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汉卿之所以来大连,是因为渤海湾之战关系着他的对日计划能否实现,他要凭借自己的力量竭尽可能造就这场胜利。只有日军在海上无法突破,在陆上又连续损兵折将而且胜利的机会杳杳无期,他们才会主动坐在谈判桌前。
战争,对日本来说是一场灾难,对新生的中国及中国人民振兴工业和经济的大计,又何尝不是一种折磨?通过这几场大战,日本军方和政界明白中国不屈不挠的决心和有战而胜之的能力后,也一定会明智地放弃继续拖下去。
除非像一战的美国,否则战争对双方都是双刃剑。
万幸的是海战胜利,虽然断绝了与外界通过海上的联系,但由于跨国贸易本就不多,或者说绝大部分的国际贸易都是对华顺差,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很小。
陆军方面,尽管发生了第3军擅自改变朝司作战意图的严重事件,但好歹最终转危为安,这样造成了与预计的打成以汉江为界的想法略有出入。不过这个结果,张汉卿还能接受。
形势已经相当不错了,多占或者少占一点土地对大局并无影响,反正这一仗稳定了东三省和渤海湾对华的不利局面,中国已经以强者之姿展示在世界面前,这就够了。
打垮日本不现实,首先其优势海军就是绕不过去的坎。继续打下去,无非是一场没有结局的两败俱伤。虽然战争对国同伯经济建设冲击有限,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因为在上海同期发起的交火,多多少少影响了华东一片的贸易。
因此,在日本国内对是否扩大对华战事上争论不休时,张汉卿见好就收,抢先发表中国人民党对时局的声明,表示希望双方坐在谈判桌前,而不是用炮声来说话。
几个月的激战,人民军先后投入13个军,占全部兵力的三分之一强。他们以将近四万人的伤亡,换回日军四大师团的覆灭,伤亡比达到一比二,中国大优。
现在尽管朝鲜东、西海岸还在僵持,但是中外的军事专家们都认为,如果日军不增添一倍以上兵力,根本无法突破人民军两个精锐军的防线。日本国内是否扩充军队,直接决定人民军是否要往前线增兵,在这一点上,后勤线和兵源对中国有利。
日本田中内阁也迫切想结束这场战争。陆地上节节败退,海上徒劳无功反有损失,更关键的是,日本经济大受影响,国内已有一些经济衰败的苗头。
战争,是为了捞取好处,像甲午海战胜利后攫取地盘和巨额赔款的战争不妨打打,而像日俄战争那样虽然军事上大胜但经济上没有半毛钱好处的战争就算了。
以张氏父子一贯的强硬和中国国家局面,想通过一场大败来向中国索取好处绝对是行不通的,那么这个仗就真的没必要打下去了。
不过仗打成这个样子,受到洗脑的国民都在一浪更高一浪的要求向中国宣战,这个时候贸然谈和是不妥的,那些军部的人会把他乱枪打死,而民众的愤怒也会把他的首相府撕碎。
缺少一个契机、一个和事佬,而且还不知道中国的底线。
在中外记者及各种名目的代表团、军事考察团、参观团云集大连之际,一个意大利人进入了日本政界的法眼,这个人叫齐亚诺。
讲起来,日本和意大利都是一战的获胜者,都有相同的投机心得:意大利是反水、日本是渔利,都不是坚强的协约国盟友。也许在这一点上的相通,他们在战后关系还不错。日英联盟被美国拆散后,若不是因为意大利海军太弱,日本政|府甚至想过搞一个日意联盟来呢。
田中首相召见意大利驻日公使,委婉地说明希望通过齐亚诺之口,传达出日本人想谈和的心愿。因为这个齐亚诺,来头大不小。如果他郑重其事地提出了,日本政|府完全可以就坡下驴,而大大减少民众的不满。
因为齐亚诺基本上代表着意大利元首墨索里尼。
