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配额比例你跟我仔细说说。”
丁宁对欧阳云天的话不置可否,发行公司的许可或者对其他人来说很难批下来,但这些人可不包括他。
不说他手中掌握的恐怖人脉,就他本身而言就是能够直达天听的人物,大不了厚着脸皮再去中南海送点灵酒灵茶啥的,把几位大佬哄开心了,一个许可证还不是一句话的事情。
更何况,他可是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为了弘扬神州文化在做贡献,他就不信打着这个旗号,大佬们会不给他这个面子。
至于钱,那就更不是问题了,不说成吉思汗陵里的那堆珍宝正在想办法出手,就说他自己,手里现在还闲着两百多个亿在那睡大觉呢。
欧阳云天不愧是白青大力推荐的人才,虽然没有制作影视剧的经历,但对其中的道道却是了如指掌,知之甚详。
一部影视剧的制作,首先第一步就是剧本创作及摄制方案,剧本大纲在电视剧立项之前已确定,在此筹备期间应确定最终版本,并制作分镜头脚本,以便接下来进入紧凑的实拍阶段。
第二步就是筹集资金,资金是剧组运作之本,剧组从前期准备到实拍阶段再到后期宣传运作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才能得以长期运转,可通过投资方赞助及融资等方式获得前期运转资金并有足额保障。
接下来第三步就是组建拍摄团队了,主创人员是剧组的灵魂向导,选择正确且志趣相投的各部门主任将会对电视剧拍摄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剧组主创人员包括制片人、导演及出品人等对剧组起灵魂指导作用的团队成员,此外,美工、摄影、录音、场记等剧场工作人员也是电影电视剧拍摄顺利完成的催化剂。
第四步是演员甄选。演员选角适当与否在一定程度上能决定影视剧最终播放时所获取的关注度,演员的表演专业水平、颜值及其粉丝量都对于影视剧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五步是拍摄器材的选用,在开拍前期选择高质量的拍摄器材是影视剧拍摄得以顺利进行的硬件基础,开拍后所有的影像资料都将保存其中,是成片得以呈现的物质基础。
第六步是勘景制景,由于影视剧拍摄分为实景外景拍摄和棚内拍摄两种方式,剧组在前期筹备过程中应做好充分的场景准备,在外景勘察选择及内棚搭制方面做好充足准备,以保证开机拍摄顺利进行,紧凑拍摄流程以降低制作成本。
第七步是演员定妆,拍摄剧照,在确定演员人选及工作人员后为各角色人选定妆,以预留充足的服装道具变更,并拍摄剧照海报以发布打响作品前期宣传知名度。
而这只是影视剧的立项阶段,将上述所述前期筹备完全落实之后,整个剧组进入第八步紧凑的实拍阶段,这也是影视剧制作的主要工作阶段。
拍摄场景主要包括实景拍摄、棚内拍摄及三维制作等三个方面,是成片的最直接体现,拍摄期间后期工作人员会同步将影视资料带进行初步剪辑,以便后期精剪,减少一定工作量。
第九步则是视频剪辑了,在经过拍摄期的视频同步粗剪后,后期工作小组在拍摄全部完成后将粗剪片进行精剪编辑,紧凑情节,以达到影视剧播出水平高度。
第十
步是音频剪辑,由于剧组拍摄现场景音色嘈杂,大多数剧组并不采取现场录音的方式进行音频采集,而是待视频精剪成片后根据视频内容需要进行二次录音,以保证音色精准真实。为保证配音真实有代入感,剧组一般采用原演员进行配音,也有部分剧组选择专业配音演员以提高其专业水准。
除了视频配音以外,影视剧插曲配乐也是其文化特色体现之一,优秀且适宜剧情发展的配乐会使播放成效产生积极影响,更有可能引发新的音乐狂潮。
完成后期视频及音频精剪合成,大致成片才算基本落实,后期工作小组即可将成片送回至制作方进行审核,待剧组提出修改意见后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完成后即可成片发行。
当然,这只是一部影视剧的大概流程,其中的还有很多复杂的专业知识在里面,比如说,拍摄时是采用胶片拍摄还是采用数字拍摄也是大有讲究的。
比起数码摄像,胶片的使用无疑更加原始,会使拍摄成本变的更加高昂,但胶片机依然是摄像师无法割舍的选择。
数码高清电影就像是使用更加高级的高分辨率ccd感光元件,使拍摄的画质很细腻,目前可达1920*1080,约两百万像素,但无论怎么样的好ccd都比不上专业胶片的分辨率、色彩还原度、灰度层次、反差宽容度和立体效果,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摄影师明知数码摄影机更加节约成本但就是不放弃胶卷相机和摄影机的原因。
