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瀚想要去欧洲发动革命,还必须经过大明爱国主义的教育,不会在他思想没有定型的时候就放他过去。
    所以,接下来的讨论就没有他的事儿了,而让他旁听着朝廷各部主官对目前大明社会构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讨论。
    一个家庭,人数一多,都会出现各种问题,更别说一个庞大的帝国了。
    大明目前的社会非常稳定,现在有了南洋,南洲,东洲,西洲,北地的调节,国内的社会矛盾不值一提。
    但是并不是说大明就没有任何问题,相反,小问题还有很多。
    不过这些问题在大明的飞速发发展过程中,并不被人们所重视和关注。
    东方的老百姓,只要有一口饭吃,就不会想着造反。在如今这个大明经济腾飞,百姓安居乐业的年代,一些小问题,影响不了大局。
    但是对朝廷的统治者们来说,任何问题都要重视起来,所以才会有了议会每旬一次的例会,专门研究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立法讨论。
    朱瞻基今日让大臣们讨论大明社会构架的不足,每个人都能说出一大堆来,并且许多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张瀚才发觉,原来自己考虑的问题还太少,太片面。
    而关于重修大明律,这是一个大事件,朱瞻基今日只是提出一个开头,大臣们需要经过多次讨论,最后才能拿出一个方案。
    大明律可是大明的基本宪法,但是在过去,只注重统治者的权威,并没有以人为本。
    现在,朱瞻基提出了以人为本,以国为重,并且大明律的权威要高于一般皇族特权,这等于自我限制。
    所以,不论是文官还是武将,在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情况下,绝对不敢贸然出谋划策。
    这场午朝一直开到了中午才散会,这种务虚的讨论,自然不会有明确的结果出来。
    不过即便如此,张瀚依旧觉得收获多多,这种一国精英对社会整个架构和方方面面问题的分析,是他这个年轻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领域。
    这些人的经验,对他来说,都是非常有用的。
    当然,他能学到多少,其实并不在朱瞻基的考虑范围之内。
    对现在的朱瞻基来说,哪怕欧洲的问题都不过是小事,而电话和无线电报,才是真正的大事。
    从三月到九月,电话机在经过他与蓝烟的指导之后,已经变成了一个整体式的电话机。虽然现在的电话体积依旧不小,但是已经有了后世电话的雏形。
    以目前的科技来说,程控电话是不可能的,但是,触接式电话的研发却并不难。
    在马电研究电话触接系统的期间,蓝烟就让内务府训练了一批工匠之女,训练他们成为接线员。
    任何一个人拿起电话,拨打的并不是对方的触接线路,目前的线路,直接拨号,只会导致串线。
    所以现在的电话通话,需要一个中转中心,每一个电话,直接能到中转中心,然后通过接线员,与对方的线路连接起来。
    到了九月的时候,皇宫里面已经建立起了一个中转中心,各大衙门,包括一些主要官员的家中,都开始依次安装线路和电话。
    这只是开始,当电话普及到了每个城市,这个时候,帝国的统治将会牢不可破。
    因为每一个皇帝都能直接将命令传达到基层,任何人都不可能欺上瞒下,哪里有灾情,哪里有造反,皇宫都能第一时间得到消息。
    但是,光是安装电话线路,就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大明朝廷就是再有钱,也需要人力物力来生产电话线,架设线路,建立交换中心,训练足够的人员。
    按照朱瞻基的预计,最少需要五年的时间,才能将电话线架到帝国的几个主要角落,最少需要十年的时间,才能将电话普及开来。
    而无线电报机的作用,也不比电话弱,因为大明可不是一个大陆国家,而是一个全球国家。
    大明的疆域占据了世界的一大半,后世的美洲,澳洲,非洲南部,东南亚都是大明的疆域,这些地区,架设电话线路是不可能的,无线电报的作用将会比电话更加重要。
