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宋江洋洋得意马蹄疾的同时,千里之外的黄河岸畔,左军都督府左副都督徐宁,已经引着一支兵马杀入了安利军【浚州】。
彼处乃是一要地,比之濮阳毫不见弱。地域较霸州要大,较雄州又小。后者有一州城三县城,安利军则只有一军城一县城。
大家许是不知道安利军是何地,作者君不查看北宋地图,也不知道这安利军是何方神圣。
但要把其军城名号叫出,诸多看官心中就有底了。此地就系是黎阳也。三国官渡之战中,袁绍屯兵之地。
而九百年之后,彼处又为何重要?
以至于陆谦刚下大名府,洺州、邢州未克,便先遣一军袭取这里,那就不能不说道这里的两座跨黄河大浮桥了。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造桥技术发达,早在唐朝就于黄河之上建造了桥梁。后世小学语文课本中提到的驾舟捞铁牛故事里出现的浦津桥,就是其中之一;而另一座便是建于北宋政和五年的天成桥,一座跨越大伾山、凤凰山、紫金山三山的黄河大桥。共分为两段,徽宗赵佶下诏赐名,大伾山至凤凰山段的浮桥曰天成桥,属安利军;凤凰山至紫金山段的浮桥曰荣光桥(后改为圣功桥),属滑州。
这可是一项了不得的工程。
想想看,浮桥跨越三山,如彩虹般横卧于滔滔黄河水上,如此壮观景象出现在北宋时期,古人何其伟大?
政和四年(1114年)十一月,彼时陆谦刚崭露头角,督水使孟昌龄上书奏议道:“导河大伾,可置永久浮桥。”他提议,引黄河水,使之通过大伾山及东北两小山(紫金山、凤凰山),使其分为两股,在下游合二为一。以三山为桥墩修筑浮桥,将“省费数十百倍,宽河朔诸路之役”。赵佶闻报大喜而从之,任命孟昌龄为督水监,征集黄河两岸民夫数十万人,于安利军大伾、凤凰、紫金三山间建浮桥两座。
翌年六月,赵佶下诏嘉赏开河修桥有功的官员。诏书曰:“凿山郦渠,循九河既导之迹,为梁跨趾,成万世永赖之功……人绝往来之阻,地无南北之殊……”又诏:“居山至大伾山浮桥属安利军者,赐名天成桥;居山至凤凰山浮桥属滑州者,赐名荣光桥。”
虽说此等导河筑桥的壮举,并没有达到想象中一劳永逸的效果。分流河虽开通了,然而水流依然湍急,遇山稍隘处往往泛滥成灾,两岸境内百姓依旧饱受其苦,溺死于洪水者不计其数。
陆谦也并不知道孟昌龄等主官借建桥之机,聚敛金帛,个个富比王室。后世的史书中更抨击孟昌龄积恶如山,穷竭民力,聚敛金帛,交结权要……漂没生灵,无虑万计,近辅郡县,萧然破败。
他只知道这条浮桥【后文就以天成桥命名】万万不容有失。他最怕的就是当地官府军兵在慌乱之中,一把火将这座浮桥给烧了。
那就真的是暴殄天物了。
虽说这滑州就在濮州东侧,其下方就是东京城。梁山军要夺取京畿之地,着实简单。有无这天成桥,都无甚大碍。可陆谦怕的就是那些心理变态之人,或是破罐破摔。见不着别人好。我得不到的,你也休想得到。
这天成桥对于黄河两岸的益处,显而易见。但是想要破坏他,却也轻而易举。
翻开历史的书页,黄河是绕不过去的一条沟壑。上下数千年,每一页,都有数堆烽火燃烧,数缕狼烟腾起;每一页,都有几番战马嘶鸣,几起兵戈相见。以北宋为分割点,在此以前时候,战事尤其频繁,战场尤其宏阔。
地理条件、交通运输能力、人力物力资源,是兵事几大基本要素,黄河流通所过之地便都具备了所有的要素。眼下的安利军,地理上,襟山带河。大伾,浮丘两山平地凸起,视野辽阔,黄河、大运河【永济渠】分别在两山脚下流过,占据了这两个携手并肩的山头,就等于一个大汉一手扼住了东边黄河的鸡脖子,一手扼住了西边大运河的鸭脖子。
