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兵猜的没错,王翦接着就说道:
“此外,项燕又向寿春求援。”
“照想楚国会以黄河天险设防守曹州,陈城又布下重兵且封锁河道。”
“如今是先攻楚还是先攻齐……”
沈兵略一迟疑,就在这时一员秦将站起身来向王翦拱手道:
“大将军,末将有话说。”
王翦点头道:
“李将军请讲。”
马商在一旁介绍道:
“这位便是王翦置下将军李信。”
“曾任司马,好读兵书且勇猛善战。”
沈兵“哦”了一声,原来这家伙就是李信。
史书有载:
嬴政问王翦灭楚要多少人,王翦说要六十万。
又问李信灭楚要多少人,李信说要二十万。
于是嬴政以为王翦老了,便派李信带二十万兵灭楚,结果大败而归。
正想着,就听李信说道:
“齐楚两国皆是大国。”
“然两大国相比,又有不同:楚国地广人众,齐国地狭人寡。”
“论士气民心,楚人多战而精悍顽勇,齐人多年浮华偏安,人多怯战。”
“伐楚伐齐孰先孰后……臣以为该先易后难先伐齐。”
应该说还是有一定的道理,自古作战都是先易后难,尤其齐国还正对着秦军防线腹地……楚国曹州往上几里便是齐地。
也就是齐地威胁牵城的安危。
如果齐军在秦楚大战的关键时刻背后插上一刀,那秦军就会面临两面夹攻的危势。
王翦不说话,只是将目光投向沈兵。
马商笑而不语,自顾自的喝着酒,就像是看戏的身外人似的。
沈兵想了想,就回答道:
“上将军,属下以为应先攻楚……”
话还没说完,李信又跳了出来:
“先攻楚,齐国便有暗中援手之可能。”
“到时我军便是以一敌二,胜负实乃未知之数。”
沈兵反问了一声:
“难不成我军先攻齐便不是以一敌二么?”
李信回答:
“校尉此言差矣!先攻齐,楚国未必会援齐。”
“只因齐国多次拒绝楚国合纵抗秦之请,致楚国几欲与齐国断绝邦交。楚人怨齐久矣!”
沈兵虽然知道齐国多次拒绝合纵,却不知道“楚人怨齐久矣。”
所以这点无法反驳。
见沈兵语塞,李信就有些得意的接着说道:
“是以齐国遇攻楚国必不来援!”
“我军一举下齐之后便没了东方之患。”
“此时再全力南下江淮,水陆并进,楚国便可一鼓而下!”
众将领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想了想,沈兵就回答:
“属下不知齐楚有何恩怨。”
“但便如大将军所言,此时天下只剩齐楚两大国,便是魏国被攻楚国也会来援,齐国被攻楚国又如何会置身事外?”
“属下以为项燕断不是如此不明事理之人。”
沈兵直接就说项燕而不说楚王负刍。
因为此时的楚国起决定作用的其实是项燕。
王翦微微点头表示同意。
但他却又补了一句话:
“既然如此,便无论先齐后楚还是先楚后齐我军都要以一敌二。”
“校尉为何以为我等该先楚后齐?”
沈兵回答:
“若我先攻齐国而楚国全力援齐,那么齐国便会与秦一决死战。”
“于是大秦便当真以一敌二。”
这个很容易理解。
谁都不愿意亡国,齐国也不例外。
如果只是齐国,秦国当然能轻易将其击败。
但若齐国之后再加上楚国相助……就可能会是场像即墨一样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六国里如果论军事最强,毫无疑问是赵国。
但论综合实力最强,则是楚国。
楚国最不缺的就是粮、兵器装备,所以可以全力助齐。
这时李信反问:
“难道先楚后齐便不是真的以一敌二?”
沈兵问:
“敢问将军,楚国可缺军粮或是兵器?”
李信摇头道:
“自是不缺。”
沈兵又问:
“楚国可缺兵士?”
