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人物之所以成为人物,是他们虽然在某些时候不要脸,却能在很多时候把承诺做到极致。梁士诒逆袭之后,为了表示对张作霖那个“雪中送炭”主意的谢意,他主动揽下了张汉卿所提出的第二件好处。
不就是投资吗?凭着多年经济管理工作练就的一双“钱”眼,梁士诒当然知道在奉天建煤矿、铁矿是一件稳赚不赔的事,并且在奉天“话事人”的角色除张作霖外没有别人可取代。以他为首的交能系财神爷们不是没想过在东北投资,也零碎地有些收获,但鉴于日本人在搅局,大规模投资的风险太大,这一步始终没有迈出去。
但张作霖应该有这个本事。之前他与张作霖的交往并不多,但是张作霖这几年的崛起是明显的,他早就想找机会联络下感情,现在,这正好是个契机。通过经济纽带在政治上与奉天搭上线,将来在政治上见面好说话么。
他主动派人邀张汉卿去梁家,并会见了他的系列经济班底,同时敲定了在未来的奉天投资中的计划。当然,张汉卿肯定是把周学熙、熊希龄要入股的消息“提前”透露出来的。
之所以说是提前,是因为在此之前,张汉卿只说动了熊希龄,周学熙的事还八字没一撇。但这不妨碍他打时间差中个击破:利用熊希龄的名望给梁士诒信心,利用梁士诒的地位效应给周学熙信心,然后再利用周学熙的商誉坚固熊、梁两人的信心。三人互相嵌套都被套住。
老熊钱不多,属于有心无力型的,张汉卿原靠的就是用他在政治上的名望来拉赞助打广告;梁士诒在政治上的名声当然比熊希龄差一些,但架不住他同时又有钱,这个可以弥补不足。这两个人的加盟,让周学熙觉得有擎天柱在侧,可以抵挡万一张作霖地头蛇毛病发作的危害。
所以张汉卿敢去面见周学熙,实在是有底气的…
慷慨地代表张作霖,张汉卿出色地鼓动三位大佬对奉天煤铁事业有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着手派人实地勘测与策划。在商定股本时,张汉卿也是慷慨地让奉天省政|府以土地为依托、以投入周边设施和人力保证为条件获得三成的股份。当然,这笔钱是要划归省财政的,在明面上,张汉卿不会让任何人有对张作霖质疑的地方的。
周学熙除了一半的资本,还将提供管理人员与技师;梁士诒在投资之余保证煤炭的运输与销售。他们都将在专业的领域做专业的事,这是合伙人成功的必要前提。
坐在奉天的张作霖没想到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真会砸到他头上。在张汉卿发电让他安排人手与先期准备厂矿勘探工作时,他还将信将疑周学熙、熊希龄、梁士诒这些人物,哪一个不是一言九鼎在国内享有盛名?现在竟然不约而同要来奉天投资建矿,自己还基本不用出钱,就可凭空获得三成利,这等好事哪里去找?
可不久后周学熙所派的实业界团队就真的纷纷来到奉天,同期还有一张二十万元的汇票作为先期考察费用。看着等同于白花花银子的汇票,张作霖才相信这是真的。对自己这位长子好奇之余,当然免不了假戏真唱,让这笔钱真的在奉天落地生根。张汉卿也说了,这只是投石问路,如果操作得当,商人信心满满,后继自然会有源源不断的投入被带动,这也是未来奉天工业发展的一个契机。
杀鸡取卵的蠢事,张作霖是不会干的。细水要长流,信誉为本钱,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作为胡子起家的他,对于“信、义”的敬畏程度远比喝一肚子墨水的张汉卿要强得多。以前张汉卿和自己商讨过用招商引资的办法逐渐提升奉天的工业实力,从而以点带面,辐射远近直至东北在穿越后,张汉卿就一直在张作霖耳边宣传关外一统的好处,这让本就有心的张作霖下定决心要实现这一远景。虽然现在还看不到一点曙光,不过张汉卿却自信满满地认为,用不了多久,自己父子一有机会实现理想历史已经证明了么!躺着干都不会有事呢。
张汉卿临行前和自己商量的建立一个“招商局”的想法现在记起来了。好家伙,这喝了洋墨水的儿子还真的能干!尽管不知道它的意义所在,但是儿子有言在先,而且结果验证了想法,就凭这一条也得做到;何况人家投资方冲着“招商局”的牌子来,不管怎么说,这个牌子一定要竖起来。
怀着打好第一枪的谨慎的心情,张作霖安排他手下第一谋士、将军府总参议杨宇霆主管这个“招商局”的建立及处理选矿建矿事宜。
