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四维和他的老乡在这坐了片刻就回去了,虽说翰林院比较清闲,喝喝茶看看邸报时间就过去了,但是长时间离岗还是不行的。
在两人走后又有数人过来拜访,毕竟朱平安的官职在那摆着呢,从六品呢,在这偌大的翰林院也就只有九人品级比朱平安高,也就是掌院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以及正六品的侍读、侍讲,其他的编修、检讨等等都是比朱平安的品级要低。
这些人拜访归拜访,尊敬也尊敬,但是眼神里的同情或者幸灾乐祸还是少不了的。这些人也都是和张博一样,对于翰林院了如指掌,对于朱平安负责的这份“翰林院之最”的差事也是了如指掌。
不过朱平安心态一直很平静,让他们有些失望,他们还想看看朱平安忧桑的表情呢。
在这些人离开后,朱平安又重新给自己泡了一壶茶,起身再次去藏书阁一楼二楼三楼每层又都转了转。藏书阁因为有差役负责打扫,地面还有书柜都很干净,不过就是图书典籍摆放有些乱。
在三楼朱平安看到了后世所看不到的《永乐大典》,后世的《永乐大典》经过了历史和战火的洗礼,到现代只有七百多卷留存。可是在这个三楼却是有一整套的《永乐大典》,整整22,937卷,分装成了10,095册,满满占了整整六间大小的三楼。
朱平安记得以前在起点看过一些小说,什么随身自带图书馆啊,我脑子里有套百科全书啦之类的金手指小说,现在看到这套《永乐大典》,朱平安觉的自己好像发现了一个宝藏,这可是全世界最全最大的百科全书啊。大明永乐前的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都在这套书中。这套书几乎可以说是满载中国千年文明、文化的宝船,现在这艘船就在自己眼前了。
刚才张博他们都认为这是翰林院最差没有之一的差事,可是看到看到这整楼的图书典籍。尤其是这永乐大典,朱平安却觉得这是翰林院最好的差事了。
与现代图书馆排序不同的是。永乐大典并非是用汉语拼音和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方式,而是用《洪武正韵》作为排序依据,因为当时没有拼音这一说。依据《洪武正韵》按图索骥,可以很容易的从这一万册《永乐大典》中检索到自己需要的书册。
朱平安从第一个书柜中取了第一册《永乐大典》细看,发现这套只是副本而已,书的最外面是一层黄绢,黄绢下是厚而精致的宣纸封面。黄绢上有一个长方形的书签,书签上写着“永乐大典”。下面还有两行小字列明了这册书的卷数。
入手后,朱平安发现这本书上竟然有灰尘,可见这本书,确切说应该是这套《永乐大典》应该是有相当的念头没有被人翻看了。
这本永乐大典大约是第一册,朱平安打开后发现了这大约是记载永乐大典编撰背景的,其中第一页便是永乐大帝的一封诏书:
“天下古今事物都分散记载在各种典籍之中,卷帙浩大,不易检索。朕想广泛采集各书中所载事物,用韵来统摄,以便考索。这样检索事物,就如同探囊取物一般容易了......希望你们按照我的意思,把有文字以来历代的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还有天文、地志、阴阳、医算、僧道、技艺的资料都收集起来,汇在一书之中,不要嫌浩繁了......”
唉
看完诏书,朱平安不由的叹息了一声,据说这套《永乐大典》在永乐年间用了数年时间,共有两万多朝臣文书儒学大佬参与编撰。据说完成后,一百多位书法家用了六年时间才抄完一套副本!
这么耗费心血的《永乐大典》竟然蒙尘了!《永乐大典》,一个被遗忘的宝藏。
将这册书重新放回原位,朱平安又沿着过道走了数排。选了一个书架再次选了一册书,打开来看。
这是一册军事类型的。朱平安翻开的这一页是带有插曲的,画的是一张弩的式样。能看出使用毛笔画的,可是形态逼真,非常精致,弓弩上的箭矢几乎破卷而出。
好奇之下,朱平安又往前翻了数页,赫然发现卷名为:神臂弓!
