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李小鱼这首《破阵子》后,震惊之下,所有人都没想到,他一个年纪轻轻的武举生,竟然能写出如此豪情万丈的诗词来,也是忍不住立即出声赞叹道。
“好!好一个‘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简直太豪迈了,写的真好。”
“是啊,听得我真的是热血沸腾,感觉比文举生老爷的那首《从军行》还要更加的令人心潮澎湃啊。”
“可不是吗,这两首词的意境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文举生老爷的那首《从军行》是塑造了一个三十岁的中年将军,渴望在战场上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从最后一句‘长驱空朔漠,驰捷报明王’就可以看出。”
“而王华这首也一样,只不过他塑造的是一个年迈的老将军,虽然也渴望建功立业,杀敌报国,从词中的‘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就可以看出。”
“但只可惜这是一个壮志未酬的老将军,虽然有心报国,却始终没有机会一展所长,蹉跎了岁月,所以徒留下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豪迈之中,更突显出了一抹悲壮啊。”
“对,所以我觉得王华这首词更加感人,因为他写实,你们没感觉这首词隐含的内容和现在的时局非常相似吗,有无数的热血将士也想再度北伐,将被辽人占据的大好河山给收回来,一展汉唐雄风,也彻底解决我朝的边患问题,让辽人再也不敢南下牧马。”
“可朝廷诸公早已被打怕了,高粱河一战,畏惧到现在,更怕因为战事一开,武将趁机崛起,威胁到他们的地位,所以只知道一味的求和,让多少热血的边关将士可怜白发生啊。”
“哎,谁说不是呢,这西北的李元昊都快称帝了,屡次犯边,可朝廷诸公还是不敢打,不仅不敢打,还派人去压制杨宗保将军,想夺了他的兵权,真是可悲啊,咱们大宋男儿什么时候获得这么憋屈了,连随便什么跳梁小丑都敢在咱们眼前蹦跶,这要是太祖时代的话,早打了,说不定连李元昊的首级都割下来传阅三关了。”
“行了行了,别说了,再说下去,担心皇城司的探子把你抓起来。”
“嗨,哪用得着这么小心,我也只不过是随便发发牢骚而已,再说了,我说的这不是事实吗?难道有错啊?”
“……”
一时间,因为李小鱼这首《破阵子》,是引得大家思绪万千,发出了各种各样的感慨,纷纷开始对朝廷针砭时弊。
的确,李小鱼的这一首词,戳到了此时大宋朝的痛处,或者说,文官们的痛脚。
因为朝廷太过压制武将,或者说把持朝政的文官们太过压制武将,不敢轻启战端,的确让无数渴望杀敌报国‘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将士,最后徒留下‘可怜白发生’的感叹。
之所以如此惧怕打仗,是因为一方面文官们担心劳民伤财,毕竟打仗太费钱了,对他们来说,是一件费力不太好的事。
另一方面是,只要一打仗,就有武将趁机崛起,势力和影响力不可避免的提升,威胁到他们的地位,这对他们来说,才是最难以接受的,生怕自己好不容易获得的如此崇高的地位,就此付之东流,再也一去不复还。
这不是开玩笑,而是真的,比如宋夏战争,就有狄青趁机崛起,成为闻名天下的人物,不管是在军营中,还是民间,都博得了交口称赞。
毕竟百姓们虽然重文轻武,看不起一般的武夫,但是对于能在战场上建立赫赫功勋,打出国威的武将,还是很敬重的。
所以一时间成为了当时大宋朝堂的风云人物,步步高升,都差点当上宰相了,这自然引起了全体文官的反弹,心想决不能让武将拥有如此大的地位,不然他们将寝食难安。
于是,往他身上各种泼脏水,说他家的狗头上长犄角,而且冒怪光,这是大不祥的征兆,可能要造反,要求赵祯赶快把他给撸下去,免得造成大患。
赵祯本来对此不信的,毕竟就是他做主任用狄青,给了他显赫的权势,未免不是想用他来制衡满朝文官。
只可惜,狄青一个势单力孤,根本禁不起所有文官的攻击,在当时,不管是在朝的还是在野的,人人都以参阂狄青为政治正确,不仅狄青扛不住,赵祯也扛不住,只能匆匆将狄青给撸了下去,然后,很快这位大宋朝能征善战,传说中武曲星下凡的战神,就此郁郁而终。
包括后来的韩世忠和岳飞都一样,都是因为战争而崛起,获得了显赫的权势,特别是兵权,于是,才遭到了满朝文武的攻击,一个郁郁而终,一个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掉。
特别是岳飞,为什么秦桧和赵构要杀岳飞?仅仅是赵构担心岳飞迎回二帝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吗?
