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守军正在加强城防,加固城头战棚,并堆积更多的滚木礌石,在城墙后地面搭建箭楼。
又抬来气味浓郁的“金汁”,并堆上柴禾,准备给不速之客以“热烈欢迎”。
不速之客是梁军,来自淮水上游,因为沿淮烽燧已经通过烽火示警,让钟离守军知道即将有敌人从上游顺流而下。
如今是汛期,在淮水上行船可不安全,但船也走得快,梁军乘船过来,目标必然是钟离,对方不走陆路走水路,行军速度会很快。
一定是想赶在援军抵达前,攻下钟离。
钟离守将已经派人求援,援军定会陆续抵达,所以,守军只需要坚守数日,就能击退来犯之敌。
对此,城中魏军上下都很有信心。
钟离可是坚城,四周有灌水壕沟,即为护城河,当年,魏国十余万大军进攻钟离,将其围住,城内梁军不过数千,硬是守了数月,守到援军抵达。
所以,当年梁军能守钟离数月,那么现在,他们守上几个月,也不成问题。
守军在城头忙碌之余,看着北面一片汪洋,这是暴涨的河水将城外地面淹没,化作一片浅水泽。
每年夏秋雨季,淮水都会上涨,若雨水多,还会发大水,所以淮水两岸每年这个时候都极易被淹,钟离地界河段也不例外。
每年这个时候,河水常淹没河岸,向南侵袭、逼近城墙。
漫上岸的河水会形成浅水泽,深不能行大船,浅不能走车马,人走在里面,水过膝盖,泥泞难行。
现在,河水就已逼近城墙,尚有十余步宽的地面未被侵袭,人站在城头北望,眼前一片汪洋,原本的河岸已经分不清了。
所以,北面城防不需要额外加强,因为来袭梁军登岸后,不可能从这个方向对钟离发动进攻。
一切准备就绪,日上三竿,随着城楼上号角声起,守军看到西面淮水河面上,出现了许多船只。
梁军来了。
守将下令只留一门,供出击之用,其他各门堵死,严阵以待。
却见梁军战船径直驶来,在钟离正北方向靠泊,守军将士见了,只想发笑:你们想做什么?那里距离城墙,还远着呢!
梁军战船靠泊之处,为原本的河岸,只是河水大涨后在远处看不出来,吃水深的大船,就只能靠泊在那里。
然后你们一个个游过来攻城?
城头上的人们,越想越觉得荒唐。
远处梁军船只越聚愈多,密密麻麻如同浮在水面的水寨,城头守军就等着,要看这些不速之客如何跨越浅水泽来攻城。
不知过了多久,梁军“水寨”传来鼓声,随后,大量竹筏向钟离驶来,守军见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竹筏?划竹筏攻城?你们疯了么?
虽然对梁军划竹筏攻城的行为觉得奇怪,但守军还是做好准备,点火熬“金汁”。
他们判断梁军是想用通过长竹梯来蚁附攻城,既如此,自己作为“主人”,金汁是要管够的。
渐渐地,城头弥漫着臭味,虽然熬“金汁”的大釜已经加了盖,但依旧遮挡不出臭味四溢。
士兵们忍受着臭味,却见大量梁军竹筏停在距城百余步外,不在前进。
随后,竹筏上的梁兵下水,站在不深不浅的水中,将竹筏头尾拼接,又在两边打桩、固定。
渐渐地,一道道栈桥成型,和远处“水寨”连接起来。
栈桥近城的这一段,也渐渐被竹筏拼接成一座“码头”,码头越来越大,如同矩形平台,周围打上密密麻麻的木桩,看起来颇为牢固。
守将判断梁军是要以此为平台,在其上建造攻城器械,但想不通:平台距钟离北城墙,还有百余步。
这距离,射箭都很难射死人,梁军即便在平台搭建了攻城器械,譬如云梯、临车,那要如何穿过水泽接近城墙?
若是要继续搭栈桥靠近城墙,倒是个办法。
但越靠近城墙,就越容易被强弩射个透心凉!
守将调来许多弩,让士兵们做好准备,眼见着已是中午,便安排伙夫生火做饭,先给士兵们填饱肚子再说。
许多人一边吃饭,一边看着城外水泽里的梁军平台,不以为然:靠竹筏就想攻城?笑话!
城外水泽上平台,材官将军李笠正在开现场会,召集诸位工头,商议各项事宜。
他的材官营,就是战场施工队,现在工期紧,诸事繁杂,所以自己得现场坐镇,进行人力、物资的调度。
张铤负责调度,梁森和部曲们做监工以及‘保安’,黄?和材官营的老兵做工头,齐心协力,要在明日天亮以前,把‘工程’交付。
“不要以为,钟离是孤城,我们可以慢慢攻,错!”
