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回回教中国化
朱祁镇看了南洋的战况,心中倒也放心多了。
虽然而今大战没有开始,甚至旧港的消息依旧与朝廷中断,只能从淡目与满刺加并没有从旧港撤兵这一点,来判断旧港并没有被打下来。
其余的一点消息都没有。
这让朱祁镇有些揪心。
他不仅仅担心旧港军民,更担心杨廷和。
杨廷和这个名字,他已经淡化了很多的记忆之中,依稀还有印象。他也亲自试过了,却发现杨廷和果然是才思敏捷,年少有为。
这才将杨廷和当成大学士的种子来培养的。
如果杨廷和折在旧港,足够朱祁镇郁闷了。
朱祁镇轻轻一叹,这种郁闷就散去了。
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不会称心如意。即便是皇帝也是如此,从来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不管是什么计划。
他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对于南洋打的怎么样?朱祁镇并不准备干涉,因为这不是他这个皇帝要管的事情。
而是太子,前线的将领要负责的事情。
如果他们做不好,朱祁镇才要插手。
而今一切顺利,并没有什么要插手的地方。
但是有一件事情,却让朱祁镇耿耿于怀,不能下咽。
那就是回回教的问题。
从西域到南洋,大明都遇见同样的问题,南疆的事情虽然一劳永逸,但是彼此之间已经结下血仇了。
可以说,大明这边的边民与中亚的回回,相互仇杀,已经不需要理由了。
这也西域巩固了不少。
因为西域的人,不管是蒙古人,还是别的什么人,都知道等西边的人打过来,他们不管是男女老少,都要死。
同样也限制了,大明对西边扩张的脚步,王越特别说明。
王越在伊犁镇守那几年,并不是没有大破瓦刺,并挺进瓦刺腹地的事情发生,但是一旦进入瓦刺领地,哪怕是妇孺也会持刀与明军作战,很多小村镇,都能战死到一兵一卒。
这并不是他们有多大的战斗热情,而是恐惧作祟。
因为他们坚信,大明打过来,会将他们全部杀光的。
他们宁肯战死,不愿意投降被杀。
王越对此倒不是不能狠下心来下杀手,毕竟明军的军纪被朱祁镇三令五申,想办法维系,但是本质上,明军也不是善茬。
军队从来时候暴力机器。
只是王越明白一件事情。
大明终究是大明,是上国天朝。
大明主流价值观,是接受不了这样的事情。白圭做了。就付出了他所有政治前途。作为封疆大吏的白圭,其实是内阁大学士有力的竞争人选,就好像与白圭同时期的项忠,不就是入阁了吗?
王越可没有想这样。
对于这个结果。朱祁镇是可以接受的。
原因很简单。
朱祁镇的战略之中,对中亚并没有是企图。
并非中亚不重要,其实中亚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占据了中亚,可以进攻俄罗斯,土耳其,伊朗,乃至印度。对于掌控整个欧亚大陆是有很大的意义。
但是这个意义,要在工业时代才能发挥出来。
毕竟,在没有铁路通往西域的情况之下,大明想维持大军在中亚,这个难度是在南洋维持军事存在的十倍不止。
而且未来的时代,是大航海时代。
朱祁镇是脑子被驴踢了,才不参与,反而将大量人力物力投入中亚。
所以能在西域维持一条稳固的边防线就足够了。
在这个前提之下,西域的情况是可以接受的。
只是南洋可不一样了。
朱祁镇可不想在南洋遇见这样强烈的反抗。
人心的问题,不能用杀戮来解决的。
朱祁镇想了想,就召集韩雍。
不过片刻,韩雍就到了。
朱祁镇立即让怀恩上茶,说道:“这大半年,朕不在京师,京师一切都赖先生主持,先生辛苦了。”
韩雍立即欠身说道:“此乃臣之本分,不敢言苦。”
朱祁镇说道:“朕刚刚收到南洋的奏疏,孩子们做的不错。先生也看看。”
韩雍双手从怀恩手中接过奏疏,眼睛一目十行的看过之后,说道:“陛下有如此太子,也是祖宗之福。”
朱祁镇一听韩雍的话音,就知道韩雍想说什么。
随着朱祁镇的年纪越来越大。虽然朱祁镇还不觉得自己有多老,但是满朝文武对太子回京这一件事情上热情越来越大。
朱祁镇不想在这个话题上继续了,立即打断了韩雍的话,说道:“先生,虽然孩儿们做的不错,但是却有一个问题。”
韩雍微微沉吟片刻之后,说道:“陛下说的是回回教。”
朱祁镇说道:“正是,非我族类。”后面四个字虽然没有说,但是谁不清楚。
韩雍微微一笑,说道:“殿下多虑了。京城之中,有大小清真寺十几座,其中有牛街清真寺,甚至建于辽代,陛下为此忧虑过?”