还有,在拍摄过程中制作宣传片花是必不可少的工序,只有广告宣传到位,始终保持影视剧的曝光度,才能引起公众的关注和期待,从而提高收视率或者票房,所以,一部影视作品的宣传费用往往才是投资中的大头。
比如说一部投资六千万拍摄的影视剧,光是广告宣传费用往往就需要三千万左右,达到了总投资的一半甚至还要更多。
一部影片拍摄完成,但并不代表就能够顺利发行放映,制品方制作完毕后,还要送到影视制作的主管部门广电局去审核,只有通过审核了,才能联系发行公司和院线或者影院进行放映。
之所以说发行才是影视制作公司中最赚钱的部分,就是因为票房的分配比例。
一部电影的票房如果以100块钱为例,国家会直接先扣掉3%做为电影专项基金,然后再扣掉5.5%的税款,去掉这雷打不动的8.5%部分,就剩下91块半了。
剩下91块半里,差不多有一半左右直接分给院线和影院,院线、影院分完之后,发行方还要收一个发行代理费(发行佣金),目前行规是发行票房可分配收入(毛收入)的5%~15%比例都是正常。
制片方能够得到的票房利润=总票房-3%电影基金-5.5%税款-院线和影院分成款(38%~43%)-发行佣金-导演和主创艺人酬金-代为垫付的发行成本(拷贝费+宣传费等)-税金(往来发票都是要交税的)。
以500万制作费电影为例,如果也拿出500万做宣发的话,整体投入1000万,如果想要靠票房回本的话,那票房最起码要有3000万才刚刚打平。
“那还有什么利润可言?”
丁宁听的目瞪口呆,一部电影拍下来
经过层层盘剥,制片方能够拿到手的票房能有百分之三十就不错了,这还有什么利润可言?
“所以啊,我们国家大多数的制片公司大多都不愿意拍电影,风险太大,一个不好就会血本无归,反而是周期长,但投资少、风险小的电视剧更有市场。”
欧阳云天感慨万千的说道:“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神州很难出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电影,国内高票房总被进口片占据的原因之一。”
“不对吧,我记得电影可不光光是票房收入,应该还有其他发行渠道收入吧?”
小夭毕竟是海归,虽然不是圈内人,但对这一块儿也有所了解,闻言狐疑的问道。
“当然还有其他渠道发行收入,比如电视、音像、DVD、网络播放权、海外版权以及电影周边附属产品所带来的利润等等,可问题是,电影如果连票房都上不去,谁还会买你的电影版权,至于电影周边产品……”
欧阳云天苦笑着道:“那是好莱坞电影才有的福利,比如说变形金刚系列片,就能够盘活以变形金刚为主题的海报、张贴画、玩偶、主题类下载、主题商品、面具、数码产品、电子产品等等一系列周边产业,在咱们国家,一是没有能够带动电影周边附属产业的优秀电影出现,二是国内观众和国外的电影观众消费观念完全不同,咱们国家的观众观影大多只是图个休闲娱乐,即便开发出电影周边附属产品,也很少有人问津,更别说像好莱坞那样把电影周边产品当做一个巨大的盈利点了。”
小夭露出若有所思之色:“我听说好莱坞的票房分账比例和咱们国家有很大的区别是不是?”
“在好莱坞,有三种分账模式可以选择,第一种是和神州一样的固定比例分账;第二种,是影院会支付一笔费用给制片方买断影片,然后这部影片的全部票房都归影院所有;第三种,是好莱坞最流行的分账模式,也就是阶梯式分账。”
欧阳云天解释道:“如果一部电影票房高的话,电影公司所分得利润的比例往往高于院线,例如,一部票房3亿美元的电影,电影公司甚至可以分到高达60%的收入,但对于一些票房成绩不佳的影片来说,院线也要保障自己的收益,比如一部票房仅1000万美元的电影,电影公司只能拿走45%的收入,总体来说,一部米国电影的本土电影票房,电影公司分得的比例大概是40-55%。”
丁宁恍然的点了点头:“国外的票房分账比咱们国家要灵活的多啊。”
“那也是没办法的事,现在国内的分账比例模式已经算好的了,1995年之前,在每100元的票房中,首先要上缴5元的国家电影发展专项基金以及3.3元的营业税,剩余部分再由制片方和影院双方按35%和65%的比例分账,直到2006年,制片方的话语权逐渐增加,开始和院线重新商讨票房分账的规则,制片方的票房分账比例才被提高到了42%。”
欧阳云天如数家珍般侃侃而谈:“2011年,国家为了大力推动影视业的发展,相关部门发布文件,规定制片方原则上不低于43%;影院一般不超过50%,才算是给制片公司留了条活路。”