李笠手里拿着个炊饼,一边吃一边说:“对于魏国虏而言,现在是趁火打劫的好机会,他们已经占了淮南门户,必然会增兵,染指淮南更多州郡。”
“寿阳被官军收复,现在又攻到钟离城下,魏国知道了,怕不是要调动援军连夜南下,所以,我们必须快,一定要快!”
“很多人,都认为快攻钟离很难,现在,我们就用事实告诉他们,并不难!”
“明日日落,我军将士要在城里吃夕食!”
。。。。。。
涡阳城外,魏军(东魏)宿营地,新任淮南经略使辛术,从突围至涡阳的钟离士兵口中,得知一个消息:昨日,钟离失守。
梁军只花了两日,就攻破钟离,第一日乘船抵达钟离城外河边,只是做攻城准备,第二日才攻城。
辛术有些回不过神,看着一身血污的士兵,问:“是城中有人做内应?所以梁军里应外合,攻入城中?”
“回节下,城中并无内应,梁军是强攻,我们没挡住。”
“城外强攻?一天你们都没挡住?一开始是夜袭?”
“不是,他们是一大早靠近钟离,然后开始攻城,我们挡不住,只能突围。”
“当天攻城,当天破城...”辛术闻言觉得奇怪,其他将领也觉得纳闷。
钟离这种坚城,哪里是一天就能攻下的?一个月能攻下来,都可以称作神速了。
但事实就是梁军两日之内攻下钟离。
有些士兵在城破时突围,泅渡过淮,到了北岸一直往北走,碰到游骑,便来到涡阳报信。
率军南下的辛术,得以知道这个坏消息,具体经过,士兵大概描述了一下。
梁军乘船而来,在钟离北边靠岸,然后在被水浸泡的城北郊外搭建栈桥、平台,然后搭建攻城临车。
然后,以平台为起点,架起许多独木桥,那高大的攻城临车,同时走在几条独木桥上,向城墙靠近。
这些临车很高大,顶部吊桥踏板也很长,在距离城头三四十步位置就放吊桥。
吊桥砸下来,砸烂城头战棚、砸死不少人,然后临车内的梁兵经由吊桥登城。
因为同时进攻的临车有四座,上有弓箭手不断放箭,而登城的梁兵很多,所以守军守不住城头,被对方汹涌而入,很快攻入城内。
虽然钟离也有内城,但猝不及防之下,没能守多久便沦陷了。
士兵们的表达能力不太行,所说战况十分琐碎,辛术和其他将领只是勉强听懂梁军的大概攻城过程,细节完全无法理解。
但可以确定的是,梁军能够短时间内搭建好攻城临车,搭建栈桥,然后克服城北水泽的影响,对钟离进行强攻。
而且,还有另一个坏消息传来:寿阳失守了,按着梁军走淮水来攻寿阳的事实,寿阳是在钟离之前失守的。
似乎梁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寿阳。
这让辛术不由得错愕:这么快就破城,感觉是不费吹灰之力。
寿阳、钟离是淮南重镇,也是淮水的两个南岸门户,如今相继丢失,辛术这个淮南经略,就没有经略淮南的可能了。
然而,就只差那么几天。
涡阳距离钟离,不过两三日路程,若钟离能坚持两日,率军南下的辛术就能抵达钟离附近。
可现在已经晚了,梁军的动作太快,攻城能力让人震惊,赶在辛术率军渡淮前,拿下两座坚城。
于是,魏国在淮南的两个门户,就这么丢了。
“能有如此表现的,必然是精兵,我部兵马即便渡淮,也无可奈何...”
