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老是冶寒温两派于一炉的,他并不属于任何一派,临证治病,他只凭证遣方用药,是没有偏向的。
蒲老有些无奈地解释道:“我都说了,我不是温病学派的噻!我啥子方子都阔以用的,只要对证就可以。”
“温病学派的确有辛凉解表,擅用桑菊饮和银翘散,可是伤寒中也有麻杏石甘汤的辛凉法,这二者不是互相排斥的。”
“二者各有所长,必须并存,酌情选用。就像寒邪闭表,可用三拗汤加味;若是温邪郁表,应当用桑菊饮加味。”
“像则个病人,他不是温邪郁表。他是内热而外寒,肺热而表寒,因此肺热不宣。所以啊,要用麻杏石甘汤,辛凉透表之法,然后还要急开肺闭,此证可解!”
旁边西医被说的一愣。
白大夫也被蒲老说的一怔,他仔细思考了一下,觉得说的有理,但是他又道:“可是这个小孩发病极快,症状凶险啊。”
蒲老却道:“也正是因此,所以此时用药一定要对证,而且要及时阻断病势传变。只要用药正确,辩证恰当,自然能快速治好这个孩子。”
“让我来开方子吧。”蒲老温和地笑了笑,道:“既然遇上了,总不好袖手旁观的!”
对面两人都怔了一怔,名医自然是有名医的气度的。
这些情势危险的疾病,蒲老也不是第一次治疗,自然是有把握的,肯定不会像白大夫这样紧张犹豫不决。
“那您来试试……”白大夫也被蒲老的气度所慑,还用上了敬语。
蒲老微笑着上前,执笔写了起来。
他的文字端正朴实清晰,非常容易辨认。
医生行有个不好的习惯,老是喜欢用特定的文体来写药品,不管中医还是西医,以前手写的时候,处方单拿在手上跟看天书似的。
蒲老是特别反对这种做法的,他的处方单全是非常清晰的文字和剂量。为什么,一个是不给药方抓药的同志带来阅读上的障碍。
万一人家要是看错了,那怎么办?你辨证辨了半天,遣方用药考虑了这么久,结果最后倒在这一关,这得多悲催啊!
为什么医生都不愿意写的清楚呢,主要是怕被病人看见。
蒲老从来都是把方子大大方方写出来的,他就是要让病人和家属都看见,能看见才会放心呢。不过这也说明了蒲老的医术非常高明,一般医生都没这个底气。
蒲老拟完了方子,也加入了蒲老非常擅用的葱白,他把处方单递过去说:“煎取120毫升,分三次热服,四个小时一次。”
白大夫下意识接过来。
西医则是问:“白大夫,要用这个方子吗?”
白大夫接过方子,行家有没有,一出手就知。看着这个方子,白大夫稍稍有些吃惊,遣方用药非常严谨,配伍很得当啊!
但他还稍稍有些犹豫,因为用药有些轻了,而患儿却又是重症肺炎,怕是效果不一定很好。
蒲老则是在一旁说道:“按照我的经验来说,这剂药全部吃下去。半夜之后,应该就开始退烧了,明早就应该没什么大碍了。”
“啊!”这声是西医发出来的。
“啊!”这声是白大夫发出来的。
“啊!”这声是小徒弟高华信发出来的。
也就许阳淡定一点,因为他是知道蒲老的厉害。
蒲老的组方用药的特点很像叶天士,蒲老的用药特点就是轻灵和纯正。他很少用特别大剂量的药物,一般都是在平淡中见神奇之处,看似剂量小小的一个方子,但就是能立起沉疴,有些危急重症,他这方子下去也能给人救活起来。
这是一种用药的境界,蒲老素来主张用药如用兵,贵精不贵多。所以他通常都是六七味药,少则一二味,至多不超过十二味。
他能做到轻剂也能治重病,小方也可治大病。而且他很擅长用便宜的药来代替昂贵的药,而保证药力不变,因为这样能帮患者省钱。这并不仅仅是医德,更是用药的境界!
白大夫有些不信,但目前这个方子应该是最好的了,而且也比较稳妥!
最后商量了一下,还是选用了蒲老的方子,至于效果怎么样,那要等用药之后的结果。
蒲老带着人出来了,稍稍安慰了一下患儿奶奶,他们几个人就走出去了。
出去之后,蒲老还皱着眉,他又提醒两人道:“你们两个,一定不要搞学派之争那一套!”
