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
    李世民津津有味的听李忠汇报着土豆的种植情况。
    “这么说来,采用各种方法种植的土豆,长得都还不错?”
    作为一个合格的帝王,李世民对于粮食产量的关注,是非常非常高的。
    事实上,哪怕是到了后世,领导者也是非常关心粮食问题的。
    毕竟,民以食为天,这是一切的根基,要是这个根基不稳了,那麻烦就大了。
    想象一下当年抢购板蓝根和食盐的场景,要是发生在抢购粮食上,那还不乱套了?
    “是的,土豆的长势非常不错。不管是采用了哪种种植方法,不管是在哪一块地里面种植,目前来看,生长情况都很不错。陛下,微臣觉得楚王殿下说的亩产千斤,很可能真的可以实现。”
    虽然李忠总是觉得亩产千斤这个东西,实在是有点太夸张了。
    但是这个话是李宽说的,现在船队又已经千辛万苦的从南美洲把土豆找回来了,还顺利的播种了,那么李宽这话的可信度,就非常的高了。
    “如果土豆的产量真的超过千斤,那么大唐百姓的口粮问题,可就真的解决了;历朝历代,人口数量到达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土地不够了,粮食不够了,所以一系列的问题就产生了。
    大唐的百姓其实也是很淳朴的,只要肚子不挨饿,他们就能好好的生活下去,哪怕是受到了一些委屈,也不会轻易冒着掉脑袋的风险,起来造反。
    最关键的是这几年大唐的赋税收入不断增加,而农夫们缴纳的田税,却是一文钱都没有增加,这简直是一个奇迹。朕觉得将来给农夫免除掉田税这种完全不切实际的提议,居然有了实现的希望。”
    自古以来,农业税就是各个朝代最主要的税收来源。
    不管是按照人头收取的税,还是按照田地收取的税,亦或是其他乱七八糟的税收。
    总之,封建王朝的税收收入,主要是从农民身上获得的。
    如果大唐能够改掉这个千年来流传下来的规律,那么绝对是值得史书大书特书的一件事情。
    在此之前,李世民可是想都不敢想这样的事情。
    可是,这几年,他心中却是对这个事情充满了期待。
    自己的有生之年,能够实现这个目标吗?
    哪怕是不能实现,那么降低农夫的税收负担,这也算是一件非常大的功绩了吧?
    “陛下圣明,这些年大唐各地的发展都非常顺利,没有什么特别大的灾难;而楚王殿下带头从海外为大唐带回来大量的财富,让朝廷再也没有财政压力,甚至可以同时修建多条水泥道路,让淮河以北的各个道之间,全部实现水泥道路相同,让各地的商品流通,一下子就变得方便了起来。
    等到通往镇北道的各条水泥道路也修建起来,再配合土豆的种植,辽阔的大草原,将成为大唐真正的牧场,从此在根本上解决胡人袭扰中原王朝的问题。”
    李忠絮絮叨叨的在那里说着话。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在李世民面前反而说话说得更多了。
    要是放在十年前,他基本上是能不说话就不说话,能用一句话说完的事情,就不会用两句话。
    基本上李世民跟他聊天的时候,更多的都是单方面的说话,得不到什么反馈。
    现在反倒是像一种朋友间的沟通了。
    “嗯,镇北道的事情吵了那么久了,也是时候正式公布了!不过,这个时候朕才感受到人手的不足啊。之前听户部的报告,每年增加了多少百姓,但是放在辽阔的镇北道和辽东道上面,那点百姓,根本就像是撒胡椒一样,不够看啊。”
    大唐要发展,人手紧缺已经是一个很明显的问题。
    但是人口的增加,又不是一朝一日可以完成的。
    哪怕是大唐现在的人口出生率已经很高了,整体人口数量都还没有突破一个亿,甚至离这个小目标还有比较大的距离。
    没办法,这年头,人的寿命比较短,能够活到五十岁,就算是高寿了。
    普通百姓家中,活过六十岁的,真的不多。
    至于七十岁……
    这要是大家命都那么长,就不会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了。
    哪像是后世,动不动就是八九十岁,要不是对人口出生进行了控制,人口数量估计都要突破二十亿了。
    “陛下,微臣有一个建议,不知道该不该说。”
    李忠看到李世民在为人口的事情而烦恼,不由得想到了一个主意。
