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倭国签订《明日亲善条约》大约一个月后,沈浪便携妻子朱媺娖一起回国了。
    因为在倭国的战事暂时告一段落了,至于地方上的治理,那不是沈浪的擅长,让崇祯派一些大明官员去治理更加合适。
    真要有什么紧急的事务,两国的距离也不远,两三天时间就可以到了,也很方便。
    不过,沈浪选择在这个时候回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京津铁路马上就要通车了。
    这条铁路在上个月已经修通,这阵子正在全面测试、检验,如果没有什么问题的话,就可以正式对外开通了。
    由于京津一带商贸繁忙,人流量也相对较大,所以这是一条双线铁路,而且兼顾货运和客运。
    京津铁路自天津的大沽镇始,经武清、香河、通州到京师,途经十站,全程近三百里。
    之所以自大沽始,是因为大沽临海,海运比较发达,从江南来的各种商品都聚集在这里的港口。
    铁路正式开通之后,这些商品就可以直接装上货运火车,从陆路直达京师。
    这不但为商家多提供了一种选择,加快了商品的流通,而且在时效、成本等各方面都会相应降低,这对商贸会有进一步的促进作用,对铁路沿线的经济也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客运同样是如此,火车比其他交通工具相对要更加安全、便捷,成本也更低,以后铁路肯定会逐渐成为普通人远行的主要方式。
    修铁路,造火车,肯定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所用到的各项技术和工艺牵涉到很多方面。
    正史中的铁路和火车的发展,是经过了近两百年的探索和迈长的发展,才一步步从蒸汽火车到电力火车、内燃机车、再到沈浪那个时代的动车组,一步步进入高速时代。
    而且,这不是铁路轨道的终点,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沈浪虽然没办法让大明的铁道工程直接跨入到高铁时代,但是也不用按部就班的一步步来,可以省去其中很多不必要的过程,少走很多弯路。
    最早的铁路用的是铸铁轨,而现在大明直接使用钢轨。
    早期铁路轨道的结构也相对简单,看起来就像是两条铁轨架在一些薄薄的轨枕上,再无他物。
    沈浪看过那种早斯蒸汽火车的纪录片,看到那种铁路轨道,生怕它随时会散架,也担心火车随时都有可能出轨。
    因为铺设铁路轨道的路都没有修平,起伏不平,稍微开快一点,就七上八下的陡得要命。
    车厢还是像马车那样开放式的,车头还要不停的加煤、加柴,风向如果对着乘客的话,冒出的黑烟将人熏得漆黑。
    当然,这个有点夸张,但这种火车配上这样的铁路轨道,乘坐体验肯定不好。
    沈浪连以前那种绿皮火车都有些无法忍受,更别说这种了,所以后世的一些重要经验,如今大明有条件去努力完成的,都尽可能的照搬过来。
    所以,大明的第一条铁路,就有完善的轨枕、道砟、道床、道岔等结构。
    在轨枕的用料上,沈浪直接跳过木枕,除非一些特殊地形,否则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轨枕。
    不是说木枕不好,反而木枕也有不少的优点。
    木枕顾名思义,用的是木材制造的,它的弹性和绝缘性较好,受周围环境温度变化影响较小,重量轻,铺设和加工也更加简便。
    但是,它也有不少缺点。
    随着以后铁路轨道的延伸,对木材的消耗会非常大,而且即便是防腐处理过的木枕,使用寿命一般也只在15年左右。
    而钢筋混凝土轨枕,使用寿命就要长得多,稳定性也比木枕更高,养护工作量也小,后期的损伤率和报废率也会大为降低。
    至于重量要重得多的缺点,与其综合优点相比起来,就是次要的了。
    也正因为如此,在20世纪下半段,各国便普遍开始用钢筋混凝土轨枕。
    为了让大明尽快的掌握钢筋混凝土轨枕的标准和各项技术,沈浪直接从现代社会买了一些成品过来,照着仿制,这效率就快多了。
    道砟是指用来铺设铁路路基的碎石,铁路轨道刚开始发展时,一般人也不会想到这样。
    别看这些简单的小石头,作用却不小,它可以把火车和铁路轨道的重量分散在路基上,还能够降低火车经过时所带来的震动和噪音,以便火车能够保持更加平稳的状态运行。
    道床是指铁路的轨枕下面,路基面上铺设的道砟垫层,是由无数道砟这种小碎石组成的。
    其主要作用是支撑轨枕,固定轨枕的位置,阻止轨枕纵向或横向的移动,大大减小路基变形和火车运行中对钢轨的冲击,而且有很好的排水作用。
    有了道床,当轨道出现变形时,也比较容易维修,直接通过对道床的调整,来矫正轨道的变形。
    在道砟的材质上,沈浪也直接采用了后世常用的特级花岗岩。
    道岔则是一种使火车车辆从一股道转入另一股道的线路连接设备,主要出现在多股铁道交汇的地方。
    不过,这种结构比较复杂,也限制列车的运行速度和安全,养护维护投入也比较大,与曲线、接头并称为轨道的三大薄弱环节。
    可即便如此,轨道的发展依然离不开它,因为有了道岔,就可以充分的发挥线路的通行能力。
    而通行能力也是人类不断提升列车性能的始终,所有它的作用非常重要。
    以前的道岔,都需要人工扳道,还有专门的扳道员。
    扳道员在接到命令后,就手握扳道握柄,用力将道岔扳向指定的铁道上,这样火车来了之后,就可以按照正确的线路行驶。
    不过沈浪那个时代已经用电脑进行控制了,不需要人工,但如今的大明自然没有那样的条件,还是只能通过设置扳道员来实现。
    除了这些铁路轨道的结构,那两条平行的钢轨本身,也有不少考量,这在刚开始发展铁路轨道时很容易忽视一些技术要点。
    比如,钢轨的内侧要设计出凹进去的部分,也就是下端会比上端更宽,钢轨凹进去的部分会和车轮突出的部分相重合,以确保车轮与钢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在转弯处,钢轨的设计也有讲究,外侧的钢轨要比内侧的更高一些。
    否则的话,在转弯时,外侧车轮就会从轨道上抬起来,火车便有从轨道上掉下来的风险,反之就更加安全。
    从以上可以看出,光是一个铁路轨道,就有这么多的技术要领。
    如果没有沈浪提供各项技术支持,甚至是一些实物进行参考,大明想要发展出完整的铁路系统,恐怕要几十上百年,甚至更久的时间。

章节目录


大明合伙人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加勒比海贼王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加勒比海贼王并收藏大明合伙人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