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泰还是乖乖的站了出来,咳嗽一声,而后道:“陛下,儿臣在。”
    李世民痛心疾首的看着陈正泰,叹息道:“朕真的是悔不听卿之言啊。如若不然,何至今日如此……那逆子固是愚不可及,可……此孽子毕竟是太原都督,又封晋王,朕这些年,骄纵他太过了,他既谋反早有征兆,必定左右之人,为他招揽无数死士,又有晋王卫率为虎作伥,这太原城……城墙又高,朕要发兵进剿,不知多少百姓,因为这孽子的行径,而要生灵涂炭,朕一意孤行,酿下了弥天大祸啊。”
    这也是一个明君和昏君的不同之处。
    倘若是昏君,遇到这种情况,首先想到的就是朕的面子好像有点过意不去,那个叫陈正泰的家伙,此前就说李祐会反,现在还真的反了,这岂不是说朕昏聩无能吗,此时陈正泰一定是得意洋洋,不成,得宰了这个家伙,宰了他,问题就解决了。
    而明君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好像犯错了,而且这个错误,可能需无数人去承担。
    那些被裹挟的太原军民,还要即将要征发前往讨贼的官兵,到时不知多少人尸横遍野,又多少人妻离子散,一念至此,难免心如刀割。
    李世民有一点好,该认错的时候,他就认错,绝不含糊。
    陈正泰便安慰李世民:“陛下,这都是因为陛下爱子心切的缘故,舐犊之情,人皆有之。若是人无爱子之心,与禽兽有什么分别呢?这正是因为陛下重感情啊,只是……儿臣也万万想不到,陛下的爱子之心,没有换来李祐的幡然悔悟,反而令他更加张狂,辜负了陛下的美意。”
    李世民唏嘘着,一时心有些乱,可他很快镇定下来。
    因为无论内心如何的悲痛,可这件事必须尽快的处理,如若不然,所造成的伤害,将使好不容易太平的天下,继续陷入混乱。
    大唐经不起内乱。
    于是,李世民深吸一口气,四顾左右:“李靖……”
    “臣在。”
    李世民看着李靖道:“朕要立即拿下太原城,需要多少兵马?”
    李靖踟蹰片刻,若是换做其他人,如程咬金这般的,只怕一开口,便先立下豪言,陛下给我一万兵马,我绑缚李祐来见。
    可李靖不一样,李靖却是一个考虑全局的人,不打无准备之仗,他沉吟片刻:“太原的城防,在太上皇时,就已修筑过一次,此后李祐就藩,也曾上书,请求调拨钱粮,又加修了一次,这是天下有数的坚城中。城中的粮草也十分充足,倘若晋王死守,而我官军想要在三月之内取城,只怕不易。首先是粮草先行,还有大量攻城的器械,这些统统要及早准备,此后还要大军征发。围城之仗,最是不易,兵法有云,十而围之、五而攻之。臣料敌从宽,晋王既反,城中人都从了贼,凭借他的卫率、死士还有骠骑以及部分追随他的部曲,只怕人数在三万上下。其中精锐者,也在万余人。官军要围剿攻城,至少需十万兵马,水陆并进,方可将其拿下。”
    李世民皱眉,李靖所描述的场景,将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攻城战。
    若是当真攻城,城内和城外,便是彼此视为死敌,不断的杀戮了。
    李世民冷笑道:“既如此,就命李绩为大总管,发怀、洛、汴、宋、潞、滑、济、郓、海九州府兵讨伐太原。”
    李靖行礼:“喏。”
    “三月之内,定要拿下李祐。攻城之时,刀剑无眼,所以无需顾虑会不会伤了那孽子,死活勿论。”
    李靖又行礼:“兵部这便筹措。”
    李世民说罢,却看向鸦雀无声的群臣,群臣一个个默不作声,这令李世民心里既是焦急,又不禁有几分羞愤。
    难道朕当初玄武门时当真错了。
    以至上天要这样惩罚朕吗?