    只是这种东西,如果摆在朝廷层面,似乎有点不大合适。
    “什么建议?有话就说,扭扭捏捏的像个小娘子似的,这可不是你李忠的风格。”
    李世民不满的瞪了一眼李忠。
    “去年,西市有一个天竺商家叫做哈梅迪,跟楚王府合作了一个大项目,要去天竺干一票大事。根据属下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哈梅迪跟楚王府联手之后,如今已经快要击垮天竺的制糖产业了,而通过这一场合作,属下才对天竺有了新的了解。
    在那里,生活的人口不比我们大唐少,偏偏这些人似乎还没有什么战斗力,随便一队人马都能对付他们一大帮人。
    陛下想必也听说过登州那边淳于家做的一些事情,他们从倭国和新罗、百济等国家运输了不少的人到长安城售卖,很是受到各个作坊掌柜的欢迎。
    不过,经过了这几年的掠夺,淳于家现在每年运输到长安城的奴仆数量,已经开始下降了。倭国等地也开始加强了这方面的管制,作为替代,我觉得可以让淳于家把今后的重心放在天竺上面。
    到时候让东海渔业登州造船作坊专门给淳于家制作一批运输奴仆的海船,只要出海一趟,就可以运回来上万人。这要是每个月都有几趟这样的海船回来,肯定可以大大的缓解我大唐的人口压力。
    毕竟这些人口,都是壮劳力,直接就可以下地帮忙干活。到时候前往镇北道的农户,朝廷每家给他们配备两名奴仆,一定可以吸引许多人前往。”
    关中道现在本身人口就比较紧缺,哪怕是移民前往镇北道,李忠也觉得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去种植土豆,那样也种植不了多少面积。
    这个时候,自然就需要各种各样的奴仆去帮忙。
    一家配备两个,这只是朝廷赠送的,实际上要想把牧场和土豆中指规模提升,每家哪怕是有二十个奴仆,都是有用武之地的。
    那些天竺人要是来到了镇北道,人生地不熟的,根本就不怕他们逃跑。
    再说了,大唐虽然把他们搞过来干活,但是饭还是管饱的,并不会刻意的去殴打他们。
    到时候再配合教育部在各地设立的学堂的宣传,等到这些奴仆的下一代成长起来之后,慢慢的就会忘记自己是个天竺人了。
    “李忠,你这个主意要是在朝会上抛出来,估计礼部那些人肯定要跳脚了。不过,朕倒是觉得有点可行,不过天竺离大唐实在太远了,为什么不考虑南洋的那些百姓呢?”
    李世民也不是那种迂腐的人,只要是有利于大唐发展的事情,哪怕是手段不是那么光明,他也是不介意的。
    “南洋百姓自然也是可以的,但是这几年,蒲罗中城的发展已经吸纳了大量的南洋百姓,潜力已经被挖掘的差不多了,要继续把他们搞到镇北道去,可能效果远远没有天竺人来的合适。
    陛下,那天竺,可是有几千万人呢。哪怕我们只是搞个一百万人回来,也能让镇北道变成大唐繁华的一个新的道府,让草原成为大唐的牧场,解决子孙后代的威胁。”
    李忠说完这话,还转头看了看坐在角落里学习处理政务的李治。
    而正是李忠最后的这一句话,让李世民下定决心采纳这个建议。
    在李世民看来,就以李治那个软弱的性格,如果要面对草原上的胡人的袭扰,他还真是不知道李治能不能搞得定呢。
    与其这样,不如把这个问题在自己手中的时候就给彻底解决掉。
    “那个淳于家做惯了这一行,既然你觉得天竺很有潜力,那就让淳于家把发展重心放在天竺;除此之外,我记得西北贸易在凉州也养了一帮人专门在草原上捕奴,既然如今要把重心转移到天竺,那么这些经验丰富的人手也不要浪费了,让他们也安排一帮人手去天竺,看看能不能尽快的搞一批仆人回到大唐。
    当然,到时候这些仆人我们不合适直接赏赐给移民的百姓,不过我们可以给移民的百姓一些补贴,然后用这些补贴来购买这些奴仆。
    总之,我们不仅要打消百姓去镇北道的顾虑,还要让他们对前往镇北道充满期待。”
    伴随着李世民的这个决定,今后从大唐前往天竺的航线,注定要变得繁忙。
    而见识了贩卖奴仆带来的利润之后,想必长安城里头的那些勋贵,肯定会有人动心的。
    文官的话,可能会顾忌到面子,想做一些事情,又要立牌坊,所以可能直接参与的不会很多。
    但是那些武将就不一样了,只要看到了利润,看到了朝廷的支持态度,肯定一窝蜂的都会往天竺而去。
    这几乎是无本的买卖啊,为什么不做?
