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明朝内阁虽名为皇帝顾问,实则已经成为明朝政府中枢机构,地位俨然为真正的宰相,威权牢牢压制六部九卿。
阁部辅臣的地位非常崇高,按照明朝官制,原本内阁辅臣的品级仅为正五品,但文官们从科举千军万马中杀出来,智商何其高也,这点小问题怎么难得住他们?
内阁辅臣品级低,他们就从虚衔入手,在内阁大学士身后加上太子太师、太子太傅之类的虚衔,这些虚衔多为从一品,而六部尚书的品级为正二品,如此,内阁辅臣就恰好压过六部尚书一头,成为大明除皇帝之外权势最为隆重之人。
直白点说,把内阁搁在现代,那就相当于公务员进入*****,掌管全国军政大事,高居数千万公务员金字塔的顶端。
平常时候,内阁辅臣一般多为四到五人,如今皇帝好不容易大派利是,居然将内阁辅臣扩大为七人,并引为常例,这对于文官们来说,无疑是千载难逢的入阁机会啊!
下一次一次性增补三个内阁辅臣名额,天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了,所以有机会竞争入阁名额的大臣们全都卯足了劲,在朱由检身边不停晃荡,给领导汇报下工作什么的。
明朝入阁的条件非常严苛,有资格入阁的大臣首先必须是翰林院庶吉士,先做一段时间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给皇帝讲解经义什么的。
然后在翰林院的冷板凳坐上n年,好不容易终于熬出头了,就可以一步登天到中央或南京担任六部尚书或侍郎,如此方有资格竞争内阁辅臣的位子。
如果没有在翰林院坐过冷板凳,基本不会被文官们接受,廷推阁臣时也不会拿到多少推荐票,自然就无法进入内阁了。
可以说明朝的内阁选相制度和秦汉隋唐“宰相必起于州郡”的选相制度截然相反,这无疑造成了明朝的内阁辅臣往往不通实务,嘴炮强于实干的不良风气。
然而就明朝这种不合理的选相制度居然也能诞生出张居正这样的“千古名相”,那还真是异数啊,分明是老天爷不想大明那么早灭亡,派遣张居正下凡给大明续命来的。
闲话不提,一天时间很快就过去,朱由检亲临文华殿,在文华殿中依次面试了九位入围内阁候补名单的大臣。
按照官场排名,吏部尚书掌管天下官员升迁,自然是排名排第一,所以首先觐见天子的便是吏部天官周应秋。
周应秋还是第一次以“面试”的方式接受皇帝的考校,朱由检又不是天启皇帝,对阉党没那么包容,是以周应秋表现的非常紧张,连说话都不利索。
朱由检随便问了几个后世比较简单的人力资源题,结果周应秋瞠目结舌哑口无言,逼急了就直接跪倒在地连呼“死罪”。
这样的表现自然惹得朱由检勃然大怒,要知道吏部天官是六部之中最为权重的官员,其重要性甚至不比内阁普通的辅臣差,可周应秋的面试表现却比普通人好不了多少。
历史上有关周应秋的评价是“卖官分贿,尽逐清流”,朱由检一开始认为史料是东林党编撰的,周应秋作为阉党中的“十狗”,被贬低是理所当然之事。
可通过今天周应秋的表现,“卖官分贿,尽逐清流”朱由检还不能确定,但他最为厌恶的标签“无能”,那肯定是铁铁的贴在周应秋脑门上了。
朱由检知道明朝官员的德性,连“千古名相”张居正都难免收受下属好处,无官不贪是大明极为普遍的现象。
所以朱由检对官员的要求便是你可以贪,只要不贪的太多太大引起公愤,完全没问题,但绝不可无能,无能就是不能做事,不能做事那朕还白养你这个官员做甚?!
看来周应秋身为吏部天官,在阉党之中却只能名列“十狗”,连“五虎”、“五彪”之类都没捞着,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周应秋应是官场之中滥竽充数的“水货”,在朱由检别开生面的“面试”前,终于露出了原形。
打发了周应秋出去,朱由检心中已是给周应秋的官场之路判了死刑,如果他还有什么贪污腐败勾当的话,朱由检不介意给他来个抄家,毕竟前段时间朱由检花钱花的有点狠,得及时进补才是。
只是吏部尚书的位子太重要了,朱由检夹带里并没有人才够资格顶上吏部尚书的位置,只能继续让周应秋继续滥竽充数一段时间,一旦有了合适的人选,立马就让周应秋滚蛋!