而在古代,河流,特别是黄河,既是进攻的通道,又是防御的天然屏障,加之在大伾山东南不到一望之地,有天然军事要塞黎阳关(亦称黎阳津,白马津)。周至宋朝,一直为兵家必争之地。兵马末动,粮草先行。战争打的是后勤保障,是粮秣供给。
只是,眼下这场战事与过往几千年里的一次次大战却显得不同。安利军空有丁勇军士万余人,却兵无战心,将无斗志,徐宁领兵都抵到浮丘山了,那军城之中的知军等人还无个定策。
眼睁睁的看着梁山军抵到安利军城池之下,一分为二,一路留在城外看守,另一路直扑黄河。
天成桥上当然有宋军士卒在守卫,且数量还不少。毕竟这里是沟通南北的重地,且安利军也好,黄河对岸的滑州也好,都是宋军防御要地。自从梁山军退出东京城后,赵佶虽无心重建京畿禁军,却也并非一点作为都没。
以第一时间兴兵‘收复’东京的原兴仁府知府李艺为东京留守,以在东京一战中逃出一劫的留守推官刘豫,为南京留守。组织兵马,整顿秩序,重建官治。
可实则呢?却是因为那两地着实太坑,无人敢入。这才叫李艺与刘豫沾了这不是便宜的便宜。
滑州隶属于东京留守司下辖,彼处的官府配置自然是健全的,但自从梁山军大举攻入河北后,李艺就急忙调遣手下的第一得力大将,关大刀去引兵入防滑州。
彼辈军力看似也不弱,当地官府纠集了地方乡勇民兵,以及滑州的州兵,兼之关胜带来得三千兵马,总兵力赫然也近万人之众了。这是这些人的质量又如何呢?
现下的滑州、东京可不是正史上王禀死守的太原城,后者为宋室边防重地,武库里不知道储备了多少兵甲刀枪箭弩。这滑州兵马与现下的东京兵马可远没有阔绰的兵甲武备。更重要的是,他们根本没有一颗抵挡住梁山军的心。
时到今日,梁山兵精已经是普天下尽皆都认同的事实。就中原汉地,除了西军心气还不弱梁山军外,其他地方兵马也好,士绅乡勇也罢,比之都是垃圾。
宋军自己心气先就没了,还如何能镇定的与之厮杀?
在正史上,两宋交际时候,宋军几次弄出大军夜崩、大军不战而溃的事来,国家养育的军兵就这般模样,何其可笑?
那金兵奔过黄河一战,十几万河防大军不战而溃,梁方平南奔,何灌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据说,金兵渡河是用抢掠来的民间舢板小船渡之,一船一回合只可乘载数人去,足足五日才叫金兵尽数过的河来。
据说金军统帅自己都不相信进展会这般顺利。那黄河对岸但是有一两千人马守备,金兵也不能轻易过河啊,说道:此乃天亡南朝也!
彼辈心气、士气已低落到后世人难以想象之境地。
再思之史书上的明末时候,再看唐末、隋末、西晋末、东汉末,都是皇朝末年,却高下立判,一目了然。如何不叫陆谦心中对发源于宋的理学,痛恨至极?
关胜自与滑州文武不同,听闻梁山军已兵马黎阳,先就引兵直抵黄河岸畔,入眼的却就是眼下这乱兵纷扰的一幕。
天成桥上,无数宋军兵丁民壮拥挤一起,是摩肩接踵,人头攒集,一个个皆在死命向南逃奔。仿佛是身后有那千万条饿狼急追不舍,叫这些士卒兵勇尽皆亡魂大冒,却苦于行走不动,叫喊声震天响亮。
“阿也……”关胜身侧一亲兵叫道。他还从未见过眼前模样,怕这浮桥之上要就要有过千人。
站在岸上,他们是不时可以看到兵丁被挤下桥去!却根本无人多去看望一眼,所有的人都只是在互相推挤。如是,不断地有人被挤出桥边,落入黄河浪涛之中!
