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鹿鼎记 作者:轩樟
【0206 天降宋应星】
此刻,韦宝的内心无比纠结,人家赵克虎做到这一步,已经算是拿出来最大的诚意了,说掏心掏肺也不过分。
这对于他来说,也是非常好的一次提升机会,他大可以先假意应承下来,窃取人家的女儿,再窃取赵克虎手中的势力,然后再向另外三个里发动攻击,徐图渐进。
但韦宝不是这样的人。
那样是没诚信!
韦宝对于诚信,看的很重,不完全是来到大明之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即便是在现代,很多人不讲诚信的大环境下,韦宝仍然坚持做一个信守承诺的人。
对人用欺骗的手段,未尝不可,那要看对方是什么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可以的。
但现在赵克虎是主动向他提亲,韦宝明白人家是拿出了诚意的。现在他虽然有两个钱,不过也没有到碾压赵克虎的地步,再说人家在乡里当个里正,稳稳的富甲一方人物,你钱再多也不能把人家怎么样,人家没有必要讨好你。
韦宝觉得诚信是一个人不管什么时候都应该坚守的底线,否则,和畜生无异。
‘手段’和‘套路’,作为一个在现代长期经商的人,都很清楚,但是绝大部分人也许一辈子只是默默无闻,就因为这个,他们为了一份心安,韦宝也是如此。
“对不起,里正大人,我明白你是好意,但我坚持我的想法。”韦宝不卑不亢的朗声,坚定的给出了答案:“至于你说,我都能用富有四海来比喻对金凤的喜欢,为什么不能放弃三个里。我不觉得这两者有冲突,因为我刚才说的是,把四个里合为一体之后,我才来向金凤求婚。我不会放弃金凤,也不会放弃四个里。刚才我说想成为有实力的地方望族,可能说的还不够准确,我还要尽我所能改善乡邻的生活,让大家不再被饿死冻死困扰,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整个大明的人都能过上这种日子。”
赵克虎和赵金凤没有想到韦宝的口气这么大,赵金凤的目光复杂,赵克虎却转而有些不屑一顾了,眯了眯眼睛斜视韦宝一下,便将目光偏转。
“韦公子,这样的大话,官话,以后还是少说些为好,你现在连个功名都没有吧?这些话应该由永平府知府来说才像。你是很聪明,但一个人再聪明,敌不过世道,敌不过天。”赵克虎不看着韦宝,冷冷的吐槽:“不要将自己当成圣人,圣人也只是教书育人,也只是把拯救苍生挂在嘴上而已,有谁真的做到了?这些事情,有朝廷,有皇帝,轮不到我们小民考虑。”
韦宝不卑不亢的一笑:“或许吧,不过我还是坚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如果天下没有人为小民百姓着想,小民百姓当中也不出来为自己着想的人,这天下将是何等凄凉?”
“好了,韦公子,说大话,我说不过你,我看也没有说下去的必要了。我就是小民百姓,只想平平安安过日子,咱们不是一条道上的人,今天就当我没有来过吧。”赵克虎不耐烦道:“金凤,咱们走。”
赵金凤忍不住深望了韦宝一眼,她的目光和韦宝的目光触及,两个人均感觉有股火焰在心中点燃。
虽然今天才第三次相见,也没有说过几句话,但男人和女人之间的缘分便是如此玄妙,有的男女在一起一辈子,最后也顶多是变成亲情,始终擦不出心灵悸动的火苗。有的男女只是初见,却已经悄然将灵魂托付。
“走啊,还磨磨蹭蹭干什么?”赵克虎走出几步,见女儿还慢慢吞吞的,居然还和韦宝互相看,气不打一处来,说着话,便来拉赵金凤的娇嫩小手。
赵金凤红着粉脸,被父亲牵走,到此刻还茫茫然一片,从刚才父亲忽然向韦宝提亲,到韦宝下跪答允,再到二人不欢而散,她都没有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呢。
韦宝心中同明镜一般,并不需要事后去回味,淡淡的叹口气,忽然觉得当初被王秋雅直接拒婚,一点不伤人,反倒是赵克虎这种情况最伤人!因为,变相的是自己在拒婚,对于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来说,拒绝别人是很难受的事。
“里正大人,我韦宝不是不知道好歹的人,请给我一点时间,我会证明给你看的!”韦宝激动的追上两步,对赵克虎道。
赵克虎没有回头,拉着赵金凤一直走,赵金凤回头望了韦宝一眼,这一幕,让韦宝忽然有点想哭。同时也把韦宝的心给搅乱了,辽东经略府马上要派人来‘弄’他的压力已经很大,现在又弄个赵克虎主动想帮自己化解麻烦的一出戏码出来,偏偏自己还没有接受。
赵克虎带着赵金凤离开韦宝这个甲,两个人一路无话。
赵克虎有些后悔不该贸然向韦宝提亲的,他现在很担心韦宝会将这事情到处去说。
赵金凤倒是不担心名节,不担心韦宝会到处去说爹向他主动提亲的事儿,现在只是想着韦宝接下来会遇上多大的事情,心里满满的都是在为韦宝担忧。她很清楚四个里的里正和甲长们合在一起的力量。同时今天对韦宝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没有想到韦宝表面文文弱弱的,性子这么刚强。
韦宝在赵金凤和赵克虎走后,坐了十来分钟,稍微收拾了一下心情,还是要去跟着弄水泥,这是十万火急的事情。
“里正大人带他闺女来干什么?”范晓琳好奇的问道。
韦宝板着脸道:“你那么多事情,不用成天围着我转吧?现在每天进出物料这么大,买的和卖的,账目都要做清楚。”
要是韦宝这样对王秋雅说话,王秋雅会吓得不敢说话,范晓琳则完全不当回事,嫣然一笑:“我手下有人,还用我每笔账都亲自做呀?再说,多跟会主在一起,便能多了解会主想什么,多了解会主想什么,便能更好的掌握现在要做的事情。”
韦宝被伶牙俐齿的范晓琳击败了,微微一笑:“里正带赵小姐来劝我不要再和几个里的里正甲长们对着干了,这下你满意了?”