许阳和高华信同时一怔。
蒲老接着道:“不管是‘六经’、‘三焦’还是‘卫气营血’的辨证,都是说明了身体之体用,病理之变化,这都是可以融会贯通的,相互为用的。”
“‘伤寒’、‘温病’和‘瘟疫’,实际上是一源三支,不是流派之争,而是不用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发病原因下的产生的治疗方法。”
“伤寒详尽于寒,而少于温!温病学说,也是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了温病,它是离不开伤寒的理法方药的源头的。”
“所以啊,你们要掌握好这些,以后治疗外感热病的时候,就不容易犯错了。就算是严重的急性热病,你们的疗效也会很好!”
许阳听得微微颔首。
高华信有些疑惑地问:“师父,刚刚您说的这个病人感受冬温,就是从这里面判断出来的吗?”
蒲老走出了医院大门,抬头看了看已经是寒冬的北京城,他呵呵笑了笑,说道:“内经上说‘必先岁气,毋伐天和’,我们治病用药一定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一切外感疾病,都是天地自然令人生病。人生天地,应顺应天地而生。若病了,自然也应该遵循天地的规律而治病。”
“所以一定要掌握五运六气学说,还有季节气候天气的变化。就像去年夏天,我还没来北京,成都麻疹流行,许多小孩都病了。”
“同行都用了辛凉宣透法治疗,但是并没有用,诸位同道都束手无策。我思考之后,发现那时暑期,成都大雨连绵。”
“街上积水多日,老弱小儿日夜坐在床上,不敢下地。成人尚可忍受,但小儿体弱,怎经得住暑热雨湿之侵袭。”
“所以暑期一过,将近立秋,湿热蒸发,小孩果然发烧,麻疹皮下隐伏不透,此乃暑季多雨,湿遏热伏。我后用通阳利湿之法,很快就控制了病情,效果极好。”
“而后,成都的同行都用了我的方子和治疗经验,纷纷效仿。这次麻疹之疫,就这样被我们控制住了。”
蒲老说的虽然平淡。
但许阳和高华信却听得有些热血。
控制疫情啊!
什么是疫情,难治的才叫疫情。一上来就能控制,马上能治好,那还有什么好疫情的。
那么多人同时生病,医院诊所躺满了病人,同行同道束手无策,病人岌岌可危。这时候大医出世,控制疫情,救人性命,这种成就感,是别的不能比的!
高华信有些惊愕地看着蒲老,道:“师父,原来你也会治疫情啊!”
蒲老呵呵笑道:“一点点噻!”
蒲老有些无奈地解释道:“我都说了,我不是温病学派的噻!我啥子方子都阔以用的,只要对证就可以。”
“温病学派的确有辛凉解表,擅用桑菊饮和银翘散,可是伤寒中也有麻杏石甘汤的辛凉法,这二者不是互相排斥的。”
“二者各有所长,必须并存,酌情选用。就像寒邪闭表,可用三拗汤加味;若是温邪郁表,应当用桑菊饮加味。”
“像则个病人,他不是温邪郁表。他是内热而外寒,肺热而表寒,因此肺热不宣。所以啊,要用麻杏石甘汤,辛凉透表之法,然后还要急开肺闭,此证可解!”
旁边西医被说的一愣。
白大夫也被蒲老说的一怔,他仔细思考了一下,觉得说的有理,但是他又道:“可是这个小孩发病极快,症状凶险啊。”
蒲老却道:“也正是因此,所以此时用药一定要对证,而且要及时阻断病势传变。只要用药正确,辩证恰当,自然能快速治好这个孩子。”
“让我来开方子吧。”蒲老温和地笑了笑,道:“既然遇上了,总不好袖手旁观的!”
对面两人都怔了一怔,名医自然是有名医的气度的。
这些情势危险的疾病,蒲老也不是第一次治疗,自然是有把握的,肯定不会像白大夫这样紧张犹豫不决。
“那您来试试……”白大夫也被蒲老的气度所慑,还用上了敬语。
蒲老微笑着上前,执笔写了起来。
他的文字端正朴实清晰,非常容易辨认。
医生行有个不好的习惯,老是喜欢用特定的文体来写药品,不管中医还是西医,以前手写的时候,处方单拿在手上跟看天书似的。
蒲老是特别反对这种做法的,他的处方单全是非常清晰的文字和剂量。为什么,一个是不给药方抓药的同志带来阅读上的障碍。
万一人家要是看错了,那怎么办?你辨证辨了半天,遣方用药考虑了这么久,结果最后倒在这一关,这得多悲催啊!
