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问天春秋几何
朱祁镇很少生病。
最多是伤寒而已,但是这一次却缠绵病榻多日。
太子从昌平归来之后,就来到朱祁镇真边侍奉汤药。
甚至一度让内阁大学士进宫居住,钱皇后在乾清宫就近居住。
这是在担心,皇帝突然驾崩的情况出现。
不过,朱祁镇的病还不至于到这个地步。只是在古代的医疗技术之下,每一个人生命都得不到保障。
宣宗皇帝不是秋天还在领兵打过仗,腊月二十三觉得身体不舒服,正月初二就驾崩了。
看似很健康的人,转眼之间就死亡的案例更多。
特别是宣宗皇帝驾崩的时候才三十五岁,说起来,而朱祁镇已经比他父亲多活了两岁。
如果算历史上而今的正统二十七年,也就是天顺六年,而天顺年号只有八年。
朱祁镇想到这里,心中的心思只会更沉重。
他必须要考虑,甚至活不到六十岁,很多事情都没有做,就已经驾崩了。他越心思重,这病就越发好不起来了。
他不知道他这种后世的穿越者之后,还有没有。
但他估计这种情况,很可能不会有了。
而他而今所有变法与改革,其实都是基于大明本身改变,并没有触动大明的根本,这一句,换过来说,就是,朱祁镇即便是开创了所谓的正统盛世,无非是为大明延命几十年,上百年。
并不会触及到根本的改变。
如果他死之后,大明按照原本的惯性发展,固然大概不会被女真灭国了,毕竟而今海西建省,女真百姓已经归化为汉民。
一两百年之后,估计连女真部落大多都在黑龙江领域才有的。
但是大明该有的弊政还是会有的。
即便没有李自成也有张自成,马自成。
当然了,朱祁镇也没有想过,大明永远不亡。但是大明整体上偏向理学,注重内心这种思维方法不改变。
中国未来的命运就不会有太大改变。
无非是他留的本钱多一点,将来败家慢一点而已。
当然了,朱祁镇可以往好的方向去想。比如因为他开海政策,大明始终与西方保持紧密的交流,西方工业革命,并不会将大明给甩下来。
无非不是第一波而已。
毕竟即便是历史上大明号称闭关锁国,但是与西学东渐的速度一点不慢,与西方并没有什么代差。
真正拉开距离的其实是清朝。
而今没有清朝了。不是异族统治,情况会好多了。不用担心这些。
而且,如果朱祁镇掀起一场不成功的变法,很多时候会有反作用力。
就好像王安石的种种变法政策,合适不合适,暂且不说的。随着王安石的失败,这些政策都打入另册了。
即便听都不能听一下。
如果朱祁镇发动的变法,在他死之后失败,结果很可能如王安石变法一般,被打入政治冷宫。
永世不得翻身。
甚至连累已经做得很好的事情。
各种想法,在朱祁镇心中盘旋。
总之一句话,不甘心。
要想让中华文明改道,就要做三件事情,第一,思想革命。第二工业革命,第三政治体制的革命。
从难易程度上来说,反而是三最容易,二其次,一最难。
虽然后世各种批判理学,但是很多人大概都没有真的研究一下朱熹说了什么,就从人品上对朱熹各种批判。
当然了,这里并不是说朱熹好的。
而是说理学从北宋开始发展,盛行明清之间,这两代五六百年间的人都是愚蠢之极。
诚然清代学术僵化,让理学一点生命力都没有了,但是这个问题更多不是要理学来背,而是让清朝来背。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之后,谁还敢在学术上有些发明,想试试怎么死,更舒服,所以清代学术最高峰是训诂。
而明代还是有自我更新,比如心学。
其实心学是在理学上一个分支,在各种方面与理学都是共同之处的,即便是王阳明也没有完全否定朱熹。只是否定当世之人学偏了。
为什么会这样?