    电话和电话关系到大明的长治久安,自然要比一个不成威胁的欧洲更加重要。
    但是相对电话研发的水到渠成,无限电报机的电磁波共振反应的接受系统,却成为了一个难关。
    前世在非洲的时候,朱瞻基在研究对讲机的原理的时候,了解过无线接收装置的配置。
    无线电电报收发通信系统基本事实由电阻,二极管,蜂鸣器和电池盒等一些小零件组成。
    即便朱瞻基知道这些,也给了马电思路,但是要把二极管造出来,依旧需要无数次的试验。
    马电在少年时期就发明了电容,电容和电阻的工作原理刚好相反,对他来说不是难题。
    但是真空二极管的研发,耗费了数十人几个月的试验,依旧进展缓慢。
    因为朱瞻基只懂得二极管是电流单向通过,起一个整流的作用,但是工作原理什么的,一窍不通。
    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技术人员只能一点点地试验,然后试着将这些装置达到无线接收的目的。
    这样的试验从配件的研发试验到整体功能测试,需要经过的次数可能要几千次,几万次,急都急不来。
    从有线到无线,这不仅仅是减少了电线,而是整个工业时代的跃迁。
    而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大明的统治会相应地稳定许多。
    与大明的稳定相比,欧洲现在连皮毛之癣都算不上,最多只能算潜在的威胁而已。
    而这潜在的威胁,如今已经不堪重负,濒临崩溃。
    中洲极西之地。下诺夫哥罗德。
    这座两百年前建立起来的城市,一直是亚欧分界上最重要的贸易中心。从七十年前,这里被莫斯科公国吞并,下诺夫哥罗德更是成为了东西方交汇的重要文化中心。
    斯拉夫人种的诺夫哥罗德人,一直是斯拉夫人向东方扩张的先锋。
    虽然现在这里的整个区域依旧属于金帐汗国,但是在金帐汗国已经被白帐占据了大权,不管是蒙元人,还是波斯人,都在斯拉夫人的武力下臣服。
    不过从四十年前,大明的势力越过了乌拉尔山,下诺夫哥罗德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
    喀山的鞑靼人,东南的巴什基尔人,南部的乌兹别克人,全都屈服于大明的统治,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任由斯拉夫人为所欲为。
    所以,哪怕诺夫哥罗德人明知道大明的势力强大无比,却也一直站在抵抗唐林三城的最前线。
    不过,他们的力量太弱小了,二十年前,林三率领着五万大军,就直接利用火枪的优势,占据了他们的都城。
    而到欧洲头学到炼钢技术,也仿造出了火枪之后,他们第一时间,就开始了反攻。
    仅仅依靠莫斯科公国的力量,他们并没有跟唐林三城对抗的能力,而这个时候,基辅公国的顿涅茨克一带,发现了大片的铁矿山。
    欧洲是一个矿产缺乏的大陆除了有少量的煤铁,其他各种金属都非常缺乏。
    可是,欧洲的煤铁只是掌握在几个大国的手中,大部分国家,连农奴种地的铁器农具,都属于是奢侈品。
    一座绵延几百里的大型铁矿,直接触及到了立陶宛,波兰,神圣罗马帝国的g点。
    除了匈牙利,这个被从东方驱逐到西方的民族,他们一直自认是东方人,他们跟西方人不同的是,他们的姓在前,名在后,这是西方人里面独一无二的。
    在抵抗奥斯曼帝国的时候,他们一直是坚强的欧洲之盾,但是在面对大明的时候,他们退缩了。
    何况,他们占据的匈牙利平原,不仅是欧洲的粮仓,还占据这罗马尼亚的矿山。
    没有匈牙利,联军依旧拼凑了将近五十万大军,他们一路东行,凭借人数的优势,终于抢回了原本属于基辅公国的顿涅茨克地区,将这座绵延几百里的世界第一大铁矿,占领了下来。
    而在北方,他们也集中了优势力量,夺回了下诺夫哥罗德,甚至一直将战线打到伏尔加河畔,占据了大片的牧场。
    可是好景不长,谁也无法相信,大明竟然有了威力更加巨大的武器,这种可以连续射击,并且射程是原本火枪三倍的连发枪,成为了联军的噩梦。
    将近五十万人,面对不到七万人,他们一败涂地,根本没有还手的机会。
