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想像,经过刘仁愿恩威并施的一番手段。
    下面的士卒一定会更加凛然用命,不敢稍有松懈。
    话说回来,刘仁愿还真是个挺有意思的将领。
    身为左骁卫郎将,被苏定方特意留下来主持百济大局,等待王文度接任熊津都督府。
    苏定方如此安排,自然是相信刘仁愿的能力。
    其人有勇有谋,粗中有细。
    乍一看,很容易被他匈奴人粗犷的外表给骗过,以为不过是个莽汉。
    却没想到,刘仁愿心细如丝,胸中颇多智巧。
    更难得此人还是一员猛将。
    曾因为在战场上作战勇猛,得到太宗李世民的赏识。
    也只有这样的人,智勇兼备,才能在百济这么复杂的局面下,守住大唐的根本利益。
    等安抚完那名传令兵,刘仁愿这才不疾不徐的问:“对了,你方才何故在外面喧哗,是有什么紧急军情吗?”
    就算有紧急军情,也不差这么一时半会。
    反正如今百济的局势就这样,已经乱到不可能再乱了。
    唐军现在都收缩在泗沘城里,不怕百济叛军作妖。
    用一句佛谒来说,便是它强任它强,清风过山岗。
    因此刘仁愿一点也不急。
    这正是显示他大将沉稳风度的时候,对于这种尺度的拿捏,他一向做得很好。
    被刘仁愿一问,那传令兵才想起来道:“是,是有消息,有船,船来了,大唐来的船。”
    饶是刘仁愿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建设,自认在百济已经没有任何事能让自己心境动摇。
    当听到“大唐来的船”这几个字时,一下手失,将胡须扯断几根。
    嘶~
    刘仁愿抽了抽面皮。
    四周静了一瞬,气氛十分古怪。
    “大唐的船终于到了,还不快随我去迎接。”
    刘仁愿沉着脸喝了一声,手扶腰刀,昂首挺胸走出大营。
    才出去,就听到身后传来“噗嗤”笑场的声音。
    贼你妈,今天算是用力过猛,有点没收住。
    难得刘仁愿那张漆黑的老脸一红。
    船是在熊津港停靠的。
    到泗沘还有一段水路。
    是从大船上放下小船,沿着熊津江一路往上,只不过大半日功夫,便到了泗沘。
    大唐这次派出的宣尉使是左骁卫将军,开国公刘伯英。
    苏定方他们是八月征服百济,九月底离开,整好一个半月。
    此时显庆五年已经过去,新年过去才半个月,大唐为了庆祝此次胜利,已经换上了新年号,是为龙朔元年。
    算算刘伯英出发的时间,应该是苏定方他们回到长安前,李治便派刘伯英代表皇帝,前来宣慰百济了。
    显然,李治对征服百济之事十分重视。
    比如苏定方八月底打下百济后,派出信使。
    紧急军情百里加急,人马轮换,在短短一个月内,将战报传到李治手里。
    李治拿到战报,兴奋的难以自抑。
    连夜就密会朝中重臣和宰相们,商讨治理百济的万全之策。
    开疆拓土之功,对于帝王来说,是无上的荣耀和褒奖。
    这个天下,很难有什么东西能令大唐皇帝感到兴奋了。
    开拓之功,正是其中之一。
    既证明了自己的能力,立德立功。
    又可以告慰太庙和先帝,告诉他们,没有选错人。
    自己的功绩,足以扛起大唐的天下。
    在初期的兴奋过后,李治迅速计划在百济建立五个都督府。
    由王文度为第一任熊津都督,并派出后续援军,去百济换防。
    熟知李治性情的王文度知道事关重大,甚至不等援军集结完毕,自己孤身带着一些心腹下属,便乘船出海,赶往百济。
    刚好和回程的苏定方来了个错肩而过。
    苏定方返回大唐那么急,也和李治圣旨里的催促有关。
    大唐皇帝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见一见这些东方的邻居了。
    毕竟,高句丽、百济、新罗存在的时间比大唐还要久远。
    从隋至唐初,耗费中原无数人力物力,始终不能解决这一隐患。
    但是在李治手里,终于打开了突破口。
    一战功成。
    解决了百济,高句丽的问题便解决了一半。
    太宗未完成的事业,眼看将在自己的手里达成。
    不夸张的说,李治此时的心情,已经十分急切了。
    刘伯英此次的船队,还带有人数约为一万的新增援军。
    经过询问后方知,刘伯英他们原本是做为王文度属下,此次一同来百济的。
    只是王文度走得太快,这批援军还没集结完毕。
    等到他们走到半道上,已经惊闻王文度暴毙,而苏定方也已返回大唐,在东都洛阳见到巡幸在洛阳的李治及皇后武媚娘。
    此时李治已经定洛阳为神都,虽没直接言明,但大有以洛阳为居的意味。
    朝廷中的重臣,还有整套的行政班底,也全都搬了过去,显然是有了长住的打算。
    因此苏定方比预定的时间,更早一些见到李治。
    待听苏定方对百济的情况做出推断后,李治立即调整了策略,命停在莱州等待进一步命令的刘伯英部,领新皇命,代表他去百济,慰问驻守在那里的刘仁愿部。
    同时,做为大唐的援军,帮助刘仁愿协防。
    看来李治也清楚,仅靠刘仁愿那一万人,想要守住百济,有点不太靠谱。
    “……特命刘仁愿为嵎夷道行军副总管,苏大为代熊津都督……”
    当一身甲胄,外罩雪白披风的刘伯英宣读手里的圣旨时,刘仁愿、苏大为及一帮留守百济的唐军将领,脑子里都是懵逼的。
    这圣旨里勉励的话听听就好,重点是这份人事任命。
    嵎夷道行军总管,为新罗王金春秋。
    现在任命刘仁愿为副总管,岂非是受金春秋节制?