朱祁镇说道:“这不一样。”
大明境内有很多回回,朱祁镇岂能不知道,甚至他简拔的大臣将领之中,比如郑和,甚至航海侯王英就是一个回回。
因为在郑和的影响之下,整个下南洋的船队大多都信奉回回。
只是王英一心融入大明勋贵集团之中,从来不对外表露,防止被歧视。外人不知道而已,但是朱祁镇岂能不查清楚自己手下大家宗教信仰。
王英对外表现出来与所有人一样,其实他是典型的中国人,回回是祖上传下来的信仰。挂着就行了。有用的时候用用,比如说服苏禄王归附。没有用的时候,也就忘记了。
与那些外国回回区别大了。
韩雍说道:“这不一样。佛教刚刚传入中原。也是异族之教,但是而今谁还能说佛教是异教?”
“回回传入中原几百年,中原回回与汉人有何异?外域不明正法,朝廷当以正法传之,让他们知道正法之道,当在中原,不在异域。”
“臣请修《回回道藏》,请中原回回长老,并翰林院修之。翻译回回教经文,并明定天下,回回教一切经文,皆用汉字,不得用异域文字。”
朱祁镇听了说道:“还是先生有办法,是朕想岔了。”
从某种程度上,朱祁镇是没有比韩雍有文化自信的,韩雍这一系列决断,本质都是认为大明的文化一定能将回回教文化给同化了。
不过,用行政手段加快了这个速度而已。
韩雍这一套,也不是新鲜事情。
佛经的原文都是梵文写的,但是而今有多少梵文。而且韩雍特别强调让翰林院加入修书。乍一看是很理所应当。
毕竟修书的事情都翰林院来办的。
但是实际上,翰林院之中有多少对回回教熟悉的人?韩雍都不大清楚,否则不会用,《回回道藏》这个名字,很明显不大合适。
他们参与进去,并不是要翻译,而是要改回回经文的。
朱祁镇用脚趾头想就知道,出翰林院出来的回回经文,定然是完美的符合大明的道德规范,甚至可能北京成为回回教信徒的新圣地也不错。
这个念头从朱祁镇脑海之中冒了出来,一下子生根了。
朱祁镇想了想说道:“朕先从内库出银百万,在北京选择建造清真寺,务必壮丽以重威,不够的话,再增加。”
韩雍自然明白朱祁镇的心思,朱祁镇一辈子都没有修过寺庙,无非是在太皇太后在的时候,出过一些钱而已。
而今正是有神迹建筑,震撼各地回回心魄,想办法让北京成为,回回教的新圣地,虽然有相当一部分人不会认可。
无妨,只要大明境内的回回认可就行了。
朱祁镇看了南洋的战况,心中倒也放心多了。
虽然而今大战没有开始,甚至旧港的消息依旧与朝廷中断,只能从淡目与满刺加并没有从旧港撤兵这一点,来判断旧港并没有被打下来。
其余的一点消息都没有。
这让朱祁镇有些揪心。
他不仅仅担心旧港军民,更担心杨廷和。
杨廷和这个名字,他已经淡化了很多的记忆之中,依稀还有印象。他也亲自试过了,却发现杨廷和果然是才思敏捷,年少有为。
这才将杨廷和当成大学士的种子来培养的。
如果杨廷和折在旧港,足够朱祁镇郁闷了。
朱祁镇轻轻一叹,这种郁闷就散去了。
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不会称心如意。即便是皇帝也是如此,从来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不管是什么计划。
他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对于南洋打的怎么样?朱祁镇并不准备干涉,因为这不是他这个皇帝要管的事情。
而是太子,前线的将领要负责的事情。
如果他们做不好,朱祁镇才要插手。
而今一切顺利,并没有什么要插手的地方。
但是有一件事情,却让朱祁镇耿耿于怀,不能下咽。
那就是回回教的问题。
从西域到南洋,大明都遇见同样的问题,南疆的事情虽然一劳永逸,但是彼此之间已经结下血仇了。
可以说,大明这边的边民与中亚的回回,相互仇杀,已经不需要理由了。
这也西域巩固了不少。
因为西域的人,不管是蒙古人,还是别的什么人,都知道等西边的人打过来,他们不管是男女老少,都要死。
同样也限制了,大明对西边扩张的脚步,王越特别说明。
王越在伊犁镇守那几年,并不是没有大破瓦刺,并挺进瓦刺腹地的事情发生,但是一旦进入瓦刺领地,哪怕是妇孺也会持刀与明军作战,很多小村镇,都能战死到一兵一卒。
这并不是他们有多大的战斗热情,而是恐惧作祟。
因为他们坚信,大明打过来,会将他们全部杀光的。
他们宁肯战死,不愿意投降被杀。
王越对此倒不是不能狠下心来下杀手,毕竟明军的军纪被朱祁镇三令五申,想办法维系,但是本质上,明军也不是善茬。
军队从来时候暴力机器。
只是王越明白一件事情。
大明终究是大明,是上国天朝。
大明主流价值观,是接受不了这样的事情。白圭做了。就付出了他所有政治前途。作为封疆大吏的白圭,其实是内阁大学士有力的竞争人选,就好像与白圭同时期的项忠,不就是入阁了吗?