丁宁对欧阳云天的话不置可否,发行公司的许可或者对其他人来说很难批下来,但这些人可不包括他。
不说他手中掌握的恐怖人脉,就他本身而言就是能够直达天听的人物,大不了厚着脸皮再去中南海送点灵酒灵茶啥的,把几位大佬哄开心了,一个许可证还不是一句话的事情。
更何况,他可是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为了弘扬神州文化在做贡献,他就不信打着这个旗号,大佬们会不给他这个面子。
至于钱,那就更不是问题了,不说成吉思汗陵里的那堆珍宝正在想办法出手,就说他自己,手里现在还闲着两百多个亿在那睡大觉呢。
欧阳云天不愧是白青大力推荐的人才,虽然没有制作影视剧的经历,但对其中的道道却是了如指掌,知之甚详。
一部影视剧的制作,首先第一步就是剧本创作及摄制方案,剧本大纲在电视剧立项之前已确定,在此筹备期间应确定最终版本,并制作分镜头脚本,以便接下来进入紧凑的实拍阶段。
第二步就是筹集资金,资金是剧组运作之本,剧组从前期准备到实拍阶段再到后期宣传运作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才能得以长期运转,可通过投资方赞助及融资等方式获得前期运转资金并有足额保障。
接下来第三步就是组建拍摄团队了,主创人员是剧组的灵魂向导,选择正确且志趣相投的各部门主任将会对电视剧拍摄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剧组主创人员包括制片人、导演及出品人等对剧组起灵魂指导作用的团队成员,此外,美工、摄影、录音、场记等剧场工作人员也是电影电视剧拍摄顺利完成的催化剂。
第四步是演员甄选。演员选角适当与否在一定程度上能决定影视剧最终播放时所获取的关注度,演员的表演专业水平、颜值及其粉丝量都对于影视剧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五步是拍摄器材的选用,在开拍前期选择高质量的拍摄器材是影视剧拍摄得以顺利进行的硬件基础,开拍后所有的影像资料都将保存其中,是成片得以呈现的物质基础。
第六步是勘景制景,由于影视剧拍摄分为实景外景拍摄和棚内拍摄两种方式,剧组在前期筹备过程中应做好充分的场景准备,在外景勘察选择及内棚搭制方面做好充足准备,以保证开机拍摄顺利进行,紧凑拍摄流程以降低制作成本。
第七步是演员定妆,拍摄剧照,在确定演员人选及工作人员后为各角色人选定妆,以预留充足的服装道具变更,并拍摄剧照海报以发布打响作品前期宣传知名度。
而这只是影视剧的立项阶段,将上述所述前期筹备完全落实之后,整个剧组进入第八步紧凑的实拍阶段,这也是影视剧制作的主要工作阶段。
拍摄场景主要包括实景拍摄、棚内拍摄及三维制作等三个方面,是成片的最直接体现,拍摄期间后期工作人员会同步将影视资料带进行初步剪辑,以便后期精剪,减少一定工作量。
第九步则是视频剪辑了,在经过拍摄期的视频同步粗剪后,后期工作小组在拍摄全部完成后将粗剪片进行精剪编辑,紧凑情节,以达到影视剧播出水平高度。
第十
步是音频剪辑,由于剧组拍摄现场景音色嘈杂,大多数剧组并不采取现场录音的方式进行音频采集,而是待视频精剪成片后根据视频内容需要进行二次录音,以保证音色精准真实。为保证配音真实有代入感,剧组一般采用原演员进行配音,也有部分剧组选择专业配音演员以提高其专业水准。
除了视频配音以外,影视剧插曲配乐也是其文化特色体现之一,优秀且适宜剧情发展的配乐会使播放成效产生积极影响,更有可能引发新的音乐狂潮。
完成后期视频及音频精剪合成,大致成片才算基本落实,后期工作小组即可将成片送回至制作方进行审核,待剧组提出修改意见后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完成后即可成片发行。
当然,这只是一部影视剧的大概流程,其中的还有很多复杂的专业知识在里面,比如说,拍摄时是采用胶片拍摄还是采用数字拍摄也是大有讲究的。
比起数码摄像,胶片的使用无疑更加原始,会使拍摄成本变的更加高昂,但胶片机依然是摄像师无法割舍的选择。
数码高清电影就像是使用更加高级的高分辨率ccd感光元件,使拍摄的画质很细腻,目前可达1920*1080,约两百万像素,但无论怎么样的好ccd都比不上专业胶片的分辨率、色彩还原度、灰度层次、反差宽容度和立体效果,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摄影师明知数码摄影机更加节约成本但就是不放弃胶卷相机和摄影机的原因。