辛术看着南面天空,长叹一声:“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轻松拿下淮南,结果...且看齐王如何决断吧。”
一名将领上前:“节下,末将立刻派人到颍川,向大王禀报。”
“不,我亲自去。”
辛术随后做了安排,准备前往颍川,向齐王高澄禀报淮南军情。
先前,天子(魏帝)下诏,渤海王高澄进爵齐王,而率军攻打颍川的慕容绍宗,因为意外身亡,于是齐王高澄亲自南征,抵达颍川督战。
辛术昨日得知,数日前颍川守军投降,现在他打算赶在大军回师邺城前,争取说服齐王对淮南用兵。
趁着大军尚在河南,而梁国淮南地区不稳之际,挥师南下渡淮,将淮南拿下。
他再次看向南方,只觉机会难得:机会稍纵即逝,若是错过了,就不知何时再有了。
又抬来气味浓郁的“金汁”,并堆上柴禾,准备给不速之客以“热烈欢迎”。
不速之客是梁军,来自淮水上游,因为沿淮烽燧已经通过烽火示警,让钟离守军知道即将有敌人从上游顺流而下。
如今是汛期,在淮水上行船可不安全,但船也走得快,梁军乘船过来,目标必然是钟离,对方不走陆路走水路,行军速度会很快。
一定是想赶在援军抵达前,攻下钟离。
钟离守将已经派人求援,援军定会陆续抵达,所以,守军只需要坚守数日,就能击退来犯之敌。
对此,城中魏军上下都很有信心。
钟离可是坚城,四周有灌水壕沟,即为护城河,当年,魏国十余万大军进攻钟离,将其围住,城内梁军不过数千,硬是守了数月,守到援军抵达。
所以,当年梁军能守钟离数月,那么现在,他们守上几个月,也不成问题。
守军在城头忙碌之余,看着北面一片汪洋,这是暴涨的河水将城外地面淹没,化作一片浅水泽。
每年夏秋雨季,淮水都会上涨,若雨水多,还会发大水,所以淮水两岸每年这个时候都极易被淹,钟离地界河段也不例外。
每年这个时候,河水常淹没河岸,向南侵袭、逼近城墙。
漫上岸的河水会形成浅水泽,深不能行大船,浅不能走车马,人走在里面,水过膝盖,泥泞难行。
现在,河水就已逼近城墙,尚有十余步宽的地面未被侵袭,人站在城头北望,眼前一片汪洋,原本的河岸已经分不清了。
所以,北面城防不需要额外加强,因为来袭梁军登岸后,不可能从这个方向对钟离发动进攻。
一切准备就绪,日上三竿,随着城楼上号角声起,守军看到西面淮水河面上,出现了许多船只。
梁军来了。
守将下令只留一门,供出击之用,其他各门堵死,严阵以待。
却见梁军战船径直驶来,在钟离正北方向靠泊,守军将士见了,只想发笑:你们想做什么?那里距离城墙,还远着呢!
梁军战船靠泊之处,为原本的河岸,只是河水大涨后在远处看不出来,吃水深的大船,就只能靠泊在那里。
然后你们一个个游过来攻城?
城头上的人们,越想越觉得荒唐。
远处梁军船只越聚愈多,密密麻麻如同浮在水面的水寨,城头守军就等着,要看这些不速之客如何跨越浅水泽来攻城。
不知过了多久,梁军“水寨”传来鼓声,随后,大量竹筏向钟离驶来,守军见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竹筏?划竹筏攻城?你们疯了么?
虽然对梁军划竹筏攻城的行为觉得奇怪,但守军还是做好准备,点火熬“金汁”。
他们判断梁军是想用通过长竹梯来蚁附攻城,既如此,自己作为“主人”,金汁是要管够的。
渐渐地,城头弥漫着臭味,虽然熬“金汁”的大釜已经加了盖,但依旧遮挡不出臭味四溢。
士兵们忍受着臭味,却见大量梁军竹筏停在距城百余步外,不在前进。
随后,竹筏上的梁兵下水,站在不深不浅的水中,将竹筏头尾拼接,又在两边打桩、固定。
渐渐地,一道道栈桥成型,和远处“水寨”连接起来。
栈桥近城的这一段,也渐渐被竹筏拼接成一座“码头”,码头越来越大,如同矩形平台,周围打上密密麻麻的木桩,看起来颇为牢固。
守将判断梁军是要以此为平台,在其上建造攻城器械,但想不通:平台距钟离北城墙,还有百余步。
这距离,射箭都很难射死人,梁军即便在平台搭建了攻城器械,譬如云梯、临车,那要如何穿过水泽接近城墙?
若是要继续搭栈桥靠近城墙,倒是个办法。
但越靠近城墙,就越容易被强弩射个透心凉!
守将调来许多弩,让士兵们做好准备,眼见着已是中午,便安排伙夫生火做饭,先给士兵们填饱肚子再说。
许多人一边吃饭,一边看着城外水泽里的梁军平台,不以为然:靠竹筏就想攻城?笑话!
城外水泽上平台,材官将军李笠正在开现场会,召集诸位工头,商议各项事宜。
他的材官营,就是战场施工队,现在工期紧,诸事繁杂,所以自己得现场坐镇,进行人力、物资的调度。
张铤负责调度,梁森和部曲们做监工以及‘保安’,黄?和材官营的老兵做工头,齐心协力,要在明日天亮以前,把‘工程’交付。
“不要以为,钟离是孤城,我们可以慢慢攻,错!”