不,而是在当时,提起军队,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岳家军,想到的是岳飞时,他就必死无疑了。
因为岳飞是武将,而且权势实在太大了,打着一心北伐,要迎回二帝的旗号,隐隐有尾大不掉之势,赵构和满朝文官根本控制不住,才迫不得已做出这个决定,而且是一连下了十二道金牌将他召回,就怕岳飞不听号令,可见岳飞权势之大。
毕竟如果岳飞完全听从赵构的命令的话,只需一道金牌就够了,可最后却连下十二道金牌,并且把这个消息给散布了出去,就很说明问题。
有可能最开始根本不听他的命令,打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旗号,继续北伐。
因为岳飞也不是傻子,他知道他的权势太大,已经被满朝文武所不容,即使回到朝廷后,等待他最好的结局,也是和狄青一个下场,被猜忌而亡。
所以他最好的选择,就是继续北伐,如果真迎回了二帝,那他就是从龙再造之功,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说不定还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惜最后功亏一篑,不仅赵构连下十二道金牌,还断了他的粮草,所以他才被迫回京,留下了一个千秋忠骨的美名。
而且,最后彻底下决心决定杀岳飞,也不仅是出自赵构的决定,而是得到了几乎满朝文官的赞成和默许,即使人人都知道莫须有,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个不字。
只有和他同为武将的韩世忠出来替他说了几句话,结果也被猜忌,被免去了枢密使的职位,打发去乡下种田去了。
这都是战争带来的坏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所以文官们才讨厌战争,怕武将趁机崛起,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能不打仗就不打仗,能用钱买和平就尽量用钱买和平。
可惜,花钱买来的和平,终究是纸上的和平,并不牢靠,人家认账的时候才作数,不认账的时候想什么时候撕毁就什么时候撕毁,始终是软弱无能的表现。
因此,李小鱼的这首词,真的是写到了此时大宋朝堂的痛处,一众文官们脸色难看之下,恨恨的瞪了李小鱼一样,接着又是急忙冲着文举生们是眼色,示意他们赶快另外拿出一首词,把大家的注意力转移开,别纠结在这个地方。
听完李小鱼这首《破阵子》后,震惊之下,所有人都没想到,他一个年纪轻轻的武举生,竟然能写出如此豪情万丈的诗词来,也是忍不住立即出声赞叹道。
“好!好一个‘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简直太豪迈了,写的真好。”
“是啊,听得我真的是热血沸腾,感觉比文举生老爷的那首《从军行》还要更加的令人心潮澎湃啊。”
“可不是吗,这两首词的意境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文举生老爷的那首《从军行》是塑造了一个三十岁的中年将军,渴望在战场上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从最后一句‘长驱空朔漠,驰捷报明王’就可以看出。”
“而王华这首也一样,只不过他塑造的是一个年迈的老将军,虽然也渴望建功立业,杀敌报国,从词中的‘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就可以看出。”
“但只可惜这是一个壮志未酬的老将军,虽然有心报国,却始终没有机会一展所长,蹉跎了岁月,所以徒留下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豪迈之中,更突显出了一抹悲壮啊。”
“对,所以我觉得王华这首词更加感人,因为他写实,你们没感觉这首词隐含的内容和现在的时局非常相似吗,有无数的热血将士也想再度北伐,将被辽人占据的大好河山给收回来,一展汉唐雄风,也彻底解决我朝的边患问题,让辽人再也不敢南下牧马。”
“可朝廷诸公早已被打怕了,高粱河一战,畏惧到现在,更怕因为战事一开,武将趁机崛起,威胁到他们的地位,所以只知道一味的求和,让多少热血的边关将士可怜白发生啊。”
“哎,谁说不是呢,这西北的李元昊都快称帝了,屡次犯边,可朝廷诸公还是不敢打,不仅不敢打,还派人去压制杨宗保将军,想夺了他的兵权,真是可悲啊,咱们大宋男儿什么时候获得这么憋屈了,连随便什么跳梁小丑都敢在咱们眼前蹦跶,这要是太祖时代的话,早打了,说不定连李元昊的首级都割下来传阅三关了。”
“行了行了,别说了,再说下去,担心皇城司的探子把你抓起来。”
“嗨,哪用得着这么小心,我也只不过是随便发发牢骚而已,再说了,我说的这不是事实吗?难道有错啊?”
