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想到《杨报》随着他的到来进入京师之事,便提前打了一个伏笔,算是先报了备。当然,按着杨晨东所说的,私办报刊的事情可大可小,主要在于怎么说,一旦说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书刊,那便会给人一种先入为主的想法。而只要王振认可了这个东西,想必推行的问题就不大了。不过是付出两成的好处,长久来看,怎么都是值得的。

    刚听到杨晨东吩咐事情的时候,杨海都被六少爷的手笔给吓到了。这直接就送出了两成好处,非有大魄力之人不足以做成。他甚至从这件事情中看到了六少爷的魄力,恨只恨自己年纪大了,不能跟着太久,不然的话,定要在其中跟着沾光在辉煌一次不可。不过还好,他的儿子杨能也有些能力,且年纪不大,以后可以跟着六少爷,想必以后应该衣食无忧了。

    《杨报》的事情说了出来,还说给王振两成好处,顿时,就见他小眼一眯,嘴角微不可闻的轻咧了一下。“好,这件事情我会关注的。”

    杨海知道,即然王振说会关注了,那一定不会有问题,当下就又在次的表示了一番的谢意,随后就识相的退了出去。

    等着房间中没有了旁人,王振的脸色重新恢复到了严肃之态。“来人!”

    声落,房间于黑暗之处闪出一人。身穿飞鱼服,手拿绣春刀,半跪在地道:“但听公公吩咐。”

    “纪广,你马上去查一下《杨报》,看那到底是什么东西,还有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支持。调查清楚回报本公。”王振眼睛眯成了一条线。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是不会因为收了杨晨东一些东西就听之任之的,他更相信自己调查下的结论。

    纪广是他的私党,原是隆庆右卫指挥佥事,后提升为都督佥事,因为用的顺手,又就调到了锦衣卫任佥事之职,从三品官位。

    值得一说的是,就在当年正月,宦官世袭官职正式开始实施。英宗授王振侄王林锦衣卫指挥佥事,授太监钱僧保之侄钱亮、高让之侄高玉、曹吉祥弟曹整、蔡忠之侄蔡革副千户,且令世袭。

    这一制度的出现,将宦官的地位提升到了与众重臣近乎相等的的地位。而王振无疑就是他们这些人的老大,他的命令下面的人自然是无条件执行,尽心尽力而办了。

    把事情交给纪广去调查,王振不会担心受到欺骗。这也是因为他第一次与杨晨东打交道,带上了一个小心。

    “属下明白。”纪广答应了一声便无生息的退了出去。留下了王振一人独自在厅中笑道:“六少爷,杨贵通,杨晨东,倒是有些意思,呵呵,如果你遵纪守法的话,本公收了你东西,倒也不会吝啬送你一场造化。”

    随着杨海出现在了京师,《杨报》很快也跟着出现在了这里,且为了方便京师人士的阅读,还是从第一期开始刊印。《射雕英雄传》和《小李飞刀》的出现,很自然的受到了精神食粮极为匮乏的京师人士的追捧。

    这就是地域的原因所至。《杨报》在建宁都有如此的名气了,但因为距离京师太过遥远,依然是无人所知,远不像是现在网络发达,屁大点的事只有炒作得法,都可以人尽皆知。

    《杨报》突一出现,其精彩的内容的确是吸引了不少人的欢喜,但同时也受到了一部分的不看好。他们对于此报到底是属什么性质,是何作用而在私下里展开了讨论。只是皇上一直没有表态,让大家一时拿不定主意,不知如何去做罢了。

    已经由黑码头回到了建宁府的杨晨东,一直在注意着京师那里的动静。

    《杨报》不过就是试水之物。此时还没有什么知识产权,更没有什么舆论导向之说。他也不知道此物是不是能在京师站稳脚跟?但他清楚,如果大明连这点东西都接受不了的话,那他以后行事只能更加的小心与谨慎了。甚至以后是不是要有京师一行都有待商榷。

