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降之任 作者:俺也试试
分卷阅读85
宋军好好运用,反而被蒙古全面掌握。当蒙军攻打金都汴梁,就曾使用火炮数百具,昼夜连续向城内发射,所射石弹几乎将里城填平。而刚刚发生的焦山之战,元军用炮的场面煞是壮观,“炮声震百里”,宋军惨败。北宋仁宗时期编纂而成的《武经总要》可以说是古代第一部“古炮大全”,遍收历代上好的攻城兵器,其中辑录了十多种古代样炮,并附有火炮图形。而这时的欧洲,才刚刚学会了长弓的使用。等南宋灭亡后,蒙元精英出身游牧,没文化,过去是抄袭敌人的武器,自然根本就无法进一步研究发展火药的运用。中国武器的研发从此一蹶不振,而欧洲虽然起步晚了四百年,可架不住人家后来居上,用火枪和火炮打进了中国,把挥舞着大刀的火药的发明者揍了个够。
他曾经想建议赵宇直接使用火药,他们有配方,可赵宇那么个大博士,怎么能想不到这些?他总觉得赵宇没有尽全力。赵宇在纠结着什么。此时他看着元军开始用火炮轰击常州,再仔细看,攻城的人众里也有着繁多的汉人军士,他猜测赵宇并不想介绍什么更强大的武器,也许是因为一弄不好,就会被对方利用,反过来打自己。连短弩赵宇都要求不能落在对方手里。尤其现在满地降军,若是大面积杀伤,死的肯定有很多汉人,那他们干的事不跟蒙古人一样了?真是让人郁闷。
李越记下了有关细节,在清晨把飞船着陆在山区外围,走向营地。冬天的晨风冷得逼人,这个时代比他来的时代寒冷许多,太湖都会结冰。他到了宋兵营地,发现许多人有新的棉衣。慧成告诉李越说宜兴民众捐赠了许多衣物。由于元军的进犯,大批百姓无心耕作,逃避战难,四处饥荒,就是产粮之地,粮食也越来越少了。
看见李越回来了,正午时分,几个领导人物聚集在了一起。
众人面色庄重地看着李越,李越吸气,说道:“我们该行动了。”
☆、第 41 章
十一月十六日,伯颜亲临常州指挥攻城,元军日夜攻城不休。
就在这天的入夜之后,元军后方,多处出现蒙军攻城时闲置不用的马匹走失的现象。可是因为各个马厩走失的马匹并不太多,少则十几匹,多则四五十匹,在每个马厩几百匹马到上千匹马的管理中并不起眼。各个马厩也没有相互通气,只惩罚了管理马匹的人。加上现在攻城正紧,没有人觉得这是个太大的威胁,因为,蒙军的马匹实在太多了!蒙军一个军士平均有三到四匹马,进攻南宋,蒙元有四十万到五十万匹马。这是什么概念?在唐朝鼎盛时,唐军总共也不过十到十五万匹马。宋军的马匹不及蒙元的十分之一。这其实也是蒙元为何要侵略四方的原因:马匹过剩,草原实在无法支持。蒙古马用不着吃太好的,耐劳耐寒,很好养活。蒙古贵族把汉人赶出土地,就是把田地变成草场来养马。
那些挣脱了被人割断了的缰绳的马匹,从各个方向追寻着空气里一丝无法抵御的气息,狂奔了一个时辰,进入了山林地带,马上就被在林间等待着的人用绳子套住,拴在树上。过了一段时间,等马匹都到了,那股气息消失了,马匹焦躁不安,林中到处是嘶鸣和马蹄踏地的声音。
把大批的马引入林间后,一个高大的和尚领着几个青年和尚离开了树林,飞步追赶一小队早已开拔往常州北面行进的义军。和尚们的身影在黑夜里快如鬼魅,后半夜时赶上了提前出发的众人。由那个高大的和尚领路,这支队伍绕过了常州外的元军主力,插向常州北部元军负责辎重给养的后军。这里有众多民众,被蒙人驱动搬运物资。伯颜知道因为战乱和旱情,江东粮食锐减,就为攻城大军运载了充裕的粮食。伯颜攻常州的元军号称百万,其中真正的军队不过二十万,其他是几十万民夫。众多的百姓挑夫,绵延百里的粮车随军南下,到达了常州北部。休息时,百姓就睡卧路边,马被卸下车辕,集中喂养歇息,行动时再套上车辕。
十七日的白天到来时,这百来人的小队已经找到了他们要进入的区域,在附近隐蔽了起来,饮食休息,等待夜晚的降临。
往刚刚抓到的马匹背上压上粮袋和大包箭弩后,躲避在山林里的义军也出发了。马匹虽然狂躁,但负担实在沉重,无法快跑,只能缓步地走着。义兵队伍走出了山林地带,取乡间路径,向东北常州方向步行而去。队伍周围分散上百名兵士,身背弩箭,防范元军的探马。