“呵呵,我猜也是这事。里正对你挺好的啊?不会想招你做女婿了吧?”范晓琳轻声道。
徐蕊和王秋雅闻言,一起看向韦宝。
韦宝脑门掠过三道黑线,暗忖自己被范晓琳彻底打败了,这小妮子贼机灵,什么事情都能猜到:“关你啥事?别瞎问,没有这回事。”
范晓琳噗嗤一笑,不说话了。
范晓琳、徐蕊和王秋雅三女本来都认为芳姐儿的可能性比较大,现在见赵里正都亲自登门了,感觉赵金凤的希望一下大增起来。她们三人都对成为韦宝的正妻不抱太大的希望了,但是对于‘二号位’,还是在潜意识中希望能坐上去的。
谁能跟‘一号位’打好关系,谁就最有希望成为二号位,这个时代的大家族,女主人的地位可不一般。朝中可成为太后垂帘听政,家族中更是可以直接代掌权柄。
韦宝现在将五十多人的‘科技队伍’集中在了一起,有铁匠,有石匠,还有军工署的人,但是他还是觉得少了点什么,这些人大都没有文化,只是掌握了一些经验和技术,有点朦朦胧胧的理论罢了,搞本时代的项目可以,要搞跨时代的项目,就不行了。
所以,韦宝让几名从外面找来的教书先生暂时跟他们一道工作,记录每天工作的内容,并且教他们识字。
此时一帮人正在准备物料,煤、石灰石、石英砂都采集了一筐一筐的堆放在暂时作为水泥厂使用的几座砖窑外面。
水泥熟料的形成过程中,首先是水分蒸发,自由水分随物料温度而逐渐蒸发,当温度升高至100~150℃时,生料中自由水分全部被排除。
湿法生产中,料浆可达32~40%,故此干燥过程对产量、质量及热耗影响极大。
粘土质原料脱水,生料温度升至450℃时,高岭土脱去化学结合水。
在900~950℃时,无定形物质又转变为晶体,同时放出热量。
他们正是在准备做这一步。
“公子,这个是什么东西?我们没有人能看懂。”一名教书先生握着韦宝抄写的,给工匠们参考,用来制备水泥物料的小抄,问道。
韦宝看了一眼,是摄氏度的符号,简单的解释了一番,这个时代有温度的概念了,但是没有具体标准。
摄氏度是摄氏温标(c)的温度计量单位,用符号℃表示,是目前世界上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温标。它最初是由瑞典天文学家安德斯·摄尔修斯于1742年提出的,其后历经改进。
摄氏度的含义是指在1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水的沸点为100度,其间平均分为100份,每一等份为1度,记作1℃。
“那这上面记录的是450度,950度?”那教书先生若有所思的问道。
韦宝点头道:“有什么问题吗?”
一帮人都围着那小抄看,公子不来,他们谁也看不懂这份小抄,公子解释了之后,才稍微有点明白。
“公子,水烧开了是一百度,450度就是水烧开的温度的四倍多?我们怎么知道达到了多少度呢?”邓二鲜问道:“那我们平常打铁是多少度?”