齐亚诺,生于意大利里窝那的显贵之家,他的父亲科斯坦佐齐亚诺即卡布里伯爵,是墨索里尼的至交、法西斯的元老,后来还被任命为墨索里尼的继承人,担任过多年的交通大臣和法西斯众议院院长。
这种资历和背景让齐亚诺人生之路很顺利:他22岁毕业于罗马大学法律系后同年进入外交部门工作,几年后的现在是争夺驻上海领事馆总领事的有力人选。无他,作为父亲的好基友,墨索里尼十分看好他,有意把爱女埃达许配给他。有着这层关系,他的影响力在意大利政界很巨大。
这次,年仅26岁的他作为意大利考察中国远东事务的代表,也跟到大连。出于外交人员的职业敏感性,他对中日走势十分在意,也受到了中国少帅张汉卿的礼遇。
如果由他出面,通过他之口来“劝说”两国休兵,虽然说成功的把握不大,但却可以试探一下日本国民的心理反应。毕竟,这种半盟友性质的“仁义”之举,作为政|府,不至于在出事后“口诛笔罚”,体面地下台也很容易。
齐亚诺是在本国驻华公使的口中得知这一嘱托的。他本来就有志于在政界出人头地,这种获取政治光环的良机,他又怎么不会抓住?在充分比较了一下双方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和相关的情报后,他认为双方都有和平的诉求。
只要这个大方向存在,谈判就有希望。所以几乎在张汉卿接见德国军事代表团的次日,他就表达要和少帅长谈的渴望。
以他现在的地位,虽然在意大利国内很瞩目,但比之张汉卿在中国的影响力,却远不在一个层面上。不过来的都是客,张汉卿仍然不顾大着三岁的老资格,答应和他会谈。
在接到少帅办公室确定接见的通知后,齐亚诺就为这次会谈准备材料了。日本政|府可是有条件的,如何让中国政|府、特别是一贯表现强硬的少帅接受蛮费了他一番心血。
不管怎样,成功地把交战双方的意见传达给彼此,就是往正确的方向迈出了一步。只要少帅答应谈,就在中日之间建起了一座可以沟通的桥梁。
和平曙光初现。?
战争,对日本来说是一场灾难,对新生的中国及中国人民振兴工业和经济的大计,又何尝不是一种折磨?通过这几场大战,日本军方和政界明白中国不屈不挠的决心和有战而胜之的能力后,也一定会明智地放弃继续拖下去。
除非像一战的美国,否则战争对双方都是双刃剑。
万幸的是海战胜利,虽然断绝了与外界通过海上的联系,但由于跨国贸易本就不多,或者说绝大部分的国际贸易都是对华顺差,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很小。
陆军方面,尽管发生了第3军擅自改变朝司作战意图的严重事件,但好歹最终转危为安,这样造成了与预计的打成以汉江为界的想法略有出入。不过这个结果,张汉卿还能接受。
形势已经相当不错了,多占或者少占一点土地对大局并无影响,反正这一仗稳定了东三省和渤海湾对华的不利局面,中国已经以强者之姿展示在世界面前,这就够了。
打垮日本不现实,首先其优势海军就是绕不过去的坎。继续打下去,无非是一场没有结局的两败俱伤。虽然战争对国同伯经济建设冲击有限,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因为在上海同期发起的交火,多多少少影响了华东一片的贸易。
因此,在日本国内对是否扩大对华战事上争论不休时,张汉卿见好就收,抢先发表中国人民党对时局的声明,表示希望双方坐在谈判桌前,而不是用炮声来说话。
几个月的激战,人民军先后投入13个军,占全部兵力的三分之一强。他们以将近四万人的伤亡,换回日军四大师团的覆灭,伤亡比达到一比二,中国大优。
