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挑选出来的那两三千人马,刘显再让他们在射箭场上射箭。
在经过了这样的高强度越野长跑之后,不给他们多少时间休息,直接让他们射箭。
这次让他们射箭的方式,是不再管他们的准绳准了,刘显只要求,他们要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射出最多的弓箭,且所射出的弓箭,要求他们射在他们正前方的一个范围之内。
还有,所有人都不是用直射,而是用抛射的方式。让他们所射出去的弓箭,要达到最远,且要落在远方的一个固定的范围之内。
刘显这是打算要让自己的弓箭达到最远的范围杀伤。
在这古时代,没有如世后那些的轻重机枪,没有六管加林特那样的大杀器。所以,刘显就想打造这么一支弓箭兵,让这支弓箭兵在将来的战场上,成为战场绞杀机器,成为战场生命收割机。用密集的弓箭齐射,用如雨一般的弓箭覆盖,对前方一个区域范围内的敌人造成毁灭性的杀伤。达到有如后世用轻重机枪对人群所射一样的杀伤效果。
士兵们对于刘显这样的要求有些不解,但是军令如山的军纪已经开始植根在他们的心里,每一个人,都按刘显的要求,轮流上前去射箭。
他们每一个士兵,都携带着三个箭壶的弓箭,每一个箭壶约就是三十支箭左右,三个箭壶左不多就是一百支箭。
理论上来说,如果按刘显的要求,他们只需要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将他们所有的弓箭射出去就行。不会要求他们刻意的去准备。
这个听上去似乎很轻松,但实际上,这三千多人之中,真正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之内,一口气把一百支箭射出去基本是不太可能的。这么多人,最后能够把上百支箭都射出去的,还真的没有几人。
在大汉中,军中的制式弓箭,一般都是一石弓,平时所说的射程,基本上也是按照大汉军方的制式弓箭来计算的。
一石,意思是说要用一石的力量来拉开弓弦。
其实,正常情况之下,也必须要有一石之弓,有效杀伤范围才会有一百五十到二百步的距离。
这大汉时期,一石就约等于后世的五十到六十斤左右。
由此可想而知,士兵每射出一支箭,都不是轻轻松松就能拉开弓弦的,而是要用力拉开。
他们连续不断的放箭,一口气能够射出十支弓箭就真的很不错了。
当射了十支箭后,一般的士兵,他们的手臂都会疲累,再射箭的速度就会慢了下来。等到他们射完一个箭壶的弓箭,那么他们就会觉得自己的手臂似乎都很难抬得起来了,这时更别说射箭了。
就按这样的方法,最后刘显从中挑选出了两千人,这两千人,基本上都可以轻松的射完一个箭壶里的箭,且所射出的箭,也基本都可以落在规定的区域范围之内。
至此,刘显就选好了两千弓箭兵。
选好了人员后,刘显就把两千张弓分发给这两千人。正式将他们进行整编,编成弓箭营。
刘府商队护卫军弓箭营。
按十人为一什,五十人为一小队,百人为一屯,五百人为一部曲(也可称为一个大队,一屯为一个中队),千人为一营。两千人为一军。
如此,刘显现在实际等于有了两营的弓箭兵。
刘显将这两千人集结成一个长方阵,让他们对着前方分成几个区域的地方进行齐射。
两千人先对着一个区域进行齐射,然后再听命令,对另外的区域齐射。
这只是刘显的一个试验,结果,却让刘显以及一起的黄忠父子及另外的将领都感到有些惊喜。
这个时候发现,按照这样的方法,自己方面的弓箭兵所射出去的弓箭,基本上都能够达到所持弓箭的最远有效杀伤,甚至,这样抛射,虽然没有什么的准绳度可言,可是这样的杀伤威力,看上去似乎并不会比直射的杀伤威力弱。