    在杨晨东的关注之下,历史的车轮继续如常的转动着。正统十一年七月十四,三杨中的最后一杨“南杨”杨溥卒。

    杨溥一死,代表着三杨时代的彻底的结束,他们原本所在的一些势力也开始受到了打击,一些想要取尔代之的势力也开始了蠢蠢欲动。

    在杨浦死后一个多月,事件开始爆发,让人想不到的是,已经在京师中看似站稳脚跟的《杨报》竟然是首当其冲。这一日大殿之上,展开了一场突然间针对杨荣后人的声讨事件。

    杨荣在位的时候被人称为“东杨”,更任职于工部尚书,辅臣、大学士等职,自然是权势滔天,因此倒是提拔了一些人,但位置就那么多,自然也就是得罪了一批人。

    为此很多人心中耿耿于怀,只是一直苦于没有机会。如今杨溥身死,三杨没落,自然少不得一些落井下石之人。甚至还有些人错误的认为,他们这样做也应该符合王振的意愿。因为在正统三年的时候,朝内争权斗争激烈,宦官首领王振,就利用孩童英宗无知和陪伴之便,引诱他玩耍,并呈给玩物甜言密语取得宠信。持宠与内阁三杨分庭抗礼。

    弄得首辅杨士奇不上朝了,太皇太后知道后,将王振打得皮开肉绽,并令他去杨府赔罪。王振怀恨在心,施小人狠毒之技,在三杨儿子亲友身上做文章,向上状告二杨之子及亲友为非作歹受贿谋私,闹得沸沸扬扬,坏了二杨声名,在王振拼命查究下,二杨竟因气愤忧郁而死.剩余杨溥为首辅, 独撑朝政。

    如今便是连杨溥都不在了,好好踩一下三杨后人岂不是正是时机。《杨报》就正好成了向枪口上撞来的那个倒霉蛋。

    奈亨正是当年曾受过三杨挤压之人,或许是他小人的本性被早早窥破,自我感觉良好的他一直受着压迫。直到后来谄媚于王振,这才步步高升,先后任光禄寺卿、户部侍郎等职,一度成为了正三品的朝廷大员。

    心知于王振曾与三杨的过节,奈亨急于表现,竟然没有在事先争得王振的同意下就突然在朝会上向《杨报》开炮,还说什么私人建刊,是为患事,行引众之口之事,如此往往,终会成祸一说。

    待百官包括英宗都一头的莫明其妙之时,奈亨更是说道,《杨报》之所以会出现,甚至会在京城街头巷尾之中,被众人所议论,还受一部分的追捧,正是因为其有黑后台,而这黑后台正是吏部尚书王直、右侍郎赵新等人。他们根本就是因为曾受过杨荣的恩惠,这才以报恩的方容暗中支持《杨报》。

    奈亨突然间来了这么一手,英宗懵了、百官懵了,便是连王振都懵了。

    奈亨是靠着王振才上的位,这件事情所有人都知晓。正因为此,大家才以为这是王振的意思,当下很多人闭口不语,生怕受其连累。

    王直和赵新原本也是不想说话的,但事情涉及到了他们的身上,此时是不说不行了。

    “奈亨,你是在血口喷人,不过就是因为尔做事不公,本官忍不住说了你两句,你就在这里打击报复,其行为实在是粗俗不堪。再说,我何曾与那杨家六少爷有过什么联系?我都不认识人家,你这就是无稽之谈。”赵新由朝队中走出,一脸愤慨的样子说着。

    很多人都知道,奈亨与吏部郎中赵新有隙,心怀怨而构陷之,什么《杨报》不过就是受了池鱼之秧罢了。

    像是有一个人就看的十分清楚,他便是吏部尚书王直。

    王直于正统八年接替郭琎任吏部尚书,主管天下官吏。自古吏部就有见官大一级的说法。而能在这个位置上的人,无一不是兢兢业业,小心谨慎之辈。

    这一次,突然被奈亨当堂所谏,无非是因为他与吏部郎中赵新关系不错,即然对此人下手了,若是不把自己一并整倒的话,怕是用不了多久就会受到反击之累,索性才连累了自己而已。

    想通事情的关键后,不愧是任职于尚书之人,他并没有像赵新那般与奈亨发生什么口舌之辩,而是站出朝班手拿笏板郑重的说道:“《杨报》之事,臣的确是事先未知。只是近期也曾看过几刊,所述之说不过就是讲了两个较为精彩的故事罢了。要说还有便是讲着我朝的威武与荣耀,并无危害朝国之事。臣还一度以为,创办此报之人文采非常。后又得知乃是杨大学士之幼子所为,更是感叹于杨公后继有人,所以臣斗胆谏言,朝廷应该多多提拔这般的才子年轻人为国家所用才是。”

    说完话,王直便将笏板向地上一放,随后双膝跪了下去,将头深深的埋在了地上。

    一眼窥视到了事情的关键,你奈亨不是以《杨报》的黑后台攻击我等吗?那我便从根上来解决麻烦,为《杨报》正名,如此看你还有何招术。

章节目录


带着军需来大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浪子边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浪子边城并收藏带着军需来大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