韦宝道:“问的好,我测试过了,你们平时打铁,能通过风箱送风达到九百度左右!”韦宝说着拿出一个从镇远舰拿过来的热电偶温度计,“就是用这个东西测试的。”
这种纯现代的产品,本来韦宝是不方便拿出来的,但是现在逼急了,没有办法了,能拿什么出来,就必须立刻拿出来,不能再藏着掖着,反正他是会主,是这个甲的太阳,他也不怕有人存疑。
热电偶温度计是以热电效应为基础的测温仪表。它的结构简单、测量范围宽、使用方便、测温准确可靠,信号便于远传、自动记录和集中控制,因而在工业生产中应用极为普遍。
镇远舰上有很多锅炉,这种温度计配备了不少,韦宝是从镇远舰上的仓库中找来的。
热电偶温度计由三部分组成:热电偶、测量仪表、连接热电偶和测量仪表的导线。
热电偶是工业上最常用的一种测温元件。由两种不同材料的导体a和b焊接而成。焊接的一端插入被测介质中,感受到被测温度,称为热电偶的工作端或热端,另一端与导线连接,称为冷端或自由端。导体a、b称为热电极。
要制作发动机,发电机这些复杂的设备,他不知道何年何月能做到,但是温度计,压力表这些工业上基础的工具,他相信只要有了自己的科技班底,研发生产不是问题。
一帮人好奇的看着韦公子,韦会主拿出来的这个叫‘温度计’的东西。
古代人即使利用风箱、木炭等冶炼工具,也没有办法让铁的温度达到很高,达到使得铁料完全融化的1500度以上,因为冶炼的技术还是有限的,特别是增加氧气含量。
中国的冶铁术略晚于西方,而西方用燃烧木炭的方法才能使铁的温度达到1200度,这几乎是当时能够达到的最高工艺温度了。
但是冶炼生铁的技术要求铁是处于液态的,可当时所能达到的1200度工艺温度却不能使纯铁变为液态,因为铁的熔点为1535度。
古代人们利用聪明才智,在铁中溶入硫、磷、硅、锰等溶料特别是加入碳以后,可以使熔点降至1150度左右,只要选取了适当的器皿和工艺,就可以得到液态生铁。
这些都是韦宝这几天了解到的,所以他对于复制仿造蒸汽机这种略‘粗糙’的准现代化设备,还是有信心的,尤其蒸汽机的工艺要求不高,韦宝本人的要求也不高,顶多说因为做工粗糙,浪费些燃料便是,只要弄出来能做工,他就能暂时满意。
“公子,这是西洋买来的?”刚才说好的那名教书先生问道。
韦宝点头道:“是的,怎么了?”
“没有,我只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没有想到洋人的技艺已经如此高超。”那人道。
韦宝觉得这人和一般的读书人很不同,其他几名教书先生都畏畏缩缩的缩在后面,生怕被点到名,更怕做事,这个人倒是不怕,遂问道:“敢问先生大名啊?”
韦宝知道这几个教书先生都是林文彪从北直隶‘高薪聘请’来的,至少是屡试不第的秀才,对科举失去了希望,才转行做私塾先生的。
永平府这样的先生太少,有几个的话,也因为有自己的私塾,无法被请到金山里来。而且要考学的话,也需要去和府县学政挂钩的书院才行,少数几个先生的‘生意’都很好,在高新,人家也不愿意来,愿意来的,水平又不够。
“在下宋应星。”那人答道。
韦宝一怔,宋应星是如雷贯耳的大科学家了,韦宝以前就听说过。
其实为什么那么多人对于大明能走上工业化道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有幻想,很大程度上因为大明,尤其是明末,是科学家的高爆发期间!
随着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学者们和大明本土科学家产生学术交流,明末科学家爆发速度极快。
就韦宝知道的便有宋应星。
西洋人金尼阁、邓玉函、罗雅谷、傅泛际、汤若望,这几个洋人当中,最出名的是汤若望,在明清两个朝廷中服务了半个世纪,深得几代帝王欣赏,大量出现在后世的影视作品中。
还有大名鼎鼎的徐光启、杨廷筠、李之藻、王徽、孙元化、毕懋康、茅元仪等等。
韦宝之所以没有列出一个具体的名单让林文彪去找人,是因为他知道明末这些科学家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文理双料学霸!就他认识中的这些科学家,似乎都有功名,而且至少是五品以上官员,这些顶尖人才的资源,仍然完全在朝廷手里,在皇帝手里,只是皇帝和朝廷,并不是很重视科技发展,唯独对火炮比较重视,那也主要是因为战争需求罢了。
既然都是当官的,韦宝也就没有想过去找他们来,不如自己找人来培养,省得麻烦。因为当官的不可能到你乡里来,到你一个没有官身的乡里少年手下来做事,即便是能诓骗来,也留不住!等下出去胡说八道一番,反而容易招来大麻烦。
像是徐光启,人家是内阁大臣,上哪儿找去?
韦宝万万没有想到,眼前这个四十出头,看上去毫不起眼的男人,居然是大名鼎鼎的宋应星,历史课本上都有名字的大人物——《天工开物》的作者。韦宝暗忖当作者当到了能上历史课本,才不枉此生。
“公子认识我?”宋应星疑惑道。
“这不就认识了吗?我是觉得你这名字很好,听了便觉得特别的投缘,我一见你,便觉得像是认识了多年的老朋友一般。”因为起了拉拢招揽的心思,韦宝的好话脱口而出:“一见先生便知道是大才!”