因为在进行这个齐射试验之前,刘显让人弄了一些草人,再为这些草人套上那些本就报废了的衣甲。
这最后的结果,就是在既定的范围之内的那些草人,基本上个个中箭,且不少都是身中数箭,让人欣喜的是那些衣甲,只要被抛射到空中再落下的弓箭正面射中,那些衣甲基本上都被洞穿了。
可以想象,如果当初面对那些黑山黄巾军的时候,刘显就拥有这一支两千人的弓箭兵。当初那罗市率一千人马杀近到柳林村里,刘显就完全可以利用这两千弓箭兵,在那一千黄巾人马还没有杀近自己的军阵之前就能将他们全都射杀,将他们钉死在地上。
这就是弓箭齐射的威力。
当然了,这里面亦有差强人意的地方。那就是这样抛射出去的弓箭太过凌乱,射出去的时候,显得有些杂乱无章,一个区域范围之内,有一些地方可能会落下上百支箭,但是有一些区域范围之内的地方,只有稀稀拉拉的数箭,甚至会空出一片地方没有箭落在这一小片范围。
不过,这些都不是问题,这些弓箭兵还欠缺训练,还没有这样的作战方式的经验。
还有,刘显认为,这样的弓箭齐射的方式,也一定要掌握一个节奏,得要让全体弓箭兵,按照一定的节奏,要同时射出弓箭,跟着再听命令,一箭接着一箭的射出。
并且,在他们完成了对一个区域范围进行了齐射之后,可以在这过程当中,调节所要弓箭覆盖的方向范围。或左或右,或火力延伸。
这些,都是弓箭兵以后的训练方向。
另外,刘显现在增至到了五百骑的骑兵,也会和弓箭兵一起训练。他们不仅要练习骑术,练习马背上的拼杀技巧,还得要把箭术练好。因为在刘显的计划当中,自己的骑兵一定得要精通骑射。有一支精通骑射的骑兵,这样就可以对敌人进行放风筝战术。现在是五百骑,但将来战马多了,那就可以是一千骑、数千骑上万骑。如果刘显能拥有上万骑精通骑射的骑兵,那么就算是面对数倍于自己北方异族的骑兵大军都敢跟他们一战了。
之所以让数百骑兵和弓箭兵一起训练,那是因为那些一般的弓箭兵,他们也必须得要学会骑马。如果将来有了更多的战马,那么他们就是一支机动灵活的远程杀伤机器。到时候整个黄河以北的冀州平原各地,他们想打哪里就打哪里。
弓箭兵是最有效的,在这古时代中也是最好最强的杀兵种。所以刘显特别的重视,视其为自己成军的重中之重。
可除了弓箭兵之外,还有余下的军马,他们也同样的重要。
毕竟,一场战争,不可能全都是弓箭兵出战。这样的话,那就显得太过单一,且还是极为危险的。
如果敌人有心算无心的情况之下,出动了骑兵对自己的这支弓箭兵进行奇袭,那么就有可能导致全军覆没。
刘显肯定是不能承受以及接受这样的结果。
所以,刘显就围绕在弓箭兵来打造别的兵种。设想当中,以后每一场要打的战争中,都是要想尽办法让弓箭兵如何才能对敌人进行打击。而在弓箭兵的行军,寻机灭敌的过程当中,他们一定要受到严密的保护。别的兵种,必须要保护好弓箭兵的安全,让弓箭兵在战场上发挥出他们应有的作用,一锤定音,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作用。
另外,一场战争,也不可能全由弓箭兵来解决战斗,最关键的短兵相接肯定会有的。
这个时候,刘显觉得,也必须要有一支强力的近战部队。
而往往,在近战的时候,出现的意外会太多,这个时候,就对自己的主战近战部队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了。
这个时候,如何使用刀盾兵、枪兵等等的兵种,就显得极为重要。
可以想象,在和敌军的大量骑兵发生接战的时候,自己方又没能利用弓箭兵对他们的骑兵进行压制性的攻击时,自己又将要如何面对?要如何去打胜这样的一场战争?
