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总督李国英这些日子来愁眉不展。
他虽然挂了一个川陕总督的名头,但实际上实际控制的地区也只有陕西。
保宁和重庆丢了后就汉中跟四川还沾个边,但你说汉中是陕西的也没毛病。
所以与其叫李国英川陕总督,不如叫他陕西巡抚。
陕西不是大唐盛世时候的陕西了。
那时候的关中极为繁华,现在却是赤地千里。
如今的陕西都是靠外地运输粮食来吊着一条命,以前是从湖广运粮来,可现在湖广被明军攻占了这条路就断了。
李国英想了想挨着陕西的其他地方,山西、河南的粮食够自己吃就不错了,怎么也不会拿来养陕西的军民。
李国英的心里苦啊。
别说是地方上日子难过,就连朝廷都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指望清廷赈济也不现实,李国英只能自己想办法。
不然等到大部分百姓吃不上饭揭竿而起,李国英的苦就有的吃了。
要想转移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抢。
抢友军的肯定不行,只能去抢明军的。
而距离陕西最近的明军地盘就是四川了。
之所以不去抢湖广,是因为明军刚刚打下来湖广,肯定在此布下重兵。
这种时候去抢湖广跟撞柱子有什么区别?
李国英可不认为他这十几万绿营兵有这个战斗力。
四川就不一样了,明军主力都已经东调,留守四川的明军基本都集中在了成都。
李国英这一次去四川不是攻城的,是去抢粮食的。
这就和当年清军入寇劫掠一样。
你躲在城里不出来应战就随你呗。反正老子抢完粮食就走。
最好连个照面都不打,这样李国英不会有任何的损失。
至于面子问题算个屁。
当初皇太极、多尔衮可以这么堂而皇之的劫掠入寇,他也可以。
偷鸡摸狗的勾当谁不会做。
在怎么说也得把当兵的填饱肚子啊。
当兵只为吃穿,吃不饱饭谁还给你干。
皇帝还不拆饿兵呢。
至于陕地的百姓,随便给一口饭吃就行了,只要饿不死不闹事就行。
既然已经决定劫掠四川,自然要制定详细的计划。
李国英手下是不乏出谋划策的谋士的。
王有仁便是李国英最器重的谋士。
今日李国英把王有仁叫来就是要把一些细节敲定。
“有仁啊你来看看这舆图,咱们肯定是要从汉中攻过去的。但是到达四川之后该怎么行军本督还没有想好。”
王有仁走到李国英身侧拱了拱手道:“东翁,蜀中繁华在成都。如果不劫掠成都那能捞到的油水着实有限。依我看不如分兵。一部分劫掠成都府,一部分劫掠其他府县。”
王有仁指着一条山道沉声道:“就是从这里分兵,东翁请看。”
“你要分兵,是为了掩人耳目还是觉得可能本督在成都捞不到好处?”
李国英问的很犀利,目光仿佛能够穿透人心一样。
“东翁英明。”
“某那么说是担心东翁面子上挂不住。”
既然李国英都挑明了,王有仁也不掩饰了。
“成都只是装装样子,能抢到多少抢多少。其他府县才是我们抢掠的重点。”
王有仁眯着眼睛,犹如一只狸猫一样。
“你也觉得本督打不过冯双礼和白文选?”
自己认为是一回事,从别人嘴里说出来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是没必要打。”
李国英是王有仁的东翁,王有仁还是要替他的面子考虑的。
“我们避其锋芒抢了就跑,对朝廷还能说进攻了成都,岂不美哉。”
李国英心道这不就是两头骗嘛。
一边骗百姓一边骗朝廷。
不过李国英现在急着解决的是粮食问题? 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让李国英做什么都行。
活人总不能活活给饿死啊。
“罢了这件事便依照你说的办。”
李国英拍板道。
“东翁有一句话? 某不知道该讲不该讲。”
王有仁十分谨慎的问道。
“说罢。”
虽然知道不会是什么好事,但李国英还是让王有仁说下去。
毕竟王有仁是他的心腹? 双方之间没什么不能说的。
“东翁就真的不为自己考虑考虑吗?”
“什么意思?”
李国英显得极为警惕。
“如今明军势头正盛? 已经连下数地,清军节节败退。如果某没有猜错的话? 用不了多久长江之南就都是明军的地盘了。”
王有仁侃侃而谈道:“东翁据陕地,地理位置极为有利于防守。或许东翁可以效仿吴三桂割据自立。”
轰隆? 李国英脑子嗡的一炸。
“大胆!”