王越可没有想这样。
对于这个结果。朱祁镇是可以接受的。
原因很简单。
朱祁镇的战略之中,对中亚并没有是企图。
并非中亚不重要,其实中亚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占据了中亚,可以进攻俄罗斯,土耳其,伊朗,乃至印度。对于掌控整个欧亚大陆是有很大的意义。
但是这个意义,要在工业时代才能发挥出来。
毕竟,在没有铁路通往西域的情况之下,大明想维持大军在中亚,这个难度是在南洋维持军事存在的十倍不止。
而且未来的时代,是大航海时代。
朱祁镇是脑子被驴踢了,才不参与,反而将大量人力物力投入中亚。
所以能在西域维持一条稳固的边防线就足够了。
在这个前提之下,西域的情况是可以接受的。
只是南洋可不一样了。
朱祁镇可不想在南洋遇见这样强烈的反抗。
人心的问题,不能用杀戮来解决的。
朱祁镇想了想,就召集韩雍。
不过片刻,韩雍就到了。
朱祁镇立即让怀恩上茶,说道:“这大半年,朕不在京师,京师一切都赖先生主持,先生辛苦了。”
韩雍立即欠身说道:“此乃臣之本分,不敢言苦。”
朱祁镇说道:“朕刚刚收到南洋的奏疏,孩子们做的不错。先生也看看。”
韩雍双手从怀恩手中接过奏疏,眼睛一目十行的看过之后,说道:“陛下有如此太子,也是祖宗之福。”
朱祁镇一听韩雍的话音,就知道韩雍想说什么。
随着朱祁镇的年纪越来越大。虽然朱祁镇还不觉得自己有多老,但是满朝文武对太子回京这一件事情上热情越来越大。
朱祁镇不想在这个话题上继续了,立即打断了韩雍的话,说道:“先生,虽然孩儿们做的不错,但是却有一个问题。”
韩雍微微沉吟片刻之后,说道:“陛下说的是回回教。”
朱祁镇说道:“正是,非我族类。”后面四个字虽然没有说,但是谁不清楚。
韩雍微微一笑,说道:“殿下多虑了。京城之中,有大小清真寺十几座,其中有牛街清真寺,甚至建于辽代,陛下为此忧虑过?”
朱祁镇说道:“这不一样。”
大明境内有很多回回,朱祁镇岂能不知道,甚至他简拔的大臣将领之中,比如郑和,甚至航海侯王英就是一个回回。
因为在郑和的影响之下,整个下南洋的船队大多都信奉回回。
只是王英一心融入大明勋贵集团之中,从来不对外表露,防止被歧视。外人不知道而已,但是朱祁镇岂能不查清楚自己手下大家宗教信仰。
王英对外表现出来与所有人一样,其实他是典型的中国人,回回是祖上传下来的信仰。挂着就行了。有用的时候用用,比如说服苏禄王归附。没有用的时候,也就忘记了。
与那些外国回回区别大了。
韩雍说道:“这不一样。佛教刚刚传入中原。也是异族之教,但是而今谁还能说佛教是异教?”
“回回传入中原几百年,中原回回与汉人有何异?外域不明正法,朝廷当以正法传之,让他们知道正法之道,当在中原,不在异域。”
“臣请修《回回道藏》,请中原回回长老,并翰林院修之。翻译回回教经文,并明定天下,回回教一切经文,皆用汉字,不得用异域文字。”
朱祁镇听了说道:“还是先生有办法,是朕想岔了。”
从某种程度上,朱祁镇是没有比韩雍有文化自信的,韩雍这一系列决断,本质都是认为大明的文化一定能将回回教文化给同化了。
不过,用行政手段加快了这个速度而已。
韩雍这一套,也不是新鲜事情。
佛经的原文都是梵文写的,但是而今有多少梵文。而且韩雍特别强调让翰林院加入修书。乍一看是很理所应当。
毕竟修书的事情都翰林院来办的。
但是实际上,翰林院之中有多少对回回教熟悉的人?韩雍都不大清楚,否则不会用,《回回道藏》这个名字,很明显不大合适。
他们参与进去,并不是要翻译,而是要改回回经文的。
朱祁镇用脚趾头想就知道,出翰林院出来的回回经文,定然是完美的符合大明的道德规范,甚至可能北京成为回回教信徒的新圣地也不错。
这个念头从朱祁镇脑海之中冒了出来,一下子生根了。
朱祁镇想了想说道:“朕先从内库出银百万,在北京选择建造清真寺,务必壮丽以重威,不够的话,再增加。”
韩雍自然明白朱祁镇的心思,朱祁镇一辈子都没有修过寺庙,无非是在太皇太后在的时候,出过一些钱而已。
而今正是有神迹建筑,震撼各地回回心魄,想办法让北京成为,回回教的新圣地,虽然有相当一部分人不会认可。
无妨,只要大明境内的回回认可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