面对骑兵冲锋冲杀,自己又全都是步兵的情况之下,这将要如何?
刘显认为,肯定就是要先克制他们的冲锋,让他们的骑兵失去冲击的威力。
面对这样的情况,要克制骑兵冲杀其实还是有不少办法的。当然,这些办法,也都得要看在什么的时候,什么的环境等等的情况而使用。
如果自己方知道敌骑军要来,提前做好准备的就不说了。
就假想跟敌骑遭遇,自己的步军在野外遭遇了敌人的大量骑兵,兵力还不在自己之下的情况之下。这样的情况是最为恶劣的。
这时自己又将要如何呢?
能够及时做得到的,阻挡骑兵冲杀的,一个,就是自己军备用有那种长长的长枪,用长枪林阵阻挡敌骑冲锋冲杀。严格来说,那种起码有一两丈长的长枪,其实就算是克制骑兵冲锋冲杀的最好的利器。但前提是这种长枪要准备有,且数量不能少。
此外,拉起绊马索等等,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但是刘显认为,最好的一种方法办法,就是用那种铁蒺藜。
没错,这种小东西,在这大汉时期也早就有了。只不过,这种东西恐怕还没有大批量的运用。
这种铁蒺藜,只是一种小物件,它只是一种随便扔在地上,都会有一根尖刺向上的很巧妙的铁制四角钉。
这种东西,在战国时期就有使用记载。
刘显认为,这种铁蒺藜就是一种最好的可以克制敌军骑兵冲锋的物件。哪怕是跟骑兵的遭遇战中,也能够来得及布下铁蒺藜大阵的轻巧东西。
但别小看了这种小东西,一枚小小的蒺藜,要打制起来并不是太过容易,这不是说打制工艺的问题,而是指用料的问题。
一枚铁蒺藜等于是四颗向外的钉子,每颗钉子长约三、四寸。这整体都用铁来打制。这打制一枚铁蒺藜的用铁,就等于可以打制出数支弓箭的箭头,甚至可以打制出一柄小匕首来。
如果要用铁蒺藜来布置一个大阵来阻挡敌骑的冲锋攻击,这里面得要用上多少?
成千上万都不算多。
这个,刘显估计得要等自己寻找到一个铁矿之后才有可能大量打制出这些小物件来。现在,暂时就不用多想了。
不过,刘显认为自己还有时间,或许,可以去寻找一些比较容易开采的铁矿场了。
可惜,这杨氏县所有的宁晋平原,这地下有采之不尽的盐矿,甚至还有石油,可惜就是没有铁矿。想要寻找铁矿就必须要进太行大山。但现在,数十上百万的黑山黄巾军就在太行大山当中,刘显想要开采铁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刘显这时不禁想到了曲阳,在曲阳,不仅有铁矿还有煤矿。可惜同样的,那里离黑山更近,这些矿产也不是在城里面的,想要开采不太容易。
刘显想来想去,觉得要看看那些地区有比较容易开采的铁矿,想办法控制那里,然后再开采铁矿才行。
这事,刘显觉得要尽快提上日程。
不管如何,现在下面的数千人马,都得要夜以继日的不停的训练,要在短时间之内训练成人人强悍的精兵。
毕竟,这冀州之地是多事之地,绝对不可能让刘显安心发展直至到时候起兵讨伐董卓的时候的。
黑山黄巾军在自己这里吃了一次大亏,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再杀过来。
另外,如果说黑山黄巾军是明面上的敌人,那么暗里,不知道会有多少敌人想要对付自己呢。
刘显最担心的就是朝廷方面,担心自己等不到可以起兵的时候,朝廷就逼得自己不得不提前起兵。
刘显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刘显本身的性格也是一个原因,因为他不会将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的手中。万一朝廷用召马贵人入京的招数,把刘显也召进京城去呢?如果刘显去不去?如果不去,那就是抗旨,去的话,那就等于是把自己的命运交到了别人的手上。
