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二章枪榴弹
    秋,七月,太白昼见。
    天变,加上重臣去世,让赵顼心里有有些发毛了,命天章阁待制韩缜去河东,尽早结束与辽国的疆界谈判。
    辽国再次推出了一个新的谈判代表,此次争议的发起人耶律普锡,命他“往正疆界”。
    这娃一到,推翻了之前所有谈判结果。
    赵顼问于王安石该怎么办,安石沉吟良久,说道:“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于是答应了萧禧的要求,以黄嵬山分水岭为界,萧禧这才离开了汴京。
    等到韩缜前去签署条约的时候,辽人再次翻脸,要求整个黄嵬山都必须给辽国。
    谈判再次陷入僵持
    八月,庚寅朔,日有食之。
    赵顼更慌了,要韩缜尽快终结谈判。
    于是“尽举与之,东西弃地七百里。”
    辽国因此擢耶律普锡为南院宣徽使。
    而参与谈判的大宋监察御史里行黄廉感叹道:“分水画境,失中国险矣。”
    其后辽人将两国商定的“两不耕地”也收入版图,更是将国境线直接推进到雁门一带。
    苏油收到邸报的时候,正在衣锦军试验新式枪弹,气得将靶子打了个稀烂。
    远洋船队第一批三艘返程船只已经回来了,这把赚得有点凶。
    在琉球和麻留甲卖掉了一批货物与舶来钱后,换得的物资就已经堆积如山。
    于是张散命令其它船只继续航行,留下部分人员招募当地人修建仓储存放物资,然后腾空的三艘船塞满香料,贵重木材,宝石,矿料,种子等好东西,先期返回。
    就这样一趟还拉不完,得来回倒腾几次。
    其中就有一样好东西——天方胶。
    因为苏油非常重视胶类植物的收集,船队发现这东西后,第一时间便送了回来,而且还搜集了部分种子。
    但是很遗憾,这东西还是无法作为橡胶使用。
    但是作为玩胶漆的祖宗,四通商号的研究队伍很快就发现了这是一种极其良好的水溶性胶体。
    用处非常广泛,最关键的,可以替代蛋清。
    铳药的颗粒化,苏油还是小朋友的时候就在搞了,最早的工艺,是将黑火药三种粉末过筛得到均匀的细粉,再按照试验比例,用鸡蛋清调和,放入制造最细笔芯的唧筒内,挤出成一条条细条,待半干的时候,切成小颗粒。
    送到干净环境中阴凉处放置,待蛋清干燥之后,成为火药颗粒。
    如今的铳药,成分配比更加精细,合理,还用硝酸铵进行了部分替代。
    今天试验的,就是用天方胶替代蛋清之后的效果。
    还有一项新武器,也要在今天测试。
    剿灭刘横虎的时候,部队发现用伏虏炮对付躲避在山崖上的匪徒,对炮手的技术要求太高了。这就是郭淮在军中,换成别的炮手,可能真得耽误不少时候。
    发现问题,那就要解决问题。
    苏油指示兵工厂,要研制出一种单兵可以使用的,通过神机铳可以发射,有效距离远超手抛的小型震天雷。
    其实就是尾管式枪榴弹,伏虏炮的弹药小型化后的产物。
    使用空包弹产生的气体作为弹体推力,将带有尾翼的小号震天雷发射出去,通过弹体头部的撞针撞击目标触发爆炸。
    王中正对苏油的恼怒不以为意,一发一发有条不紊地尝试:“少保不必如此,你不是说过吗?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以内,我觉得让辽国人明白这道理的那一天,不会太久的。”
    苏油翻着白眼:“穷则搁置争议,达则自古以来,对吧?”
    王中正乐了:“啧啧啧……少保不愧腹黑到家的读书人,这句我喜欢!”
    说完,枪口略微向上一扣扳机,“呯!”的一声,铳口上一个纺锤形带尾管尾翼的榴弹飞了出去,以肉眼能看到的速度飞向前方十几丈外一面土墙,“轰隆”一声,将土墙和墙体前后几个标靶炸得东倒西歪。
    “好!这玩意儿够歹毒!太适合我这种不会操炮的了!”王中正对苏少保,嘴巴里从来都不乏恶毒的溢美之词。
    苏油嘴巴也缺德:“虽然你是内使,不会操炮那也同样该多学习!你在干啥?一会儿还要记录碎片数量和杀伤范围,这东西不是给你平射瞎爽的……”
    王中正摇头:“不不不,我觉得完全可以三段式列队平射……”
    “不能这么丧心病狂。”苏油摇头:“这东西工艺比硝化棉药包复杂多了,相同的成本不同的威力,现在两浙路人工费好贵的,一枚出去几百钱没了……”
    “如今两浙棉花即将成熟,接下来有用不完的硝化棉,炮军日常科目训练可以大搞起来,注意危险,安全操作,还要继续总结和完善操典。”
    王中正说道:“我要马!我要马拉炮车!”
    “可以”苏油点头:“我优先给你两百匹河渡马,配给专人,属于衣锦军后勤管理,就养在牛头山。”
    王中正喜出望外:“哎哟这感情好了!我还以为是矮小的南马呢!”
    苏油笑道:“想什么呢,一尊霹雳炮一千五百斤,南马怎么拉?现在四通在婺州金华开辟了畜牧基地,主要养马和养水牛,今年朝廷有政策,得好好利用起来。”
    这是八月稻熟之后,朝廷又发过来的几道善政,首先是官户,也就是租用国家土地的丁户,役钱减半。
    其次是行文发运司,淮南、江东今年有小灾,两浙路丰收,命两浙路供米过百万石的州县,减直予民,课额完成,许民自售。
    四通商号便组织运力,将浙江米拉到淮南、江东赚差价,最远一趟,走海路拉到了信州!卖给了周围五军!
    这是大宋第一次“以海代漕”的尝试,如今的夔州型大舶,满载足足两百吨,舟子却只有十六人,以纵帆船的高速,一月可至。
    不管是时间,人力成本,沿途克扣,都减少了很多很多。
    今年太湖的粮价,已经降到了五十文一斗,再降,就得伤农了。
    后世很多人说起盛唐气象,就喜欢拿斗米五钱来说事儿。
    但是他们就选择性的遗忘了,或者说有人选择性的引导,导致很多人并不知道,宋朝立国之初,大中祥符元年九月,京西,京东,河北,河东,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同样几乎全国范围内斗米七到八文。
    考虑到唐朝年余几十万贯和宋朝年余几百万贯的经济体量,和由经济体量必然带来的货币贬值,大宋的斗米七文,比盛唐的斗米五文,都便宜了不知道多少!
    只能说,以前的历史学家不是经济学家,考虑问题并不周全,直到后世学术研究进入多学科联动之后,大家才开始关注到这些问题。
    其实粮价低,并不一定就是好事情。
    经济规律就是个通过缓慢通货膨胀刺激消费生产,轻度剥削,用温水煮老百姓青蛙的过程,收益当然归货币发行者。
    所以一个国家的货币,随着国运的延长,必将有一个货币贬值,老百姓口中“钱不值钱了”的过程。
    就用唐代来说,除了立国初期开元盛世四十年粮价不涨,然后再短短时期内暴涨至百多文一斗,就充分说明之前的低价,有人为干预的因素在内。
    一百二十年后,唐朝的粮价就涨到了八十三文一斗,还是“尚贱”,一百文一斗的价格,不绝于史书。

章节目录


苏厨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二子从周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二子从周并收藏苏厨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