    随即又想到无数的百姓,这样大规模的战争,只怕又要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了。于是心里更是焦灼,他只恨不得亲自御驾亲征。
    只是……他按住复杂的心思,却随即道:“发出檄文,让进讨官军,勿伤百姓。而太原军民,朕知他们被贼子裹挟,朕只诛首恶,其余不论。”
    其实李世民比谁都清楚,这不过是亡羊补牢而已,其实已经晚了。
    他攻打过无数的城池,知道攻城战的可怕,一旦开始攻城,太原城内,定是车轮以上的男子统统都要编成守军,协助守城,且一定会对攻城的官军造成大量的伤亡,攻城的官军一旦死伤过多,心里的愤恨也一定无法发泄。到了那时,真要杀红了眼,谁管你是不是百姓,不杀个尸横遍野和血流成河,如何干休。
    他坐下,突然想起什么:“有一人,叫狄仁杰……是此人提前上奏,说是发现了晋王谋反吧?”
    “陛下,此人正是狄仁杰。”陈正泰道。
    李世民道:“一个少年,如此奋不顾身,而太原上下的人,难道没有一个人发现晋王的企图吗?朕不相信。这一切,都是朕的过失啊。那些发现了晋王谋反之心的人,心知朕和晋王乃是父子,自然不敢向朝廷奏报,害怕朕惩罚他。结果……却是一个少年人,说了真话。这个叫狄仁杰的人……在何处?”
    陈正泰一脸无语的样子道:“陛下,他成日待在我家门口。”
    “嗯?”李世民狐疑道:“他在你家门口做什么?”
    “他希望儿臣能够救救太原百姓。”
    李世民苦笑:“太原的军民百姓,已经没有救了。”
    说出这话的时候,李世民又觉失言,身为天子,此时该振奋人心,而不该说出这样沮丧的话。
    陈正泰咳嗽:“其实……儿臣确实派人去了太原,想要试一试。”
    “什么?”
    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陈正泰身上。
    实际上,这满朝文武,已经不少人焦急万分了。
    要知道……太原可不是小地方,此地是龙兴之地啊,所以……有不少世族子弟,前往太原游历,何况,这太原城中,也有不少宗室和皇亲……更不必说,有人的门生故吏,早在太原了。
    现在太原岌岌可危,天知道里面的人十个能有几个活下来。
    现在听闻陈正泰居然提前做了准备,不少心如死灰之人,一下子打起了精神。
    “原来你早就谋划了,快告诉朕,你派了多少兵马?”李世民像是落水之人,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
    陈正泰道:“派了两个。”
    “两只军马?”李世民皱眉:“为何朕事先没有得到奏报?”
    “不,儿臣哪里敢调兵呢,就算是吃了熊心豹子胆,儿臣也不敢轻易调动一兵一卒啊。儿臣派去的,是两个人……”
    “两……个……人……”
    殿中顿时又落针可闻起来。
    原本带着希望眼神看着陈正泰的人,立即将目光移到了其他地方。
    李世民无言以对。
    “不过……此二人厉害了,一个叫……”陈正泰抖擞精神,忍不住想要汇报。
    “好了,朕今日精力不济,退朝吧。”李世民大手一挥,万念俱灰之色,懒洋洋的摆摆手。
    百官们已是一哄而散。
    君臣们现在都没什么兴致,是以顷刻之间,走了个一干二净。
    陈正泰:“……”
    老子话还没说完呢。
    这群混蛋。
    这点面子都不给吗?
