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之友 作者:马桶上的小孩
分卷阅读471
行动?”
殷胥:“两方面原因罢。”他撑着桌案起身,似乎身子有些不稳,却仍然站起身来,皱着眉头继续道:“一是时间,如今的战事甚至不像是前朝历史上任何一次,这如同一场要潜伏够百年的瘟疫,在我不知晓的时候传播开来,相约在这个春天一齐爆发。根据每日清晨得到的军报的那些变动,那估摸要每三天制一张地图才够。一手的威权,是不被人钻空子,前行畅通的保障。不管你作为士子信不信,都必须承认威权能让大邺渡过眼前即将掀起的巨浪。”
他拿起桌案上一个小瓷坛,拿起一片去核的酸梅放入口中,道:“二是,我无人可用。我不是不愿意启用世家,重要的是如今世家与皇姓的天平中,我每往朝堂上放一个有才能的世家子,都要反复斟酌。他的背景,他的经历,他的眼界与才能是否堪用。崔郑王三姓还与李党不同,他们是以自家姓氏子弟蚀空了朝堂的架子,然后一走了之。”
崔南邦:“圣人没有考虑过长安内官职稍低的官员么?或者是地方上治理有功的高官。”
他说着说着,却觉得自己本来像是向圣人直谏,却变成了他在追问求解。
殷胥:“懂民情,知晓官场,有实干经验,怕也会有很可靠现实的作风。但是这样的人堪当高位么?我不认为。我一直有在想,有什么人会走到内书房,斥责我的行事危害大邺,破坏了这套稳定的朝堂机制。我想了很多人选,但想来想去,我能确定的一点,便是……来得一定是世家出身之人。因为有些远见、担当和理智,是世家内这样持续百年的选才育才方法才能培养出来的。积淀说的就是这种事情。”
他叹道:“也是因为世家源源不断的为朝廷提供有才之士,大邺才就觉得有这样稳定的人才来源就算心安了,对于科举的改革也并不放在首位。的确说来,短时间内很难能以朝廷的能力,培养出世家子弟那样的人才。”
崔南邦垂头叹道:“我知晓,圣人也在等郑王两姓,能有像崔家这样,肯与家族决裂,站出来协助朝廷的人。但圣人小瞧了姓与家族对汉人的约束。崔家是特殊,我无妻无子无所畏惧,与父亲关系不睦。崔式是先帝伴读,后来其妻被行归于周间接害死,他更不可能再与行归于周一路。但郑王两家……从小教的不只是治天下,而是兴族姓。”
殷胥点头:“那你认为既能有远见又能以治天下为理想的人,能去哪里找?”
崔南邦思索片刻,抬起头:“国子监。虽然国子监很多生徒都不懂为官诀窍,甚至说有点死脑筋,但不代表他们无才无能。国子监是最靠近大兴宫的地方,他们就算没有登过朝堂,却怕是见证过不少朝堂变化,对于政令也必定各有见解!”
他显得有些激动。
殷胥:“我倒是觉得今年春闱虽然因为登基一事过了时间,但制科是无论时间的,今年开不妨开几次制科。”
崔南邦起身:“几次?往年制科,范围很窄,今年要改么?”
殷胥道:“往年糊名制进行的都很难,今年开始,所有关系到进路的科考,不论常科、制科必须糊名。”
崔南邦道:“糊名制的弊端就在于,假设此人声名狼藉,私德极差,但文采极佳,若不知道他的名字就定为状头如何?”
殷胥道:“这样的实例,怕是占不了历年科考的一成,然而靠投行卷得上层青眼,以师徒关系提携者,占往年七成以上!更何况如果有这样的人,进入官场后仍然私德不佳,行事荒唐,那便是台鉴的事情了,该贬官废黜到时候都要有依据。流言就一定可信么?若此人的声名狼藉是被捏造的呢?若此人登官位后改过自新呢?进路没必要为了防这种人,而堵死更多人。”
崔南邦点头:“那行卷制也要废除?考生资格该如何确定?”
“我倒觉得行卷本身不是坏事。”殷胥看起来精神不佳,思考却一刻也没停:“没人规定已经要按部就班读多少年的书,肯向世人自荐也可。只是糊名制既然在,便不能向考官投行卷。国子监生徒自然是全部具有制科资格,但任何非生徒的乡贡举子、平民百姓,不论身份,可向国子监投行卷,获得参与考试的生徒资格。”
崔南邦:“的确是,往年乡贡举子,都需要通过州县报名,其中不知道多少曲折和金银。而且先帝在时,如果乡贡举子落选,还会处罚州官,更使得这条路难走了。如今许多地区的州县陷于动乱,已经不可能再主持乡贡进京。臣认为,长安洛阳两处国子监,都可专门设立国子监接收行卷的部,国子监名师共同审阅行卷。蛮夷戎狄、贫民农户皆可投卷!”
