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焰随后便看到了《学桴》上文艺版主编朱墨彻对这篇散文的吹捧,她看了这么多期的《学桴》,自然也知道朱墨彻这个人,对方自己也曾在校刊上发表过散文作品,其水准也远在普通大学生之上。
陈清焰也不知道朱墨彻在整个东吴大学都颇有名气,她只是凭自己的文学素养,觉得这位编辑的水平最高而已,因此她之前也有将那反驳不接受女子入大学的文章,寄给朱墨彻,只可惜并没有任何回应。
也正因为如此,陈清焰才产生自己的作品,怕是入不得《学桴》编辑法眼的错觉。她错误地判断了自己的实力。
实际上像朱墨彻这样的东吴大学校园风云人物,同时还是《学桴》文艺版的主编,他每天收到的信件不要太多,来自女子学校女学生的爱慕信同样数不胜数,毕竟朱墨彻长相斯斯文文,令人一见便心生好感,他的照片曾在《学桴》上出现过。
很显然,陈清焰寄给朱墨彻的作品,就被当做类似爱慕信之类的垃圾信件给处理了,人家朱墨彻可是已婚人士了,他在大一订婚,大二就完婚了,现在已经大四,毕业之后可能去魔都,也可能直接北上去华夏大学,他一直很向往华夏大学之中的“华夏园”。
陈清焰看到朱墨彻如此欣赏这篇《听雪之夜》的作者王德孚,便心中一动,拿出自己的笔,将她对上大学的渴望,化作了又一封信件,寄给了王德孚,还附上了她之前写的反驳不接受女子入大学的文章,询问王德孚能否帮她改改,发表在《学桴》之上,与另外一股拒绝收女子进东吴大学的势力针锋相对。
《学桴》上每一篇作品都有作者具体所在的年级、院系,而东吴大学的地址当然也很容易知道,所以陈清焰向王德孚写的信,肯定能寄到他手里,就看王德孚会不会看了。
……
王德孚凭借一篇自嗨散文《听雪之夜》,成功斩获了“东大才子”的头衔,一下子在整个苏州的众多学校范围内,都变得小有名气,只因稍微有点文学素养的人,都可以品鉴出他的作品,是多么鹤立鸡群。
只不过王德孚自己真没将这当回事,纯粹的天赋碾压罢了,毫无成就感可言,只不过他对自己扩大名气,还是乐见其成的,因为有时候名气就意味着话语权,你是名人,你说的话才有人听,要不然谁将你当回事呢?
王德孚自己没当回事,但他确实小看了别人对他这篇作品发自内心的欣赏,这个人,正是他的学长、《学桴》文艺版主编朱墨彻,对方竟然主动找上门来。
朱墨彻出自书香门第,颜值虽没有王德孚那般逆天,但确实清秀斯文,也难怪就算许多女粉丝知道他已经结婚,依旧向他写信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
不过朱墨彻却是对妻子专一的好男人,哪怕他和他妻子也是通过别人介绍认识的。
朱墨彻大大方方地向王德孚自我介绍,他大名是朱墨彻,字秋实,并非苏州本地人,而是东海县平明镇人,后来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之后便考入了这江南一带名气最大、教学质量最高的东吴大学。
不过朱墨彻一直很憧憬帝都的华夏大学,当时也很想直接去帝都报考,但终究被父亲劝说,考了在父亲口中不比华夏大学差的东吴大学,但他从东吴大学毕业后,可能依旧会去华夏大学读研,这也算他的梦想了。
朱墨彻在大一、大二时并不有名,只是潜心学术,大三开始创作现代诗、散文,他在诗歌上的天赋一般,不过在散文上却展现出了远超他人的天赋,在《学桴》上发表的散文,受到大佬欣赏、点评之后,便接到了来自魔都几份著名散文杂志的约稿,然后便渐渐在文坛闯出了名气。
王德孚并不排斥和朱墨彻这样的才华之士交往,对方的文章他也读过,几乎没有任何攻击性的作品,也不涉及任何政治立场,给人一种特别自然、清新的感觉。
文人的作品,往往可以从侧面反映出这个人的个性,像王德孚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反映出他骨子里的优越感、责任感,一是因为融合灵魂之后的超高文学天赋,二是领先于整个时代的思想文化。
