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孙奉见到了施绩之后,却是大吃一惊,施绩脸色阴沉,整个人就如同是霜打的茄子一般,铁青之中带着一种蔫了巴叽的感觉,宛如是遭受了什么重大的打击一般,让施绩看起来十分的颓废,萎靡不振。
孙奉很是惊讶,虽然说在巴丘渡发生的事确实是挺打击人的,但这也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毕竟吴军丧了制水权,失去了对长江水道的控制,出现这种情况也不太意外,施绩如果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受到严重打击的话,似乎是不太应该啊。
孙奉纳闷地道:“施使君,您这是……”
施绩苦笑了一声,道:“是承宗啊,你来的正好,某且问你,长江水道被断,前往江陵无望,在此情形之下,你认为西去南郡还有前途吗?”
孙奉也不傻,一听施绩之话,这里面肯定有问题啊,继续向西进军,是陆抗刚刚下达的命令,可施绩对这个命令却如此的质疑,显然他和陆抗是因为在撤退的方向上出现了分歧,施绩的情绪低落,肯定与这件事有着莫大关系。
如此看来,施绩肯定是反对西行的,除了西行之外,吴军还有一条出路,那就是南下,荆南七郡地盘广大,孙奉本身就是七郡之一的临贺郡的太守,自然清楚如果吴军南下的话,周旋的余地就会比西进南郡在大得多。
而且临贺郡本身和就是交州相邻的,翻越过一道南岭,就进入到了交州的境内,所以退一万步来说,吴军真得无法在荆南七郡立足的话,那不还有交州这条退路吗?
此刻既然施绩这么问,孙奉也就自然将自己的想法给说了出来,施绩听罢,长叹了一声道:“承宗与某所见略同,只可惜幼节不听某之言,一意孤行,只恐我军危矣,东吴社稷,就此断矣。”
孙奉听了也是神色严峻起来,毕竟这可不是一件小事,事关每个人的生死大事,当不当皇帝对于孙奉来讲并不要紧,但对于自己的身家性命,他却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如果西去的是一条死路的话,那对于孙奉来说便是万万也不能接受的。
“那该如何是好?”孙奉焦急地道。
施绩叹了一口气,道:“某也没有想到幼节是如此固执顽冥之人,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可如今兵权尽在其手,他若执意不肯前往荆南,恐怕谁也劝说不了。”
孙奉看了一下左右,压低声对施绩道:“既如此,那干脆我们与他分道扬镳,他走他的阳关道,我们走我们的独木桥,各走各路,各安天命。”
施绩听了,微微有些吃惊不,抬头看了一眼孙奉,孙奉的眼神之中透出一丝的狠意,分道扬镳的事施绩不是没有考虑过,但现在步协的七千人马被隔阻在了长江北岸,等于是断了联系,吴军如果在这个兵力本来就薄弱的时候再度分兵的话,那无疑是雪上加霜的事,更容易被魏军各个击破。
所以在陆抗拒绝了他的建议之后,施绩倒是萌生过一拍两散的想法,只不过这个念头也就是刚闪了一下就给他泯灭了,现在孙奉也突然提出来这个建议,让施绩轻叹了一声道:“如今我们的兵力渐式衰微,倘若再分兵的话,兵力便会更加分散,如何能于魏人抗衡,就算我们退守荆南,荆南亦是难保。”
施绩劝说陆抗改道荆南,就是想让陆抗将所有的兵力带往荆南的,如此一来,他们才能在荆南立足,与强大的魏军周施一二,但如果仅仅只是施绩所部一万余人南下的话,根本就不可能守得往荆南七郡。
孙奉却道:“明知死路而赴死,那不过是愚者之想,施使君老成干练,如何能不晓得此间利害,既然陆大将军如此一意孤行,施使君又何须为他陪葬,倒不如给麾下的一万余将士讨条生路,就算荆南难守,亦可退往交州,难不成这天下之大,还没有我们的容身之处吗?”
施绩听完,微微地蹙起了眉头,显然他也在权衡利弊,但毫无疑问,孙奉的话还是让他深有触动的,是啊,陆抗固执地要选一条明知没有出路的死路,难道真得要让所有的人都为他陪葬吗?
所以沉吟了半天之后,施绩也是终于下定决心,道:“既然如此,承宗你且回营,我们各率兵马,就此南去。”
孙奉见施绩终于是决定南去,立刻欣喜起来,不过他很快又面露出忧虑之色,道:“如果大将军率兵来追,我们又当如何?”
他们逃走容易,但如果陆抗一怒之下,派兵来追的话,陆抗可是有他们几倍的兵力,一旦双方陷入战斗之中,他们再想撤离,恐非易事。
施绩道:“幼节虽然固执,但却也不是不识大体之人,也许我们抗命而去,他定然会恼火,但大敌当前,同室操戈的话,只能是令亲者痛,仇者快,我想幼节定然不会如此意气用事的。这样吧,我亲笔给他写一封书信,阐述清我们不得不走的理由,希望他能理解吧,如果他无法理解,那我们也只有一战了。”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施绩当然不希望出现这样的局面,但如果陆抗真得率兵追过来的话,他也必须要应战了,施绩写这封信的目的,便是先礼后兵,他已经做到仁至义尽了,如果陆抗还是执意要追杀他们的话,那施绩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为了这上万部下能得到一条生路,施绩肯定是会拼命的。
如今走到这一步的田地,施绩知道已经很难劝得回陆抗了,现在他只能是有一个小小的要求,那就是各走各路,各不相干,至于谁走的道路才是正确的,那得需要时间来证明了,施绩希望陆抗能理解他,施绩此举并非是自己的贪生怕死,而是要给吴国留下最后的希望,毕竟多一条路,就多一个生存的机会,把所有的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是一种最不明智的选择。
孙奉很是惊讶,虽然说在巴丘渡发生的事确实是挺打击人的,但这也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毕竟吴军丧了制水权,失去了对长江水道的控制,出现这种情况也不太意外,施绩如果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受到严重打击的话,似乎是不太应该啊。
孙奉纳闷地道:“施使君,您这是……”
施绩苦笑了一声,道:“是承宗啊,你来的正好,某且问你,长江水道被断,前往江陵无望,在此情形之下,你认为西去南郡还有前途吗?”