在经过了这样的高强度越野长跑之后,不给他们多少时间休息,直接让他们射箭。
这次让他们射箭的方式,是不再管他们的准绳准了,刘显只要求,他们要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射出最多的弓箭,且所射出的弓箭,要求他们射在他们正前方的一个范围之内。
还有,所有人都不是用直射,而是用抛射的方式。让他们所射出去的弓箭,要达到最远,且要落在远方的一个固定的范围之内。
刘显这是打算要让自己的弓箭达到最远的范围杀伤。
在这古时代,没有如世后那些的轻重机枪,没有六管加林特那样的大杀器。所以,刘显就想打造这么一支弓箭兵,让这支弓箭兵在将来的战场上,成为战场绞杀机器,成为战场生命收割机。用密集的弓箭齐射,用如雨一般的弓箭覆盖,对前方一个区域范围内的敌人造成毁灭性的杀伤。达到有如后世用轻重机枪对人群所射一样的杀伤效果。
士兵们对于刘显这样的要求有些不解,但是军令如山的军纪已经开始植根在他们的心里,每一个人,都按刘显的要求,轮流上前去射箭。
他们每一个士兵,都携带着三个箭壶的弓箭,每一个箭壶约就是三十支箭左右,三个箭壶左不多就是一百支箭。
理论上来说,如果按刘显的要求,他们只需要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将他们所有的弓箭射出去就行。不会要求他们刻意的去准备。
这个听上去似乎很轻松,但实际上,这三千多人之中,真正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之内,一口气把一百支箭射出去基本是不太可能的。这么多人,最后能够把上百支箭都射出去的,还真的没有几人。
在大汉中,军中的制式弓箭,一般都是一石弓,平时所说的射程,基本上也是按照大汉军方的制式弓箭来计算的。
一石,意思是说要用一石的力量来拉开弓弦。
其实,正常情况之下,也必须要有一石之弓,有效杀伤范围才会有一百五十到二百步的距离。
这大汉时期,一石就约等于后世的五十到六十斤左右。
由此可想而知,士兵每射出一支箭,都不是轻轻松松就能拉开弓弦的,而是要用力拉开。
他们连续不断的放箭,一口气能够射出十支弓箭就真的很不错了。
当射了十支箭后,一般的士兵,他们的手臂都会疲累,再射箭的速度就会慢了下来。等到他们射完一个箭壶的弓箭,那么他们就会觉得自己的手臂似乎都很难抬得起来了,这时更别说射箭了。
就按这样的方法,最后刘显从中挑选出了两千人,这两千人,基本上都可以轻松的射完一个箭壶里的箭,且所射出的箭,也基本都可以落在规定的区域范围之内。
至此,刘显就选好了两千弓箭兵。
选好了人员后,刘显就把两千张弓分发给这两千人。正式将他们进行整编,编成弓箭营。
刘府商队护卫军弓箭营。
按十人为一什,五十人为一小队,百人为一屯,五百人为一部曲(也可称为一个大队,一屯为一个中队),千人为一营。两千人为一军。
如此,刘显现在实际等于有了两营的弓箭兵。
刘显将这两千人集结成一个长方阵,让他们对着前方分成几个区域的地方进行齐射。
两千人先对着一个区域进行齐射,然后再听命令,对另外的区域齐射。
这只是刘显的一个试验,结果,却让刘显以及一起的黄忠父子及另外的将领都感到有些惊喜。
这个时候发现,按照这样的方法,自己方面的弓箭兵所射出去的弓箭,基本上都能够达到所持弓箭的最远有效杀伤,甚至,这样抛射,虽然没有什么的准绳度可言,可是这样的杀伤威力,看上去似乎并不会比直射的杀伤威力弱。