哭叫声迭起,咒骂声迭起,有人甚至在嚎啕大哭,让人不敢相信这就是军兵,而不是一群柔弱的娘们。
关胜将兵堵在桥南头,徐宁引着百十马军已经赶到了桥北。他对于这天成桥是早有耳闻,却从来不曾见过。
此刻举着千里镜细细探看,果然是宏伟。浮桥穿越黄河南北,架三山之间,并非笔直一条,而是呈孤状凌驾于黄河之上,分为两段,总长约有近四百步。
由大伾山至于紫金山者为长,约三百步;紫金山距凤凰山者为短,约百步。
三座山上都筑有城墙壁垒等工事,可谓易守难攻。但此时大伾山宋营守军已经逃散,就连黄河当中的紫金山之守军,也在蜂拥向南逃奔。
想到北地宋江部送来的捷报,徐宁也不由得叹道:“宋室不灭,天理难容。”
“都督,那对岸的关胜会不会放火烧了浮桥?”一人问道。
徐宁脸上亦闪过犹疑,这般情形下,换做他是关胜,多半也会烧掉浮桥。至少稳妥也。
并不回答,而是叫人传令后续兵马,加快进兵。再叫一亲将,持旗前往桥口招降。而至于浮桥会不会被关胜一把火给烧掉,这就要看谍报司的本事了。
这时的南岸,关胜已经叫人去收拢溃兵,另一边却选派一支精兵,逆流赶赴紫金山。
“将军为何还不纵火?将之付之一炬,方乃万全之策。”滑州一官叫道。
关大刀冷眼一瞄,“火烧浮桥,乃惹怒贼军之举也。其军或是择船渡河,或是叫濮州径直杀奔来一支兵马,敢问滑州可能抵挡的住?”
关胜大怒,且言下有理,倒是叫那滑州官吏给顿了住。他叫嚣烧桥,乃保全滑州之策,可不是为滑州招惹祸事也。
自然,那关胜心中还有一言未说:“此桥糜钱数百万缗,人力物力不可胜计,叫两岸数十州县民力殚尽,如此这般烧了去,如那梁山之人都觉得可惜之极,我关大刀又何尝不知民力有时尽?”
彼处乃是一要地,比之濮阳毫不见弱。地域较霸州要大,较雄州又小。后者有一州城三县城,安利军则只有一军城一县城。
大家许是不知道安利军是何地,作者君不查看北宋地图,也不知道这安利军是何方神圣。
但要把其军城名号叫出,诸多看官心中就有底了。此地就系是黎阳也。三国官渡之战中,袁绍屯兵之地。
而九百年之后,彼处又为何重要?
以至于陆谦刚下大名府,洺州、邢州未克,便先遣一军袭取这里,那就不能不说道这里的两座跨黄河大浮桥了。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造桥技术发达,早在唐朝就于黄河之上建造了桥梁。后世小学语文课本中提到的驾舟捞铁牛故事里出现的浦津桥,就是其中之一;而另一座便是建于北宋政和五年的天成桥,一座跨越大伾山、凤凰山、紫金山三山的黄河大桥。共分为两段,徽宗赵佶下诏赐名,大伾山至凤凰山段的浮桥曰天成桥,属安利军;凤凰山至紫金山段的浮桥曰荣光桥(后改为圣功桥),属滑州。
这可是一项了不得的工程。
想想看,浮桥跨越三山,如彩虹般横卧于滔滔黄河水上,如此壮观景象出现在北宋时期,古人何其伟大?
