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事师,虽无服,有父兄之恩,故称弟子也!转相传授者为门生,常有千人,故孔子有门生三千之说。

    而其亲授业者为入室弟子或亲传弟子,再进一步就是衣钵传人,这些都是师门嫡系。

    王叔公乃张俭父亲的好友,所谓长者荐,故朱魁一入门下,就是入室弟子。

    自重生来到这个世上,朱魁便养成了一个前世重未有过的好习惯,作为曾经的一个八零后,爱好懒觉,晚睡晚起,身体无比雍散。

    如今每天鸡鸣即起,洗漱一番后,就开始跑步,绕村而跑,而后看一会书,之后才会去出船打渔。

    梅花山庄没有公鸡,但是几年的跑步习惯已经深入朱魁的骨髓,形成生物钟。

    绕着山庄小跑两圈结束后,在水井旁提了桶水,擦洗一番,感觉时间差不多后,往前院大堂走去,此刻张俭、何伯都在,案上摆着三份早食,满满的粟粥与三碟子野菜,没有肉和其他。

    朱魁来迟了,两人已经在拌着筷子吃着,刚刚绕庄子跑的时候,是已经看到何伯在打水,却不想这么转身的功夫,饭好了,先生也起来,自己却错过了时间,怕是要被先生误会自己性格散漫,心中叫苦往日晃悠悠的性子要收收。

    “弟子姗姗来迟,请先生责罚。”

    闻声,张俭停下手中筷子,横眼看着朱魁,有不渝之色,他醒来后,来到大堂上,好半会都没见着人,早食时间竟让人等,这习惯不好。

    张俭食案在主位,何伯在左下位,朱魁食案在右下位,表示入室弟子的地位在张家老仆人之上,当然仅仅身份上,而非信任上。

    见朱魁一脸不知道怎么解释样子,何伯有些心软,便出言帮衬道:“老爷,三郎一早那是打磨个好身体啊,想必刚才应该是去擦掉那身臭汗,未免失礼与老爷面前,下次老朽督促他动作麻利些。”

    “下不为例,入席吧!”张俭抬头说了句,就不再瞧他,埋头吃自己的。

    食不言寝不语,三人安安静静的吃完了早食,朱魁本想帮着何伯收拾碗碟,却听堂上张俭说道:“你为我弟子,这些事情让何管事去做就好了,我们要开始上课了。”

    木案收拾后好,朱魁规规矩矩的坐在席上,双手扶膝,听着张俭说话。

    “既手你做弟子,吾必当用心教你。”

    张俭说完,从身边案下,抱起三卷竹简,置于案上,这些都是他昨夜书写整理出来的。问道:“你在王世伯那时,可已学完《急就篇》《仓颉篇》等识字之书?自行阅书可有障碍?”

    “弟子已然通读少儿识字篇,这些年早已识字无碍。”朱魁谦虚的说着,他并没有说出自己已经将王叔公藏书统统看完之事说出来。

    “如此甚好,这三卷分别为《九章》《论语》《孝经》,先看论语,再看孝经,看完一遍,有不明之处尽可问我。”张俭跪坐着,指了指案上竹简。

    “是,老师。”朱魁应了句,上前将三卷竹简抱起,回到自己位置,看了起来。

    汉时,除了教习识字读音,老师亲自手把手的教之外,其他基本都是靠自读与师长解惑的模式。

    拿起论语,朱魁平摊在木案上,脑袋上下点头,平移着,那漆黑的眼珠,文字由下至上跳跃,张俭的书法方正,简美,读起来毫不费力,很快就将论语扫射完毕,卷起来,放在一旁。

    这卷论语与王叔公那一摸一样,看来是一个版本。

    很快《孝经》与那讲述基础数学的《九宫》也都被他一扫而毕,这三卷书简他以前都已经看过了,早就能通读倒背,尤其是《九宫》,他的数学能力早已远远超出其范畴,读起来毫不费力,只不过既然先生吩咐说要看一遍,那他就应命再读一遍,前后不过百息时间。

    “老师,学生已经阅过一遍。”朱魁跪坐拱手行礼道。

    “嗯?”张俭转头看向他,放下书简,不过一回神时间,怎么可能看完,正想发作训斥,突然回想起那王叔公绢布上写道,吾那弟子天聪早慧,兼之过目不忘,幼时已博览群书。

    “那好,你将每卷都背过一遍与我听。”

    不想老师竟没生气,没认为自己在敷衍,有些意外,摇头背道:“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这是《论语》,紧接着《九宫》《孝经》也毫不停滞的一一背出。

