路,要下成一盘棋了。
五万,十七万,八万,五到八万,那秦军人数,应该是在三十五万到三十八万之间。
接下来,再算一下他这边的。
他麾下还有三十万,肥义四万,至于廉颇,真不好说了,暂且就不算进来吧,若是秦军真的是超脱他的预料,廉颇应该是已经败了,那他和肥义麾下大军加起来,就只有三十四万人数了,比秦军还少了一些。
这将意味着,战争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再也不能以原先的想法,去做决定了。
其实战争从开始到现在,这么长时间,他唯一就错误判断了两件事而已,就是这两件事情,造成了今日的局面。
一开始,他麾下有五十万大军,对秦人宜阳洛阳,两面围攻,但因错误地判断了冯章,令他分走了五万余军,后来又因为对白起的判断失误,直接导致了暴鸢的失败,甚至于廉颇的失败。
就是这两次的失误,让他彻底的陷入了被动地步,从现在开始,他一定不能再犯错了,事不过三,要是再有一次,将会是彻底的失败。
洛邑这颗钉子,暂时不能拔了,他要选择继续退兵,继续往东。
乐毅手指着地图,细细地看。
对了!
就退到大梁去,那里有大梁五城做依托,可以令他驻兵坚守,更重要的,也可稳固后方,让冯章不再成为他后方的威胁。
白起南下的目的,不也是大梁吗?
因为在这里,可以截断联军的去路,将联军彻底击败,乐毅赶在白起之前,率先来个撤退,退得彻底,让秦人的计划落空。
这一次,乐毅没有先着急下决定,他又来回想了一天一夜,深入地进行了复盘,最后得出结论,必须要撤兵了。
撤兵了,还有以后,可卷土再来,若是不撤兵,即将要面临和秦人的决战了,一旦决战,联军必败无疑!
他有这三十几万大军在手,他还可以说动诸国国君,再次发兵,不行就与秦人消耗,看谁能够耗过谁,他就不信,秦人能立于不败之地。
乐毅虽然失败了,但他还是聪明的,还是智慧的,还是能干的,对于战局形势的把握,他是要和匡章旗鼓相当的,这样正好让秦王大决战的计划,落空了。
当即,乐毅火速书信给肥义,令他不必再与秦军交战,只需要往东方撤退,因为白起南下,已然势成。
紧接着,他又尽书利弊,和此间形势,火速传信给匡章处,最后一份信,则是给范追的,让范追早日做好准备,迎接于他。
做好了准备,围了洛阳半年的联军,陆陆续续开始退兵了。
径城方向。
与白起大战一场的廉颇,正在休整。
在联军诸位将军中,只有廉颇的心思,和乐毅相似。
北上径城,阻击白起,自从知道白起的速度,比他预想的还要快后,廉颇就变得谨慎小心起来,小心的应对,即将到来的秦人。
他甚至为了不被秦人所围困,选择了野战,可怎可奈何,丹水河谷一战,还是败于秦人。
这不仅是秦国都督的运筹有方,也是在从侧面反映,秦国战卒的战斗力,与他赵国飞骑,是不相上下的。
廉颇败退后,收拢麾下大军,几近八千之数,在四十里外,依旧与秦军对峙。
他并未选择败逃,因为逃,还能逃到哪里去呢,南下的秦军,是越来越多了,若是不能阻击白起,那不仅是他,就是所有的联军,都只好撤退了。
又过了一日,他收到了肥义来信,知道肥义率军四万,正朝此处赶来,他再一想,自己单枪匹马作战,不如与肥义合军一处,这样也能多几分把握。
廉颇只南下了五十里,据秦军九十里之外,于野王之野,与肥义会合了。
原来肥义知道韩军大败后,心想仅凭麾下大军,还不足以和秦军作战,就只好继续往前,打算会合了廉颇,合兵六万,也能多上几分把握,可没想,廉颇这么快就遇到白起了。
此刻,两人正在大营相会,廉颇具说了径城战事。
“丞相,据我所知,丹水河谷秦军,不足三万之数,一战过后,互有损伤,约有两万五千之余,任然不可小觑!”
那一战,让廉颇摸清楚了秦军的具体兵力,他虽然是大败,但依照他的判断,秦军也并非是毫发未伤,现在应该在两万五千之数。
他和肥义合兵一处,在军力上,对上秦人是有优势的。
这一点,廉颇的判断基本是对的,两万秦军经过了长平一战,再经过了丹水谷口一战,算上补过来的一万,约莫就是在两万五千之数,他们想不到的是,还有五万战卒,正在往丹水谷口赶来。
说实话,廉颇的失利,是肥义未曾想到的,当然,这也给他提了一个醒,若是以常理度之,就只能败给秦人都督。
“我北路大军,在乐毅将军的指挥之下,虽然无战果,可却也是主动进攻,掌握了主动形势,围攻宜阳之举,可是令整个秦国震惊,但这后来,北路楚军覆灭,齐军又攻入河东,让白起南下,这战事就开始超脱我等的控制了。
如今,我等身后,约有七八万秦军追赶,我等身前,也有秦人战卒两万五千之数,可谓是前后夹击,为今之计,暂且等一等吧,此处地属野王,多有山地,我等驻军两日,等乐毅有了消息,再做图谋!”
肥义想着,现在是敌暗我明,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就又会受到秦人的袭击,既然是这样,不如索性就依托这地势,坚守上两日,两日之内,必定会有乐毅的消息,到那时候,是继续北上,还是作何图谋,思路也能够更清晰一些。
廉颇想了一想,现如今,的确是没有更好的办法,此处地形,易守难攻,暂且驻守,是个可取之举。
当下,两军合计四万八千,尽皆安营扎寨,坚守不出,秦军赶来,于四十里外,没了动静。
这还未到第三日,只第二日时,信使就传来的乐毅的口信。
口信很简单,就八个字:退兵阳武,北方有变。
肥义的行军速度很快,在收到消息后,连夜就开始往东方撤退,与此同时,围困洛阳的最后一支大军,也已经离开了。
洛阳城外,四国联军的大纛,终于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