因为在进行这个齐射试验之前,刘显让人弄了一些草人,再为这些草人套上那些本就报废了的衣甲。
这最后的结果,就是在既定的范围之内的那些草人,基本上个个中箭,且不少都是身中数箭,让人欣喜的是那些衣甲,只要被抛射到空中再落下的弓箭正面射中,那些衣甲基本上都被洞穿了。
可以想象,如果当初面对那些黑山黄巾军的时候,刘显就拥有这一支两千人的弓箭兵。当初那罗市率一千人马杀近到柳林村里,刘显就完全可以利用这两千弓箭兵,在那一千黄巾人马还没有杀近自己的军阵之前就能将他们全都射杀,将他们钉死在地上。
这就是弓箭齐射的威力。
当然了,这里面亦有差强人意的地方。那就是这样抛射出去的弓箭太过凌乱,射出去的时候,显得有些杂乱无章,一个区域范围之内,有一些地方可能会落下上百支箭,但是有一些区域范围之内的地方,只有稀稀拉拉的数箭,甚至会空出一片地方没有箭落在这一小片范围。
不过,这些都不是问题,这些弓箭兵还欠缺训练,还没有这样的作战方式的经验。
还有,刘显认为,这样的弓箭齐射的方式,也一定要掌握一个节奏,得要让全体弓箭兵,按照一定的节奏,要同时射出弓箭,跟着再听命令,一箭接着一箭的射出。
并且,在他们完成了对一个区域范围进行了齐射之后,可以在这过程当中,调节所要弓箭覆盖的方向范围。或左或右,或火力延伸。
这些,都是弓箭兵以后的训练方向。
另外,刘显现在增至到了五百骑的骑兵,也会和弓箭兵一起训练。他们不仅要练习骑术,练习马背上的拼杀技巧,还得要把箭术练好。因为在刘显的计划当中,自己的骑兵一定得要精通骑射。有一支精通骑射的骑兵,这样就可以对敌人进行放风筝战术。现在是五百骑,但将来战马多了,那就可以是一千骑、数千骑上万骑。如果刘显能拥有上万骑精通骑射的骑兵,那么就算是面对数倍于自己北方异族的骑兵大军都敢跟他们一战了。
之所以让数百骑兵和弓箭兵一起训练,那是因为那些一般的弓箭兵,他们也必须得要学会骑马。如果将来有了更多的战马,那么他们就是一支机动灵活的远程杀伤机器。到时候整个黄河以北的冀州平原各地,他们想打哪里就打哪里。
弓箭兵是最有效的,在这古时代中也是最好最强的杀兵种。所以刘显特别的重视,视其为自己成军的重中之重。
可除了弓箭兵之外,还有余下的军马,他们也同样的重要。
毕竟,一场战争,不可能全都是弓箭兵出战。这样的话,那就显得太过单一,且还是极为危险的。
如果敌人有心算无心的情况之下,出动了骑兵对自己的这支弓箭兵进行奇袭,那么就有可能导致全军覆没。
刘显肯定是不能承受以及接受这样的结果。
所以,刘显就围绕在弓箭兵来打造别的兵种。设想当中,以后每一场要打的战争中,都是要想尽办法让弓箭兵如何才能对敌人进行打击。而在弓箭兵的行军,寻机灭敌的过程当中,他们一定要受到严密的保护。别的兵种,必须要保护好弓箭兵的安全,让弓箭兵在战场上发挥出他们应有的作用,一锤定音,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作用。
另外,一场战争,也不可能全由弓箭兵来解决战斗,最关键的短兵相接肯定会有的。
这个时候,刘显觉得,也必须要有一支强力的近战部队。
而往往,在近战的时候,出现的意外会太多,这个时候,就对自己的主战近战部队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了。
这个时候,如何使用刀盾兵、枪兵等等的兵种,就显得极为重要。
可以想象,在和敌军的大量骑兵发生接战的时候,自己方又没能利用弓箭兵对他们的骑兵进行压制性的攻击时,自己又将要如何面对?要如何去打胜这样的一场战争?
