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监军
见如此情况,朱祁镇反而放下心来。
如果说,朱祁镇对襄王在云南领军没有一点忧心,自然是不对的。但是有人比朱祁镇更担心。
就是广大的文官集团。
因为朱祁镇是为了自己的屁股下面的位置担心,但是广大士大夫对此,却更是恐惧无比。
文官是维护大一统的立场,是完完全全毋庸置疑的。即便他们再怎么对皇帝颇有微词,甚至政见不一。但是维护皇帝本身来说,却比谁都积极。
这是士大夫性质决定的。
这也是文官一直被皇帝支持的原因。
武将权力大盛,是唐末五代的局面,但是文官权力大盛,最多皇帝垂拱而治。
在面对任何对于皇权的威胁,他们比皇帝本身还要敏感。
杨荣想让襄王等打胜之后,再过去就是这个原因了。襄王的身份在这里放着,不过有没有职位,他在军中都会有极大的影响力。
南征军毕竟有十几万,是一支庞大的力量。
只是这个结果,太皇太后却是不能接受的。太皇太后说道:“襄王今后留在麓川,少不得经历战事。而今让他跟着保定侯历练一二,也好将来独挡一面。怎么?杨荣你觉得有问题吗?”
杨荣被太皇太后不阴不阳的一问,心中顿时咯噔一下。
杨荣对太皇太后可是畏惧的很。
当年废后一事上,杨荣作为宣宗皇帝的谋主,可没有少被太皇太后蹂躏。自然知道女人不讲理起来有多么可怕。
不过在原则问题上,杨荣不想多做妥协,说道:“太皇太后所言极是,既然襄王殿下也没有领兵经验,贸然领兵,恐怕误了军机大事。不如这样吧,就让襄王作为监军。与王骥一并行事如何?”
真正决定云南战事的有三个人。
沐昂乃是黔国公而今主事之人,也代表了云南本土的军事力量,保定侯孟瑛。作为主帅,一切军事指挥的核心。还有兵部尚书王骥。
王骥虽然有指挥西北大胜的经验。但是在军事上,朝廷还是相信保定侯这一员老将。王骥的就是更多方面放在后勤维持上。
杨荣看似给了襄王监军的权力,却将襄王与王骥放在一起。
王骥是谁的人?
是杨荣的人。
被杨荣当做自己的代替者。
杨荣对王骥最为了解,不用去想,襄王与王骥在一起,王骥定然会将襄王给看得死死的。王骥再怎么说,是士大夫出身,乃是进士及第。在政治立场之上,根本不用怀疑。
太皇太后对此并不满意,正要说些什么?
杨士奇说道:“陛下,太皇太后,襄王去麓川,按照惯例当营造王府,只是麓川尚在敌手,又地处天南,大兴土木恐怕不好,臣以为要不户部拨银三十万两,派有司随襄王去麓川之后,再做计较。”
“太皇太后以为如何?”
朱祁镇听到三十万两,嘴角微微抽搐一下。
这是什么?
这是赤裸裸的收买,行贿。
不得不说,有时候这一套还真管用。
万历皇帝为了,让李太后放弃权利,可以花大价钱让潞王之国。而光绪皇帝为了让慈禧还政,也是花了大力气修建颐和园。
杨士奇心中所想,比朱祁镇要多一点。
朱祁镇猜测,杨士奇恐怕觉得这一件事情,是太皇太后为自己身后事做准备。
这一段时间之内,有好几件大事,都是皇帝一人做的。好像太皇太后根本不存在一样。从这一点上,但凡有一点政治嗅觉的人,都能看出来,太皇太后还政在即。
也正是太皇太后还政在即。
所以太皇太后才担心自己的身后之事。想要将唯一的亲生儿子安排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所以杨士奇在这一件事情上的妥协,恐怕还有这样的原因。
朱祁镇看着杨士奇沉静如水的目光,心中不住的揣测,却也不知道对与不对。
太皇太后却沉默了一阵子。说道:“既然首辅就这样说了,就这样定下来吧。”
太皇太后与杨士奇是老搭档,他们之间的合作,最早上溯到了永乐年间。彼此对对方都很了解。
太皇太后知道,让襄王接触南征大军的权力,杨士奇决计不会允许的。这样已经是他的底线了。
内库之中虽然有钱,但是太皇太后却知道,看似三千多万两银子,真打起仗来,是万万不够花的。
一旦有事,朝廷花销之大,即便是金山银山,都撑不住。
故而太皇太后不会动用内库的钱,这一点大局观,太皇太后还是有的。
但是不用这些钱,襄王就不需要用钱吗?