政和四年(1114年)十一月,彼时陆谦刚崭露头角,督水使孟昌龄上书奏议道:“导河大伾,可置永久浮桥。”他提议,引黄河水,使之通过大伾山及东北两小山(紫金山、凤凰山),使其分为两股,在下游合二为一。以三山为桥墩修筑浮桥,将“省费数十百倍,宽河朔诸路之役”。赵佶闻报大喜而从之,任命孟昌龄为督水监,征集黄河两岸民夫数十万人,于安利军大伾、凤凰、紫金三山间建浮桥两座。
翌年六月,赵佶下诏嘉赏开河修桥有功的官员。诏书曰:“凿山郦渠,循九河既导之迹,为梁跨趾,成万世永赖之功……人绝往来之阻,地无南北之殊……”又诏:“居山至大伾山浮桥属安利军者,赐名天成桥;居山至凤凰山浮桥属滑州者,赐名荣光桥。”
虽说此等导河筑桥的壮举,并没有达到想象中一劳永逸的效果。分流河虽开通了,然而水流依然湍急,遇山稍隘处往往泛滥成灾,两岸境内百姓依旧饱受其苦,溺死于洪水者不计其数。
陆谦也并不知道孟昌龄等主官借建桥之机,聚敛金帛,个个富比王室。后世的史书中更抨击孟昌龄积恶如山,穷竭民力,聚敛金帛,交结权要……漂没生灵,无虑万计,近辅郡县,萧然破败。
他只知道这条浮桥【后文就以天成桥命名】万万不容有失。他最怕的就是当地官府军兵在慌乱之中,一把火将这座浮桥给烧了。
那就真的是暴殄天物了。
虽说这滑州就在濮州东侧,其下方就是东京城。梁山军要夺取京畿之地,着实简单。有无这天成桥,都无甚大碍。可陆谦怕的就是那些心理变态之人,或是破罐破摔。见不着别人好。我得不到的,你也休想得到。
这天成桥对于黄河两岸的益处,显而易见。但是想要破坏他,却也轻而易举。
翻开历史的书页,黄河是绕不过去的一条沟壑。上下数千年,每一页,都有数堆烽火燃烧,数缕狼烟腾起;每一页,都有几番战马嘶鸣,几起兵戈相见。以北宋为分割点,在此以前时候,战事尤其频繁,战场尤其宏阔。
地理条件、交通运输能力、人力物力资源,是兵事几大基本要素,黄河流通所过之地便都具备了所有的要素。眼下的安利军,地理上,襟山带河。大伾,浮丘两山平地凸起,视野辽阔,黄河、大运河【永济渠】分别在两山脚下流过,占据了这两个携手并肩的山头,就等于一个大汉一手扼住了东边黄河的鸡脖子,一手扼住了西边大运河的鸭脖子。
而在古代,河流,特别是黄河,既是进攻的通道,又是防御的天然屏障,加之在大伾山东南不到一望之地,有天然军事要塞黎阳关(亦称黎阳津,白马津)。周至宋朝,一直为兵家必争之地。兵马末动,粮草先行。战争打的是后勤保障,是粮秣供给。
只是,眼下这场战事与过往几千年里的一次次大战却显得不同。安利军空有丁勇军士万余人,却兵无战心,将无斗志,徐宁领兵都抵到浮丘山了,那军城之中的知军等人还无个定策。
眼睁睁的看着梁山军抵到安利军城池之下,一分为二,一路留在城外看守,另一路直扑黄河。
天成桥上当然有宋军士卒在守卫,且数量还不少。毕竟这里是沟通南北的重地,且安利军也好,黄河对岸的滑州也好,都是宋军防御要地。自从梁山军退出东京城后,赵佶虽无心重建京畿禁军,却也并非一点作为都没。
以第一时间兴兵‘收复’东京的原兴仁府知府李艺为东京留守,以在东京一战中逃出一劫的留守推官刘豫,为南京留守。组织兵马,整顿秩序,重建官治。
可实则呢?却是因为那两地着实太坑,无人敢入。这才叫李艺与刘豫沾了这不是便宜的便宜。
滑州隶属于东京留守司下辖,彼处的官府配置自然是健全的,但自从梁山军大举攻入河北后,李艺就急忙调遣手下的第一得力大将,关大刀去引兵入防滑州。
彼辈军力看似也不弱,当地官府纠集了地方乡勇民兵,以及滑州的州兵,兼之关胜带来得三千兵马,总兵力赫然也近万人之众了。这是这些人的质量又如何呢?
