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协不忍拒绝赵云,可又不便插手此事,一时间左右为难,不知该怎么回答赵云。
想了想,刘协尽量语气委婉的说道“这件事朕已交给了司徒大人,相信他一定会秉公处理的。”
赵云忙霍回道“不瞒陛下,昨夜我已经见过司徒大人了。”
“哦?司徒他怎么说?”
赵云便把昨夜的事情,和盘托出,都告诉了刘协。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刘协反反复复的念叨着这句话,也深有感触,坦白说,赵云这番话刘协很欣赏,心里也认同,虽然才第一次见面,通过观察,刘协发现赵云耿直磊落,是个非常直爽的人,这样的人,不懂阿谀奉承,直来直去,敢说真话,敢说实话,而恰恰刘协身边就缺这样的人。
“陛下,司徒大人担心蔡中郎借着编写汉书,诽谤朝廷,贬低时政,您怎么看?”
“爱卿,这自然不用说,若他真的这么做,朕绝不轻饶。”
赵云又问道“若他直抒己见,说的是实情,讲的是真话呢?”
“这……”一下子,刘协被问住了。
“司徒大人之所以非要杀蔡中郎,就是怕他这么做,我相信,以蔡中郎的人品,绝不会胡乱捏造,也不会故意诋毁朝政,他是个耿直磊落的君子,就因为他同情了董卓,就要杀了他,因为担心他说出实话,就杀了他,陛下,真若是这样的话,请陛下将我也一同杀了。”
“爱卿,你这是何意?”
赵云慨然回答道“若是替董卓说句好话,就算同情的话,那么我也同情董卓,另外,我也跟蔡中郎一样,喜欢说真话,喜欢说实话,陛下也应当把我处死!”
赵云的举动,大大出乎刘协的预料,他不敢置信的问道“朕来问你,你究竟要替董卓说什么好话?”
赵云坦然回答道“董卓进入洛阳后,所作所为,罄竹难书,罪不容诛,死有余辜,我杀他毫不犹豫,他理应千刀万剐,但如何看待一个人,并不能只看某一个方面,陛下,难道董卓这一生当中,就没有做过一件有益于朝廷的事情吗?”
赵云不是要替董卓翻案,而是据实回答“董卓年轻时,数次跟羌胡激战,前后不下百余战,董卓勇冠三军,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羌胡之患,西凉百姓深受其害,微臣曾出兵讨伐过乌桓,对异族的所作所为颇为了解,董卓诚然有错,但是那些因他而得以免受羌胡迫害的西凉百姓,难道就不应该对他怀有感激之情吗?此其一;其二,中平二年,边章韩遂作乱,董卓奉命征讨,数次立功,助朝廷平定叛乱。其三,就是为曾经因“党锢之祸”蒙冤入狱的士人翻案。除了平反冤假错案,董卓还大力提拔士人集团,刺史、太守、尚书、司空,这些重要职位上遍布曾经郁郁不得志的士人,董卓自己的亲信反而只是安排在一些不显眼的位置。蔡邕、王允这些人都是被董卓提拔起来的。”
“赵云!”第一次,刘协直呼其名,显然他真的生气了“诚然你说的这些都是实情,可是,相比于董卓犯下了滔天大罪,些许微功根本不值一提。”
赵云据理力争“陛下,微臣不是替董卓平凡,人在做,天在看,身为圣人子弟,我们应当明辨是非,懂得善恶,董卓的死,无可争议,可是那些受恩于他的人,难道就不应当对他感怀他的恩德吗?”
就算刘协气的身子都颤抖了,赵云依旧没有放弃,他又举了一个例子“若一个人眼看就要被害,却被人救下了,可后来那人成了天下第一号的大恶人,那么这个被救的人,该不该站出来替他的恩人说句话呢?”