这个总参议,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总参谋长,而是集后世军委秘书长、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权力于一身的政治与军事总辅佐的角色,绝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非有绝大智慧与主官信任而不能为。历史上杨宇霆能在奉系成立前后十几年安坐此岗位,无论兼职多少,这个本职一直没拿掉,本事可见一般。他也曾对张作霖发展东北经济过程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是沈阳兵工厂当之无愧的一把手,把它经营得红红火火,国内一流,可见他的经营能力。张作霖让他兼管奉天的实业发展,一是目前确实无人,二也是用对其人。
建铁矿与煤矿,自然会触动“好邻居”日本人的神经。日本人在南满一带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也“无偿”占有着很多矿业。奉天主持投资这两个矿,自然不免与他们有纠葛。在惨淡经营一个师的弱势下,张作霖自然不敢和他们硬碰,所以在选矿之初,他就通过各种关系,向日本人表明:俺老张纯粹是为了捞钱,这两个矿的出产,绝不会与日本人发生竞争。凡是日本人倾销的地方,这两个矿都不会介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按说张作霖在日本军界还是有些“好朋友”的,日本人也想扶持他为控制奉天乃至东北的傀儡,因此对他的举动抱以一定程度上的“理解”,仅划定了一些区域以免“误伤”。不管怎么说,这两个矿的建设还算有条不紊。如果是旁人,在日本人的卧榻之傍,还真不一定开得起来。张汉卿对于奉天的局势,还算有些了解的,他也压对了宝。
先期投入顺利,自然也刺激了投资商们的信心。民国初期,对日本人在东北开矿取宝,有远见的中国商人不是没想法。东北的自然资源之丰富,远非关内可比,只是考虑到人生地不熟,又不敢与日本人争雄,自然资金裹足不前。于是东北只是因为地大,容纳了无数逃难垦荒者,却始终没有实业界人士进入,除了官本。
现在,有了这个缺口,又有张作霖这个坐地虎镇着,各大商家实业家以集资分股的方式抱团入奉。有中|央红人梁士诒、前总理熊希龄为靠山,有商界巨擘周学熙亲力亲为作榜样,既安全,又有钱赚,不蜂拥而来就真的奇怪了。
资本都是逐腥的,资本也有积聚效应。有人带头,跟进者自然无数,反正奉天经济不发达,对投资者来说,遍地都是机会。你不是建了铁矿了、冶铁了?我开钢铁锻造厂、轧钢厂。你不是建了煤矿了?好机会,我建火力发电厂。机器不够多?我开机器制造厂。东西不好运?我开运输公司…
张作霖也牢记张汉卿的叮嘱:绝不因眼前利益利用权势打压商人的积极性,奉天政|府要转变职能,不是“管”着这着实业,而是引导或者干脆是“服务”他们。老张可能不懂服务两个字的涵义,但张汉卿说得直白:把他们当爷来待。
是的,爷,财神爷。
据资料统计,维持一支现代化的陆军师,至少每年需要三万吨的钢铁产能。而民国历史上直到1949年,中国年产钢最高峰都没有超过三万吨。“小米加步枪”是那个时代无奈的反映,而不能仅仅作为一种自豪。
扩大再生产是所有资本最简单的本能,而且一旦销路大开,利润充分,其它的资本就一定会争着介入这个行当,直到生产饱和、它的平均利润与其它行业持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课。但对张汉卿而言,煤铁的生产在现阶段不但没有饱和,而且必将长期处于供不应求,这是因为中国太大了,太弱了,中国离工业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阶段中国的煤、铁产量,远远落后于需求,几十年的发展欠债要补,未来工业化大生产的路要走,再说净国内的消费量,这个行业未来至少还要再投资几十年。
人力就业所带来的拉动消费等隐匿好处现在还显现不出来,税收在前半年是暂免的这是张汉卿在成立“招商局”前就向张作霖谈定的,为的就是吸引投资。不怕将来没好处,厂矿企业是跑不了的,迟早会成为奉天的摇钱树。