“……”
一时间,因为李小鱼这首《破阵子》,是引得大家思绪万千,发出了各种各样的感慨,纷纷开始对朝廷针砭时弊。
的确,李小鱼的这一首词,戳到了此时大宋朝的痛处,或者说,文官们的痛脚。
因为朝廷太过压制武将,或者说把持朝政的文官们太过压制武将,不敢轻启战端,的确让无数渴望杀敌报国‘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将士,最后徒留下‘可怜白发生’的感叹。
之所以如此惧怕打仗,是因为一方面文官们担心劳民伤财,毕竟打仗太费钱了,对他们来说,是一件费力不太好的事。
另一方面是,只要一打仗,就有武将趁机崛起,势力和影响力不可避免的提升,威胁到他们的地位,这对他们来说,才是最难以接受的,生怕自己好不容易获得的如此崇高的地位,就此付之东流,再也一去不复还。
这不是开玩笑,而是真的,比如宋夏战争,就有狄青趁机崛起,成为闻名天下的人物,不管是在军营中,还是民间,都博得了交口称赞。
毕竟百姓们虽然重文轻武,看不起一般的武夫,但是对于能在战场上建立赫赫功勋,打出国威的武将,还是很敬重的。
所以一时间成为了当时大宋朝堂的风云人物,步步高升,都差点当上宰相了,这自然引起了全体文官的反弹,心想决不能让武将拥有如此大的地位,不然他们将寝食难安。
于是,往他身上各种泼脏水,说他家的狗头上长犄角,而且冒怪光,这是大不祥的征兆,可能要造反,要求赵祯赶快把他给撸下去,免得造成大患。
赵祯本来对此不信的,毕竟就是他做主任用狄青,给了他显赫的权势,未免不是想用他来制衡满朝文官。
只可惜,狄青一个势单力孤,根本禁不起所有文官的攻击,在当时,不管是在朝的还是在野的,人人都以参阂狄青为政治正确,不仅狄青扛不住,赵祯也扛不住,只能匆匆将狄青给撸了下去,然后,很快这位大宋朝能征善战,传说中武曲星下凡的战神,就此郁郁而终。
包括后来的韩世忠和岳飞都一样,都是因为战争而崛起,获得了显赫的权势,特别是兵权,于是,才遭到了满朝文武的攻击,一个郁郁而终,一个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掉。
特别是岳飞,为什么秦桧和赵构要杀岳飞?仅仅是赵构担心岳飞迎回二帝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吗?
不,而是在当时,提起军队,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岳家军,想到的是岳飞时,他就必死无疑了。
因为岳飞是武将,而且权势实在太大了,打着一心北伐,要迎回二帝的旗号,隐隐有尾大不掉之势,赵构和满朝文官根本控制不住,才迫不得已做出这个决定,而且是一连下了十二道金牌将他召回,就怕岳飞不听号令,可见岳飞权势之大。
毕竟如果岳飞完全听从赵构的命令的话,只需一道金牌就够了,可最后却连下十二道金牌,并且把这个消息给散布了出去,就很说明问题。
有可能最开始根本不听他的命令,打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旗号,继续北伐。
因为岳飞也不是傻子,他知道他的权势太大,已经被满朝文武所不容,即使回到朝廷后,等待他最好的结局,也是和狄青一个下场,被猜忌而亡。
所以他最好的选择,就是继续北伐,如果真迎回了二帝,那他就是从龙再造之功,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说不定还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惜最后功亏一篑,不仅赵构连下十二道金牌,还断了他的粮草,所以他才被迫回京,留下了一个千秋忠骨的美名。
而且,最后彻底下决心决定杀岳飞,也不仅是出自赵构的决定,而是得到了几乎满朝文官的赞成和默许,即使人人都知道莫须有,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个不字。
只有和他同为武将的韩世忠出来替他说了几句话,结果也被猜忌,被免去了枢密使的职位,打发去乡下种田去了。
这都是战争带来的坏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所以文官们才讨厌战争,怕武将趁机崛起,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能不打仗就不打仗,能用钱买和平就尽量用钱买和平。
可惜,花钱买来的和平,终究是纸上的和平,并不牢靠,人家认账的时候才作数,不认账的时候想什么时候撕毁就什么时候撕毁,始终是软弱无能的表现。