殷胥点头:“此计倒是甚好。今年制科的题量、考法都要改,中第人数仍不必多,控制在十五人以内。不能因为用人就放宽政策。今年开韬略与律法,题目我来出,不考诗赋,只考经义策论,程文考卷全部废除,不可照着钉死的行目无病呻吟。”
崔南邦面露难色:“这样改动会不会太大。制科前的这段时间或许不够生徒准备。”
殷胥道:“所以今年能通过制科的人,怕是大邺最有真才实学的人。科考早已形成套路,就算如今改革,再过几年仍然可能再被人琢磨出来套路,好好珍惜今年吧。”
崔南邦:“糊名制本就足够让群臣反对了,这……”
殷胥似笑非笑的勾了勾唇角:“前头一个个都怕掉脑袋呢,我这会儿只是改个制考,他们各个心里要松口气,赶着上前会把事儿做好的。做恶人久了,就是这点好处,一旦表现一点宽容或平静,他们会毫不犹豫的立刻迎合。”
崔南邦点头:“那请允臣去侧殿,先定下诏令和方案。”
他心里却哀叹了一声,最后还是被他带跑了,冒死进谏,最后成了和圣人商议科考改革了。唉,也不怪他能独揽大权,也的确是很难有人能斗得过他啊。
殷胥挥手:“去吧,这几日,把你作为中书舍人的最后一项工作做好。”
崔南邦抬起头来,脊背紧绷。
果然他是不能容人啊——
也是。高祖都曾屠戮世家,这话往前朝去说,怕是还没说完脑袋就要掉了。
他躬身深深行礼,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沉稳:“臣领命。”
殷胥拿起笔来道:“下次大朝会后,崔南邦,任中书门下平章事。政事堂要扩大规模,修改职能,到时候你要把这个责任担起来,做不好事情,先拿你动刀。”
崔南邦猛地抬起头来。
中书门下平章事,往往由尚书仆射
分卷阅读471
- 肉肉屋
分卷阅读471
行动?”
殷胥:“两方面原因罢。”他撑着桌案起身,似乎身子有些不稳,却仍然站起身来,皱着眉头继续道:“一是时间,如今的战事甚至不像是前朝历史上任何一次,这如同一场要潜伏够百年的瘟疫,在我不知晓的时候传播开来,相约在这个春天一齐爆发。根据每日清晨得到的军报的那些变动,那估摸要每三天制一张地图才够。一手的威权,是不被人钻空子,前行畅通的保障。不管你作为士子信不信,都必须承认威权能让大邺渡过眼前即将掀起的巨浪。”
他拿起桌案上一个小瓷坛,拿起一片去核的酸梅放入口中,道:“二是,我无人可用。我不是不愿意启用世家,重要的是如今世家与皇姓的天平中,我每往朝堂上放一个有才能的世家子,都要反复斟酌。他的背景,他的经历,他的眼界与才能是否堪用。崔郑王三姓还与李党不同,他们是以自家姓氏子弟蚀空了朝堂的架子,然后一走了之。”
崔南邦:“圣人没有考虑过长安内官职稍低的官员么?或者是地方上治理有功的高官。”
他说着说着,却觉得自己本来像是向圣人直谏,却变成了他在追问求解。
殷胥:“懂民情,知晓官场,有实干经验,怕也会有很可靠现实的作风。但是这样的人堪当高位么?我不认为。我一直有在想,有什么人会走到内书房,斥责我的行事危害大邺,破坏了这套稳定的朝堂机制。我想了很多人选,但想来想去,我能确定的一点,便是……来得一定是世家出身之人。因为有些远见、担当和理智,是世家内这样持续百年的选才育才方法才能培养出来的。积淀说的就是这种事情。”
他叹道:“也是因为世家源源不断的为朝廷提供有才之士,大邺才就觉得有这样稳定的人才来源就算心安了,对于科举的改革也并不放在首位。的确说来,短时间内很难能以朝廷的能力,培养出世家子弟那样的人才。”
崔南邦垂头叹道:“我知晓,圣人也在等郑王两姓,能有像崔家这样,肯与家族决裂,站出来协助朝廷的人。但圣人小瞧了姓与家族对汉人的约束。崔家是特殊,我无妻无子无所畏惧,与父亲关系不睦。崔式是先帝伴读,后来其妻被行归于周间接害死,他更不可能再与行归于周一路。但郑王两家……从小教的不只是治天下,而是兴族姓。”
殷胥点头:“那你认为既能有远见又能以治天下为理想的人,能去哪里找?”