李信又摇头:
“不缺。”
如果说楚国缺什么的话,那就是稳定的政局以及像秦国一样统一的指挥……
正如之前所言,楚国各贵族都有自己的封地及相当高的自制权。
出战时军队也是由各贵族派出然后拼凑在一起作战。
这样作战就难免各自为己方利益考虑形如一盘散沙。
反观秦军,却是全国之兵都归嬴政,于是便万众一心抢着立功晋爵。
但这些当然不需要沈兵考虑。
沈兵接着反问:
“既然楚国不缺军粮、不缺兵器,也不缺兵士,那齐国暗中助楚又能有何作用?”
李信哑口无言。
沈兵继续说道:
“若先齐后楚,则需两战而胜。”
“而先楚后齐,亦即我军灭楚,失去楚国暗助的齐国便孤掌难鸣。”
“到时齐国只怕不需我大秦出兵,便会举国来降了!”
王翦点头赞道:
“此言有理。”
“齐国一向偏安一隅,若我军已灭楚……他自知实力与我大秦相去甚远,便是战也徒劳,还不如降了。”
“继而那燕国与代国也会如是想,于是便一战平天下。”
李斯点头说道:
“本相赞同校尉之言。”
“此时燕、代、齐三国都寄希望于楚。”
“希望楚国能挡住我大秦攻势亦或两败俱伤。”
“若我军能大败楚国……便大局已定矣!”
“先楚后齐,与擒贼擒王有异曲同工之妙!”
沈兵暗道果然不愧是一代名相,只三言两语就把沈兵要说的重点说清楚了。
如果把燕、代、齐、楚等不管什么国不国的一古脑儿的看成敌人。
用李信说的那一套“先易后难”一个个打的话,那就是场消耗战。
先灭代、后灭燕,再灭齐。
等打到楚国时秦国军力也已被消耗得差不多兵士也疲惫不堪了,到时就胜负难料。
但是,只要把楚国这个蛇头给砍了,其它各国霎时就失去了希望。
到时就算秦军不攻,让它们再发展个几年又能怎样?
它们还能变出什么花来?
王翦微微点头,不过他还是说道:
“李将军和校尉所言皆有道理,此事选待往后再作讨论!”
其实根本不需要再论,只是有嬴政在下面坐着他王翦无权做主而已。
“此外,项燕又向寿春求援。”
“照想楚国会以黄河天险设防守曹州,陈城又布下重兵且封锁河道。”
“如今是先攻楚还是先攻齐……”
沈兵略一迟疑,就在这时一员秦将站起身来向王翦拱手道:
“大将军,末将有话说。”
王翦点头道:
“李将军请讲。”
马商在一旁介绍道:
“这位便是王翦置下将军李信。”
“曾任司马,好读兵书且勇猛善战。”
沈兵“哦”了一声,原来这家伙就是李信。
史书有载:
嬴政问王翦灭楚要多少人,王翦说要六十万。
又问李信灭楚要多少人,李信说要二十万。
于是嬴政以为王翦老了,便派李信带二十万兵灭楚,结果大败而归。
正想着,就听李信说道:
“齐楚两国皆是大国。”
“然两大国相比,又有不同:楚国地广人众,齐国地狭人寡。”
“论士气民心,楚人多战而精悍顽勇,齐人多年浮华偏安,人多怯战。”
“伐楚伐齐孰先孰后……臣以为该先易后难先伐齐。”
应该说还是有一定的道理,自古作战都是先易后难,尤其齐国还正对着秦军防线腹地……楚国曹州往上几里便是齐地。
也就是齐地威胁牵城的安危。
如果齐军在秦楚大战的关键时刻背后插上一刀,那秦军就会面临两面夹攻的危势。
王翦不说话,只是将目光投向沈兵。
马商笑而不语,自顾自的喝着酒,就像是看戏的身外人似的。
沈兵想了想,就回答道:
“上将军,属下以为应先攻楚……”
话还没说完,李信又跳了出来:
“先攻楚,齐国便有暗中援手之可能。”
“到时我军便是以一敌二,胜负实乃未知之数。”
沈兵反问了一声:
“难不成我军先攻齐便不是以一敌二么?”
李信回答:
“校尉此言差矣!先攻齐,楚国未必会援齐。”
“只因齐国多次拒绝楚国合纵抗秦之请,致楚国几欲与齐国断绝邦交。楚人怨齐久矣!”
