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日,大名府到处调兵遣将,准备攻打宋江的事宜,李庆于元城处理了几天公务,却觉得心中甚是烦躁。
现在李庆只占了山东、河北以及大半个河东,需要他处理的公务便已是繁琐之极,每天忙得恨不得将一个人劈成两半来使用。
这还是李庆已极力放权后的结果,真不知若是成为了帝王之后,那日子该是有多么的乏味与枯燥。
直到这一刻,李庆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历史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昏君了,皇帝这差事,想要做得好很难,想要往坏的方向去做却很容易,自制力只要稍差点,就极易彻底的放飞自我了。
李庆此时的心境,便有这方面的倾向,再加上这天琼英、扈三娘等女都去城外的观音庙上香求子去了,李庆索性抛下公务,微服出了宫殿。
元城作为武周朝的四京之一,当然也是有行宫的,现在李庆便是暂时居住在那里。
出了宫殿后,李庆漫步在街巷上,融入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感受着那熟悉的烟火气,整个人瞬间轻松了许多。
随后,李庆逛了几处市坊,最后来到了一处卖字画的地方闲步庭漫步。
这时,店内一个搂着个青楼女子闲逛的公子哥,在瞥了一眼李庆后,顿时怔住了。
此人名叫王宣,祖上家世显赫,只是早没落了下来,现在族中只有几家绸布店,这王宣曾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有幸见过李庆一面,虽然李庆现在是经过乔装的,但这王宣认人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因此还是认出了他来。
王宣也是乖觉的人,觉得这可是一个结交李庆的天赐良机!李庆现在可是雄踞四十余个州府的人物,若是能与他搭上关系,别说是做些生意了,振兴祖上荣光也定不在话下!于是他立即故作随意的走了过去,与李庆交谈了起来,但李庆的眼睛何等毒辣,王宣的拙劣“演技”很快就被他看穿了。
不过他现在闲着也是闲着,便姑且与他有一句没一句的交谈着,全当是打发时间了。
闲扯了一会后,王宣见李庆瞥了一眼他身边那花枝招展的粉头,便笑道:“李兄可要与小弟去勾栏内小坐?”
李庆摇了摇头,推脱道:“算了,我对这种小姑娘没什么想头。”
这话他也就是随意一说而已,但王宣却当了真,心里琢磨道:“难怪坊间都有传闻,这齐国公如三国的曹操一般,都专好别人的妻子,看来确实不假,若想与他结交,便需在这方面下点心思!”
王宣眼睛骨碌碌的转了几下,心中已有定计,又笑道:“小弟家便在这里附近,李兄可否赏脸前去小酌几杯?”
反正这字画店也逛得差不多了,李庆便答应了下来,与这王宣离开了这里。
在外边只走了不足百步,便到了一处三进出的宅子,倒是颇有些气派。
王宣导引李庆到了一处后堂,掀开帘拢,只见里面灯烛荧煌,正面供养着一副影身图,图上之人穿着大红团袖,蟒衣玉带,虎皮交椅坐着观看兵书。
有若关王之像,只是髯须短些。
迎门的朱红匾上,写着“节义堂”三字,两壁隶书一联:“传家节操同松竹,报国勋功并斗山。”
李庆见此,顿时大为诧异,问道:“这里供的可是成德节度使、常山王王景崇?”
王宣叹声道:“不错,这正是我的祖爷,家门不兴,现已沦落到这里,勉力为生。”
成德节度使是唐末藩镇割据的“河北三镇”之一,王景崇便是成德节度使中较为出名的一个,麾下士兵号称“节义营”。
李庆却是没想到街上随便碰着的这么一个人,家里也有这等渊源的,不由的啧啧称奇,但也仅此而已。
毕竟这王景崇都死几百年了,现在半点影响力都没有,李庆此时的感受,就像是偶然发现了一件文物罢了。
李庆一遍观赏着这里的摆饰,一边问王宣道:“你这家里,现在还有几口人?”