李国英爆喝一声道。
“东翁恕罪。”
王有仁倒是没有过于惊慌? 因为他跟随李国英这么长时间,对于李国英的脾气性格摸的很清楚。
李国英这个人最是好面子,也最是口是心非。
往往他嘴上说着不要,其实心里却是另一个想法。
“吴三桂这个贼人首鼠两端? 先是叛明? 再是叛顺,继而叛清。如此三姓家奴你叫本督去学他?”
“东翁误会了,某只是觉得吴三桂这个例子摆在这里,东翁要多少有些准备,不要等到事到临头没有选择的余地。清廷现在虽然地盘很大? 但我觉得这种局面不会持续多久,很可能南北朝那种混乱的局面很快就会到来。”
对于谋士来说? 什么局面最喜欢?
自然是混乱!
越混乱越好。
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这种混乱的世道十分有利于谋士的发挥。
往往有名的谋士也是诞生于这种时代。
王有仁其实一直是希望李国英自立的,只是李国英的性格比较内敛。
有些东西他即便心里是这么想的也不会轻易的说出来。
所以便需要有个人替李国英说出来。
王有仁愿意来背这口黑锅。
他也知道以李国英之才成不了曹操? 但做个刘表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
乱世嘛,做个草头王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关中的情况实在太适合割据了。
南边有汉中? 东边有潼关? 皆是易守难攻。
王有仁甚至觉得不割据都对不起自己。
果然李国英这次沉默了。
他不是一个毫无野心的人? 如果说之前还被洪承畴压制有所忌惮的话。
现在洪承畴已死,李国英已经没有什么可顾忌的了。
思考了良久李国英才吐出一口浊气来:“但是粮食怎么办?陕地穷啊,不能每次都靠抢吧?”
抢一次两次还可以,次次都抢?听起来真的不靠谱。
如今靠着清廷这棵大树,粮草军饷方面多少还会有些接济,若是真的割据了这条线就彻底断了。
李国英感到十分纠结,始终难以下定决心。
“东翁这件事关键看你想不想。以后的事情可以以后再去考虑。但如果东翁没有这个心,那就当某没有说过好了。”
“你让我再想想。”
李国英闭上了眼睛反复揉着额头。
王有仁知道这件事有戏了,李国英这么说就意味着他已经心动了。
毕竟这是做土皇帝啊,有几个人能不心动呢?
...
...
他虽然挂了一个川陕总督的名头,但实际上实际控制的地区也只有陕西。
保宁和重庆丢了后就汉中跟四川还沾个边,但你说汉中是陕西的也没毛病。
所以与其叫李国英川陕总督,不如叫他陕西巡抚。
陕西不是大唐盛世时候的陕西了。
那时候的关中极为繁华,现在却是赤地千里。
如今的陕西都是靠外地运输粮食来吊着一条命,以前是从湖广运粮来,可现在湖广被明军攻占了这条路就断了。
李国英想了想挨着陕西的其他地方,山西、河南的粮食够自己吃就不错了,怎么也不会拿来养陕西的军民。
李国英的心里苦啊。
别说是地方上日子难过,就连朝廷都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指望清廷赈济也不现实,李国英只能自己想办法。
不然等到大部分百姓吃不上饭揭竿而起,李国英的苦就有的吃了。
要想转移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抢。
抢友军的肯定不行,只能去抢明军的。
而距离陕西最近的明军地盘就是四川了。
之所以不去抢湖广,是因为明军刚刚打下来湖广,肯定在此布下重兵。
这种时候去抢湖广跟撞柱子有什么区别?
李国英可不认为他这十几万绿营兵有这个战斗力。
四川就不一样了,明军主力都已经东调,留守四川的明军基本都集中在了成都。
李国英这一次去四川不是攻城的,是去抢粮食的。
这就和当年清军入寇劫掠一样。
你躲在城里不出来应战就随你呗。反正老子抢完粮食就走。
最好连个照面都不打,这样李国英不会有任何的损失。
至于面子问题算个屁。
当初皇太极、多尔衮可以这么堂而皇之的劫掠入寇,他也可以。
偷鸡摸狗的勾当谁不会做。
在怎么说也得把当兵的填饱肚子啊。
当兵只为吃穿,吃不饱饭谁还给你干。
皇帝还不拆饿兵呢。
至于陕地的百姓,随便给一口饭吃就行了,只要饿不死不闹事就行。
既然已经决定劫掠四川,自然要制定详细的计划。
李国英手下是不乏出谋划策的谋士的。
王有仁便是李国英最器重的谋士。
今日李国英把王有仁叫来就是要把一些细节敲定。
“有仁啊你来看看这舆图,咱们肯定是要从汉中攻过去的。但是到达四川之后该怎么行军本督还没有想好。”
王有仁走到李国英身侧拱了拱手道:“东翁,蜀中繁华在成都。如果不劫掠成都那能捞到的油水着实有限。依我看不如分兵。一部分劫掠成都府,一部分劫掠其他府县。”
王有仁指着一条山道沉声道:“就是从这里分兵,东翁请看。”
“你要分兵,是为了掩人耳目还是觉得可能本督在成都捞不到好处?”