就是因为朱熹这一套理论,不敢说完美之极,但是层层相扣,能自圆其说。几乎找不到破绽。放在中华文明历史上,也是一座丰碑。
朱祁镇即便是退出一套理论,再短时间也很难胜过,即便能胜过,也很难将他们从广大读书人心中驱除出去。
毕竟士大夫号称从道不从君。
这个道就是儒家之道,更近一步说就是朱子之道。
启蒙运动也是百年积累,才发展成为后世的样子。
诛山中贼易,诛心中贼难。
工业革命这一件事情上,朱祁镇其实一直在努力。
少府处于朱祁镇直接管理之下,很多事情不用向文官集团通报,随着驰道大规模运行,朱祁镇已经下令蒸汽机的研发了。
但是这个任务,让很大匠待诏都一筹莫展。
朱祁镇甚至让钦天监的人加入,因为钦天监的人都是数学家,而且很多天文学家在仪器上也都很有专长的。
但是依旧没有进展。
这里成功与否,更多是要看天意。
朱祁镇对蒸汽机的理解,也就是一副简图而已,更多是没有了。
不过,他倒是给蒸汽机培养出一片市场,不管是少府大量运用的水利机械,还是驰道上的马车,只要蒸汽机研究成功,单单是少府方面就能下少说几百台的订单,如果能造出在驰道上行驶的蒸汽机车,那更是以万台而论。
这一片市场,足够蒸汽机产业的发展了。
至于政治体制改革,是朱祁镇而今能做的,却是最危险的。因为要触动到士大夫的力量,朱祁镇决计要与大明士绅抢基层的统治权。
否则话,大明看似是一千多个县,为一个大帝国,其实用微观的看,应该是一个中枢政府下面,有数以千万计的小诸侯。
大明的政策根本不可能触及到百姓层次。
这样的统治下,发展工业所需要的人力市场都很成问题。
任何一个商人在赚了钱之后,都会回报家乡,回报宗族,而不是想扩大生产。因为当商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
当商人是没有职业前景的。
只要在当地有的大片土地,有了士绅的身份,让子弟考上功名了,他才能成为大明下面数以万计小诸侯之一。在地面上才有话语权。
否则从来是被宰割的一员。
也是因为如此,商业一直附属于政治力量。甚至商业上的胜负,不过是政治变幻的一下级延伸而已。
这样的情况之下。
朱祁镇怎么能让中国深度参与进海洋的争夺之中,没有与海贸切实相关的政治集团掌控大明权力。
即便朱祁镇对南洋发动战争,也很可能就好像永乐年间安南之战一般,遇见困难之后,战略收缩,决计没有坚持到底的想法。
但是士大夫集团强大,让任何从他们最中抢肉的人,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那么是皇帝。
郑和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郑和远洋是不是赔本的,这一件事情从宫中密档就可以看出来,并不算赔本。但是这利益由皇帝独享。而亏空却落道皇帝手中。他们自然不愿意,一心废除。
即便皇室一家,也是撑不起海洋开拓的。
朱祁镇心思越想越多,各种对未来的推敲与猜测,如海水一般涌入朱祁镇的心中。
彻底打乱了朱祁镇的时间表,之前他本想按部就班的来办,这个念头是他下意识觉得,他能活很久很久作为前提的。
但是而今这个前提存在不存在?
他不知道。
朱祁镇很少生病。
最多是伤寒而已,但是这一次却缠绵病榻多日。
太子从昌平归来之后,就来到朱祁镇真边侍奉汤药。
甚至一度让内阁大学士进宫居住,钱皇后在乾清宫就近居住。
这是在担心,皇帝突然驾崩的情况出现。
不过,朱祁镇的病还不至于到这个地步。只是在古代的医疗技术之下,每一个人生命都得不到保障。
宣宗皇帝不是秋天还在领兵打过仗,腊月二十三觉得身体不舒服,正月初二就驾崩了。
看似很健康的人,转眼之间就死亡的案例更多。
特别是宣宗皇帝驾崩的时候才三十五岁,说起来,而朱祁镇已经比他父亲多活了两岁。
如果算历史上而今的正统二十七年,也就是天顺六年,而天顺年号只有八年。
朱祁镇想到这里,心中的心思只会更沉重。
他必须要考虑,甚至活不到六十岁,很多事情都没有做,就已经驾崩了。他越心思重,这病就越发好不起来了。
他不知道他这种后世的穿越者之后,还有没有。
但他估计这种情况,很可能不会有了。
而他而今所有变法与改革,其实都是基于大明本身改变,并没有触动大明的根本,这一句,换过来说,就是,朱祁镇即便是开创了所谓的正统盛世,无非是为大明延命几十年,上百年。
并不会触及到根本的改变。
如果他死之后,大明按照原本的惯性发展,固然大概不会被女真灭国了,毕竟而今海西建省,女真百姓已经归化为汉民。
一两百年之后,估计连女真部落大多都在黑龙江领域才有的。
但是大明该有的弊政还是会有的。
即便没有李自成也有张自成,马自成。
当然了,朱祁镇也没有想过,大明永远不亡。但是大明整体上偏向理学,注重内心这种思维方法不改变。
中国未来的命运就不会有太大改变。
无非是他留的本钱多一点,将来败家慢一点而已。
当然了,朱祁镇可以往好的方向去想。比如因为他开海政策,大明始终与西方保持紧密的交流,西方工业革命,并不会将大明给甩下来。