    而苏大为这个任命就更奇怪了。
    刘仁愿此前是曾戏言说让苏大为把熊津都督府的工作担起来,处理往来文书参赞军务。
    也曾在写给李治的信里,提到希望让苏大为为代都督来代理王文度暴毙后,留下的真空。
    或者请皇帝再派一位新都督来。
    否则工作没法开展。
    但刘仁愿自己心里,也不太相信,李治会真的这么做。
    现在的结果,大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都督,大家都知道。
    代都督,算是什么品级?
    职权一样吗?
    是临时任命,还是有转正的机会?
    此外刘伯英现在是什么职务,在百济这边,是归谁节制,在圣旨里一概没提。
    这种感觉太难受了。
    难不成驻守泗沘城的唐军,真的要受新罗金春秋的节制?
    按理说,不太可能啊,金春秋是属国国王,怎么也不可能节制到唐军。
    否则岂非主客易位了?
    但这份任命,刘仁愿就是副总管,位于金春秋之下。
    一时间,所有人脑子里翻来覆去,各种疑问。
    场面一声沉默。
    苏大为没有多想任命的事。
    想不通的事,暂且放在一边。
    他留意观察眼前的刘伯英。
    听说此人乃是大唐一员良将,战功彪炳。
    不过在史书上,对此人的记载却并不多。
    印象比较深的,是大唐皇帝李治册刘伯英左监门卫大将军文。
    “阊阖任隆,周庐禁切。
    盖忠贤之允著,实韬略之兼优。
    惟尔冠军大将军左骁卫将军山阳郡开国公刘柏英,志力沈济,襟情爽烈。
    早标奇正之术,弥光巡警之功。
    偃沙巨海,功宣六豹,气压三韩。
    折冲之效有闻,瓜牙之任攸属。
    式畴徽烈,擢卫宸闱。
    是用命尔为左监门卫大将军,勋封如故。
    往,钦哉!
    尔其职思,无荒朕命。
    不虞之寄,可不慎欤!”
    能让李治留文的唐将,并不多。
    苏大为暗中打量对方。
    刘伯英看上去年纪不小,五十有余。
    他的身材微有些发福,肚腹鼓起。
    但身上的明光甲依旧穿戴齐整,威风赫赫。
    头戴金盔,背披披风。
    手按横刀。
    脸上是古铜色的肌肤。
    双眼带着威棱,下颔蓄着花白的长须。
    最让苏大为注意的是他的鼻子。
    此人有着一个类似鹰勾般的鼻子,令他的整个面相,变得锋芒毕露。
    刘伯英给苏大为的感觉,整个人的气质属于“鹰派”。
    “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
    刘仁愿挺着胸,扶着横刀,看了看左右道:“请将军移步,到泗沘城后,再细说。”
    “好。”
    刘伯英点点头收起圣旨,转脸向身边的亲兵吩咐了一声。
    然后从小船下来登岸,在苏大为等一帮将领的护送下,前往泗沘。
    现在整个百济颇不太平。
    好在熊津江直通泗沘城下,只要那些百济叛军没有水军力量,一时就无法影响到唐军通过熊津江,与海上的大唐水师联系。
    一路上,苏大为的脑子里都盘旋着几个问题:李治派刘伯英来,究竟是什么个意思?
    人事任命背后,就藏有大唐皇帝对半岛战略的思路。
    命我代熊津都督。
    任命刘仁愿为嵎夷道行军副总管。
    而新罗金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

章节目录


大唐不良人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庚新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庚新并收藏大唐不良人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