因此,李小鱼的这首词,真的是写到了此时大宋朝堂的痛处,一众文官们脸色难看之下,恨恨的瞪了李小鱼一样,接着又是急忙冲着文举生们是眼色,示意他们赶快另外拿出一首词,把大家的注意力转移开,别纠结在这个地方。
……
……
……
“好!好一个‘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简直太豪迈了,写的真好。”
“是啊,听得我真的是热血沸腾,感觉比文举生老爷的那首《从军行》还要更加的令人心潮澎湃啊。”
“可不是吗,这两首词的意境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文举生老爷的那首《从军行》是塑造了一个三十岁的中年将军,渴望在战场上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从最后一句‘长驱空朔漠,驰捷报明王’就可以看出。”
“而王华这首也一样,只不过他塑造的是一个年迈的老将军,虽然也渴望建功立业,杀敌报国,从词中的‘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就可以看出。”
“但只可惜这是一个壮志未酬的老将军,虽然有心报国,却始终没有机会一展所长,蹉跎了岁月,所以徒留下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豪迈之中,更突显出了一抹悲壮啊。”
“对,所以我觉得王华这首词更加感人,因为他写实,你们没感觉这首词隐含的内容和现在的时局非常相似吗,有无数的热血将士也想再度北伐,将被辽人占据的大好河山给收回来,一展汉唐雄风,也彻底解决我朝的边患问题,让辽人再也不敢南下牧马。”
“可朝廷诸公早已被打怕了,高粱河一战,畏惧到现在,更怕因为战事一开,武将趁机崛起,威胁到他们的地位,所以只知道一味的求和,让多少热血的边关将士可怜白发生啊。”
“哎,谁说不是呢,这西北的李元昊都快称帝了,屡次犯边,可朝廷诸公还是不敢打,不仅不敢打,还派人去压制杨宗保将军,想夺了他的兵权,真是可悲啊,咱们大宋男儿什么时候获得这么憋屈了,连随便什么跳梁小丑都敢在咱们眼前蹦跶,这要是太祖时代的话,早打了,说不定连李元昊的首级都割下来传阅三关了。”
“行了行了,别说了,再说下去,担心皇城司的探子把你抓起来。”
“嗨,哪用得着这么小心,我也只不过是随便发发牢骚而已,再说了,我说的这不是事实吗?难道有错啊?”
“……”
一时间,因为李小鱼这首《破阵子》,是引得大家思绪万千,发出了各种各样的感慨,纷纷开始对朝廷针砭时弊。
的确,李小鱼的这一首词,戳到了此时大宋朝的痛处,或者说,文官们的痛脚。
因为朝廷太过压制武将,或者说把持朝政的文官们太过压制武将,不敢轻启战端,的确让无数渴望杀敌报国‘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将士,最后徒留下‘可怜白发生’的感叹。
之所以如此惧怕打仗,是因为一方面文官们担心劳民伤财,毕竟打仗太费钱了,对他们来说,是一件费力不太好的事。
另一方面是,只要一打仗,就有武将趁机崛起,势力和影响力不可避免的提升,威胁到他们的地位,这对他们来说,才是最难以接受的,生怕自己好不容易获得的如此崇高的地位,就此付之东流,再也一去不复还。
这不是开玩笑,而是真的,比如宋夏战争,就有狄青趁机崛起,成为闻名天下的人物,不管是在军营中,还是民间,都博得了交口称赞。
毕竟百姓们虽然重文轻武,看不起一般的武夫,但是对于能在战场上建立赫赫功勋,打出国威的武将,还是很敬重的。
所以一时间成为了当时大宋朝堂的风云人物,步步高升,都差点当上宰相了,这自然引起了全体文官的反弹,心想决不能让武将拥有如此大的地位,不然他们将寝食难安。
于是,往他身上各种泼脏水,说他家的狗头上长犄角,而且冒怪光,这是大不祥的征兆,可能要造反,要求赵祯赶快把他给撸下去,免得造成大患。
赵祯本来对此不信的,毕竟就是他做主任用狄青,给了他显赫的权势,未免不是想用他来制衡满朝文官。
只可惜,狄青一个势单力孤,根本禁不起所有文官的攻击,在当时,不管是在朝的还是在野的,人人都以参阂狄青为政治正确,不仅狄青扛不住,赵祯也扛不住,只能匆匆将狄青给撸了下去,然后,很快这位大宋朝能征善战,传说中武曲星下凡的战神,就此郁郁而终。
包括后来的韩世忠和岳飞都一样,都是因为战争而崛起,获得了显赫的权势,特别是兵权,于是,才遭到了满朝文武的攻击,一个郁郁而终,一个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掉。
特别是岳飞,为什么秦桧和赵构要杀岳飞?仅仅是赵构担心岳飞迎回二帝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吗?