这支队伍走了三个时辰,行军的方式甚为奇特。每个人的步伐大小和速度都差不多,总是走到了最前方的小组就会停下来等后面的小组超过自己,直到自己的小组成为了最后一组,才会起步向前。这样的步行,让每个人都在行行走走之间,总有时间休息,可是整个队伍却是一直在行进中。这种后队变前队的持续循环,让队伍像一只折叠着向前移动的环形锁链。当然没有人知道这种行军方式是由俄国伟大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亚历山大瓦苏沃洛夫(1730.11.24—1800.5.18)设计的,他领导的军队曾创下在极为恶劣的天气状况下的行军奇迹,神兵天降般到了敌人面前。
天亮了,这支队伍在树林里休息,用大量的树枝竹叶伪装周围,马匹轮番喂食后都用绳索绑住嘴部,以免发出嘶鸣。
李越从来没有觉得冬日的白昼会如此漫长,他看着空中苍白的太阳心烦意乱。众多义军战士都在休息,可他被各种恐惧困扰着:如果事件的发展出现变化怎么办?援军虽然隐蔽了,可如果伯颜不放心,提前攻城怎么办?如果有人发现了他们,元军前来阻截怎么办?叶铭脸色异常阴沉,他看得出来叶铭也一样心情沉重。几个领兵的人再次低声把行动方案对了一遍,就不再相互讨论,专心巡视兵士,检查细微末节。
午后李越终于睡了一会儿,再醒来天已经黑了,队伍准备出发。他深感轻松:他宁愿面对敌军,也不愿在遥远的地方干等着了。
部队出发,三个时辰后,他们能听见远远的隐隐炮声。叶铭让队伍停下,命兵士给马蹄裹上了厚厚的麻布。再次行进,队伍不再改变次序,只小心地向前。十八日的凌晨时分,他们到达了常州的元军外围,可以看见远处朦胧的常州轮廓和浓烟。队伍外部的散兵用弩箭杀掉了发现了他们的元兵,义军寻找到离常州最近树林丘地,匍匐隐蔽,等待着信号。
同一个黑夜,那个高大和尚带领的众人潜入了背粮的百姓队伍中,他们都是平民装束,连和尚都用布包了头,有的人头布下边露出一线金色的边缘。每个人双臂都绑了红色的布带,可夜里看不分明。他们没有在众多的民众间停留,而是到
分卷阅读85
- 肉肉屋
分卷阅读85
宋军好好运用,反而被蒙古全面掌握。当蒙军攻打金都汴梁,就曾使用火炮数百具,昼夜连续向城内发射,所射石弹几乎将里城填平。而刚刚发生的焦山之战,元军用炮的场面煞是壮观,“炮声震百里”,宋军惨败。北宋仁宗时期编纂而成的《武经总要》可以说是古代第一部“古炮大全”,遍收历代上好的攻城兵器,其中辑录了十多种古代样炮,并附有火炮图形。而这时的欧洲,才刚刚学会了长弓的使用。等南宋灭亡后,蒙元精英出身游牧,没文化,过去是抄袭敌人的武器,自然根本就无法进一步研究发展火药的运用。中国武器的研发从此一蹶不振,而欧洲虽然起步晚了四百年,可架不住人家后来居上,用火枪和火炮打进了中国,把挥舞着大刀的火药的发明者揍了个够。
他曾经想建议赵宇直接使用火药,他们有配方,可赵宇那么个大博士,怎么能想不到这些?他总觉得赵宇没有尽全力。赵宇在纠结着什么。此时他看着元军开始用火炮轰击常州,再仔细看,攻城的人众里也有着繁多的汉人军士,他猜测赵宇并不想介绍什么更强大的武器,也许是因为一弄不好,就会被对方利用,反过来打自己。连短弩赵宇都要求不能落在对方手里。尤其现在满地降军,若是大面积杀伤,死的肯定有很多汉人,那他们干的事不跟蒙古人一样了?真是让人郁闷。
李越记下了有关细节,在清晨把飞船着陆在山区外围,走向营地。冬天的晨风冷得逼人,这个时代比他来的时代寒冷许多,太湖都会结冰。他到了宋兵营地,发现许多人有新的棉衣。慧成告诉李越说宜兴民众捐赠了许多衣物。由于元军的进犯,大批百姓无心耕作,逃避战难,四处饥荒,就是产粮之地,粮食也越来越少了。
看见李越回来了,正午时分,几个领导人物聚集在了一起。
众人面色庄重地看着李越,李越吸气,说道:“我们该行动了。”
☆、第 41 章
十一月十六日,伯颜亲临常州指挥攻城,元军日夜攻城不休。