宋应星是江西奉新人,其曾祖父宋景,明正德、嘉靖年间,累官吏、工二部尚书,改兵部,参赞机务,入为左都御史。
祖父宋承庆,字道征,县学禀膳生员。父宋国霖,字汝润,号巨川,庠生。弟兄4人,胞兄宋应升,同父异母兄宋应鼎、弟宋应晶。
幼年时期,宋应星与应升同在叔祖宋和庆家塾中读书8年,勤奋好学,资质特异。一次因故起床很迟,应升已将限文7篇熟读背完,他则躺在床上边听边记,等馆师考问时,他琅琅成诵,一字不差,使馆师大为惊叹。年纪稍大,肆力钻研十三经传,至于关、闽、濂、洛各理学学派,也都能掌握其**脉络之所在。学古文则自周、秦、汉、唐及《史记》《左传》《战国策》乃至诸子百家,无不贯通。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宋应星与宋应升同举江西乡试,两人同榜考中举人,他名列第三。当时全省有1万余人应试,在考中的109人中,奉新只有宋应星兄弟2人,故有“二宋”之称。
同年冬,他俩赴京师参加次年春天的全国会试,结果没有考中。事后得知有人舞弊,状元的考卷竟是别人代作,非常气愤,但也很无奈。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宋应星兄弟又一次上京赶考,仍未考中。
嗣后,宋应星对功名逐渐冷淡下来,而开始将主要精力用于游历考察,总结各地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为编篡一部科技巨著积累资料。
林文彪派人到京师周边去招募有学问,并且有功名的私塾先生,开的工价很高,缺钱的宋应星恰好闻知这个消息,便被招揽到了金山里。
在韦宝知道的那么一大串明末科学家中,韦宝现在才想起来,似乎唯独宋应星是一直没有官职的,直到他哥哥宋应昇于崇祯四年(1631年)由吏部铨选任浙江桐乡县令,宋应星回乡服待老母。
崇祯八年(1635)宋应星才任江西省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教授生员,是未入流的教职人员。
该年其兄宋应升调任广东肇庆府恩平县令,因有政绩,被诰封为文林郎。
宋应星在分宜县任教4年,这是他一生中的重要阶段,因为所有主要著作都发表于此期间。
而且韦宝知道宋应星一家人都很有骨气。
崇祯十一年(1638年),宋应星在分宜任期满,考列优等,旋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正八品),为省观察使下的属官,掌管一府刑狱,俗称刑厅,亦称司理。这才正式走上仕途。
崇祯十三年(1640年),宋应星任期未满,辞官归里。
崇祯十六年(1643年)又出任南直隶凤阳府亳州(今安徽亳州市)知州(正五品),然此时已值明亡前夕。宋应星赴任后,州内因战乱破坏,连升堂处所都无,官员多出走。他几经努力重建,使之初具规模,又捐资在城内建立书院。
崇祯十七年(1644年)初,宋应星辞官返回奉新。当年三月,李自成大军攻占京师,明亡。四月,清兵入关,建都北京,宋应星成为亡国之民。五月,福王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宋应星被荐授滁和兵巡道及南瑞兵巡道(是介于省及府州之间的地区长官),但宋应星均辞而不就。明亡前,宋应升已升任广州知府,明亡后亦无意恋官,遂挂冠归里。宋应星弟兄寄希望于南明,但此政权由阉奸阮大铖、马士英把持,排斥忠良,政权迅即灭亡。清兵南下取江西。
隆武二年(1646年),宋应星的兄长宋应昇服毒殉国。
清朝建立后,宋应星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在贫困中度过晚年,拒不出仕。
一代超级科学家的一辈子是很平淡的,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力很小,肯定跟徐光启这些朝中大臣,光芒万丈的情况无法比,但是宋应星在后世名气很大。所以韦宝比较清楚他的事情。
宋应星听韦公子这么说,淡然一笑,他不是喜欢客套的人,“公子言重了,我就是一寻常人。大才一说,愧不敢当。要说大才,公子才是大才,我去看过公子的蒸汽机,巧夺天工。敢问是公子从西洋买来的成品机器吗?不知道是何国买来的?”
“具体的地方我也不是很清楚,经了几道手。”韦宝敷衍道。得知有一个宋应星这种人在自己手下,他的心情豁然便好了起来!感觉自己似乎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啦。
宋应星不知道韦宝是不肯说,还是真的不知道,便也没有再问,退到了一旁。
韦宝心想人都在自己手下了,也没有急着跟宋应星多说什么,喜滋滋的继续投入物料研发当中。
由于只有一台蒸汽机,还用在供水上面了,仿制的蒸汽机仍然在进行当中,所以只能用铁匠们和石匠们的土办法,用风箱升温干燥。
韦宝每做一个步骤,都让宋应星详细记录下来,并询问他的意见。当然,韦宝也不光是询问宋应星,也问在场其他人的意见,这是生产研发的过程,同时也是韦宝选材的过程。
看了一圈,所有人都无法和宋应星比,这让韦宝心里有谱了,已经暗暗确定要将宋应星作为总工程师的人选。
只是还需要一个谈话,了解宋应星想法的过程,因为是‘外聘’人员,而不像其他人,是签订了走来便欠他50两纹银的契约而进入本甲的。
宋应星能感觉出韦宝对自己很感兴趣,他同样对韦宝也很好奇,韦宝的方方面面都让他觉得新奇,不知道韦宝为什么要用‘简化字’,另外韦宝制作这种‘新式黏土’的工艺很复杂,明明有现成的配方,但他似乎没有做过,既然没有做过,又有配方,为什么不直接将这方面的大师傅找来做?而要自己摸索?
