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燕帝国的大扩张时期,是从一统中国开始的。
    赵明信时代,大燕帝国之所以保守,是因为政权掌握在赵明信这样的文官和吴国太后这样的妇人手中。
    吴国公主在老燕王死后,虽然儿子登基称帝,可是一直垂帘听政。她垂帘,并不是因为她渴望权力,只是因为她对于宠溺的儿子不放心。李炎是一个宋徽宗式的皇帝,头脑聪明到可以在越来越形而上的齐州学宫里跟世界各国的智者辩论哲学。他跟朱熹、陆九渊兄弟这样的大儒是挚友,跟大食国的智者,跟印度的高僧能够论道。
    这样的皇帝,聪明是聪明,但很难让人放心。所以官僚集团一直支持太后垂帘,而一个不怎么关心权力的太后长期垂帘,皇帝长期在学宫里论道,让官僚集团更容易施政。
    可是太后一死,步入中年的皇帝,权力就开始不容制衡。赵明信任期圆满之后,老一代的功勋集团退出舞台,新一代的官僚集团野心勃勃,全都是纯粹府学出身,军旅历练的新式官僚,上到宰相,下到县令,都是这样的出身,整个行政机构刚性十足。
    于是李炎亲政之后,再次发动灭宋战争。这一次相对轻松,主要打的是治安战。临安被一举攻破后,南宋大多数州府传檄而定。可是士大夫文化下的乡村社会,进行了长期斗争。曾国藩这样的人物,在满清晚期可以出现,在士大夫巅峰时期的宋朝更是多见。临安攻破之后,光是为赵氏殉国的官僚就多达三千,文天祥、陆秀夫这样的文官,性格上其实比曾国藩更加忠烈。
    治安战打了十年之久,但小规模的治安战,并不影响大燕帝国的对外扩张。
    在綦业、赵明信宋燕对峙的二十年间,宋燕两大强权大收缩,给外界留下了太大的权力真空,欧洲人扩张的很猛。
    中原一统之后,北方已经不再是边境,大燕帝国主要向南方扩张。第一步吞并了跟大燕国南方核心紧邻的安南国。
    老燕王时代,岭南的两广就已经发展成了大燕帝国经济中心之一,广州经历数十年的发展后,已经是世界级的大城市,工业化时代的人口高达百万,排名可以进入世界前五,仅次于上海、齐州、杭州和扬州。在广州发展过程中,持续对外输出的影响力,其实早就渗透了安南国。
    此时的安南国,不过是一个控制着红河三角洲地区的儒家文化小国,南方占婆国是印度婆罗门文化的国家,占据着越南中部地区;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则是印度佛教文明的高棉帝国控制,不过高棉帝国的统治核心在吴哥窟,湄公河三角洲地区是他们的边地,以前就只有名义征服,生活在这里的人口很少,也很原始。但地理位置很重要,老燕王时代就在这里修建了港口基地,如今早就是汉人殖民地区。
    李炎因为跟安南王国在红河北方山地的双方边民冲突,直接派遣水陆大军灭亡了安南。几年后,又派兵攻灭了占婆国。跟高棉帝国争夺湄公河也爆发了一次战争,将高棉帝国击败之后,迫使对方称臣纳贡,并且派遣了驻军。
    但是在跟高棉帝国的战争中,虽然攻占了吴哥窟,但燕军伤亡惨重,最大的伤亡,不是高棉帝国的战象部队造成的,而是热带的疫病。从印加帝国和玛雅人手里采购的金鸡纳霜虽然能够治疗疟疾,可是热带气候,还是让中原人不适应,长期战争甚至引起了哗变。
    于是击败高棉帝国后不久,燕军主动撤离吴哥窟,放弃吞并这块土地的想法。于是之后对统治缅甸地区的蒲甘王朝的进攻,就是以征服战为主,蒲甘王朝也是一个佛教文明国家,这个王朝的兴起,就是通过小乘佛教对腐朽的婆罗门教的冲击中建立的。王朝此时还算兴盛时期,往南扩张到了马来半岛,跟这里的燕国势力发生了多次冲突,都试图争夺半岛上的印度教封建王公的臣服。打击蒲甘王朝带来的除了蒲甘王朝表面的臣服,还有马来半岛的实际控制。
    在征服高棉帝国和蒲甘王朝之间,捎带手的征服了已经衰落的丢失了爪哇等地的三佛齐和麻逸国。麻逸国没有用兵,只是威逼利诱就让麻逸国王选择了臣服,被册封为世袭土司,但国政掌握在大燕帝国派遣的总督之手。
    麻逸国在这些年中,也有所扩张,大航海时代,麻逸国从一个小岛上商业城邦国家,往南吞并了菲律宾群岛南部,这里的人口和民族,跟麻逸国一样,都是从马来半岛上迁移来的巴朗盖(村社)联盟,只是他们比麻逸国更加落后,还处在氏族联盟时代,信仰主要是印度婆罗门、佛教和印度教。麻逸国兼并这些国家的过程中,实际上得到了宋燕商人集团的大力支持,很多时候,都是宋商集团蛊惑麻逸国扩张的,目的是借助麻逸国之手扩展商业。
    菲律宾群岛北方,则一直都是燕国基地控制,这里的小黑人很快被驯化。跟台湾一样,主要居住在山上的小黑人,修建了大量梯田,基本上跟汉人没什么土地之争。对汉人来说,在山上修建梯田鬼斧神工,可对小黑人来说,谷底的河流更加恐怖和变化无常,汉人修建的水利设施更加诡异。两大族群和平发展了很多年,冲突都不是很大,因此北方平原地区早就形成了一些汉人村落,以中国男方的福建人居多。
    吞并麻逸国之后,大燕帝国控制了整个菲律宾群岛,可是吞并麻逸国的目的却没有达到。吞并麻逸国的目的并不在麻逸国本身,而是为了这条航路的终点:大南洲。