为什么医生都不愿意写的清楚呢,主要是怕被病人看见。
蒲老从来都是把方子大大方方写出来的,他就是要让病人和家属都看见,能看见才会放心呢。不过这也说明了蒲老的医术非常高明,一般医生都没这个底气。
蒲老拟完了方子,也加入了蒲老非常擅用的葱白,他把处方单递过去说:“煎取120毫升,分三次热服,四个小时一次。”
白大夫下意识接过来。
西医则是问:“白大夫,要用这个方子吗?”
白大夫接过方子,行家有没有,一出手就知。看着这个方子,白大夫稍稍有些吃惊,遣方用药非常严谨,配伍很得当啊!
但他还稍稍有些犹豫,因为用药有些轻了,而患儿却又是重症肺炎,怕是效果不一定很好。
蒲老则是在一旁说道:“按照我的经验来说,这剂药全部吃下去。半夜之后,应该就开始退烧了,明早就应该没什么大碍了。”
“啊!”这声是西医发出来的。
“啊!”这声是白大夫发出来的。
“啊!”这声是小徒弟高华信发出来的。
也就许阳淡定一点,因为他是知道蒲老的厉害。
蒲老的组方用药的特点很像叶天士,蒲老的用药特点就是轻灵和纯正。他很少用特别大剂量的药物,一般都是在平淡中见神奇之处,看似剂量小小的一个方子,但就是能立起沉疴,有些危急重症,他这方子下去也能给人救活起来。
这是一种用药的境界,蒲老素来主张用药如用兵,贵精不贵多。所以他通常都是六七味药,少则一二味,至多不超过十二味。
他能做到轻剂也能治重病,小方也可治大病。而且他很擅长用便宜的药来代替昂贵的药,而保证药力不变,因为这样能帮患者省钱。这并不仅仅是医德,更是用药的境界!
白大夫有些不信,但目前这个方子应该是最好的了,而且也比较稳妥!
最后商量了一下,还是选用了蒲老的方子,至于效果怎么样,那要等用药之后的结果。
蒲老带着人出来了,稍稍安慰了一下患儿奶奶,他们几个人就走出去了。
出去之后,蒲老还皱着眉,他又提醒两人道:“你们两个,一定不要搞学派之争那一套!”
许阳和高华信同时一怔。
蒲老接着道:“不管是‘六经’、‘三焦’还是‘卫气营血’的辨证,都是说明了身体之体用,病理之变化,这都是可以融会贯通的,相互为用的。”
“‘伤寒’、‘温病’和‘瘟疫’,实际上是一源三支,不是流派之争,而是不用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发病原因下的产生的治疗方法。”
“伤寒详尽于寒,而少于温!温病学说,也是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了温病,它是离不开伤寒的理法方药的源头的。”
“所以啊,你们要掌握好这些,以后治疗外感热病的时候,就不容易犯错了。就算是严重的急性热病,你们的疗效也会很好!”
许阳听得微微颔首。
高华信有些疑惑地问:“师父,刚刚您说的这个病人感受冬温,就是从这里面判断出来的吗?”
蒲老走出了医院大门,抬头看了看已经是寒冬的北京城,他呵呵笑了笑,说道:“内经上说‘必先岁气,毋伐天和’,我们治病用药一定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一切外感疾病,都是天地自然令人生病。人生天地,应顺应天地而生。若病了,自然也应该遵循天地的规律而治病。”
“所以一定要掌握五运六气学说,还有季节气候天气的变化。就像去年夏天,我还没来北京,成都麻疹流行,许多小孩都病了。”
“同行都用了辛凉宣透法治疗,但是并没有用,诸位同道都束手无策。我思考之后,发现那时暑期,成都大雨连绵。”
“街上积水多日,老弱小儿日夜坐在床上,不敢下地。成人尚可忍受,但小儿体弱,怎经得住暑热雨湿之侵袭。”
“所以暑期一过,将近立秋,湿热蒸发,小孩果然发烧,麻疹皮下隐伏不透,此乃暑季多雨,湿遏热伏。我后用通阳利湿之法,很快就控制了病情,效果极好。”
“而后,成都的同行都用了我的方子和治疗经验,纷纷效仿。这次麻疹之疫,就这样被我们控制住了。”
蒲老说的虽然平淡。
但许阳和高华信却听得有些热血。
控制疫情啊!
什么是疫情,难治的才叫疫情。一上来就能控制,马上能治好,那还有什么好疫情的。
那么多人同时生病,医院诊所躺满了病人,同行同道束手无策,病人岌岌可危。这时候大医出世,控制疫情,救人性命,这种成就感,是别的不能比的!
高华信有些惊愕地看着蒲老,道:“师父,原来你也会治疫情啊!”
蒲老呵呵笑道:“一点点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