    张俭听着朱魁晃悠着小脑袋,那清脆的背诵声,这才发觉,自己却是小瞧了,昨夜倒是白准备那三卷书,看来先得好好了解下,自己这个弟子都会些什么。

    “很好,不想小小年纪就学了这么多东西,为师在你这年纪的时候,尚不如你。”

    “老师缪赞了。”说实在经史典籍,朱魁在王叔公藏书中,已经看差不多了。以至于,他以为王叔公安排自己来拜师,是为了让自己镀金。

    “说说吧,你都已经看过哪些经典?”张俭微笑着问道。

    朱魁小脸含笑的回道:“四书五经中,学生最喜《中庸》,还有《孙膑》《孙子》《吴子》等类兵书,也有拜读,道家《道经》《德经》,法家《韩非子》,以及《鬼谷子》等书。。。。。。叔祖藏书,学生已经阅尽。”

    张俭越听越惊讶,慢慢的开始不可置信,那王世伯的藏书少说也有个五车吧,那不是说自己的弟子八岁之龄就有儒者老生的阅读量了,要不要刚刚测试提问了几句,他还真不敢相信这个事实,难怪王世伯对他赞赏不已,夸得天上地下,独一无二。

    只是这般,自己倒为难了,自己还有什么可以教人家的,朱魁完全可以与自己坐堂阔论了。王世伯送他来此,信中一再以长辈之请,让自己收下,肯定有所考虑的,到底是为何呢?。

    “世伯认识好友不少,非让我这个潜逃在梅花山庄罪犯收为弟子。。。。”

    “啊!对了,梅花,是梅花术演。”张家恍然想起,王世伯是想让自己传授我张家祖传下来的梅花术数之道,倒真是好打算,知道任谁见了这聪慧的少年,都会欣喜收下,要知越聪明,才能越又机会将自己的梅花术演发扬光大。

    张俭却是猜到王叔公的意思,对于朱魁,王叔公了解很深,虽然朱魁对经史典籍解释上一遍或者两遍,就能明白,尤其在算术方面,往往连教都不用教,就可以自行领悟的更多,更深,他自己都比不上。

    王叔公自己本身不善易学,于是就想起了张俭这个故人之子,和他们家的梅花术演。

    谶语之学,乃当今官学,易学大家,都受世人推崇,将来出仕,也更容易些。

    “你可知《易》?”

    “学生有看过《易经》也读过文王《周易》,只是学生愚钝,能背却不通其精髓。”朱魁据实答道,六十四卦爻是王叔公唯一要求一定要倒背如流的,他曾说过,《易经》乃万经之首,诸经皆乃枝干,唯有易为根茎,通易就可明万经,不可不重也。

    “那好今日就讲《易经》”张俭想了想便说道。易,难以自学,千变万化,他准备以口授为主。

    “《易经》其实分有两篇,一为《易》之篇,讲算法,说卜术,非深知《九宫》者,不得习之。其二《经》之篇章,经者典故也,易有六十四卦爻,自有六十四典故,每一典故亦可从不同方面看待,得出不同的理解,故而有《京氏易》有《郑玄易》。”

    “我张家祖上亦有传《梅花易》,可惜不全,哪怕几代以来,后人不断的补全,竟不能未尽其功,一直都不能完整的成为传世经典。”

    “《梅花易》?”朱魁一下就想到是否跟那梅花林有关:“老师,可是与庄外梅花迷林有关?”

    “没想到你这么快就发现了,吾祖乃秦末名士,曾为赵王,一次意外间发现此地,这梅花树林暗藏易学之道,便修建山庄至此,以备自己将来老后,隐居此处,慢慢研究。”

    “可惜先人未等研究出成果,就已去世,后来曾祖代代下来,总算有所得获,总结出三法相算,分为四言、五行、六神。却不能如同《京氏易》那般完整对易经做注,实为憾事。”

    “今后我会传你此三法,望日后你能完成《梅花术演》全部,使之可以流传百世。”

    原来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地至理往往都藏于山石草木之中。

    张耳,看来能在刘邦、项羽时代混个王位的人,都不是普通人,竟然也是精通易学高手。

    可惜朱魁仅仅还处于学习层次,要完善易学,他心底只是想着,自己尽力就好,他对学术著作兴趣不是很好,若要为此耗尽心力,那是不可能的。

    “好了,学易,先学经,为师先把自己对经义典故上的理解,告诉你做参考。”

    果然,朱魁听着与王叔公说法有些不同,提起案上的毛笔,一边记下,好做复习。

    如此朱魁的求学生涯,就这么孤独的开始起来,先学卦辞,学些张俭卦辞的典故解释,再学如何给卦辞,加注自己的看法,或者自己认为的典故。

    而后,算法,术法,列法,阵法。这些让朱魁的学习,不再简单起来。    , .

章节目录


明扬三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海漂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海漂并收藏明扬三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