站在刘协的角度,站在绝大多数人的角度,董卓死有余辜,可是,董卓并非一无是处,就拿蔡邕来说,董卓对他不亚于知遇之恩。
赵云来见献帝之前,已经下定了决心,也做足了功夫,关于蔡邕的事情,反复在他脑海中闪现,这一次,他要毫不保留的讲给刘协。
刘协虽然很生气,可还是耐着性子,没有阻止。
赵云道“董卓要提拔士人,蔡邕第一个被董卓选中,一开始,面对董卓的征辟,蔡邕极力拒绝,可董卓粗暴蛮横,以不容抗拒的口气威胁蔡邕,说要杀他全家满门,除此之外,州、郡的官员也多番催促劝说,不得已,蔡邕才答应进京。
董卓对他很是敬重,礼遇有加,非常厚待,这个时候,面对荣华富贵,蔡邕没有动心,他之所以从抗拒走向了合作,是想用公道匡正董卓,是想为天下臣民尽一番绵薄之力。
董卓妄想废立少帝,百官之中,唯有尚书卢植直言阻止,董卓要杀卢植,是蔡邕替卢植求情,才得以幸免。
每次董卓大宴宾朋时候都会让蔡邕弹琴助兴,而蔡邕之所以没有拒绝,是因为想趁着董卓高兴的时候,让他多听取一些中肯意见,为天下苍生多谋些福祉。
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蔡琰只是一介文弱书生,却一直在为社稷贡献自己的力量。
蔡邕,一介文人,一是一,二是二,一清二楚,以一分为二来看待曾经礼遇、尊重和信任自己的董卓,这说明他爱憎有别,恩怨分明。
董卓对蔡邕,礼遇、尊重、信任,而之前……,蔡邕屡番遭到迫害,前后相比,如此强烈的反差,陛下……蔡邕对董卓心怀感激,何错之有?”
中间赵云停顿了一下,刘协何等聪明,他一下子就猜到了,一想到蔡邕被迫害,这件事,先帝不是没有责任,灵帝也好,桓帝也好,对待蔡邕,都有不妥之处。
赵云并没有就此把话打住,他心情的沉重的继续说道“蔡邕对我汉室,对天下万民,都是首屈一指的楷模,满朝文武替他求情,长安万民替他请愿,不是没有道理的,陛下,这些不是没有原因的。”
接下来,赵云便把自己了解到了有关蔡邕的生平讲给了刘协。
想了想,刘协尽量语气委婉的说道“这件事朕已交给了司徒大人,相信他一定会秉公处理的。”
赵云忙霍回道“不瞒陛下,昨夜我已经见过司徒大人了。”
“哦?司徒他怎么说?”
赵云便把昨夜的事情,和盘托出,都告诉了刘协。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刘协反反复复的念叨着这句话,也深有感触,坦白说,赵云这番话刘协很欣赏,心里也认同,虽然才第一次见面,通过观察,刘协发现赵云耿直磊落,是个非常直爽的人,这样的人,不懂阿谀奉承,直来直去,敢说真话,敢说实话,而恰恰刘协身边就缺这样的人。
“陛下,司徒大人担心蔡中郎借着编写汉书,诽谤朝廷,贬低时政,您怎么看?”
“爱卿,这自然不用说,若他真的这么做,朕绝不轻饶。”
赵云又问道“若他直抒己见,说的是实情,讲的是真话呢?”
“这……”一下子,刘协被问住了。
“司徒大人之所以非要杀蔡中郎,就是怕他这么做,我相信,以蔡中郎的人品,绝不会胡乱捏造,也不会故意诋毁朝政,他是个耿直磊落的君子,就因为他同情了董卓,就要杀了他,因为担心他说出实话,就杀了他,陛下,真若是这样的话,请陛下将我也一同杀了。”
“爱卿,你这是何意?”
赵云慨然回答道“若是替董卓说句好话,就算同情的话,那么我也同情董卓,另外,我也跟蔡中郎一样,喜欢说真话,喜欢说实话,陛下也应当把我处死!”
赵云的举动,大大出乎刘协的预料,他不敢置信的问道“朕来问你,你究竟要替董卓说什么好话?”
赵云坦然回答道“董卓进入洛阳后,所作所为,罄竹难书,罪不容诛,死有余辜,我杀他毫不犹豫,他理应千刀万剐,但如何看待一个人,并不能只看某一个方面,陛下,难道董卓这一生当中,就没有做过一件有益于朝廷的事情吗?”