孙奉也不傻,一听施绩之话,这里面肯定有问题啊,继续向西进军,是陆抗刚刚下达的命令,可施绩对这个命令却如此的质疑,显然他和陆抗是因为在撤退的方向上出现了分歧,施绩的情绪低落,肯定与这件事有着莫大关系。
如此看来,施绩肯定是反对西行的,除了西行之外,吴军还有一条出路,那就是南下,荆南七郡地盘广大,孙奉本身就是七郡之一的临贺郡的太守,自然清楚如果吴军南下的话,周旋的余地就会比西进南郡在大得多。
而且临贺郡本身和就是交州相邻的,翻越过一道南岭,就进入到了交州的境内,所以退一万步来说,吴军真得无法在荆南七郡立足的话,那不还有交州这条退路吗?
此刻既然施绩这么问,孙奉也就自然将自己的想法给说了出来,施绩听罢,长叹了一声道:“承宗与某所见略同,只可惜幼节不听某之言,一意孤行,只恐我军危矣,东吴社稷,就此断矣。”
孙奉听了也是神色严峻起来,毕竟这可不是一件小事,事关每个人的生死大事,当不当皇帝对于孙奉来讲并不要紧,但对于自己的身家性命,他却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如果西去的是一条死路的话,那对于孙奉来说便是万万也不能接受的。
“那该如何是好?”孙奉焦急地道。
施绩叹了一口气,道:“某也没有想到幼节是如此固执顽冥之人,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可如今兵权尽在其手,他若执意不肯前往荆南,恐怕谁也劝说不了。”
孙奉看了一下左右,压低声对施绩道:“既如此,那干脆我们与他分道扬镳,他走他的阳关道,我们走我们的独木桥,各走各路,各安天命。”
施绩听了,微微有些吃惊不,抬头看了一眼孙奉,孙奉的眼神之中透出一丝的狠意,分道扬镳的事施绩不是没有考虑过,但现在步协的七千人马被隔阻在了长江北岸,等于是断了联系,吴军如果在这个兵力本来就薄弱的时候再度分兵的话,那无疑是雪上加霜的事,更容易被魏军各个击破。
所以在陆抗拒绝了他的建议之后,施绩倒是萌生过一拍两散的想法,只不过这个念头也就是刚闪了一下就给他泯灭了,现在孙奉也突然提出来这个建议,让施绩轻叹了一声道:“如今我们的兵力渐式衰微,倘若再分兵的话,兵力便会更加分散,如何能于魏人抗衡,就算我们退守荆南,荆南亦是难保。”
施绩劝说陆抗改道荆南,就是想让陆抗将所有的兵力带往荆南的,如此一来,他们才能在荆南立足,与强大的魏军周施一二,但如果仅仅只是施绩所部一万余人南下的话,根本就不可能守得往荆南七郡。
孙奉却道:“明知死路而赴死,那不过是愚者之想,施使君老成干练,如何能不晓得此间利害,既然陆大将军如此一意孤行,施使君又何须为他陪葬,倒不如给麾下的一万余将士讨条生路,就算荆南难守,亦可退往交州,难不成这天下之大,还没有我们的容身之处吗?”
施绩听完,微微地蹙起了眉头,显然他也在权衡利弊,但毫无疑问,孙奉的话还是让他深有触动的,是啊,陆抗固执地要选一条明知没有出路的死路,难道真得要让所有的人都为他陪葬吗?
所以沉吟了半天之后,施绩也是终于下定决心,道:“既然如此,承宗你且回营,我们各率兵马,就此南去。”
孙奉见施绩终于是决定南去,立刻欣喜起来,不过他很快又面露出忧虑之色,道:“如果大将军率兵来追,我们又当如何?”
他们逃走容易,但如果陆抗一怒之下,派兵来追的话,陆抗可是有他们几倍的兵力,一旦双方陷入战斗之中,他们再想撤离,恐非易事。
施绩道:“幼节虽然固执,但却也不是不识大体之人,也许我们抗命而去,他定然会恼火,但大敌当前,同室操戈的话,只能是令亲者痛,仇者快,我想幼节定然不会如此意气用事的。这样吧,我亲笔给他写一封书信,阐述清我们不得不走的理由,希望他能理解吧,如果他无法理解,那我们也只有一战了。”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施绩当然不希望出现这样的局面,但如果陆抗真得率兵追过来的话,他也必须要应战了,施绩写这封信的目的,便是先礼后兵,他已经做到仁至义尽了,如果陆抗还是执意要追杀他们的话,那施绩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为了这上万部下能得到一条生路,施绩肯定是会拼命的。
如今走到这一步的田地,施绩知道已经很难劝得回陆抗了,现在他只能是有一个小小的要求,那就是各走各路,各不相干,至于谁走的道路才是正确的,那得需要时间来证明了,施绩希望陆抗能理解他,施绩此举并非是自己的贪生怕死,而是要给吴国留下最后的希望,毕竟多一条路,就多一个生存的机会,把所有的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是一种最不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