还有,在拍摄过程中制作宣传片花是必不可少的工序,只有广告宣传到位,始终保持影视剧的曝光度,才能引起公众的关注和期待,从而提高收视率或者票房,所以,一部影视作品的宣传费用往往才是投资中的大头。
比如说一部投资六千万拍摄的影视剧,光是广告宣传费用往往就需要三千万左右,达到了总投资的一半甚至还要更多。
一部影片拍摄完成,但并不代表就能够顺利发行放映,制品方制作完毕后,还要送到影视制作的主管部门广电局去审核,只有通过审核了,才能联系发行公司和院线或者影院进行放映。
之所以说发行才是影视制作公司中最赚钱的部分,就是因为票房的分配比例。
一部电影的票房如果以100块钱为例,国家会直接先扣掉3%做为电影专项基金,然后再扣掉5.5%的税款,去掉这雷打不动的8.5%部分,就剩下91块半了。
剩下91块半里,差不多有一半左右直接分给院线和影院,院线、影院分完之后,发行方还要收一个发行代理费(发行佣金),目前行规是发行票房可分配收入(毛收入)的5%~15%比例都是正常。
制片方能够得到的票房利润=总票房-3%电影基金-5.5%税款-院线和影院分成款(38%~43%)-发行佣金-导演和主创艺人酬金-代为垫付的发行成本(拷贝费+宣传费等)-税金(往来发票都是要交税的)。
以500万制作费电影为例,如果也拿出500万做宣发的话,整体投入1000万,如果想要靠票房回本的话,那票房最起码要有3000万才刚刚打平。
“那还有什么利润可言?”
丁宁听的目瞪口呆,一部电影拍下来
经过层层盘剥,制片方能够拿到手的票房能有百分之三十就不错了,这还有什么利润可言?
“所以啊,我们国家大多数的制片公司大多都不愿意拍电影,风险太大,一个不好就会血本无归,反而是周期长,但投资少、风险小的电视剧更有市场。”
欧阳云天感慨万千的说道:“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神州很难出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电影,国内高票房总被进口片占据的原因之一。”
“不对吧,我记得电影可不光光是票房收入,应该还有其他发行渠道收入吧?”
小夭毕竟是海归,虽然不是圈内人,但对这一块儿也有所了解,闻言狐疑的问道。
“当然还有其他渠道发行收入,比如电视、音像、DVD、网络播放权、海外版权以及电影周边附属产品所带来的利润等等,可问题是,电影如果连票房都上不去,谁还会买你的电影版权,至于电影周边产品……”
欧阳云天苦笑着道:“那是好莱坞电影才有的福利,比如说变形金刚系列片,就能够盘活以变形金刚为主题的海报、张贴画、玩偶、主题类下载、主题商品、面具、数码产品、电子产品等等一系列周边产业,在咱们国家,一是没有能够带动电影周边附属产业的优秀电影出现,二是国内观众和国外的电影观众消费观念完全不同,咱们国家的观众观影大多只是图个休闲娱乐,即便开发出电影周边附属产品,也很少有人问津,更别说像好莱坞那样把电影周边产品当做一个巨大的盈利点了。”
小夭露出若有所思之色:“我听说好莱坞的票房分账比例和咱们国家有很大的区别是不是?”
“在好莱坞,有三种分账模式可以选择,第一种是和神州一样的固定比例分账;第二种,是影院会支付一笔费用给制片方买断影片,然后这部影片的全部票房都归影院所有;第三种,是好莱坞最流行的分账模式,也就是阶梯式分账。”
欧阳云天解释道:“如果一部电影票房高的话,电影公司所分得利润的比例往往高于院线,例如,一部票房3亿美元的电影,电影公司甚至可以分到高达60%的收入,但对于一些票房成绩不佳的影片来说,院线也要保障自己的收益,比如一部票房仅1000万美元的电影,电影公司只能拿走45%的收入,总体来说,一部米国电影的本土电影票房,电影公司分得的比例大概是40-55%。”
丁宁恍然的点了点头:“国外的票房分账比咱们国家要灵活的多啊。”
“那也是没办法的事,现在国内的分账比例模式已经算好的了,1995年之前,在每100元的票房中,首先要上缴5元的国家电影发展专项基金以及3.3元的营业税,剩余部分再由制片方和影院双方按35%和65%的比例分账,直到2006年,制片方的话语权逐渐增加,开始和院线重新商讨票房分账的规则,制片方的票房分账比例才被提高到了42%。”
欧阳云天如数家珍般侃侃而谈:“2011年,国家为了大力推动影视业的发展,相关部门发布文件,规定制片方原则上不低于43%;影院一般不超过50%,才算是给制片公司留了条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