王宣等的就是他这话,当即答道:“小弟父母早亡,也无叔伯帮衬,本有兄弟三人,二哥常年在外不归,大哥去年也感风寒去了,只留下正当芳龄的寡嫂,带着个三岁的侄女在家……”说到最后时,王宣不停的把眼睛瞥着李庆,但李庆的脸色却毫无变化,令人揣摩不了他的心思。
正观看之间,只听得门帘上铃儿响,有人从里拿出一盏茶来与李庆吃,王宣说此人是他寡嫂的身边人,唤做“文嫂”。
文嫂进去后,王宣向李庆笑道:“待小弟去请我家嫂子出来拜见。”
说着不待李庆答话,便迳入帘去了。
李庆看着王宣离去的背影,不由的哑然失笑,只觉得甚是有趣……王宣进到里屋后,与他嫂子林氏低声说了几句话,林氏愤怒的啐了王宣一口,严词拒绝了,打死也不从。
但王宣却道:“嫂子正值青春,难道真要守寡一辈子?
外边这位大官人正是当年汉子,魁梧身材,一表人物。
他也曾吃药养龟,惯调风情;双陆象棋,无所不通;蹴踘打毬,无所不晓;诸子百家,拆白道字,眼见就会。
端的击玉敲金,百怜百俐。
嫂子若是能与他成双成对,岂不胜现在百倍光景?”
王宣在林氏面前,却没先吐露李庆的身份,免得她到时露了陷,倒显得他是刻意结交、卖嫂求荣的,反而不美。
林氏被听了王宣这篇话后,心中已是有些迷留摸乱,情窦已开,她已做了一年多的寡妇,那滋味可真是不好受,每天夜里,林氏都彻夜难眠,为了打发时间,甚至故意将一串串的铜币解开抛在地上,然后一枚一枚的重新捡起,不然真不知如何渡过漫漫长夜……于是在王宣的极力挑唆下,林氏悄悄从房门帘里望外边观看李庆,只见外边那男子身材凛凛,一表人物,头戴白缎忠靖冠,貂鼠暖耳,身穿紫羊绒鹤氅,脚下粉底皂靴,风流倜傥,气度不俗,林氏见此,心中已有了几分意思了。
现在李庆只占了山东、河北以及大半个河东,需要他处理的公务便已是繁琐之极,每天忙得恨不得将一个人劈成两半来使用。
这还是李庆已极力放权后的结果,真不知若是成为了帝王之后,那日子该是有多么的乏味与枯燥。
直到这一刻,李庆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历史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昏君了,皇帝这差事,想要做得好很难,想要往坏的方向去做却很容易,自制力只要稍差点,就极易彻底的放飞自我了。
李庆此时的心境,便有这方面的倾向,再加上这天琼英、扈三娘等女都去城外的观音庙上香求子去了,李庆索性抛下公务,微服出了宫殿。
元城作为武周朝的四京之一,当然也是有行宫的,现在李庆便是暂时居住在那里。
出了宫殿后,李庆漫步在街巷上,融入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感受着那熟悉的烟火气,整个人瞬间轻松了许多。
随后,李庆逛了几处市坊,最后来到了一处卖字画的地方闲步庭漫步。
这时,店内一个搂着个青楼女子闲逛的公子哥,在瞥了一眼李庆后,顿时怔住了。
此人名叫王宣,祖上家世显赫,只是早没落了下来,现在族中只有几家绸布店,这王宣曾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有幸见过李庆一面,虽然李庆现在是经过乔装的,但这王宣认人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因此还是认出了他来。
王宣也是乖觉的人,觉得这可是一个结交李庆的天赐良机!李庆现在可是雄踞四十余个州府的人物,若是能与他搭上关系,别说是做些生意了,振兴祖上荣光也定不在话下!于是他立即故作随意的走了过去,与李庆交谈了起来,但李庆的眼睛何等毒辣,王宣的拙劣“演技”很快就被他看穿了。
不过他现在闲着也是闲着,便姑且与他有一句没一句的交谈着,全当是打发时间了。
闲扯了一会后,王宣见李庆瞥了一眼他身边那花枝招展的粉头,便笑道:“李兄可要与小弟去勾栏内小坐?”