不,而是在当时,提起军队,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岳家军,想到的是岳飞时,他就必死无疑了。
因为岳飞是武将,而且权势实在太大了,打着一心北伐,要迎回二帝的旗号,隐隐有尾大不掉之势,赵构和满朝文官根本控制不住,才迫不得已做出这个决定,而且是一连下了十二道金牌将他召回,就怕岳飞不听号令,可见岳飞权势之大。
毕竟如果岳飞完全听从赵构的命令的话,只需一道金牌就够了,可最后却连下十二道金牌,并且把这个消息给散布了出去,就很说明问题。
有可能最开始根本不听他的命令,打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旗号,继续北伐。
因为岳飞也不是傻子,他知道他的权势太大,已经被满朝文武所不容,即使回到朝廷后,等待他最好的结局,也是和狄青一个下场,被猜忌而亡。
所以他最好的选择,就是继续北伐,如果真迎回了二帝,那他就是从龙再造之功,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说不定还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惜最后功亏一篑,不仅赵构连下十二道金牌,还断了他的粮草,所以他才被迫回京,留下了一个千秋忠骨的美名。
而且,最后彻底下决心决定杀岳飞,也不仅是出自赵构的决定,而是得到了几乎满朝文官的赞成和默许,即使人人都知道莫须有,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个不字。
只有和他同为武将的韩世忠出来替他说了几句话,结果也被猜忌,被免去了枢密使的职位,打发去乡下种田去了。
这都是战争带来的坏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所以文官们才讨厌战争,怕武将趁机崛起,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能不打仗就不打仗,能用钱买和平就尽量用钱买和平。
可惜,花钱买来的和平,终究是纸上的和平,并不牢靠,人家认账的时候才作数,不认账的时候想什么时候撕毁就什么时候撕毁,始终是软弱无能的表现。
因此,李小鱼的这首词,真的是写到了此时大宋朝堂的痛处,一众文官们脸色难看之下,恨恨的瞪了李小鱼一样,接着又是急忙冲着文举生们是眼色,示意他们赶快另外拿出一首词,把大家的注意力转移开,别纠结在这个地方。
听完李小鱼这首《破阵子》后,震惊之下,所有人都没想到,他一个年纪轻轻的武举生,竟然能写出如此豪情万丈的诗词来,也是忍不住立即出声赞叹道。
“好!好一个‘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简直太豪迈了,写的真好。”
“是啊,听得我真的是热血沸腾,感觉比文举生老爷的那首《从军行》还要更加的令人心潮澎湃啊。”
“可不是吗,这两首词的意境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文举生老爷的那首《从军行》是塑造了一个三十岁的中年将军,渴望在战场上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从最后一句‘长驱空朔漠,驰捷报明王’就可以看出。”
“而王华这首也一样,只不过他塑造的是一个年迈的老将军,虽然也渴望建功立业,杀敌报国,从词中的‘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就可以看出。”
“但只可惜这是一个壮志未酬的老将军,虽然有心报国,却始终没有机会一展所长,蹉跎了岁月,所以徒留下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豪迈之中,更突显出了一抹悲壮啊。”
“对,所以我觉得王华这首词更加感人,因为他写实,你们没感觉这首词隐含的内容和现在的时局非常相似吗,有无数的热血将士也想再度北伐,将被辽人占据的大好河山给收回来,一展汉唐雄风,也彻底解决我朝的边患问题,让辽人再也不敢南下牧马。”
“可朝廷诸公早已被打怕了,高粱河一战,畏惧到现在,更怕因为战事一开,武将趁机崛起,威胁到他们的地位,所以只知道一味的求和,让多少热血的边关将士可怜白发生啊。”
“哎,谁说不是呢,这西北的李元昊都快称帝了,屡次犯边,可朝廷诸公还是不敢打,不仅不敢打,还派人去压制杨宗保将军,想夺了他的兵权,真是可悲啊,咱们大宋男儿什么时候获得这么憋屈了,连随便什么跳梁小丑都敢在咱们眼前蹦跶,这要是太祖时代的话,早打了,说不定连李元昊的首级都割下来传阅三关了。”
“行了行了,别说了,再说下去,担心皇城司的探子把你抓起来。”
“嗨,哪用得着这么小心,我也只不过是随便发发牢骚而已,再说了,我说的这不是事实吗?难道有错啊?”