【0206 天降宋应星】
-
【0206 天降宋应星】
此刻,韦宝的内心无比纠结,人家赵克虎做到这一步,已经算是拿出来最大的诚意了,说掏心掏肺也不过分。
这对于他来说,也是非常好的一次提升机会,他大可以先假意应承下来,窃取人家的女儿,再窃取赵克虎手中的势力,然后再向另外三个里发动攻击,徐图渐进。
但韦宝不是这样的人。
那样是没诚信!
韦宝对于诚信,看的很重,不完全是来到大明之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即便是在现代,很多人不讲诚信的大环境下,韦宝仍然坚持做一个信守承诺的人。
对人用欺骗的手段,未尝不可,那要看对方是什么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可以的。
但现在赵克虎是主动向他提亲,韦宝明白人家是拿出了诚意的。现在他虽然有两个钱,不过也没有到碾压赵克虎的地步,再说人家在乡里当个里正,稳稳的富甲一方人物,你钱再多也不能把人家怎么样,人家没有必要讨好你。
韦宝觉得诚信是一个人不管什么时候都应该坚守的底线,否则,和畜生无异。
‘手段’和‘套路’,作为一个在现代长期经商的人,都很清楚,但是绝大部分人也许一辈子只是默默无闻,就因为这个,他们为了一份心安,韦宝也是如此。
“对不起,里正大人,我明白你是好意,但我坚持我的想法。”韦宝不卑不亢的朗声,坚定的给出了答案:“至于你说,我都能用富有四海来比喻对金凤的喜欢,为什么不能放弃三个里。我不觉得这两者有冲突,因为我刚才说的是,把四个里合为一体之后,我才来向金凤求婚。我不会放弃金凤,也不会放弃四个里。刚才我说想成为有实力的地方望族,可能说的还不够准确,我还要尽我所能改善乡邻的生活,让大家不再被饿死冻死困扰,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整个大明的人都能过上这种日子。”
赵克虎和赵金凤没有想到韦宝的口气这么大,赵金凤的目光复杂,赵克虎却转而有些不屑一顾了,眯了眯眼睛斜视韦宝一下,便将目光偏转。
“韦公子,这样的大话,官话,以后还是少说些为好,你现在连个功名都没有吧?这些话应该由永平府知府来说才像。你是很聪明,但一个人再聪明,敌不过世道,敌不过天。”赵克虎不看着韦宝,冷冷的吐槽:“不要将自己当成圣人,圣人也只是教书育人,也只是把拯救苍生挂在嘴上而已,有谁真的做到了?这些事情,有朝廷,有皇帝,轮不到我们小民考虑。”
韦宝不卑不亢的一笑:“或许吧,不过我还是坚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如果天下没有人为小民百姓着想,小民百姓当中也不出来为自己着想的人,这天下将是何等凄凉?”
“好了,韦公子,说大话,我说不过你,我看也没有说下去的必要了。我就是小民百姓,只想平平安安过日子,咱们不是一条道上的人,今天就当我没有来过吧。”赵克虎不耐烦道:“金凤,咱们走。”
赵金凤忍不住深望了韦宝一眼,她的目光和韦宝的目光触及,两个人均感觉有股火焰在心中点燃。
虽然今天才第三次相见,也没有说过几句话,但男人和女人之间的缘分便是如此玄妙,有的男女在一起一辈子,最后也顶多是变成亲情,始终擦不出心灵悸动的火苗。有的男女只是初见,却已经悄然将灵魂托付。
“走啊,还磨磨蹭蹭干什么?”赵克虎走出几步,见女儿还慢慢吞吞的,居然还和韦宝互相看,气不打一处来,说着话,便来拉赵金凤的娇嫩小手。
赵金凤红着粉脸,被父亲牵走,到此刻还茫茫然一片,从刚才父亲忽然向韦宝提亲,到韦宝下跪答允,再到二人不欢而散,她都没有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呢。
韦宝心中同明镜一般,并不需要事后去回味,淡淡的叹口气,忽然觉得当初被王秋雅直接拒婚,一点不伤人,反倒是赵克虎这种情况最伤人!因为,变相的是自己在拒婚,对于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来说,拒绝别人是很难受的事。
“里正大人,我韦宝不是不知道好歹的人,请给我一点时间,我会证明给你看的!”韦宝激动的追上两步,对赵克虎道。
赵克虎没有回头,拉着赵金凤一直走,赵金凤回头望了韦宝一眼,这一幕,让韦宝忽然有点想哭。同时也把韦宝的心给搅乱了,辽东经略府马上要派人来‘弄’他的压力已经很大,现在又弄个赵克虎主动想帮自己化解麻烦的一出戏码出来,偏偏自己还没有接受。
赵克虎带着赵金凤离开韦宝这个甲,两个人一路无话。
赵克虎有些后悔不该贸然向韦宝提亲的,他现在很担心韦宝会将这事情到处去说。
赵金凤倒是不担心名节,不担心韦宝会到处去说爹向他主动提亲的事儿,现在只是想着韦宝接下来会遇上多大的事情,心里满满的都是在为韦宝担忧。她很清楚四个里的里正和甲长们合在一起的力量。同时今天对韦宝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没有想到韦宝表面文文弱弱的,性子这么刚强。
韦宝在赵金凤和赵克虎走后,坐了十来分钟,稍微收拾了一下心情,还是要去跟着弄水泥,这是十万火急的事情。
“里正大人带他闺女来干什么?”范晓琳好奇的问道。
韦宝板着脸道:“你那么多事情,不用成天围着我转吧?现在每天进出物料这么大,买的和卖的,账目都要做清楚。”
要是韦宝这样对王秋雅说话,王秋雅会吓得不敢说话,范晓琳则完全不当回事,嫣然一笑:“我手下有人,还用我每笔账都亲自做呀?再说,多跟会主在一起,便能多了解会主想什么,多了解会主想什么,便能更好的掌握现在要做的事情。”
韦宝被伶牙俐齿的范晓琳击败了,微微一笑:“里正带赵小姐来劝我不要再和几个里的里正甲长们对着干了,这下你满意了?”