崔南邦思索片刻,抬起头:“国子监。虽然国子监很多生徒都不懂为官诀窍,甚至说有点死脑筋,但不代表他们无才无能。国子监是最靠近大兴宫的地方,他们就算没有登过朝堂,却怕是见证过不少朝堂变化,对于政令也必定各有见解!”
他显得有些激动。
殷胥:“我倒是觉得今年春闱虽然因为登基一事过了时间,但制科是无论时间的,今年开不妨开几次制科。”
崔南邦起身:“几次?往年制科,范围很窄,今年要改么?”
殷胥道:“往年糊名制进行的都很难,今年开始,所有关系到进路的科考,不论常科、制科必须糊名。”
崔南邦道:“糊名制的弊端就在于,假设此人声名狼藉,私德极差,但文采极佳,若不知道他的名字就定为状头如何?”
殷胥道:“这样的实例,怕是占不了历年科考的一成,然而靠投行卷得上层青眼,以师徒关系提携者,占往年七成以上!更何况如果有这样的人,进入官场后仍然私德不佳,行事荒唐,那便是台鉴的事情了,该贬官废黜到时候都要有依据。流言就一定可信么?若此人的声名狼藉是被捏造的呢?若此人登官位后改过自新呢?进路没必要为了防这种人,而堵死更多人。”
崔南邦点头:“那行卷制也要废除?考生资格该如何确定?”
“我倒觉得行卷本身不是坏事。”殷胥看起来精神不佳,思考却一刻也没停:“没人规定已经要按部就班读多少年的书,肯向世人自荐也可。只是糊名制既然在,便不能向考官投行卷。国子监生徒自然是全部具有制科资格,但任何非生徒的乡贡举子、平民百姓,不论身份,可向国子监投行卷,获得参与考试的生徒资格。”
崔南邦:“的确是,往年乡贡举子,都需要通过州县报名,其中不知道多少曲折和金银。而且先帝在时,如果乡贡举子落选,还会处罚州官,更使得这条路难走了。如今许多地区的州县陷于动乱,已经不可能再主持乡贡进京。臣认为,长安洛阳两处国子监,都可专门设立国子监接收行卷的部,国子监名师共同审阅行卷。蛮夷戎狄、贫民农户皆可投卷!”
殷胥点头:“此计倒是甚好。今年制科的题量、考法都要改,中第人数仍不必多,控制在十五人以内。不能因为用人就放宽政策。今年开韬略与律法,题目我来出,不考诗赋,只考经义策论,程文考卷全部废除,不可照着钉死的行目无病呻吟。”
崔南邦面露难色:“这样改动会不会太大。制科前的这段时间或许不够生徒准备。”
殷胥道:“所以今年能通过制科的人,怕是大邺最有真才实学的人。科考早已形成套路,就算如今改革,再过几年仍然可能再被人琢磨出来套路,好好珍惜今年吧。”
崔南邦:“糊名制本就足够让群臣反对了,这……”
殷胥似笑非笑的勾了勾唇角:“前头一个个都怕掉脑袋呢,我这会儿只是改个制考,他们各个心里要松口气,赶着上前会把事儿做好的。做恶人久了,就是这点好处,一旦表现一点宽容或平静,他们会毫不犹豫的立刻迎合。”
崔南邦点头:“那请允臣去侧殿,先定下诏令和方案。”
他心里却哀叹了一声,最后还是被他带跑了,冒死进谏,最后成了和圣人商议科考改革了。唉,也不怪他能独揽大权,也的确是很难有人能斗得过他啊。
殷胥挥手:“去吧,这几日,把你作为中书舍人的最后一项工作做好。”
崔南邦抬起头来,脊背紧绷。
果然他是不能容人啊——
也是。高祖都曾屠戮世家,这话往前朝去说,怕是还没说完脑袋就要掉了。
他躬身深深行礼,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沉稳:“臣领命。”
殷胥拿起笔来道:“下次大朝会后,崔南邦,任中书门下平章事。政事堂要扩大规模,修改职能,到时候你要把这个责任担起来,做不好事情,先拿你动刀。”
崔南邦猛地抬起头来。
中书门下平章事,往往由尚书仆射
分卷阅读471
- 肉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