张汉卿挖金的双脚在稳步中前行。
不就是投资吗?凭着多年经济管理工作练就的一双“钱”眼,梁士诒当然知道在奉天建煤矿、铁矿是一件稳赚不赔的事,并且在奉天“话事人”的角色除张作霖外没有别人可取代。以他为首的交能系财神爷们不是没想过在东北投资,也零碎地有些收获,但鉴于日本人在搅局,大规模投资的风险太大,这一步始终没有迈出去。
但张作霖应该有这个本事。之前他与张作霖的交往并不多,但是张作霖这几年的崛起是明显的,他早就想找机会联络下感情,现在,这正好是个契机。通过经济纽带在政治上与奉天搭上线,将来在政治上见面好说话么。
他主动派人邀张汉卿去梁家,并会见了他的系列经济班底,同时敲定了在未来的奉天投资中的计划。当然,张汉卿肯定是把周学熙、熊希龄要入股的消息“提前”透露出来的。
之所以说是提前,是因为在此之前,张汉卿只说动了熊希龄,周学熙的事还八字没一撇。但这不妨碍他打时间差中个击破:利用熊希龄的名望给梁士诒信心,利用梁士诒的地位效应给周学熙信心,然后再利用周学熙的商誉坚固熊、梁两人的信心。三人互相嵌套都被套住。
老熊钱不多,属于有心无力型的,张汉卿原靠的就是用他在政治上的名望来拉赞助打广告;梁士诒在政治上的名声当然比熊希龄差一些,但架不住他同时又有钱,这个可以弥补不足。这两个人的加盟,让周学熙觉得有擎天柱在侧,可以抵挡万一张作霖地头蛇毛病发作的危害。
所以张汉卿敢去面见周学熙,实在是有底气的…
慷慨地代表张作霖,张汉卿出色地鼓动三位大佬对奉天煤铁事业有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着手派人实地勘测与策划。在商定股本时,张汉卿也是慷慨地让奉天省政|府以土地为依托、以投入周边设施和人力保证为条件获得三成的股份。当然,这笔钱是要划归省财政的,在明面上,张汉卿不会让任何人有对张作霖质疑的地方的。
周学熙除了一半的资本,还将提供管理人员与技师;梁士诒在投资之余保证煤炭的运输与销售。他们都将在专业的领域做专业的事,这是合伙人成功的必要前提。
坐在奉天的张作霖没想到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真会砸到他头上。在张汉卿发电让他安排人手与先期准备厂矿勘探工作时,他还将信将疑周学熙、熊希龄、梁士诒这些人物,哪一个不是一言九鼎在国内享有盛名?现在竟然不约而同要来奉天投资建矿,自己还基本不用出钱,就可凭空获得三成利,这等好事哪里去找?
可不久后周学熙所派的实业界团队就真的纷纷来到奉天,同期还有一张二十万元的汇票作为先期考察费用。看着等同于白花花银子的汇票,张作霖才相信这是真的。对自己这位长子好奇之余,当然免不了假戏真唱,让这笔钱真的在奉天落地生根。张汉卿也说了,这只是投石问路,如果操作得当,商人信心满满,后继自然会有源源不断的投入被带动,这也是未来奉天工业发展的一个契机。
杀鸡取卵的蠢事,张作霖是不会干的。细水要长流,信誉为本钱,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作为胡子起家的他,对于“信、义”的敬畏程度远比喝一肚子墨水的张汉卿要强得多。以前张汉卿和自己商讨过用招商引资的办法逐渐提升奉天的工业实力,从而以点带面,辐射远近直至东北在穿越后,张汉卿就一直在张作霖耳边宣传关外一统的好处,这让本就有心的张作霖下定决心要实现这一远景。虽然现在还看不到一点曙光,不过张汉卿却自信满满地认为,用不了多久,自己父子一有机会实现理想历史已经证明了么!躺着干都不会有事呢。
张汉卿临行前和自己商量的建立一个“招商局”的想法现在记起来了。好家伙,这喝了洋墨水的儿子还真的能干!尽管不知道它的意义所在,但是儿子有言在先,而且结果验证了想法,就凭这一条也得做到;何况人家投资方冲着“招商局”的牌子来,不管怎么说,这个牌子一定要竖起来。
怀着打好第一枪的谨慎的心情,张作霖安排他手下第一谋士、将军府总参议杨宇霆主管这个“招商局”的建立及处理选矿建矿事宜。