无非不是第一波而已。
毕竟即便是历史上大明号称闭关锁国,但是与西学东渐的速度一点不慢,与西方并没有什么代差。
真正拉开距离的其实是清朝。
而今没有清朝了。不是异族统治,情况会好多了。不用担心这些。
而且,如果朱祁镇掀起一场不成功的变法,很多时候会有反作用力。
就好像王安石的种种变法政策,合适不合适,暂且不说的。随着王安石的失败,这些政策都打入另册了。
即便听都不能听一下。
如果朱祁镇发动的变法,在他死之后失败,结果很可能如王安石变法一般,被打入政治冷宫。
永世不得翻身。
甚至连累已经做得很好的事情。
各种想法,在朱祁镇心中盘旋。
总之一句话,不甘心。
要想让中华文明改道,就要做三件事情,第一,思想革命。第二工业革命,第三政治体制的革命。
从难易程度上来说,反而是三最容易,二其次,一最难。
虽然后世各种批判理学,但是很多人大概都没有真的研究一下朱熹说了什么,就从人品上对朱熹各种批判。
当然了,这里并不是说朱熹好的。
而是说理学从北宋开始发展,盛行明清之间,这两代五六百年间的人都是愚蠢之极。
诚然清代学术僵化,让理学一点生命力都没有了,但是这个问题更多不是要理学来背,而是让清朝来背。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之后,谁还敢在学术上有些发明,想试试怎么死,更舒服,所以清代学术最高峰是训诂。
而明代还是有自我更新,比如心学。
其实心学是在理学上一个分支,在各种方面与理学都是共同之处的,即便是王阳明也没有完全否定朱熹。只是否定当世之人学偏了。
为什么会这样?
就是因为朱熹这一套理论,不敢说完美之极,但是层层相扣,能自圆其说。几乎找不到破绽。放在中华文明历史上,也是一座丰碑。
朱祁镇即便是退出一套理论,再短时间也很难胜过,即便能胜过,也很难将他们从广大读书人心中驱除出去。
毕竟士大夫号称从道不从君。
这个道就是儒家之道,更近一步说就是朱子之道。
启蒙运动也是百年积累,才发展成为后世的样子。
诛山中贼易,诛心中贼难。
工业革命这一件事情上,朱祁镇其实一直在努力。
少府处于朱祁镇直接管理之下,很多事情不用向文官集团通报,随着驰道大规模运行,朱祁镇已经下令蒸汽机的研发了。
但是这个任务,让很大匠待诏都一筹莫展。
朱祁镇甚至让钦天监的人加入,因为钦天监的人都是数学家,而且很多天文学家在仪器上也都很有专长的。
但是依旧没有进展。
这里成功与否,更多是要看天意。
朱祁镇对蒸汽机的理解,也就是一副简图而已,更多是没有了。
不过,他倒是给蒸汽机培养出一片市场,不管是少府大量运用的水利机械,还是驰道上的马车,只要蒸汽机研究成功,单单是少府方面就能下少说几百台的订单,如果能造出在驰道上行驶的蒸汽机车,那更是以万台而论。
这一片市场,足够蒸汽机产业的发展了。
至于政治体制改革,是朱祁镇而今能做的,却是最危险的。因为要触动到士大夫的力量,朱祁镇决计要与大明士绅抢基层的统治权。
否则话,大明看似是一千多个县,为一个大帝国,其实用微观的看,应该是一个中枢政府下面,有数以千万计的小诸侯。
大明的政策根本不可能触及到百姓层次。
这样的统治下,发展工业所需要的人力市场都很成问题。
任何一个商人在赚了钱之后,都会回报家乡,回报宗族,而不是想扩大生产。因为当商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
当商人是没有职业前景的。
只要在当地有的大片土地,有了士绅的身份,让子弟考上功名了,他才能成为大明下面数以万计小诸侯之一。在地面上才有话语权。
否则从来是被宰割的一员。
也是因为如此,商业一直附属于政治力量。甚至商业上的胜负,不过是政治变幻的一下级延伸而已。
这样的情况之下。
朱祁镇怎么能让中国深度参与进海洋的争夺之中,没有与海贸切实相关的政治集团掌控大明权力。
即便朱祁镇对南洋发动战争,也很可能就好像永乐年间安南之战一般,遇见困难之后,战略收缩,决计没有坚持到底的想法。
但是士大夫集团强大,让任何从他们最中抢肉的人,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那么是皇帝。
郑和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郑和远洋是不是赔本的,这一件事情从宫中密档就可以看出来,并不算赔本。但是这利益由皇帝独享。而亏空却落道皇帝手中。他们自然不愿意,一心废除。
即便皇室一家,也是撑不起海洋开拓的。
朱祁镇心思越想越多,各种对未来的推敲与猜测,如海水一般涌入朱祁镇的心中。
彻底打乱了朱祁镇的时间表,之前他本想按部就班的来办,这个念头是他下意识觉得,他能活很久很久作为前提的。
但是而今这个前提存在不存在?
他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