李庆摇了摇头,推脱道:“算了,我对这种小姑娘没什么想头。”
这话他也就是随意一说而已,但王宣却当了真,心里琢磨道:“难怪坊间都有传闻,这齐国公如三国的曹操一般,都专好别人的妻子,看来确实不假,若想与他结交,便需在这方面下点心思!”
王宣眼睛骨碌碌的转了几下,心中已有定计,又笑道:“小弟家便在这里附近,李兄可否赏脸前去小酌几杯?”
反正这字画店也逛得差不多了,李庆便答应了下来,与这王宣离开了这里。
在外边只走了不足百步,便到了一处三进出的宅子,倒是颇有些气派。
王宣导引李庆到了一处后堂,掀开帘拢,只见里面灯烛荧煌,正面供养着一副影身图,图上之人穿着大红团袖,蟒衣玉带,虎皮交椅坐着观看兵书。
有若关王之像,只是髯须短些。
迎门的朱红匾上,写着“节义堂”三字,两壁隶书一联:“传家节操同松竹,报国勋功并斗山。”
李庆见此,顿时大为诧异,问道:“这里供的可是成德节度使、常山王王景崇?”
王宣叹声道:“不错,这正是我的祖爷,家门不兴,现已沦落到这里,勉力为生。”
成德节度使是唐末藩镇割据的“河北三镇”之一,王景崇便是成德节度使中较为出名的一个,麾下士兵号称“节义营”。
李庆却是没想到街上随便碰着的这么一个人,家里也有这等渊源的,不由的啧啧称奇,但也仅此而已。
毕竟这王景崇都死几百年了,现在半点影响力都没有,李庆此时的感受,就像是偶然发现了一件文物罢了。
李庆一遍观赏着这里的摆饰,一边问王宣道:“你这家里,现在还有几口人?”
王宣等的就是他这话,当即答道:“小弟父母早亡,也无叔伯帮衬,本有兄弟三人,二哥常年在外不归,大哥去年也感风寒去了,只留下正当芳龄的寡嫂,带着个三岁的侄女在家……”说到最后时,王宣不停的把眼睛瞥着李庆,但李庆的脸色却毫无变化,令人揣摩不了他的心思。
正观看之间,只听得门帘上铃儿响,有人从里拿出一盏茶来与李庆吃,王宣说此人是他寡嫂的身边人,唤做“文嫂”。
文嫂进去后,王宣向李庆笑道:“待小弟去请我家嫂子出来拜见。”
说着不待李庆答话,便迳入帘去了。
李庆看着王宣离去的背影,不由的哑然失笑,只觉得甚是有趣……王宣进到里屋后,与他嫂子林氏低声说了几句话,林氏愤怒的啐了王宣一口,严词拒绝了,打死也不从。
但王宣却道:“嫂子正值青春,难道真要守寡一辈子?
外边这位大官人正是当年汉子,魁梧身材,一表人物。
他也曾吃药养龟,惯调风情;双陆象棋,无所不通;蹴踘打毬,无所不晓;诸子百家,拆白道字,眼见就会。
端的击玉敲金,百怜百俐。
嫂子若是能与他成双成对,岂不胜现在百倍光景?”
王宣在林氏面前,却没先吐露李庆的身份,免得她到时露了陷,倒显得他是刻意结交、卖嫂求荣的,反而不美。
林氏被听了王宣这篇话后,心中已是有些迷留摸乱,情窦已开,她已做了一年多的寡妇,那滋味可真是不好受,每天夜里,林氏都彻夜难眠,为了打发时间,甚至故意将一串串的铜币解开抛在地上,然后一枚一枚的重新捡起,不然真不知如何渡过漫漫长夜……于是在王宣的极力挑唆下,林氏悄悄从房门帘里望外边观看李庆,只见外边那男子身材凛凛,一表人物,头戴白缎忠靖冠,貂鼠暖耳,身穿紫羊绒鹤氅,脚下粉底皂靴,风流倜傥,气度不俗,林氏见此,心中已有了几分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