赵云不是要替董卓翻案,而是据实回答“董卓年轻时,数次跟羌胡激战,前后不下百余战,董卓勇冠三军,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羌胡之患,西凉百姓深受其害,微臣曾出兵讨伐过乌桓,对异族的所作所为颇为了解,董卓诚然有错,但是那些因他而得以免受羌胡迫害的西凉百姓,难道就不应该对他怀有感激之情吗?此其一;其二,中平二年,边章韩遂作乱,董卓奉命征讨,数次立功,助朝廷平定叛乱。其三,就是为曾经因“党锢之祸”蒙冤入狱的士人翻案。除了平反冤假错案,董卓还大力提拔士人集团,刺史、太守、尚书、司空,这些重要职位上遍布曾经郁郁不得志的士人,董卓自己的亲信反而只是安排在一些不显眼的位置。蔡邕、王允这些人都是被董卓提拔起来的。”
“赵云!”第一次,刘协直呼其名,显然他真的生气了“诚然你说的这些都是实情,可是,相比于董卓犯下了滔天大罪,些许微功根本不值一提。”
赵云据理力争“陛下,微臣不是替董卓平凡,人在做,天在看,身为圣人子弟,我们应当明辨是非,懂得善恶,董卓的死,无可争议,可是那些受恩于他的人,难道就不应当对他感怀他的恩德吗?”
就算刘协气的身子都颤抖了,赵云依旧没有放弃,他又举了一个例子“若一个人眼看就要被害,却被人救下了,可后来那人成了天下第一号的大恶人,那么这个被救的人,该不该站出来替他的恩人说句话呢?”
站在刘协的角度,站在绝大多数人的角度,董卓死有余辜,可是,董卓并非一无是处,就拿蔡邕来说,董卓对他不亚于知遇之恩。
赵云来见献帝之前,已经下定了决心,也做足了功夫,关于蔡邕的事情,反复在他脑海中闪现,这一次,他要毫不保留的讲给刘协。
刘协虽然很生气,可还是耐着性子,没有阻止。
赵云道“董卓要提拔士人,蔡邕第一个被董卓选中,一开始,面对董卓的征辟,蔡邕极力拒绝,可董卓粗暴蛮横,以不容抗拒的口气威胁蔡邕,说要杀他全家满门,除此之外,州、郡的官员也多番催促劝说,不得已,蔡邕才答应进京。
董卓对他很是敬重,礼遇有加,非常厚待,这个时候,面对荣华富贵,蔡邕没有动心,他之所以从抗拒走向了合作,是想用公道匡正董卓,是想为天下臣民尽一番绵薄之力。
董卓妄想废立少帝,百官之中,唯有尚书卢植直言阻止,董卓要杀卢植,是蔡邕替卢植求情,才得以幸免。
每次董卓大宴宾朋时候都会让蔡邕弹琴助兴,而蔡邕之所以没有拒绝,是因为想趁着董卓高兴的时候,让他多听取一些中肯意见,为天下苍生多谋些福祉。
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蔡琰只是一介文弱书生,却一直在为社稷贡献自己的力量。
蔡邕,一介文人,一是一,二是二,一清二楚,以一分为二来看待曾经礼遇、尊重和信任自己的董卓,这说明他爱憎有别,恩怨分明。
董卓对蔡邕,礼遇、尊重、信任,而之前……,蔡邕屡番遭到迫害,前后相比,如此强烈的反差,陛下……蔡邕对董卓心怀感激,何错之有?”
中间赵云停顿了一下,刘协何等聪明,他一下子就猜到了,一想到蔡邕被迫害,这件事,先帝不是没有责任,灵帝也好,桓帝也好,对待蔡邕,都有不妥之处。
赵云并没有就此把话打住,他心情的沉重的继续说道“蔡邕对我汉室,对天下万民,都是首屈一指的楷模,满朝文武替他求情,长安万民替他请愿,不是没有道理的,陛下,这些不是没有原因的。”
接下来,赵云便把自己了解到了有关蔡邕的生平讲给了刘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