李笠手里拿着个炊饼,一边吃一边说:“对于魏国虏而言,现在是趁火打劫的好机会,他们已经占了淮南门户,必然会增兵,染指淮南更多州郡。”
“寿阳被官军收复,现在又攻到钟离城下,魏国知道了,怕不是要调动援军连夜南下,所以,我们必须快,一定要快!”
“很多人,都认为快攻钟离很难,现在,我们就用事实告诉他们,并不难!”
“明日日落,我军将士要在城里吃夕食!”
。。。。。。
涡阳城外,魏军(东魏)宿营地,新任淮南经略使辛术,从突围至涡阳的钟离士兵口中,得知一个消息:昨日,钟离失守。
梁军只花了两日,就攻破钟离,第一日乘船抵达钟离城外河边,只是做攻城准备,第二日才攻城。
辛术有些回不过神,看着一身血污的士兵,问:“是城中有人做内应?所以梁军里应外合,攻入城中?”
“回节下,城中并无内应,梁军是强攻,我们没挡住。”
“城外强攻?一天你们都没挡住?一开始是夜袭?”
“不是,他们是一大早靠近钟离,然后开始攻城,我们挡不住,只能突围。”
“当天攻城,当天破城...”辛术闻言觉得奇怪,其他将领也觉得纳闷。
钟离这种坚城,哪里是一天就能攻下的?一个月能攻下来,都可以称作神速了。
但事实就是梁军两日之内攻下钟离。
有些士兵在城破时突围,泅渡过淮,到了北岸一直往北走,碰到游骑,便来到涡阳报信。
率军南下的辛术,得以知道这个坏消息,具体经过,士兵大概描述了一下。
梁军乘船而来,在钟离北边靠岸,然后在被水浸泡的城北郊外搭建栈桥、平台,然后搭建攻城临车。
然后,以平台为起点,架起许多独木桥,那高大的攻城临车,同时走在几条独木桥上,向城墙靠近。
这些临车很高大,顶部吊桥踏板也很长,在距离城头三四十步位置就放吊桥。
吊桥砸下来,砸烂城头战棚、砸死不少人,然后临车内的梁兵经由吊桥登城。
因为同时进攻的临车有四座,上有弓箭手不断放箭,而登城的梁兵很多,所以守军守不住城头,被对方汹涌而入,很快攻入城内。
虽然钟离也有内城,但猝不及防之下,没能守多久便沦陷了。
士兵们的表达能力不太行,所说战况十分琐碎,辛术和其他将领只是勉强听懂梁军的大概攻城过程,细节完全无法理解。
但可以确定的是,梁军能够短时间内搭建好攻城临车,搭建栈桥,然后克服城北水泽的影响,对钟离进行强攻。
而且,还有另一个坏消息传来:寿阳失守了,按着梁军走淮水来攻寿阳的事实,寿阳是在钟离之前失守的。
似乎梁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寿阳。
这让辛术不由得错愕:这么快就破城,感觉是不费吹灰之力。
寿阳、钟离是淮南重镇,也是淮水的两个南岸门户,如今相继丢失,辛术这个淮南经略,就没有经略淮南的可能了。
然而,就只差那么几天。
涡阳距离钟离,不过两三日路程,若钟离能坚持两日,率军南下的辛术就能抵达钟离附近。
可现在已经晚了,梁军的动作太快,攻城能力让人震惊,赶在辛术率军渡淮前,拿下两座坚城。
于是,魏国在淮南的两个门户,就这么丢了。
“能有如此表现的,必然是精兵,我部兵马即便渡淮,也无可奈何...”
辛术看着南面天空,长叹一声:“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轻松拿下淮南,结果...且看齐王如何决断吧。”
一名将领上前:“节下,末将立刻派人到颍川,向大王禀报。”
“不,我亲自去。”
辛术随后做了安排,准备前往颍川,向齐王高澄禀报淮南军情。
先前,天子(魏帝)下诏,渤海王高澄进爵齐王,而率军攻打颍川的慕容绍宗,因为意外身亡,于是齐王高澄亲自南征,抵达颍川督战。
辛术昨日得知,数日前颍川守军投降,现在他打算赶在大军回师邺城前,争取说服齐王对淮南用兵。
趁着大军尚在河南,而梁国淮南地区不稳之际,挥师南下渡淮,将淮南拿下。
他再次看向南方,只觉机会难得:机会稍纵即逝,若是错过了,就不知何时再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