既然朱墨彻都这么大张旗鼓的拜访了,王德孚当然也做到礼节完美,同样自我介绍之后,便要请朱墨彻吃饭,选了一家距离学校不远的餐馆。
朱墨彻当然客气一番,但终究还是不忍心拒绝王德孚,他觉得能和王德孚这样的人物结交,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
两人在饭桌上相谈甚欢,几杯麦酒下肚,两人便开始互相以字相称。
“默存啊,你这篇《听雪之夜》写得是真好,对文字的运用简直出神入化,我看了之后,真心自愧不如!”朱墨彻感叹道。
“秋实兄谬赞了,我记得秋实兄写的一篇《春天》,那真是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一种勃勃的生机,令人看了之后,极有奋发向上的动力!”王德孚熟练地商业互吹,朱墨彻那清新自然的散文,也确实值得他称赞。
许多著名的作家,也都是文学评论家,对他们来说,找到一部作品的优点,花式吹捧都是基本操作,同样,对作品的缺点进行文学批评,也是文学评论家的分内之事。
朱墨彻听到王德孚这么说,不由情绪激动,只觉得人生能得一知己,真是千载难逢,这个王德孚,真是又帅说话又好听!
朱墨彻这个人每次心情激荡,就喜欢吃橘子,而正好这餐馆的对面,有一家水果店,于是他便对王德孚说道:“我去买几个橘子,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王德孚眼看朱墨彻就要站起,他赶忙先站了起来,如同老父亲一样按住朱墨彻,道:“还是我去帮你买橘子吧,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朱墨彻愣愣地望着王德孚那高大的背影,只觉得这默存学弟,不仅帅、说话好听,还这般尊敬、体贴学长,真是令人心折。
陈清焰也不知道朱墨彻在整个东吴大学都颇有名气,她只是凭自己的文学素养,觉得这位编辑的水平最高而已,因此她之前也有将那反驳不接受女子入大学的文章,寄给朱墨彻,只可惜并没有任何回应。
也正因为如此,陈清焰才产生自己的作品,怕是入不得《学桴》编辑法眼的错觉。她错误地判断了自己的实力。
实际上像朱墨彻这样的东吴大学校园风云人物,同时还是《学桴》文艺版的主编,他每天收到的信件不要太多,来自女子学校女学生的爱慕信同样数不胜数,毕竟朱墨彻长相斯斯文文,令人一见便心生好感,他的照片曾在《学桴》上出现过。
很显然,陈清焰寄给朱墨彻的作品,就被当做类似爱慕信之类的垃圾信件给处理了,人家朱墨彻可是已婚人士了,他在大一订婚,大二就完婚了,现在已经大四,毕业之后可能去魔都,也可能直接北上去华夏大学,他一直很向往华夏大学之中的“华夏园”。
陈清焰看到朱墨彻如此欣赏这篇《听雪之夜》的作者王德孚,便心中一动,拿出自己的笔,将她对上大学的渴望,化作了又一封信件,寄给了王德孚,还附上了她之前写的反驳不接受女子入大学的文章,询问王德孚能否帮她改改,发表在《学桴》之上,与另外一股拒绝收女子进东吴大学的势力针锋相对。
《学桴》上每一篇作品都有作者具体所在的年级、院系,而东吴大学的地址当然也很容易知道,所以陈清焰向王德孚写的信,肯定能寄到他手里,就看王德孚会不会看了。
……
王德孚凭借一篇自嗨散文《听雪之夜》,成功斩获了“东大才子”的头衔,一下子在整个苏州的众多学校范围内,都变得小有名气,只因稍微有点文学素养的人,都可以品鉴出他的作品,是多么鹤立鸡群。
只不过王德孚自己真没将这当回事,纯粹的天赋碾压罢了,毫无成就感可言,只不过他对自己扩大名气,还是乐见其成的,因为有时候名气就意味着话语权,你是名人,你说的话才有人听,要不然谁将你当回事呢?