“神臂弓,实弩也。以山桑为身,檀为弰,铁为枪膛,钢为机,麻索系札,丝为弦。弓身长三尺三,弦长二尺五,箭矢发而远达三百四十多步,弓成可立地上,扣动扳机,可透300步之铁甲......”
这卷将神臂弓描述的极为详细,从选材到制作到使用到排兵布阵描述的极为详细,卷内插图将神臂弓的每一个细微的结构都分开单独画了出来,每一个细微末节都画的极为细致,朱平安可以肯定通过这卷书册,便可以复制出标准的神臂弓出来。
真是好书啊!极为实用。
朱平安将这卷神臂弓看完,便将这卷书放回了原位,然后又走了数排选了一册书打开。
这册书是地理方面的,插图极为丰富,山川、河流、城廓等画的很详细,当然跟现在的地图是没法比,在朱平安眼中看来,这册描述山东地理的书册误差出错也有不少,不过不能要求太高,总体上来说还是很标准的。
如果是皇帝看完整套地理的话,坐在书房就可以将自己的江山收入脑海。
如果不是午饭时间到了,张四维在楼下叫自己下楼一同出去吃饭,朱平安肯定会沉浸在《永乐大典》中废寝忘食。
“午饭咱俩去找下文生一起吃,估计到了晚上就没机会了,他们大理寺也会给他们新晋观政进士接风洗尘。”张四维在朱平安下楼后便拉着朱平安出门去找王世贞。
“你是说晚上咱们翰林院也要给咱们接风洗尘?”朱平安皱着眉问道,怎么又要有酒宴,这些天喝了不少酒了,可是不想再喝了。
“是啊,这都是惯例啊。不过说是给咱们接风洗尘,其实到时候都是咱们付钱......”张四维说着撇了撇嘴。
呃
这不是重点好吧。
眼皮有些跳,怎么总感觉晚宴要有事的感觉呢,朱平安揉了揉眼睛随着张四维出了翰林院一路往大理寺衙门而去。(未完待续。)
在两人走后又有数人过来拜访,毕竟朱平安的官职在那摆着呢,从六品呢,在这偌大的翰林院也就只有九人品级比朱平安高,也就是掌院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以及正六品的侍读、侍讲,其他的编修、检讨等等都是比朱平安的品级要低。
这些人拜访归拜访,尊敬也尊敬,但是眼神里的同情或者幸灾乐祸还是少不了的。这些人也都是和张博一样,对于翰林院了如指掌,对于朱平安负责的这份“翰林院之最”的差事也是了如指掌。
不过朱平安心态一直很平静,让他们有些失望,他们还想看看朱平安忧桑的表情呢。
在这些人离开后,朱平安又重新给自己泡了一壶茶,起身再次去藏书阁一楼二楼三楼每层又都转了转。藏书阁因为有差役负责打扫,地面还有书柜都很干净,不过就是图书典籍摆放有些乱。
在三楼朱平安看到了后世所看不到的《永乐大典》,后世的《永乐大典》经过了历史和战火的洗礼,到现代只有七百多卷留存。可是在这个三楼却是有一整套的《永乐大典》,整整22,937卷,分装成了10,095册,满满占了整整六间大小的三楼。
朱平安记得以前在起点看过一些小说,什么随身自带图书馆啊,我脑子里有套百科全书啦之类的金手指小说,现在看到这套《永乐大典》,朱平安觉的自己好像发现了一个宝藏,这可是全世界最全最大的百科全书啊。大明永乐前的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都在这套书中。这套书几乎可以说是满载中国千年文明、文化的宝船,现在这艘船就在自己眼前了。
刚才张博他们都认为这是翰林院最差没有之一的差事,可是看到看到这整楼的图书典籍。尤其是这永乐大典,朱平安却觉得这是翰林院最好的差事了。