    看着空荡荡的大殿,陈正泰一时无语。
    其实他也不知魏征二人现在如何了。
    这是深入虎穴,天知道会不会遇到什么危险。
    所以陈正泰很挂念他们的安危,甚至陈正泰很希望到时去跟大总管李绩好好说一说,让他攻城时,一定要留意城中的魏征还有陈爱河,虽然此行凶险,可是抢救一下还是很有必要的。
    陈正泰行出了大殿,却见大臣们纷纷散去,许多人似乎已经急迫的想要回到府中,想询问一下家人,自己的亲族和子弟中是否有人在太原了。
    大臣们亲戚多,门生故吏也不少,所以要关心的人……实在太多。
    陈正泰也疾步出了太极殿,一路往太极门去。
    却见前头,有人恍恍惚惚的样子,低着头,一副充耳不闻的样子,只埋头前行。
    这人正是侯君集。
    侯君集今日的脸色很差。
    当听到了李祐谋反的消息,他已吓得魂飞魄散。
    他现在被拜为吏部尚书,这是李世民对他的礼遇,也表示了对他的信任。
    而太子那里,也一直将自己视为心腹。
    本来对于侯君集而言,这是一副好牌,未来天无论如何,他都不失富贵。
    可是这一次……他嗅到了一股危机在临近。
    自己当初奉旨去查李祐,前往太原,只是走马观花的走了一趟。
    其实这也可以理解,陛下根本就不想查自己的儿子,只不过是为了平息谣言,让自己走一趟而已。
    而侯君集揣测帝心,自然清楚陛下的心理,于是,非常‘聪明’的打了个一个圈,回到长安证明李祐绝没有谋反。
    可谁晓得……李祐反了……这个混账,他脑子进了水,真的反了。
    今日陛下没有追究这件事。
    可是此事……迟早还是会翻出来。
    毕竟所有人现在关切的只是平叛,只是秋后算账时,必然会有自己的一份。
    而到了那时,陛下还肯信任自己吗?
    他恍恍惚惚着,迷茫的抬头,却见陈正泰又一次和他错身而过。
    此时……侯君集生出奇怪的心思。
    为什么……陈正泰这家伙,每一次乌鸦嘴都能成功呢?
    陈正泰明显的感觉到侯君集投射来的目光,于是回头,四目相对。
    侯君集便心神不宁的道:“殿下。”
    “是侯将军,侯将军似乎有心事。”
    侯君集摇摇头,只淡淡道:“一些家事而已。”
    陈正泰其实一听,就晓得他在敷衍自己。
    对于一个不真诚的人,陈正泰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去理会他,信步先行,留给侯君集一个背影。
    他对侯君集没有好印象,他不如程咬金和李靖、秦琼那般,有一种武人特有的真诚,哪怕有时候,这些人是极自傲的,有时会鼻孔朝天,可至少……他们会想自己情绪写在脸上,即便如李靖那般性子稳重的,也绝不会用谎言去掩饰自己的内心。
    可侯君集不同,他的心思总是很深,从他嘴里,听不到一句的真言,你无法感受到这个人身上有什么赤诚,仿佛永远都只带着一副面具。
    侯君集则凝视着陈正泰的背影,一时之间,竟有一种不适感,陈正泰的成功,与他的失败相比,似乎让他心里怫然不悦。
    明明自己挖空了心思,付出了比这个小子十倍百倍的努力啊。
    可到头来,人家年纪轻轻,就已春风得意了。
    ………………
    李世民回到了紫微宫。
    当长孙皇后得知李祐谋反之后,也是大惊失色:“陛下,德妃……那里……”
    对……
    李祐的母亲德妃还在宫中,李世民火冒三丈:“此恶妇误朕!张千,张千……”
    张千快步上前,他知道陛下一定要发雷霆之怒的:“奴在。”
    “拿下德妃!”