    李炎灭宋之时,经过赵构时期和之后的渊圣太子两代南宋皇帝大力支持,大南洲已经是一个拥有两千万人口的海外大国。赵宋天子一直让太子坐镇大南洲,很显然是将这里看做大宋的退路,至少是赵氏王族的退路。李炎灭宋之后,大南洲的太子立刻宣布继位,在海外延续大宋宗庙。李炎试图招降,可遭到拒绝。
    这是李炎无法容忍的,他也不是要完全控制这里,哪怕只是表面的臣服,也能满足他的帝王之志,可是南洲太子的合法地位就是重新立国,因此坚决不肯臣服。而此时在东洲兴盛起来的汉国,坚定支持南洲大宋。
    东洲大汉政权,经过李靖励精图治之后,传到第二代的时候,已经是一个人口三千多万的海外大国。由于李靖政权长期跟大宋结盟,导致以大平原和汉海周边为中心的东洲大汉,主要是一个宋人移民国家。
    可是大汉对大燕帝国统治的西岸十二都一直虎视眈眈,但汉海大道修建的火车,也无法让大汉对十二都拥有优势。因为相隔太平洋的大燕帝国,始终跟十二都更容易联系。这里的人口和文化,也跟大燕国一致。并且十二都本身,就拥有不弱的力量。尽管位于狭长的沿海地区,南方印加地区矿产丰富,在工业革命之后,迅速追上了有金矿资源的北方。
    北方被南方追上,并不是北方衰落,北方同样在工业革命时代迅速发展。第四都已经不止是府,而是再次升级为路,四都路控制着大湾区(旧金山湾)一带,修建水利设施,开发了这里广阔的中央谷底,老燕王死前,这里的人口规模就超过百万,不但有金矿开发,而且有丝织工业和棉纺织工业两个东洲少有的手工业。南部中央谷底的气候十分适合种植棉花,北方则适合桑蚕生长,这里的蚕丝质量可以跟江南媲美。
    第一二三都地区,后来也先后发现了黄金,但这里的商业氛围一直浓厚,位于祖国商船的贸易县上,商业发达。工业时代,在吸引了足够移民后,也兴起了造船工业为主的工业产业。
    赵明信执政时期,军事收缩,经济扩张。为了对抗东洲汉国对十二都地区的渗透,采取了跟北方草原一样的政策,修建军用铁路。沿着西海岸,修建了一条连接十二都的南北大铁路,总长度三万多里。
    这条铁路的修建,不但让十二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铁路本身就是重要工业。让十二都地区兴起了冶金、机车制造等产业。同时十二都之间的人员往来速度更快,商业沟通更加便利。本来十二都之间,就有频繁的沿海贸易,如今文化上的沟通更加紧密起来。
    十二都的南四都地区,长期落后于北方的格局改变。南方印加白银的开发,让这里在金融上可以跟北方抗衡,之后广泛种植棉花,发展棉纺织业。虽然没有灭亡印加王国,因为这个山地文明跟汉人不争地,但是却开发了印加山脉东部的大平原。
    这个大平原的开发,弥补了十二都地区一直以来的以工商业为主的格局,拥有了自给自足的农业基地。
    持续不断的移民和自然繁衍,让十二都地区的人口一直增长极快,李炎登基之前,这里的人口就超过千万,比东洲汉国人口更多。李炎灭宋之时,这里的人口已经超过三千万,依然比两千多万的东洲汉国更多。
    灭宋虽然成功,可是东洲汉国和之后的南洲宋国结盟。大燕帝国虽然一统东亚大陆,吞并了大宋本土,赵宋王室也被优待,作为安抚宋人的旗帜。但南洲大宋和东洲大汉却在海外取得了胜利。
    综合国力,这两国加起来都不是大燕帝国的对手,可是退到南洲的宋朝水师和这些年持续扩大的大汉水师联合,却击败了大燕水师对南洲的进攻。接着宋汉联军,在东洲击败了大燕十二都军队。东洲汉国试图夺取第七都、第六都的战役失败,可宋军却在南方攻占了印加大平原。宋国在大平原北方的大瀑军经过数十年发展,光是移民的罪犯就高达百万以上,这些罪犯后代,反而很支持大宋王室。就好像澳大利亚的罪犯后代支持英国王室一样,他们爆发了激烈的热情,踊跃参军,高举保卫名教(儒教)大旗,夺取了人少地多的印加大平原(潘帕斯平原)。
    从地缘上来讲,潘帕斯平原对于美洲地区来说,虽然很肥沃,但跟阿拉斯加对于北方一样,都是边缘地区,人口稀少,控制力弱,中间隔着安第斯山脉很难直接跟宋人争夺。
    这场灭宋之战,已经不仅仅是一场中原王朝的统一之战,而是一场席卷世界的全球化战争,被卷入其中的国家为数众多。
    一场大战之后,饶是强大的大燕帝国也有些精疲力尽,最终不得不接受了有进有退的结果,双方和谈,放弃了大南洲和东洲东部。于是整个美洲大陆,西部海岸都是大燕领土,北美则归属汉国,南美基本属于宋国,汉宋之间则是难以征服的热带雨林地区,被一个个玛雅城邦国家控制。
    灭宋之战打了十年之久,战争之后,不仅仅是欧洲,全世界基本都分为两大阵营。为下一场战争积聚力量。

章节目录


宋耻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狂人阿Q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狂人阿Q并收藏宋耻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