与现代图书馆排序不同的是。永乐大典并非是用汉语拼音和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方式,而是用《洪武正韵》作为排序依据,因为当时没有拼音这一说。依据《洪武正韵》按图索骥,可以很容易的从这一万册《永乐大典》中检索到自己需要的书册。
朱平安从第一个书柜中取了第一册《永乐大典》细看,发现这套只是副本而已,书的最外面是一层黄绢,黄绢下是厚而精致的宣纸封面。黄绢上有一个长方形的书签,书签上写着“永乐大典”。下面还有两行小字列明了这册书的卷数。
入手后,朱平安发现这本书上竟然有灰尘,可见这本书,确切说应该是这套《永乐大典》应该是有相当的念头没有被人翻看了。
这本永乐大典大约是第一册,朱平安打开后发现了这大约是记载永乐大典编撰背景的,其中第一页便是永乐大帝的一封诏书:
“天下古今事物都分散记载在各种典籍之中,卷帙浩大,不易检索。朕想广泛采集各书中所载事物,用韵来统摄,以便考索。这样检索事物,就如同探囊取物一般容易了......希望你们按照我的意思,把有文字以来历代的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还有天文、地志、阴阳、医算、僧道、技艺的资料都收集起来,汇在一书之中,不要嫌浩繁了......”
唉
看完诏书,朱平安不由的叹息了一声,据说这套《永乐大典》在永乐年间用了数年时间,共有两万多朝臣文书儒学大佬参与编撰。据说完成后,一百多位书法家用了六年时间才抄完一套副本!
这么耗费心血的《永乐大典》竟然蒙尘了!《永乐大典》,一个被遗忘的宝藏。
将这册书重新放回原位,朱平安又沿着过道走了数排。选了一个书架再次选了一册书,打开来看。
这是一册军事类型的。朱平安翻开的这一页是带有插曲的,画的是一张弩的式样。能看出使用毛笔画的,可是形态逼真,非常精致,弓弩上的箭矢几乎破卷而出。
好奇之下,朱平安又往前翻了数页,赫然发现卷名为:神臂弓!
“神臂弓,实弩也。以山桑为身,檀为弰,铁为枪膛,钢为机,麻索系札,丝为弦。弓身长三尺三,弦长二尺五,箭矢发而远达三百四十多步,弓成可立地上,扣动扳机,可透300步之铁甲......”
这卷将神臂弓描述的极为详细,从选材到制作到使用到排兵布阵描述的极为详细,卷内插图将神臂弓的每一个细微的结构都分开单独画了出来,每一个细微末节都画的极为细致,朱平安可以肯定通过这卷书册,便可以复制出标准的神臂弓出来。
真是好书啊!极为实用。
朱平安将这卷神臂弓看完,便将这卷书放回了原位,然后又走了数排选了一册书打开。
这册书是地理方面的,插图极为丰富,山川、河流、城廓等画的很详细,当然跟现在的地图是没法比,在朱平安眼中看来,这册描述山东地理的书册误差出错也有不少,不过不能要求太高,总体上来说还是很标准的。
如果是皇帝看完整套地理的话,坐在书房就可以将自己的江山收入脑海。
如果不是午饭时间到了,张四维在楼下叫自己下楼一同出去吃饭,朱平安肯定会沉浸在《永乐大典》中废寝忘食。
“午饭咱俩去找下文生一起吃,估计到了晚上就没机会了,他们大理寺也会给他们新晋观政进士接风洗尘。”张四维在朱平安下楼后便拉着朱平安出门去找王世贞。
“你是说晚上咱们翰林院也要给咱们接风洗尘?”朱平安皱着眉问道,怎么又要有酒宴,这些天喝了不少酒了,可是不想再喝了。
“是啊,这都是惯例啊。不过说是给咱们接风洗尘,其实到时候都是咱们付钱......”张四维说着撇了撇嘴。
呃
这不是重点好吧。
眼皮有些跳,怎么总感觉晚宴要有事的感觉呢,朱平安揉了揉眼睛随着张四维出了翰林院一路往大理寺衙门而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