“呵呵,我猜也是这事。里正对你挺好的啊?不会想招你做女婿了吧?”范晓琳轻声道。
徐蕊和王秋雅闻言,一起看向韦宝。
韦宝脑门掠过三道黑线,暗忖自己被范晓琳彻底打败了,这小妮子贼机灵,什么事情都能猜到:“关你啥事?别瞎问,没有这回事。”
范晓琳噗嗤一笑,不说话了。
范晓琳、徐蕊和王秋雅三女本来都认为芳姐儿的可能性比较大,现在见赵里正都亲自登门了,感觉赵金凤的希望一下大增起来。她们三人都对成为韦宝的正妻不抱太大的希望了,但是对于‘二号位’,还是在潜意识中希望能坐上去的。
谁能跟‘一号位’打好关系,谁就最有希望成为二号位,这个时代的大家族,女主人的地位可不一般。朝中可成为太后垂帘听政,家族中更是可以直接代掌权柄。
韦宝现在将五十多人的‘科技队伍’集中在了一起,有铁匠,有石匠,还有军工署的人,但是他还是觉得少了点什么,这些人大都没有文化,只是掌握了一些经验和技术,有点朦朦胧胧的理论罢了,搞本时代的项目可以,要搞跨时代的项目,就不行了。
所以,韦宝让几名从外面找来的教书先生暂时跟他们一道工作,记录每天工作的内容,并且教他们识字。
此时一帮人正在准备物料,煤、石灰石、石英砂都采集了一筐一筐的堆放在暂时作为水泥厂使用的几座砖窑外面。
水泥熟料的形成过程中,首先是水分蒸发,自由水分随物料温度而逐渐蒸发,当温度升高至100~150℃时,生料中自由水分全部被排除。
湿法生产中,料浆可达32~40%,故此干燥过程对产量、质量及热耗影响极大。
粘土质原料脱水,生料温度升至450℃时,高岭土脱去化学结合水。
在900~950℃时,无定形物质又转变为晶体,同时放出热量。
他们正是在准备做这一步。
“公子,这个是什么东西?我们没有人能看懂。”一名教书先生握着韦宝抄写的,给工匠们参考,用来制备水泥物料的小抄,问道。
韦宝看了一眼,是摄氏度的符号,简单的解释了一番,这个时代有温度的概念了,但是没有具体标准。
摄氏度是摄氏温标(c)的温度计量单位,用符号℃表示,是目前世界上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温标。它最初是由瑞典天文学家安德斯·摄尔修斯于1742年提出的,其后历经改进。
摄氏度的含义是指在1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水的沸点为100度,其间平均分为100份,每一等份为1度,记作1℃。
“那这上面记录的是450度,950度?”那教书先生若有所思的问道。
韦宝点头道:“有什么问题吗?”
一帮人都围着那小抄看,公子不来,他们谁也看不懂这份小抄,公子解释了之后,才稍微有点明白。
“公子,水烧开了是一百度,450度就是水烧开的温度的四倍多?我们怎么知道达到了多少度呢?”邓二鲜问道:“那我们平常打铁是多少度?”