王德孚自己没当回事,但他确实小看了别人对他这篇作品发自内心的欣赏,这个人,正是他的学长、《学桴》文艺版主编朱墨彻,对方竟然主动找上门来。
朱墨彻出自书香门第,颜值虽没有王德孚那般逆天,但确实清秀斯文,也难怪就算许多女粉丝知道他已经结婚,依旧向他写信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
不过朱墨彻却是对妻子专一的好男人,哪怕他和他妻子也是通过别人介绍认识的。
朱墨彻大大方方地向王德孚自我介绍,他大名是朱墨彻,字秋实,并非苏州本地人,而是东海县平明镇人,后来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之后便考入了这江南一带名气最大、教学质量最高的东吴大学。
不过朱墨彻一直很憧憬帝都的华夏大学,当时也很想直接去帝都报考,但终究被父亲劝说,考了在父亲口中不比华夏大学差的东吴大学,但他从东吴大学毕业后,可能依旧会去华夏大学读研,这也算他的梦想了。
朱墨彻在大一、大二时并不有名,只是潜心学术,大三开始创作现代诗、散文,他在诗歌上的天赋一般,不过在散文上却展现出了远超他人的天赋,在《学桴》上发表的散文,受到大佬欣赏、点评之后,便接到了来自魔都几份著名散文杂志的约稿,然后便渐渐在文坛闯出了名气。
王德孚并不排斥和朱墨彻这样的才华之士交往,对方的文章他也读过,几乎没有任何攻击性的作品,也不涉及任何政治立场,给人一种特别自然、清新的感觉。
文人的作品,往往可以从侧面反映出这个人的个性,像王德孚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反映出他骨子里的优越感、责任感,一是因为融合灵魂之后的超高文学天赋,二是领先于整个时代的思想文化。
既然朱墨彻都这么大张旗鼓的拜访了,王德孚当然也做到礼节完美,同样自我介绍之后,便要请朱墨彻吃饭,选了一家距离学校不远的餐馆。
朱墨彻当然客气一番,但终究还是不忍心拒绝王德孚,他觉得能和王德孚这样的人物结交,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
两人在饭桌上相谈甚欢,几杯麦酒下肚,两人便开始互相以字相称。
“默存啊,你这篇《听雪之夜》写得是真好,对文字的运用简直出神入化,我看了之后,真心自愧不如!”朱墨彻感叹道。
“秋实兄谬赞了,我记得秋实兄写的一篇《春天》,那真是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一种勃勃的生机,令人看了之后,极有奋发向上的动力!”王德孚熟练地商业互吹,朱墨彻那清新自然的散文,也确实值得他称赞。
许多著名的作家,也都是文学评论家,对他们来说,找到一部作品的优点,花式吹捧都是基本操作,同样,对作品的缺点进行文学批评,也是文学评论家的分内之事。
朱墨彻听到王德孚这么说,不由情绪激动,只觉得人生能得一知己,真是千载难逢,这个王德孚,真是又帅说话又好听!
朱墨彻这个人每次心情激荡,就喜欢吃橘子,而正好这餐馆的对面,有一家水果店,于是他便对王德孚说道:“我去买几个橘子,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王德孚眼看朱墨彻就要站起,他赶忙先站了起来,如同老父亲一样按住朱墨彻,道:“还是我去帮你买橘子吧,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朱墨彻愣愣地望着王德孚那高大的背影,只觉得这默存学弟,不仅帅、说话好听,还这般尊敬、体贴学长,真是令人心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