面对骑兵冲锋冲杀,自己又全都是步兵的情况之下,这将要如何?
刘显认为,肯定就是要先克制他们的冲锋,让他们的骑兵失去冲击的威力。
面对这样的情况,要克制骑兵冲杀其实还是有不少办法的。当然,这些办法,也都得要看在什么的时候,什么的环境等等的情况而使用。
如果自己方知道敌骑军要来,提前做好准备的就不说了。
就假想跟敌骑遭遇,自己的步军在野外遭遇了敌人的大量骑兵,兵力还不在自己之下的情况之下。这样的情况是最为恶劣的。
这时自己又将要如何呢?
能够及时做得到的,阻挡骑兵冲杀的,一个,就是自己军备用有那种长长的长枪,用长枪林阵阻挡敌骑冲锋冲杀。严格来说,那种起码有一两丈长的长枪,其实就算是克制骑兵冲锋冲杀的最好的利器。但前提是这种长枪要准备有,且数量不能少。
此外,拉起绊马索等等,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但是刘显认为,最好的一种方法办法,就是用那种铁蒺藜。
没错,这种小东西,在这大汉时期也早就有了。只不过,这种东西恐怕还没有大批量的运用。
这种铁蒺藜,只是一种小物件,它只是一种随便扔在地上,都会有一根尖刺向上的很巧妙的铁制四角钉。
这种东西,在战国时期就有使用记载。
刘显认为,这种铁蒺藜就是一种最好的可以克制敌军骑兵冲锋的物件。哪怕是跟骑兵的遭遇战中,也能够来得及布下铁蒺藜大阵的轻巧东西。
但别小看了这种小东西,一枚小小的蒺藜,要打制起来并不是太过容易,这不是说打制工艺的问题,而是指用料的问题。
一枚铁蒺藜等于是四颗向外的钉子,每颗钉子长约三、四寸。这整体都用铁来打制。这打制一枚铁蒺藜的用铁,就等于可以打制出数支弓箭的箭头,甚至可以打制出一柄小匕首来。
如果要用铁蒺藜来布置一个大阵来阻挡敌骑的冲锋攻击,这里面得要用上多少?
成千上万都不算多。
这个,刘显估计得要等自己寻找到一个铁矿之后才有可能大量打制出这些小物件来。现在,暂时就不用多想了。
不过,刘显认为自己还有时间,或许,可以去寻找一些比较容易开采的铁矿场了。
可惜,这杨氏县所有的宁晋平原,这地下有采之不尽的盐矿,甚至还有石油,可惜就是没有铁矿。想要寻找铁矿就必须要进太行大山。但现在,数十上百万的黑山黄巾军就在太行大山当中,刘显想要开采铁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刘显这时不禁想到了曲阳,在曲阳,不仅有铁矿还有煤矿。可惜同样的,那里离黑山更近,这些矿产也不是在城里面的,想要开采不太容易。
刘显想来想去,觉得要看看那些地区有比较容易开采的铁矿,想办法控制那里,然后再开采铁矿才行。
这事,刘显觉得要尽快提上日程。
不管如何,现在下面的数千人马,都得要夜以继日的不停的训练,要在短时间之内训练成人人强悍的精兵。
毕竟,这冀州之地是多事之地,绝对不可能让刘显安心发展直至到时候起兵讨伐董卓的时候的。
黑山黄巾军在自己这里吃了一次大亏,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再杀过来。
另外,如果说黑山黄巾军是明面上的敌人,那么暗里,不知道会有多少敌人想要对付自己呢。
刘显最担心的就是朝廷方面,担心自己等不到可以起兵的时候,朝廷就逼得自己不得不提前起兵。
刘显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刘显本身的性格也是一个原因,因为他不会将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的手中。万一朝廷用召马贵人入京的招数,把刘显也召进京城去呢?如果刘显去不去?如果不去,那就是抗旨,去的话,那就等于是把自己的命运交到了别人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