    “嗯,属下马上就去安排!想必今年内,第一批从天竺而来的奴仆,就能出现在镇北道了。”
    ……
    五合居中,礼部员外郎徐孝德长舒了一口气。
    “文掌柜,这一次还好听了你的劝说,要不然前几天《海上旅行故事集》售卖的那么火爆,我的《礼仪故事》撞上去的话,肯定就要头破血流,到时候根本就不会有人去关心了。”
    如今的纸张成本下降了,印刷成本也下降了,许多的官员和勋贵都想著书立说。
    至于以写书为生的落魄书生,自然就更加热衷于找人帮忙出书了。
    徐孝德的官职虽然不算高,但是他女儿在宫中很受宠爱,外面自然也有不少人想要走他这个“国丈”的路线。
    所以哪怕是明知道徐孝德编写的《礼仪故事》很一般,文启明都愿意帮他出版,甚至还垫钱多印刷了几千本。
    “徐侍郎,您谬赞了!说起来,这《海上旅行故事集》的发行,其实也算是给长安城的书市做了一把贡献,让更多人愿意走进书铺去看一看,买上基本自己感兴趣的书籍。
    如今这一波热潮已经差不多过去了,我们的《礼仪故事》再上市,就不用担心受到它们的影响了,甚至还能因为他们的影响,吸引更多的人进来购买呢。”
    文启明哪里敢在徐孝德面前托大?
    自己只不过是长安城里一个书铺的掌柜。
    虽然在楚王府的推动下,商人在大唐的地位有了非常大的提高。
    但是再怎么提高,商人终究是商人,在大唐这片土地上,是不可能真正的超过官员的。
    “再等几天,我看《海上旅行故事集》已经在各个书铺都能买到了,慢慢的每天的销量也变少了,到时候我们的《礼仪故事》再顺利的推出,就不怕遇到什么对手跟我们抢风头了。”
    自己写的书到底怎么样,徐孝德心中还是有数的。
    不过,到了他这个年纪,脸皮足够厚,只要出书对自己有好书,,他就会厚着脸皮去出。
    哪怕是自己掏腰包,也可以考虑。
    毕竟,这些成本,最终都能通过其他方式收回来的。
    “嗯,我看最多等一个星期,就可以正式上市了。这几天,我先安排一些预热的手段,让大家先好好的感受一把徐侍郎您的大作的风采。”
    长安城中,非常出彩的好书,每年就那么几本。
    只要不碰到《海上旅行故事集》这样的爆款,文启明就有信心让徐孝德的书籍“热销”一把。
    到时候徐孝德跟人介绍自己的时候,就多了一项内容了。
    而宫里头的徐惠,要帮自己父亲谋官位的时候,也可以多一些底气和理由。
    “好,那就麻烦你了,我都听你安排!”
    徐孝德满脸笑容的又跟文启明干了一杯!
    酒桌上面,一时之间,可谓是宾主尽兴。

章节目录


大唐孽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南山堂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南山堂并收藏大唐孽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