周应秋结束面试,接下来礼部尚书来宗道、户部尚书郭允厚、刑部尚书苏茂相,工部尚书薛凤翔,南京吏部尚书王在晋,以及钱谦益、徐光启、孙承宗相继接受了朱由检的考校。
在这些人中,钱谦益果然没有辜负朱由检的“厚望”,面对朱由检的考校,钱谦益表现得唯唯诺诺,也就是在待人接物方面有一套,表现得比周应秋稍好一些吧。
如此表现,在朱由检心中,钱谦益大明“锦鲤杨超越”的标签看来是一时之间撕不下来了。
至于四名阁臣联手推荐的郭允厚果然大有才干,表现非常出色,朱由检再三思索,还是圈了郭允厚入阁,担任他的“财相”。
但郭允厚并非是面试中表现最为杰出者,让朱由检刮目相看的是南京吏部尚书王在晋的表现。
王在晋在兵部任职多年,是以面试中朱由检考校的是王在晋的军略,在面试中当朱由检问到王在晋对辽事的看法时,王在晋没有大谈孙承宗的堡垒战术,反而建议辽西军退守山海关,竖壁清野,派遣小股部队袭扰后金,跟后金打游击战,以大明庞大国力拖垮后金云云。
这让朱由检大感震惊【受金庸和当年明月影响,朱尤简一直以为王在晋就是一无能废物】,王在晋的辽事军略简直就跟红朝太祖抗战中的“持久战”、“游击战”一毛一样啊!
王在晋的突出表现倒是让朱由检犯难了,原本他是想让孙承宗担任兵部尚书并入阁的,但王在晋于军略方面比孙承宗还要更胜一筹,王在晋怎么看才是担任兵部尚书的最合适人选啊!
思来想去,朱由检灵光乍现,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来:何不将满清的军机处山寨到大明来!
如此,孙承宗入阁担任军机大臣,王在晋担任兵部尚书,可不就能解决他的难题了嘛!
想到这里,朱由检再无犹豫,在增补内阁辅臣的质疑上写下了三个名字:孙承宗、郭允厚、钱谦益。
阁部辅臣的地位非常崇高,按照明朝官制,原本内阁辅臣的品级仅为正五品,但文官们从科举千军万马中杀出来,智商何其高也,这点小问题怎么难得住他们?
内阁辅臣品级低,他们就从虚衔入手,在内阁大学士身后加上太子太师、太子太傅之类的虚衔,这些虚衔多为从一品,而六部尚书的品级为正二品,如此,内阁辅臣就恰好压过六部尚书一头,成为大明除皇帝之外权势最为隆重之人。
直白点说,把内阁搁在现代,那就相当于公务员进入*****,掌管全国军政大事,高居数千万公务员金字塔的顶端。
平常时候,内阁辅臣一般多为四到五人,如今皇帝好不容易大派利是,居然将内阁辅臣扩大为七人,并引为常例,这对于文官们来说,无疑是千载难逢的入阁机会啊!