襄王真要在麓川扎根,需要的银子决计不少。
太皇太后虽然也准备将自己的私房钱留给襄王,但是也没有多少。即便是算上襄王在襄阳的产业,也没有多少。总共也不可有三十万两之多。
大明前期银子还是很值钱的,只有到了隆庆之后银子流通量大增,才贬值不少。
这些银子够襄王做很多事情了。
也算是这个当娘的最后给襄王一点东西,将来如何,她是真的管不了了。
太皇太后这一句话说了之后。
这一场大会议已经到了尾声。草草结束了。
从表面上来看,这一场会议仅仅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将襄王封到麓川,如国初塞王之例,封三护卫,并将麓川一带的土司都归为襄王统领。
但是围绕着一场会议的余波,却没有那么容易平静下来。
内阁之中,张辅与胡濙都走了。
杨士奇与杨荣,杨溥三个人相对而坐,屏退左右。
杨荣叹息一声说道:“不管怎么说,太皇太后此事之后,太皇太后大抵不会干预朝政了,也算是对先帝有了一个交代。”
杨士奇说道:“只是封襄王于麓川是一件小事,但是将来,如果陛下真想将宗藩外迁,却不知道要惹出多大的乱子。勉仁,你没有想过吗?”
杨荣说道:“一张一驰,文武之道,太宗年间四处征伐,而从洪熙年间到而今,一心一意休养生息,也该到改弦易辙的时候了。”
“瓦刺的动静,锦衣卫几乎十日向我这一个递上一分报告,皇帝的心思,东里公真不知道吗?”杨士奇叹息一声,说道:“皇帝少年意气,想要大作为于天下,拦是拦不住的,只是兵事一开,岂能想结束就结束的,恐怕又要延绵几十年的战事,到时候生灵何辜?”
杨荣说道:“东里公多虑,你我都老了,还能支撑几年?皇帝也是有分寸的人,不过是为将来落伏笔而已。”
“真要与瓦刺大战,却不知道那时候我们还在不在了,一代人又一代人的责任。你不是有好学生于谦,将来能不能拦得住宫里,就看于谦了。”
杨士奇说道:“你不是也有王骥?”
杨荣叹息一声说道:“王骥不成的,我本想让王骥督师麓川,将来也主持兵部,谁知道太皇太后棋高一筹,将保定侯给拉出来了。”
“估计今后,张辅在内,保定侯在外。可不好对付了。”
保定侯资历战功,也只有张辅比他强上一筹而已。而张辅为了在京师为勋贵占台,万万不可是出外领兵的。而且张辅富贵已足,再立功勋,难免有功高盖主之嫌。
而保定侯却不一样了。
真因为他身上有污点,才有拼命立功,才能让孟家成为勋贵之中。排名在前的将门。
虽然保定侯是皇帝启用,但是皇帝一登基,太皇太后就将保定侯从南京调到北京,虽然一直赋闲,但是其中意味谁不明白?
见如此情况,朱祁镇反而放下心来。
如果说,朱祁镇对襄王在云南领军没有一点忧心,自然是不对的。但是有人比朱祁镇更担心。
就是广大的文官集团。
因为朱祁镇是为了自己的屁股下面的位置担心,但是广大士大夫对此,却更是恐惧无比。
文官是维护大一统的立场,是完完全全毋庸置疑的。即便他们再怎么对皇帝颇有微词,甚至政见不一。但是维护皇帝本身来说,却比谁都积极。
这是士大夫性质决定的。
这也是文官一直被皇帝支持的原因。
武将权力大盛,是唐末五代的局面,但是文官权力大盛,最多皇帝垂拱而治。
在面对任何对于皇权的威胁,他们比皇帝本身还要敏感。
杨荣想让襄王等打胜之后,再过去就是这个原因了。襄王的身份在这里放着,不过有没有职位,他在军中都会有极大的影响力。
南征军毕竟有十几万,是一支庞大的力量。
只是这个结果,太皇太后却是不能接受的。太皇太后说道:“襄王今后留在麓川,少不得经历战事。而今让他跟着保定侯历练一二,也好将来独挡一面。怎么?杨荣你觉得有问题吗?”
杨荣被太皇太后不阴不阳的一问,心中顿时咯噔一下。
杨荣对太皇太后可是畏惧的很。
当年废后一事上,杨荣作为宣宗皇帝的谋主,可没有少被太皇太后蹂躏。自然知道女人不讲理起来有多么可怕。
不过在原则问题上,杨荣不想多做妥协,说道:“太皇太后所言极是,既然襄王殿下也没有领兵经验,贸然领兵,恐怕误了军机大事。不如这样吧,就让襄王作为监军。与王骥一并行事如何?”
真正决定云南战事的有三个人。
沐昂乃是黔国公而今主事之人,也代表了云南本土的军事力量,保定侯孟瑛。作为主帅,一切军事指挥的核心。还有兵部尚书王骥。
王骥虽然有指挥西北大胜的经验。但是在军事上,朝廷还是相信保定侯这一员老将。王骥的就是更多方面放在后勤维持上。
杨荣看似给了襄王监军的权力,却将襄王与王骥放在一起。
王骥是谁的人?
是杨荣的人。
被杨荣当做自己的代替者。
杨荣对王骥最为了解,不用去想,襄王与王骥在一起,王骥定然会将襄王给看得死死的。王骥再怎么说,是士大夫出身,乃是进士及第。在政治立场之上,根本不用怀疑。
太皇太后对此并不满意,正要说些什么?