    张千连忙称是,快步去了。
    …………
    长孙皇后却是蹙眉,沉吟了片刻,她没有急着立即对李世民说什么。
    因为她很清楚,此时李世民正在气头上,现在说什么,陛下都不会听的。
    李祐谋反,对于李世民而言,一定是沉痛的打击。
    这是儿子要反老子啊。
    于是长孙皇后只是坐在一旁,抿嘴不言。
    等到李世民恍惚了片刻,才意识到长孙皇后坐在自己身边,于是叹了口气,压下自己心里的怒火:“观音婢,李祐真的是大不孝啊,他年幼时并不是这样。”
    长孙皇后道:“他早年就就藩了,到了藩镇上,身边多是逢迎他的小人,又不能时刻被陛下管教,因而一时误信了奸言,这才犯下大错。这是天大的事,陛下要狠狠教训李祐,也是理所当然。只是……他的母亲德妃并没有什么过失,李祐倘若还记得一分半点父母的恩情,怎么会在母妃还在宫中的时候,就起兵谋反呢。在他看来,母妃的生死,他是绝不会顾忌的。想来这个时候,和陛下同样悲痛的人,理应是德妃吧。”
    李世民听到这里,低头沉默。
    “陛下要拿下德妃,是因为陛下不敢承认,李祐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是陛下疏于管教的原因,所以才迁怒于德妃,可是德妃只是一介妇人,孩子长大了,她又如何管教呢?论起来,臣妾也有大过,臣妾乃是后宫之主,竟使陛下的家中失和,臣妾也是死罪啊。”
    李世民苦笑:“朕知道你是什么意思了,来人……将张千追回来,不必……不必去管德妃了……”
    一个宦官听罢,已飞跑而去。
    李世民随即叹息连连:“朕想不到,误我大唐江山的,竟是朕的儿子啊,这李祐,倘若真有本事能够成事,朕也敬他是个好汉,也算是龙种,不愧是朕的儿子。可此人……不忠不孝也就罢了,竟还如此愚不可及,蠢到这般的地步,令朕蒙羞。”
    长孙皇后知道李世民的苦闷,只耐心倾听。
    李世民又是懊恼,又是自责,随即道:“可现在……这孽子的举止,是要让太原百姓随他陪葬,朕心里也是不安宁啊。朕登极以来,一心想要这天下大治,就算不能使百姓人人无忧,可至少,也该让他们太太平平,只是那里想到……”
    李世民又不禁唏嘘了起来。
    长孙皇后道:“待叛乱平定之后,陛下该赦免那些被裹挟的叛贼……”
    “哎……”李世民摇摇头。
    那张千已是去而复返,站在一旁候命。
    李世民抬头看了张千一眼:“倒是多亏了陈正泰,陈正泰早前就提醒了朕,是朕不肯听从,若是及早醒悟,何至今日呢。”
    张千尴尬道:“朔方郡王殿下确实明察秋毫,令人钦佩。”
    李世民大怒:“到了这个时候,你还要阴阳怪气吗?”
    吓得张千忙拜倒:“奴……奴没有……奴这是肺腑之词。”
    李世民怒道:“为何此前百骑没有回报?”
    “奴万死。”张千心里想,百骑哪里敢去探查晋王。
    李世民叹道:“朕懂了,又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一套。你们都不如陈正泰啊。”
    张千心里松了口气。
    李世民随即落座,突然想到了什么:“陈正泰说派了两个人去晋阳,这事,你知道吗?”
    “奴知道一点点。”张千小心翼翼的回答。
    “你知道?”李世民狐疑的看着他。
    张千道:“是百骑报上来的,当时奴也没有在意,去的人……乃是魏征,还有一个陈家子弟……叫做陈爱河。”
    “哎……可惜了,魏卿家……现在只怕也是生死未卜。还有那陈爱河……”李世民摇头,不由得担心起来。
    “陛下放心,魏公是一定不会有性命之忧的。”张千倒是很笃定的道。
    “是吗?”李世民凝视着张千:“这是何故?”
    “陛下您忘了。”张千道:“魏公他纵横二十年,总也死不了。”

章节目录


唐朝贵公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上山打老虎额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上山打老虎额并收藏唐朝贵公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