这个总参议,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总参谋长,而是集后世军委秘书长、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权力于一身的政治与军事总辅佐的角色,绝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非有绝大智慧与主官信任而不能为。历史上杨宇霆能在奉系成立前后十几年安坐此岗位,无论兼职多少,这个本职一直没拿掉,本事可见一般。他也曾对张作霖发展东北经济过程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是沈阳兵工厂当之无愧的一把手,把它经营得红红火火,国内一流,可见他的经营能力。张作霖让他兼管奉天的实业发展,一是目前确实无人,二也是用对其人。
建铁矿与煤矿,自然会触动“好邻居”日本人的神经。日本人在南满一带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也“无偿”占有着很多矿业。奉天主持投资这两个矿,自然不免与他们有纠葛。在惨淡经营一个师的弱势下,张作霖自然不敢和他们硬碰,所以在选矿之初,他就通过各种关系,向日本人表明:俺老张纯粹是为了捞钱,这两个矿的出产,绝不会与日本人发生竞争。凡是日本人倾销的地方,这两个矿都不会介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按说张作霖在日本军界还是有些“好朋友”的,日本人也想扶持他为控制奉天乃至东北的傀儡,因此对他的举动抱以一定程度上的“理解”,仅划定了一些区域以免“误伤”。不管怎么说,这两个矿的建设还算有条不紊。如果是旁人,在日本人的卧榻之傍,还真不一定开得起来。张汉卿对于奉天的局势,还算有些了解的,他也压对了宝。
先期投入顺利,自然也刺激了投资商们的信心。民国初期,对日本人在东北开矿取宝,有远见的中国商人不是没想法。东北的自然资源之丰富,远非关内可比,只是考虑到人生地不熟,又不敢与日本人争雄,自然资金裹足不前。于是东北只是因为地大,容纳了无数逃难垦荒者,却始终没有实业界人士进入,除了官本。
现在,有了这个缺口,又有张作霖这个坐地虎镇着,各大商家实业家以集资分股的方式抱团入奉。有中|央红人梁士诒、前总理熊希龄为靠山,有商界巨擘周学熙亲力亲为作榜样,既安全,又有钱赚,不蜂拥而来就真的奇怪了。
资本都是逐腥的,资本也有积聚效应。有人带头,跟进者自然无数,反正奉天经济不发达,对投资者来说,遍地都是机会。你不是建了铁矿了、冶铁了?我开钢铁锻造厂、轧钢厂。你不是建了煤矿了?好机会,我建火力发电厂。机器不够多?我开机器制造厂。东西不好运?我开运输公司…
张作霖也牢记张汉卿的叮嘱:绝不因眼前利益利用权势打压商人的积极性,奉天政|府要转变职能,不是“管”着这着实业,而是引导或者干脆是“服务”他们。老张可能不懂服务两个字的涵义,但张汉卿说得直白:把他们当爷来待。
是的,爷,财神爷。
据资料统计,维持一支现代化的陆军师,至少每年需要三万吨的钢铁产能。而民国历史上直到1949年,中国年产钢最高峰都没有超过三万吨。“小米加步枪”是那个时代无奈的反映,而不能仅仅作为一种自豪。
扩大再生产是所有资本最简单的本能,而且一旦销路大开,利润充分,其它的资本就一定会争着介入这个行当,直到生产饱和、它的平均利润与其它行业持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课。但对张汉卿而言,煤铁的生产在现阶段不但没有饱和,而且必将长期处于供不应求,这是因为中国太大了,太弱了,中国离工业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阶段中国的煤、铁产量,远远落后于需求,几十年的发展欠债要补,未来工业化大生产的路要走,再说净国内的消费量,这个行业未来至少还要再投资几十年。
人力就业所带来的拉动消费等隐匿好处现在还显现不出来,税收在前半年是暂免的这是张汉卿在成立“招商局”前就向张作霖谈定的,为的就是吸引投资。不怕将来没好处,厂矿企业是跑不了的,迟早会成为奉天的摇钱树。
张汉卿挖金的双脚在稳步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