“……”
一时间,因为李小鱼这首《破阵子》,是引得大家思绪万千,发出了各种各样的感慨,纷纷开始对朝廷针砭时弊。
的确,李小鱼的这一首词,戳到了此时大宋朝的痛处,或者说,文官们的痛脚。
因为朝廷太过压制武将,或者说把持朝政的文官们太过压制武将,不敢轻启战端,的确让无数渴望杀敌报国‘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将士,最后徒留下‘可怜白发生’的感叹。
之所以如此惧怕打仗,是因为一方面文官们担心劳民伤财,毕竟打仗太费钱了,对他们来说,是一件费力不太好的事。
另一方面是,只要一打仗,就有武将趁机崛起,势力和影响力不可避免的提升,威胁到他们的地位,这对他们来说,才是最难以接受的,生怕自己好不容易获得的如此崇高的地位,就此付之东流,再也一去不复还。
这不是开玩笑,而是真的,比如宋夏战争,就有狄青趁机崛起,成为闻名天下的人物,不管是在军营中,还是民间,都博得了交口称赞。
毕竟百姓们虽然重文轻武,看不起一般的武夫,但是对于能在战场上建立赫赫功勋,打出国威的武将,还是很敬重的。
所以一时间成为了当时大宋朝堂的风云人物,步步高升,都差点当上宰相了,这自然引起了全体文官的反弹,心想决不能让武将拥有如此大的地位,不然他们将寝食难安。
于是,往他身上各种泼脏水,说他家的狗头上长犄角,而且冒怪光,这是大不祥的征兆,可能要造反,要求赵祯赶快把他给撸下去,免得造成大患。
赵祯本来对此不信的,毕竟就是他做主任用狄青,给了他显赫的权势,未免不是想用他来制衡满朝文官。
只可惜,狄青一个势单力孤,根本禁不起所有文官的攻击,在当时,不管是在朝的还是在野的,人人都以参阂狄青为政治正确,不仅狄青扛不住,赵祯也扛不住,只能匆匆将狄青给撸了下去,然后,很快这位大宋朝能征善战,传说中武曲星下凡的战神,就此郁郁而终。
包括后来的韩世忠和岳飞都一样,都是因为战争而崛起,获得了显赫的权势,特别是兵权,于是,才遭到了满朝文武的攻击,一个郁郁而终,一个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掉。
特别是岳飞,为什么秦桧和赵构要杀岳飞?仅仅是赵构担心岳飞迎回二帝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吗?
不,而是在当时,提起军队,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岳家军,想到的是岳飞时,他就必死无疑了。
因为岳飞是武将,而且权势实在太大了,打着一心北伐,要迎回二帝的旗号,隐隐有尾大不掉之势,赵构和满朝文官根本控制不住,才迫不得已做出这个决定,而且是一连下了十二道金牌将他召回,就怕岳飞不听号令,可见岳飞权势之大。
毕竟如果岳飞完全听从赵构的命令的话,只需一道金牌就够了,可最后却连下十二道金牌,并且把这个消息给散布了出去,就很说明问题。
有可能最开始根本不听他的命令,打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旗号,继续北伐。
因为岳飞也不是傻子,他知道他的权势太大,已经被满朝文武所不容,即使回到朝廷后,等待他最好的结局,也是和狄青一个下场,被猜忌而亡。
所以他最好的选择,就是继续北伐,如果真迎回了二帝,那他就是从龙再造之功,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说不定还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惜最后功亏一篑,不仅赵构连下十二道金牌,还断了他的粮草,所以他才被迫回京,留下了一个千秋忠骨的美名。
而且,最后彻底下决心决定杀岳飞,也不仅是出自赵构的决定,而是得到了几乎满朝文官的赞成和默许,即使人人都知道莫须有,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个不字。
只有和他同为武将的韩世忠出来替他说了几句话,结果也被猜忌,被免去了枢密使的职位,打发去乡下种田去了。
这都是战争带来的坏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所以文官们才讨厌战争,怕武将趁机崛起,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能不打仗就不打仗,能用钱买和平就尽量用钱买和平。
可惜,花钱买来的和平,终究是纸上的和平,并不牢靠,人家认账的时候才作数,不认账的时候想什么时候撕毁就什么时候撕毁,始终是软弱无能的表现。
因此,李小鱼的这首词,真的是写到了此时大宋朝堂的痛处,一众文官们脸色难看之下,恨恨的瞪了李小鱼一样,接着又是急忙冲着文举生们是眼色,示意他们赶快另外拿出一首词,把大家的注意力转移开,别纠结在这个地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