李国英问的很犀利,目光仿佛能够穿透人心一样。
“东翁英明。”
“某那么说是担心东翁面子上挂不住。”
既然李国英都挑明了,王有仁也不掩饰了。
“成都只是装装样子,能抢到多少抢多少。其他府县才是我们抢掠的重点。”
王有仁眯着眼睛,犹如一只狸猫一样。
“你也觉得本督打不过冯双礼和白文选?”
自己认为是一回事,从别人嘴里说出来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是没必要打。”
李国英是王有仁的东翁,王有仁还是要替他的面子考虑的。
“我们避其锋芒抢了就跑,对朝廷还能说进攻了成都,岂不美哉。”
李国英心道这不就是两头骗嘛。
一边骗百姓一边骗朝廷。
不过李国英现在急着解决的是粮食问题? 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让李国英做什么都行。
活人总不能活活给饿死啊。
“罢了这件事便依照你说的办。”
李国英拍板道。
“东翁有一句话? 某不知道该讲不该讲。”
王有仁十分谨慎的问道。
“说罢。”
虽然知道不会是什么好事,但李国英还是让王有仁说下去。
毕竟王有仁是他的心腹? 双方之间没什么不能说的。
“东翁就真的不为自己考虑考虑吗?”
“什么意思?”
李国英显得极为警惕。
“如今明军势头正盛? 已经连下数地,清军节节败退。如果某没有猜错的话? 用不了多久长江之南就都是明军的地盘了。”
王有仁侃侃而谈道:“东翁据陕地,地理位置极为有利于防守。或许东翁可以效仿吴三桂割据自立。”
轰隆? 李国英脑子嗡的一炸。
“大胆!”
李国英爆喝一声道。
“东翁恕罪。”
王有仁倒是没有过于惊慌? 因为他跟随李国英这么长时间,对于李国英的脾气性格摸的很清楚。
李国英这个人最是好面子,也最是口是心非。
往往他嘴上说着不要,其实心里却是另一个想法。
“吴三桂这个贼人首鼠两端? 先是叛明? 再是叛顺,继而叛清。如此三姓家奴你叫本督去学他?”
“东翁误会了,某只是觉得吴三桂这个例子摆在这里,东翁要多少有些准备,不要等到事到临头没有选择的余地。清廷现在虽然地盘很大? 但我觉得这种局面不会持续多久,很可能南北朝那种混乱的局面很快就会到来。”
对于谋士来说? 什么局面最喜欢?
自然是混乱!
越混乱越好。
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这种混乱的世道十分有利于谋士的发挥。
往往有名的谋士也是诞生于这种时代。
王有仁其实一直是希望李国英自立的,只是李国英的性格比较内敛。
有些东西他即便心里是这么想的也不会轻易的说出来。
所以便需要有个人替李国英说出来。
王有仁愿意来背这口黑锅。
他也知道以李国英之才成不了曹操? 但做个刘表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
乱世嘛,做个草头王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关中的情况实在太适合割据了。
南边有汉中? 东边有潼关? 皆是易守难攻。
王有仁甚至觉得不割据都对不起自己。
果然李国英这次沉默了。
他不是一个毫无野心的人? 如果说之前还被洪承畴压制有所忌惮的话。
现在洪承畴已死,李国英已经没有什么可顾忌的了。
思考了良久李国英才吐出一口浊气来:“但是粮食怎么办?陕地穷啊,不能每次都靠抢吧?”
抢一次两次还可以,次次都抢?听起来真的不靠谱。
如今靠着清廷这棵大树,粮草军饷方面多少还会有些接济,若是真的割据了这条线就彻底断了。
李国英感到十分纠结,始终难以下定决心。
“东翁这件事关键看你想不想。以后的事情可以以后再去考虑。但如果东翁没有这个心,那就当某没有说过好了。”
“你让我再想想。”
李国英闭上了眼睛反复揉着额头。
王有仁知道这件事有戏了,李国英这么说就意味着他已经心动了。
毕竟这是做土皇帝啊,有几个人能不心动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