    联军的队伍被彻底打残,大量的士兵仓皇而逃,而他们手里的武器,面对大明军队根本无法施展,面对自己人的时候,却非常有效。
    那些波兰人,立陶宛人,日耳曼人才不会在乎莫斯科,基辅的人民死活。
    丢失了辎重的他们从保护神变成了掠夺者,莫斯科公国和基辅公国,只要是有残军经过的地方,都变成了人间地狱。
    不过,唐赛儿却并没有追赶敌军,她甚至都没有越过伏尔加河去占领已经濒临崩溃的雅罗斯拉夫尔城,反而主动退回了下诺夫哥罗德。
    这不是因为唐赛儿对前方的财富不喜欢,实在是她手里的兵力太少了。
    总共不到七万的兵力,只有一半是精锐而从唐林城到下诺夫哥罗德,直线距离都超过了两千里。
    想靠着几万人就占据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根本不是她能做到的。
    与其处处设防,防不胜防,还不如收缩兵力,只占据几个主要据点。
    也就在九月底,朝廷运送过来的第二批连发枪运抵了唐林城。
    唐赛儿在得到这个消息之后,自己驻守在下诺夫哥罗德,却让林汉伦他们返回了唐林城,接收了这批连发枪,重新训练新军。
    这次的换装训练进行的更快,因为联合作战的士兵们,即使没有拿到连发枪,但是他们也见识到了连发枪的作用。
    在全军都已经接受新式战术之后,剩下的士兵,只需要稍加训练,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士兵。
    十一月初,在已经下了两场大雪之后,林汉伦率领四万大军,从喀山城来到了下诺夫哥罗德。
    整整七万大军的逼近,莫斯科公国人心惶惶,他们已经有迁都的想法。
    麾下的七万大军都换装了连发枪,也让唐赛儿有了更大的雄心。
    她今年已经六十五岁,还想趁着身体能动,为自己的子孙打下更大的一片天地。
    如今儿子娶了公主,她的年纪也大了,不怕皇室会忌讳她。
    她甚至想过,自己重新走上曾经蒙元帝国的老路,一直打到欧罗巴的腹心地区去。
    只要自己一战立功,将对方打残,不仅能让家族的侯爵变成公爵,还能为子孙争取最少一两百年的太平。
    而且,麾下的将士刚经历了一场大胜,现在又全部换装了连发枪,士气正旺。
    唯一让她觉得有些担心的是,再往西走,城池越来越多,而她们现在缺少攻城的火炮,更缺少运送火炮的工具。
    “汉伦,奶奶想让你跟你母亲再去一趟应天府。你们带上我们这次缴获的金银去找陛下,向他购买汽车和火炮,趁着奶奶还能动,为我们林家打下一片大大的疆域。”
    对这位奶奶,林汉伦是发自内心的钦佩和尊敬。他很清楚林家的历史,知道林家从一个普通农户,变成侯爵府,变成唐林城的城主,主要就是她的功劳。
    自己的父亲是个守成之辈,让他镇守后方,他能让人放心,但是他一直不曾领军作战过。
    林家想要更进一步,还需要靠自己。
    现在冬天已经来了,不方便大规模作战。趁着这段时间前往应天府,由自己和母亲出面,皇外祖想必能支持林家的行动。
    “奶奶,蛮夷之地并无好路,汽车价格昂贵,作用不大。孙儿的意思是想,从大明运回一批橡胶轮胎,为火炮装上轮子,然后用马匹拖曳更好,耗费也更少。”
    唐赛儿欣慰地看着自己的孙子,笑道:“你考虑问题已经能脚踏实地了,这很好。不过,买汽车不仅仅是为了运送辎重,我们未战先虑败,有了汽车,即便是战况不利,也方便撤退。”
    林汉伦遥望着西方的天空,怀想这两百多年前蒙元帝国的雄风,内心也忍不住豪情万丈。“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奶奶,我们林家一定能第一个把大明的龙旗,插上克拉科夫的城墙上!”
    (林家要全面进攻欧洲,思路有一点混乱。今日只有四千,明日更新八千弥补上。)

章节目录


我的大明新帝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摇摇-欲坠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摇摇-欲坠并收藏我的大明新帝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