杨士奇说道:“陛下,太皇太后,襄王去麓川,按照惯例当营造王府,只是麓川尚在敌手,又地处天南,大兴土木恐怕不好,臣以为要不户部拨银三十万两,派有司随襄王去麓川之后,再做计较。”
“太皇太后以为如何?”
朱祁镇听到三十万两,嘴角微微抽搐一下。
这是什么?
这是赤裸裸的收买,行贿。
不得不说,有时候这一套还真管用。
万历皇帝为了,让李太后放弃权利,可以花大价钱让潞王之国。而光绪皇帝为了让慈禧还政,也是花了大力气修建颐和园。
杨士奇心中所想,比朱祁镇要多一点。
朱祁镇猜测,杨士奇恐怕觉得这一件事情,是太皇太后为自己身后事做准备。
这一段时间之内,有好几件大事,都是皇帝一人做的。好像太皇太后根本不存在一样。从这一点上,但凡有一点政治嗅觉的人,都能看出来,太皇太后还政在即。
也正是太皇太后还政在即。
所以太皇太后才担心自己的身后之事。想要将唯一的亲生儿子安排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所以杨士奇在这一件事情上的妥协,恐怕还有这样的原因。
朱祁镇看着杨士奇沉静如水的目光,心中不住的揣测,却也不知道对与不对。
太皇太后却沉默了一阵子。说道:“既然首辅就这样说了,就这样定下来吧。”
太皇太后与杨士奇是老搭档,他们之间的合作,最早上溯到了永乐年间。彼此对对方都很了解。
太皇太后知道,让襄王接触南征大军的权力,杨士奇决计不会允许的。这样已经是他的底线了。
内库之中虽然有钱,但是太皇太后却知道,看似三千多万两银子,真打起仗来,是万万不够花的。
一旦有事,朝廷花销之大,即便是金山银山,都撑不住。
故而太皇太后不会动用内库的钱,这一点大局观,太皇太后还是有的。
但是不用这些钱,襄王就不需要用钱吗?
襄王真要在麓川扎根,需要的银子决计不少。
太皇太后虽然也准备将自己的私房钱留给襄王,但是也没有多少。即便是算上襄王在襄阳的产业,也没有多少。总共也不可有三十万两之多。
大明前期银子还是很值钱的,只有到了隆庆之后银子流通量大增,才贬值不少。
这些银子够襄王做很多事情了。
也算是这个当娘的最后给襄王一点东西,将来如何,她是真的管不了了。
太皇太后这一句话说了之后。
这一场大会议已经到了尾声。草草结束了。
从表面上来看,这一场会议仅仅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将襄王封到麓川,如国初塞王之例,封三护卫,并将麓川一带的土司都归为襄王统领。
但是围绕着一场会议的余波,却没有那么容易平静下来。
内阁之中,张辅与胡濙都走了。
杨士奇与杨荣,杨溥三个人相对而坐,屏退左右。
杨荣叹息一声说道:“不管怎么说,太皇太后此事之后,太皇太后大抵不会干预朝政了,也算是对先帝有了一个交代。”
杨士奇说道:“只是封襄王于麓川是一件小事,但是将来,如果陛下真想将宗藩外迁,却不知道要惹出多大的乱子。勉仁,你没有想过吗?”
杨荣说道:“一张一驰,文武之道,太宗年间四处征伐,而从洪熙年间到而今,一心一意休养生息,也该到改弦易辙的时候了。”
“瓦刺的动静,锦衣卫几乎十日向我这一个递上一分报告,皇帝的心思,东里公真不知道吗?”杨士奇叹息一声,说道:“皇帝少年意气,想要大作为于天下,拦是拦不住的,只是兵事一开,岂能想结束就结束的,恐怕又要延绵几十年的战事,到时候生灵何辜?”
杨荣说道:“东里公多虑,你我都老了,还能支撑几年?皇帝也是有分寸的人,不过是为将来落伏笔而已。”
“真要与瓦刺大战,却不知道那时候我们还在不在了,一代人又一代人的责任。你不是有好学生于谦,将来能不能拦得住宫里,就看于谦了。”
杨士奇说道:“你不是也有王骥?”
杨荣叹息一声说道:“王骥不成的,我本想让王骥督师麓川,将来也主持兵部,谁知道太皇太后棋高一筹,将保定侯给拉出来了。”
“估计今后,张辅在内,保定侯在外。可不好对付了。”
保定侯资历战功,也只有张辅比他强上一筹而已。而张辅为了在京师为勋贵占台,万万不可是出外领兵的。而且张辅富贵已足,再立功勋,难免有功高盖主之嫌。
而保定侯却不一样了。
真因为他身上有污点,才有拼命立功,才能让孟家成为勋贵之中。排名在前的将门。
虽然保定侯是皇帝启用,但是皇帝一登基,太皇太后就将保定侯从南京调到北京,虽然一直赋闲,但是其中意味谁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