韦宝道:“问的好,我测试过了,你们平时打铁,能通过风箱送风达到九百度左右!”韦宝说着拿出一个从镇远舰拿过来的热电偶温度计,“就是用这个东西测试的。”
这种纯现代的产品,本来韦宝是不方便拿出来的,但是现在逼急了,没有办法了,能拿什么出来,就必须立刻拿出来,不能再藏着掖着,反正他是会主,是这个甲的太阳,他也不怕有人存疑。
热电偶温度计是以热电效应为基础的测温仪表。它的结构简单、测量范围宽、使用方便、测温准确可靠,信号便于远传、自动记录和集中控制,因而在工业生产中应用极为普遍。
镇远舰上有很多锅炉,这种温度计配备了不少,韦宝是从镇远舰上的仓库中找来的。
热电偶温度计由三部分组成:热电偶、测量仪表、连接热电偶和测量仪表的导线。
热电偶是工业上最常用的一种测温元件。由两种不同材料的导体a和b焊接而成。焊接的一端插入被测介质中,感受到被测温度,称为热电偶的工作端或热端,另一端与导线连接,称为冷端或自由端。导体a、b称为热电极。
要制作发动机,发电机这些复杂的设备,他不知道何年何月能做到,但是温度计,压力表这些工业上基础的工具,他相信只要有了自己的科技班底,研发生产不是问题。
一帮人好奇的看着韦公子,韦会主拿出来的这个叫‘温度计’的东西。
古代人即使利用风箱、木炭等冶炼工具,也没有办法让铁的温度达到很高,达到使得铁料完全融化的1500度以上,因为冶炼的技术还是有限的,特别是增加氧气含量。
中国的冶铁术略晚于西方,而西方用燃烧木炭的方法才能使铁的温度达到1200度,这几乎是当时能够达到的最高工艺温度了。
但是冶炼生铁的技术要求铁是处于液态的,可当时所能达到的1200度工艺温度却不能使纯铁变为液态,因为铁的熔点为1535度。
古代人们利用聪明才智,在铁中溶入硫、磷、硅、锰等溶料特别是加入碳以后,可以使熔点降至1150度左右,只要选取了适当的器皿和工艺,就可以得到液态生铁。
这些都是韦宝这几天了解到的,所以他对于复制仿造蒸汽机这种略‘粗糙’的准现代化设备,还是有信心的,尤其蒸汽机的工艺要求不高,韦宝本人的要求也不高,顶多说因为做工粗糙,浪费些燃料便是,只要弄出来能做工,他就能暂时满意。
“公子,这是西洋买来的?”刚才说好的那名教书先生问道。
韦宝点头道:“是的,怎么了?”
“没有,我只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没有想到洋人的技艺已经如此高超。”那人道。
韦宝觉得这人和一般的读书人很不同,其他几名教书先生都畏畏缩缩的缩在后面,生怕被点到名,更怕做事,这个人倒是不怕,遂问道:“敢问先生大名啊?”
韦宝知道这几个教书先生都是林文彪从北直隶‘高薪聘请’来的,至少是屡试不第的秀才,对科举失去了希望,才转行做私塾先生的。
永平府这样的先生太少,有几个的话,也因为有自己的私塾,无法被请到金山里来。而且要考学的话,也需要去和府县学政挂钩的书院才行,少数几个先生的‘生意’都很好,在高新,人家也不愿意来,愿意来的,水平又不够。
“在下宋应星。”那人答道。
韦宝一怔,宋应星是如雷贯耳的大科学家了,韦宝以前就听说过。
其实为什么那么多人对于大明能走上工业化道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有幻想,很大程度上因为大明,尤其是明末,是科学家的高爆发期间!
随着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学者们和大明本土科学家产生学术交流,明末科学家爆发速度极快。
就韦宝知道的便有宋应星。
西洋人金尼阁、邓玉函、罗雅谷、傅泛际、汤若望,这几个洋人当中,最出名的是汤若望,在明清两个朝廷中服务了半个世纪,深得几代帝王欣赏,大量出现在后世的影视作品中。
还有大名鼎鼎的徐光启、杨廷筠、李之藻、王徽、孙元化、毕懋康、茅元仪等等。
韦宝之所以没有列出一个具体的名单让林文彪去找人,是因为他知道明末这些科学家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文理双料学霸!就他认识中的这些科学家,似乎都有功名,而且至少是五品以上官员,这些顶尖人才的资源,仍然完全在朝廷手里,在皇帝手里,只是皇帝和朝廷,并不是很重视科技发展,唯独对火炮比较重视,那也主要是因为战争需求罢了。
既然都是当官的,韦宝也就没有想过去找他们来,不如自己找人来培养,省得麻烦。因为当官的不可能到你乡里来,到你一个没有官身的乡里少年手下来做事,即便是能诓骗来,也留不住!等下出去胡说八道一番,反而容易招来大麻烦。
像是徐光启,人家是内阁大臣,上哪儿找去?
韦宝万万没有想到,眼前这个四十出头,看上去毫不起眼的男人,居然是大名鼎鼎的宋应星,历史课本上都有名字的大人物——《天工开物》的作者。韦宝暗忖当作者当到了能上历史课本,才不枉此生。
“公子认识我?”宋应星疑惑道。
“这不就认识了吗?我是觉得你这名字很好,听了便觉得特别的投缘,我一见你,便觉得像是认识了多年的老朋友一般。”因为起了拉拢招揽的心思,韦宝的好话脱口而出:“一见先生便知道是大才!”