下一次一次性增补三个内阁辅臣名额,天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了,所以有机会竞争入阁名额的大臣们全都卯足了劲,在朱由检身边不停晃荡,给领导汇报下工作什么的。
明朝入阁的条件非常严苛,有资格入阁的大臣首先必须是翰林院庶吉士,先做一段时间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给皇帝讲解经义什么的。
然后在翰林院的冷板凳坐上n年,好不容易终于熬出头了,就可以一步登天到中央或南京担任六部尚书或侍郎,如此方有资格竞争内阁辅臣的位子。
如果没有在翰林院坐过冷板凳,基本不会被文官们接受,廷推阁臣时也不会拿到多少推荐票,自然就无法进入内阁了。
可以说明朝的内阁选相制度和秦汉隋唐“宰相必起于州郡”的选相制度截然相反,这无疑造成了明朝的内阁辅臣往往不通实务,嘴炮强于实干的不良风气。
然而就明朝这种不合理的选相制度居然也能诞生出张居正这样的“千古名相”,那还真是异数啊,分明是老天爷不想大明那么早灭亡,派遣张居正下凡给大明续命来的。
闲话不提,一天时间很快就过去,朱由检亲临文华殿,在文华殿中依次面试了九位入围内阁候补名单的大臣。
按照官场排名,吏部尚书掌管天下官员升迁,自然是排名排第一,所以首先觐见天子的便是吏部天官周应秋。
周应秋还是第一次以“面试”的方式接受皇帝的考校,朱由检又不是天启皇帝,对阉党没那么包容,是以周应秋表现的非常紧张,连说话都不利索。
朱由检随便问了几个后世比较简单的人力资源题,结果周应秋瞠目结舌哑口无言,逼急了就直接跪倒在地连呼“死罪”。
这样的表现自然惹得朱由检勃然大怒,要知道吏部天官是六部之中最为权重的官员,其重要性甚至不比内阁普通的辅臣差,可周应秋的面试表现却比普通人好不了多少。
历史上有关周应秋的评价是“卖官分贿,尽逐清流”,朱由检一开始认为史料是东林党编撰的,周应秋作为阉党中的“十狗”,被贬低是理所当然之事。
可通过今天周应秋的表现,“卖官分贿,尽逐清流”朱由检还不能确定,但他最为厌恶的标签“无能”,那肯定是铁铁的贴在周应秋脑门上了。
朱由检知道明朝官员的德性,连“千古名相”张居正都难免收受下属好处,无官不贪是大明极为普遍的现象。
所以朱由检对官员的要求便是你可以贪,只要不贪的太多太大引起公愤,完全没问题,但绝不可无能,无能就是不能做事,不能做事那朕还白养你这个官员做甚?!
看来周应秋身为吏部天官,在阉党之中却只能名列“十狗”,连“五虎”、“五彪”之类都没捞着,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周应秋应是官场之中滥竽充数的“水货”,在朱由检别开生面的“面试”前,终于露出了原形。
打发了周应秋出去,朱由检心中已是给周应秋的官场之路判了死刑,如果他还有什么贪污腐败勾当的话,朱由检不介意给他来个抄家,毕竟前段时间朱由检花钱花的有点狠,得及时进补才是。
只是吏部尚书的位子太重要了,朱由检夹带里并没有人才够资格顶上吏部尚书的位置,只能继续让周应秋继续滥竽充数一段时间,一旦有了合适的人选,立马就让周应秋滚蛋!
周应秋结束面试,接下来礼部尚书来宗道、户部尚书郭允厚、刑部尚书苏茂相,工部尚书薛凤翔,南京吏部尚书王在晋,以及钱谦益、徐光启、孙承宗相继接受了朱由检的考校。
在这些人中,钱谦益果然没有辜负朱由检的“厚望”,面对朱由检的考校,钱谦益表现得唯唯诺诺,也就是在待人接物方面有一套,表现得比周应秋稍好一些吧。
如此表现,在朱由检心中,钱谦益大明“锦鲤杨超越”的标签看来是一时之间撕不下来了。
至于四名阁臣联手推荐的郭允厚果然大有才干,表现非常出色,朱由检再三思索,还是圈了郭允厚入阁,担任他的“财相”。
但郭允厚并非是面试中表现最为杰出者,让朱由检刮目相看的是南京吏部尚书王在晋的表现。
王在晋在兵部任职多年,是以面试中朱由检考校的是王在晋的军略,在面试中当朱由检问到王在晋对辽事的看法时,王在晋没有大谈孙承宗的堡垒战术,反而建议辽西军退守山海关,竖壁清野,派遣小股部队袭扰后金,跟后金打游击战,以大明庞大国力拖垮后金云云。
这让朱由检大感震惊【受金庸和当年明月影响,朱尤简一直以为王在晋就是一无能废物】,王在晋的辽事军略简直就跟红朝太祖抗战中的“持久战”、“游击战”一毛一样啊!
王在晋的突出表现倒是让朱由检犯难了,原本他是想让孙承宗担任兵部尚书并入阁的,但王在晋于军略方面比孙承宗还要更胜一筹,王在晋怎么看才是担任兵部尚书的最合适人选啊!
思来想去,朱由检灵光乍现,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来:何不将满清的军机处山寨到大明来!
如此,孙承宗入阁担任军机大臣,王在晋担任兵部尚书,可不就能解决他的难题了嘛!
想到这里,朱由检再无犹豫,在增补内阁辅臣的质疑上写下了三个名字:孙承宗、郭允厚、钱谦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