现在尽管朝鲜东、西海岸还在僵持,但是中外的军事专家们都认为,如果日军不增添一倍以上兵力,根本无法突破人民军两个精锐军的防线。日本国内是否扩充军队,直接决定人民军是否要往前线增兵,在这一点上,后勤线和兵源对中国有利。
日本田中内阁也迫切想结束这场战争。陆地上节节败退,海上徒劳无功反有损失,更关键的是,日本经济大受影响,国内已有一些经济衰败的苗头。
战争,是为了捞取好处,像甲午海战胜利后攫取地盘和巨额赔款的战争不妨打打,而像日俄战争那样虽然军事上大胜但经济上没有半毛钱好处的战争就算了。
以张氏父子一贯的强硬和中国国家局面,想通过一场大败来向中国索取好处绝对是行不通的,那么这个仗就真的没必要打下去了。
不过仗打成这个样子,受到洗脑的国民都在一浪更高一浪的要求向中国宣战,这个时候贸然谈和是不妥的,那些军部的人会把他乱枪打死,而民众的愤怒也会把他的首相府撕碎。
缺少一个契机、一个和事佬,而且还不知道中国的底线。
在中外记者及各种名目的代表团、军事考察团、参观团云集大连之际,一个意大利人进入了日本政界的法眼,这个人叫齐亚诺。
讲起来,日本和意大利都是一战的获胜者,都有相同的投机心得:意大利是反水、日本是渔利,都不是坚强的协约国盟友。也许在这一点上的相通,他们在战后关系还不错。日英联盟被美国拆散后,若不是因为意大利海军太弱,日本政|府甚至想过搞一个日意联盟来呢。
田中首相召见意大利驻日公使,委婉地说明希望通过齐亚诺之口,传达出日本人想谈和的心愿。因为这个齐亚诺,来头大不小。如果他郑重其事地提出了,日本政|府完全可以就坡下驴,而大大减少民众的不满。
因为齐亚诺基本上代表着意大利元首墨索里尼。
齐亚诺,生于意大利里窝那的显贵之家,他的父亲科斯坦佐齐亚诺即卡布里伯爵,是墨索里尼的至交、法西斯的元老,后来还被任命为墨索里尼的继承人,担任过多年的交通大臣和法西斯众议院院长。
这种资历和背景让齐亚诺人生之路很顺利:他22岁毕业于罗马大学法律系后同年进入外交部门工作,几年后的现在是争夺驻上海领事馆总领事的有力人选。无他,作为父亲的好基友,墨索里尼十分看好他,有意把爱女埃达许配给他。有着这层关系,他的影响力在意大利政界很巨大。
这次,年仅26岁的他作为意大利考察中国远东事务的代表,也跟到大连。出于外交人员的职业敏感性,他对中日走势十分在意,也受到了中国少帅张汉卿的礼遇。
如果由他出面,通过他之口来“劝说”两国休兵,虽然说成功的把握不大,但却可以试探一下日本国民的心理反应。毕竟,这种半盟友性质的“仁义”之举,作为政|府,不至于在出事后“口诛笔罚”,体面地下台也很容易。
齐亚诺是在本国驻华公使的口中得知这一嘱托的。他本来就有志于在政界出人头地,这种获取政治光环的良机,他又怎么不会抓住?在充分比较了一下双方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和相关的情报后,他认为双方都有和平的诉求。
只要这个大方向存在,谈判就有希望。所以几乎在张汉卿接见德国军事代表团的次日,他就表达要和少帅长谈的渴望。
以他现在的地位,虽然在意大利国内很瞩目,但比之张汉卿在中国的影响力,却远不在一个层面上。不过来的都是客,张汉卿仍然不顾大着三岁的老资格,答应和他会谈。
在接到少帅办公室确定接见的通知后,齐亚诺就为这次会谈准备材料了。日本政|府可是有条件的,如何让中国政|府、特别是一贯表现强硬的少帅接受蛮费了他一番心血。
不管怎样,成功地把交战双方的意见传达给彼此,就是往正确的方向迈出了一步。只要少帅答应谈,就在中日之间建起了一座可以沟通的桥梁。
和平曙光初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