宋应星是江西奉新人,其曾祖父宋景,明正德、嘉靖年间,累官吏、工二部尚书,改兵部,参赞机务,入为左都御史。
祖父宋承庆,字道征,县学禀膳生员。父宋国霖,字汝润,号巨川,庠生。弟兄4人,胞兄宋应升,同父异母兄宋应鼎、弟宋应晶。
幼年时期,宋应星与应升同在叔祖宋和庆家塾中读书8年,勤奋好学,资质特异。一次因故起床很迟,应升已将限文7篇熟读背完,他则躺在床上边听边记,等馆师考问时,他琅琅成诵,一字不差,使馆师大为惊叹。年纪稍大,肆力钻研十三经传,至于关、闽、濂、洛各理学学派,也都能掌握其**脉络之所在。学古文则自周、秦、汉、唐及《史记》《左传》《战国策》乃至诸子百家,无不贯通。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宋应星与宋应升同举江西乡试,两人同榜考中举人,他名列第三。当时全省有1万余人应试,在考中的109人中,奉新只有宋应星兄弟2人,故有“二宋”之称。
同年冬,他俩赴京师参加次年春天的全国会试,结果没有考中。事后得知有人舞弊,状元的考卷竟是别人代作,非常气愤,但也很无奈。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宋应星兄弟又一次上京赶考,仍未考中。
嗣后,宋应星对功名逐渐冷淡下来,而开始将主要精力用于游历考察,总结各地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为编篡一部科技巨著积累资料。
林文彪派人到京师周边去招募有学问,并且有功名的私塾先生,开的工价很高,缺钱的宋应星恰好闻知这个消息,便被招揽到了金山里。
在韦宝知道的那么一大串明末科学家中,韦宝现在才想起来,似乎唯独宋应星是一直没有官职的,直到他哥哥宋应昇于崇祯四年(1631年)由吏部铨选任浙江桐乡县令,宋应星回乡服待老母。
崇祯八年(1635)宋应星才任江西省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教授生员,是未入流的教职人员。
该年其兄宋应升调任广东肇庆府恩平县令,因有政绩,被诰封为文林郎。
宋应星在分宜县任教4年,这是他一生中的重要阶段,因为所有主要著作都发表于此期间。
而且韦宝知道宋应星一家人都很有骨气。
崇祯十一年(1638年),宋应星在分宜任期满,考列优等,旋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正八品),为省观察使下的属官,掌管一府刑狱,俗称刑厅,亦称司理。这才正式走上仕途。
崇祯十三年(1640年),宋应星任期未满,辞官归里。
崇祯十六年(1643年)又出任南直隶凤阳府亳州(今安徽亳州市)知州(正五品),然此时已值明亡前夕。宋应星赴任后,州内因战乱破坏,连升堂处所都无,官员多出走。他几经努力重建,使之初具规模,又捐资在城内建立书院。
崇祯十七年(1644年)初,宋应星辞官返回奉新。当年三月,李自成大军攻占京师,明亡。四月,清兵入关,建都北京,宋应星成为亡国之民。五月,福王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宋应星被荐授滁和兵巡道及南瑞兵巡道(是介于省及府州之间的地区长官),但宋应星均辞而不就。明亡前,宋应升已升任广州知府,明亡后亦无意恋官,遂挂冠归里。宋应星弟兄寄希望于南明,但此政权由阉奸阮大铖、马士英把持,排斥忠良,政权迅即灭亡。清兵南下取江西。
隆武二年(1646年),宋应星的兄长宋应昇服毒殉国。
清朝建立后,宋应星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在贫困中度过晚年,拒不出仕。
一代超级科学家的一辈子是很平淡的,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力很小,肯定跟徐光启这些朝中大臣,光芒万丈的情况无法比,但是宋应星在后世名气很大。所以韦宝比较清楚他的事情。
宋应星听韦公子这么说,淡然一笑,他不是喜欢客套的人,“公子言重了,我就是一寻常人。大才一说,愧不敢当。要说大才,公子才是大才,我去看过公子的蒸汽机,巧夺天工。敢问是公子从西洋买来的成品机器吗?不知道是何国买来的?”
“具体的地方我也不是很清楚,经了几道手。”韦宝敷衍道。得知有一个宋应星这种人在自己手下,他的心情豁然便好了起来!感觉自己似乎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啦。
宋应星不知道韦宝是不肯说,还是真的不知道,便也没有再问,退到了一旁。
韦宝心想人都在自己手下了,也没有急着跟宋应星多说什么,喜滋滋的继续投入物料研发当中。
由于只有一台蒸汽机,还用在供水上面了,仿制的蒸汽机仍然在进行当中,所以只能用铁匠们和石匠们的土办法,用风箱升温干燥。
韦宝每做一个步骤,都让宋应星详细记录下来,并询问他的意见。当然,韦宝也不光是询问宋应星,也问在场其他人的意见,这是生产研发的过程,同时也是韦宝选材的过程。
看了一圈,所有人都无法和宋应星比,这让韦宝心里有谱了,已经暗暗确定要将宋应星作为总工程师的人选。
只是还需要一个谈话,了解宋应星想法的过程,因为是‘外聘’人员,而不像其他人,是签订了走来便欠他50两纹银的契约而进入本甲的。
宋应星能感觉出韦宝对自己很感兴趣,他同样对韦宝也很好奇,韦宝的方方面面都让他觉得新奇,不知道韦宝为什么要用‘简化字’,另外韦宝制作这种‘新式黏土’的工艺很复杂,明明有现成的配方,但他似乎没有做过,既然没有做过,又有配方,为什么不直接将这方面的大师傅找来做?而要自己摸索?
【0206 天降宋应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