就在这天的入夜之后,元军后方,多处出现蒙军攻城时闲置不用的马匹走失的现象。可是因为各个马厩走失的马匹并不太多,少则十几匹,多则四五十匹,在每个马厩几百匹马到上千匹马的管理中并不起眼。各个马厩也没有相互通气,只惩罚了管理马匹的人。加上现在攻城正紧,没有人觉得这是个太大的威胁,因为,蒙军的马匹实在太多了!蒙军一个军士平均有三到四匹马,进攻南宋,蒙元有四十万到五十万匹马。这是什么概念?在唐朝鼎盛时,唐军总共也不过十到十五万匹马。宋军的马匹不及蒙元的十分之一。这其实也是蒙元为何要侵略四方的原因:马匹过剩,草原实在无法支持。蒙古马用不着吃太好的,耐劳耐寒,很好养活。蒙古贵族把汉人赶出土地,就是把田地变成草场来养马。
那些挣脱了被人割断了的缰绳的马匹,从各个方向追寻着空气里一丝无法抵御的气息,狂奔了一个时辰,进入了山林地带,马上就被在林间等待着的人用绳子套住,拴在树上。过了一段时间,等马匹都到了,那股气息消失了,马匹焦躁不安,林中到处是嘶鸣和马蹄踏地的声音。
把大批的马引入林间后,一个高大的和尚领着几个青年和尚离开了树林,飞步追赶一小队早已开拔往常州北面行进的义军。和尚们的身影在黑夜里快如鬼魅,后半夜时赶上了提前出发的众人。由那个高大的和尚领路,这支队伍绕过了常州外的元军主力,插向常州北部元军负责辎重给养的后军。这里有众多民众,被蒙人驱动搬运物资。伯颜知道因为战乱和旱情,江东粮食锐减,就为攻城大军运载了充裕的粮食。伯颜攻常州的元军号称百万,其中真正的军队不过二十万,其他是几十万民夫。众多的百姓挑夫,绵延百里的粮车随军南下,到达了常州北部。休息时,百姓就睡卧路边,马被卸下车辕,集中喂养歇息,行动时再套上车辕。
十七日的白天到来时,这百来人的小队已经找到了他们要进入的区域,在附近隐蔽了起来,饮食休息,等待夜晚的降临。
往刚刚抓到的马匹背上压上粮袋和大包箭弩后,躲避在山林里的义军也出发了。马匹虽然狂躁,但负担实在沉重,无法快跑,只能缓步地走着。义兵队伍走出了山林地带,取乡间路径,向东北常州方向步行而去。队伍周围分散上百名兵士,身背弩箭,防范元军的探马。
这支队伍走了三个时辰,行军的方式甚为奇特。每个人的步伐大小和速度都差不多,总是走到了最前方的小组就会停下来等后面的小组超过自己,直到自己的小组成为了最后一组,才会起步向前。这样的步行,让每个人都在行行走走之间,总有时间休息,可是整个队伍却是一直在行进中。这种后队变前队的持续循环,让队伍像一只折叠着向前移动的环形锁链。当然没有人知道这种行军方式是由俄国伟大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亚历山大瓦苏沃洛夫(1730.11.24—1800.5.18)设计的,他领导的军队曾创下在极为恶劣的天气状况下的行军奇迹,神兵天降般到了敌人面前。
天亮了,这支队伍在树林里休息,用大量的树枝竹叶伪装周围,马匹轮番喂食后都用绳索绑住嘴部,以免发出嘶鸣。
李越从来没有觉得冬日的白昼会如此漫长,他看着空中苍白的太阳心烦意乱。众多义军战士都在休息,可他被各种恐惧困扰着:如果事件的发展出现变化怎么办?援军虽然隐蔽了,可如果伯颜不放心,提前攻城怎么办?如果有人发现了他们,元军前来阻截怎么办?叶铭脸色异常阴沉,他看得出来叶铭也一样心情沉重。几个领兵的人再次低声把行动方案对了一遍,就不再相互讨论,专心巡视兵士,检查细微末节。
午后李越终于睡了一会儿,再醒来天已经黑了,队伍准备出发。他深感轻松:他宁愿面对敌军,也不愿在遥远的地方干等着了。
部队出发,三个时辰后,他们能听见远远的隐隐炮声。叶铭让队伍停下,命兵士给马蹄裹上了厚厚的麻布。再次行进,队伍不再改变次序,只小心地向前。十八日的凌晨时分,他们到达了常州的元军外围,可以看见远处朦胧的常州轮廓和浓烟。队伍外部的散兵用弩箭杀掉了发现了他们的元兵,义军寻找到离常州最近树林丘地,匍匐隐蔽,等待着信号。
同一个黑夜,那个高大和尚带领的众人潜入了背粮的百姓队伍中,他们都是平民装束,连和尚都用布包了头,有的人头布下边露出一线金色的边缘。每个人双臂都绑了红色的布带,可夜里看不分明。他们没有在众多的民众间停留,而是到
分卷阅读85
- 肉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