沈兵虽然知道齐国多次拒绝合纵,却不知道“楚人怨齐久矣。”
所以这点无法反驳。
见沈兵语塞,李信就有些得意的接着说道:
“是以齐国遇攻楚国必不来援!”
“我军一举下齐之后便没了东方之患。”
“此时再全力南下江淮,水陆并进,楚国便可一鼓而下!”
众将领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想了想,沈兵就回答:
“属下不知齐楚有何恩怨。”
“但便如大将军所言,此时天下只剩齐楚两大国,便是魏国被攻楚国也会来援,齐国被攻楚国又如何会置身事外?”
“属下以为项燕断不是如此不明事理之人。”
沈兵直接就说项燕而不说楚王负刍。
因为此时的楚国起决定作用的其实是项燕。
王翦微微点头表示同意。
但他却又补了一句话:
“既然如此,便无论先齐后楚还是先楚后齐我军都要以一敌二。”
“校尉为何以为我等该先楚后齐?”
沈兵回答:
“若我先攻齐国而楚国全力援齐,那么齐国便会与秦一决死战。”
“于是大秦便当真以一敌二。”
这个很容易理解。
谁都不愿意亡国,齐国也不例外。
如果只是齐国,秦国当然能轻易将其击败。
但若齐国之后再加上楚国相助……就可能会是场像即墨一样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六国里如果论军事最强,毫无疑问是赵国。
但论综合实力最强,则是楚国。
楚国最不缺的就是粮、兵器装备,所以可以全力助齐。
这时李信反问:
“难道先楚后齐便不是真的以一敌二?”
沈兵问:
“敢问将军,楚国可缺军粮或是兵器?”
李信摇头道:
“自是不缺。”
沈兵又问:
“楚国可缺兵士?”
李信又摇头:
“不缺。”
如果说楚国缺什么的话,那就是稳定的政局以及像秦国一样统一的指挥……
正如之前所言,楚国各贵族都有自己的封地及相当高的自制权。
出战时军队也是由各贵族派出然后拼凑在一起作战。
这样作战就难免各自为己方利益考虑形如一盘散沙。
反观秦军,却是全国之兵都归嬴政,于是便万众一心抢着立功晋爵。
但这些当然不需要沈兵考虑。
沈兵接着反问:
“既然楚国不缺军粮、不缺兵器,也不缺兵士,那齐国暗中助楚又能有何作用?”
李信哑口无言。
沈兵继续说道:
“若先齐后楚,则需两战而胜。”
“而先楚后齐,亦即我军灭楚,失去楚国暗助的齐国便孤掌难鸣。”
“到时齐国只怕不需我大秦出兵,便会举国来降了!”
王翦点头赞道:
“此言有理。”
“齐国一向偏安一隅,若我军已灭楚……他自知实力与我大秦相去甚远,便是战也徒劳,还不如降了。”
“继而那燕国与代国也会如是想,于是便一战平天下。”
李斯点头说道:
“本相赞同校尉之言。”
“此时燕、代、齐三国都寄希望于楚。”
“希望楚国能挡住我大秦攻势亦或两败俱伤。”
“若我军能大败楚国……便大局已定矣!”
“先楚后齐,与擒贼擒王有异曲同工之妙!”
沈兵暗道果然不愧是一代名相,只三言两语就把沈兵要说的重点说清楚了。
如果把燕、代、齐、楚等不管什么国不国的一古脑儿的看成敌人。
用李信说的那一套“先易后难”一个个打的话,那就是场消耗战。
先灭代、后灭燕,再灭齐。
等打到楚国时秦国军力也已被消耗得差不多兵士也疲惫不堪了,到时就胜负难料。
但是,只要把楚国这个蛇头给砍了,其它各国霎时就失去了希望。
到时就算秦军不攻,让它们再发展个几年又能怎样?
它们还能变出什么花来?
王翦微微点头,不过他还是说道:
“李将军和校尉所言皆有道理,此事选待往后再作讨论!”
其实根本不需要再论,只是有嬴政在下面坐着他王翦无权做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