现下的滑州、东京可不是正史上王禀死守的太原城,后者为宋室边防重地,武库里不知道储备了多少兵甲刀枪箭弩。这滑州兵马与现下的东京兵马可远没有阔绰的兵甲武备。更重要的是,他们根本没有一颗抵挡住梁山军的心。
时到今日,梁山兵精已经是普天下尽皆都认同的事实。就中原汉地,除了西军心气还不弱梁山军外,其他地方兵马也好,士绅乡勇也罢,比之都是垃圾。
宋军自己心气先就没了,还如何能镇定的与之厮杀?
在正史上,两宋交际时候,宋军几次弄出大军夜崩、大军不战而溃的事来,国家养育的军兵就这般模样,何其可笑?
那金兵奔过黄河一战,十几万河防大军不战而溃,梁方平南奔,何灌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据说,金兵渡河是用抢掠来的民间舢板小船渡之,一船一回合只可乘载数人去,足足五日才叫金兵尽数过的河来。
据说金军统帅自己都不相信进展会这般顺利。那黄河对岸但是有一两千人马守备,金兵也不能轻易过河啊,说道:此乃天亡南朝也!
彼辈心气、士气已低落到后世人难以想象之境地。
再思之史书上的明末时候,再看唐末、隋末、西晋末、东汉末,都是皇朝末年,却高下立判,一目了然。如何不叫陆谦心中对发源于宋的理学,痛恨至极?
关胜自与滑州文武不同,听闻梁山军已兵马黎阳,先就引兵直抵黄河岸畔,入眼的却就是眼下这乱兵纷扰的一幕。
天成桥上,无数宋军兵丁民壮拥挤一起,是摩肩接踵,人头攒集,一个个皆在死命向南逃奔。仿佛是身后有那千万条饿狼急追不舍,叫这些士卒兵勇尽皆亡魂大冒,却苦于行走不动,叫喊声震天响亮。
“阿也……”关胜身侧一亲兵叫道。他还从未见过眼前模样,怕这浮桥之上要就要有过千人。
站在岸上,他们是不时可以看到兵丁被挤下桥去!却根本无人多去看望一眼,所有的人都只是在互相推挤。如是,不断地有人被挤出桥边,落入黄河浪涛之中!
哭叫声迭起,咒骂声迭起,有人甚至在嚎啕大哭,让人不敢相信这就是军兵,而不是一群柔弱的娘们。
关胜将兵堵在桥南头,徐宁引着百十马军已经赶到了桥北。他对于这天成桥是早有耳闻,却从来不曾见过。
此刻举着千里镜细细探看,果然是宏伟。浮桥穿越黄河南北,架三山之间,并非笔直一条,而是呈孤状凌驾于黄河之上,分为两段,总长约有近四百步。
由大伾山至于紫金山者为长,约三百步;紫金山距凤凰山者为短,约百步。
三座山上都筑有城墙壁垒等工事,可谓易守难攻。但此时大伾山宋营守军已经逃散,就连黄河当中的紫金山之守军,也在蜂拥向南逃奔。
想到北地宋江部送来的捷报,徐宁也不由得叹道:“宋室不灭,天理难容。”
“都督,那对岸的关胜会不会放火烧了浮桥?”一人问道。
徐宁脸上亦闪过犹疑,这般情形下,换做他是关胜,多半也会烧掉浮桥。至少稳妥也。
并不回答,而是叫人传令后续兵马,加快进兵。再叫一亲将,持旗前往桥口招降。而至于浮桥会不会被关胜一把火给烧掉,这就要看谍报司的本事了。
这时的南岸,关胜已经叫人去收拢溃兵,另一边却选派一支精兵,逆流赶赴紫金山。
“将军为何还不纵火?将之付之一炬,方乃万全之策。”滑州一官叫道。
关大刀冷眼一瞄,“火烧浮桥,乃惹怒贼军之举也。其军或是择船渡河,或是叫濮州径直杀奔来一支兵马,敢问滑州可能抵挡的住?”
关胜大怒,且言下有理,倒是叫那滑州官吏给顿了住。他叫嚣烧桥,乃保全滑州之策,可不是为滑州招惹祸事也。
自然,那关胜心中还有一言未说:“此桥糜钱数百万缗,人力物力不可胜计,叫两岸数十州县民力殚尽,如此这般烧了去,如那梁山之人都觉得可惜之极,我关大刀又何尝不知民力有时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