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重薇 作者:梨花落落
分卷阅读236
人人安居乐业。这般富庶之地,太守府却是一穷二白。”
提到因自己这一行人下榻,那驿馆竟是由吴太守拿自己的银子略做修缮,墙皮都是新刷,夏钰之便有些哭笑不得。
他一五一十认真回禀,讲到无锡太守连端午节宴客还要借当地富商的别院,夏阁老脸上浮起奇怪的神情:“修建官衙、驿站、水利、桥梁、道路,这本是地方设施,都该由地方官上折子,内阁交由户部拨款,何至于地方官自贴银钱?”
陈如峻才入内阁,不便答话。夏阁老凝神回思,笃定地说道:“老臣在内阁多年,记得清清楚楚,从未接到过吴太守要求拨款的折子。”
夏钰之据实回道:“因扬州与无锡两地相差太多,臣觉得疑惑,也曾向那吴太守问起。吴太守说是折子确曾递过几次,只是都被户部驳回,才一拖至今。那无锡馆处在闹市之内,出入确实极不方便。”
崇明帝听得眉头紧紧蹙起。寻常下榻,自然只是添些麻烦。若遇了传递朝廷公文之类的加急,安排对方在这里歇脚,离得府衙太远,轻则费时,重则误事。
吴太守此人,崇明帝有些印象。本是先帝十二年的进士,入仕尚在自己之前。闻说当日金銮殿上一番对答,甚合先帝心意,当场便钦点了无锡的郡守。
后来无锡撤郡并府,他凭着多年的政绩任了太守,此后便再无建树。
早些年崇明帝任职户部,还曾见过吴太守入京述职。时隔多年,打从自己即位起,便再未见过此人,崇明帝才一时记不起他。如今略略回想,还能忆起对方那浓眉大眼的耿直形象。
吴太守言之凿凿递过折子,内阁却又从来不见,这双方崇明帝都信得过。那便只有一个猜测,就是这吴太守的折子被人半途截留,直接送进了户部批复。
抽三留七这样的荒唐事,以吴太守的为人断然不会去做。也是因此,他请求拨款的折子便被钱唯真淹没。小小的扬州郡动辄便要到几万两的白银,无锡却连个铜钱也瞧不见。
第二百五十七章 独善
揭开朝堂上粉饰的太平,自己眼皮子底下曾藏着这么一起子小人。
崇明帝脑子转得飞快,以手叩击着宽大的鸡翅木书案,冷冷而笑:“钱唯真钱大人,若朕记得不错,他祖籍便是扬州,地道的江阴人。”
单凭一群地方官,无法抱茧成团,必定要有身居高位的大臣挑头才能托起。
就着崇明帝的话,想起鬼鬼祟祟两次进入一味凉茶楼的刘本,夏钰之大胆进言:“不独是钱尚书,还有那都察院御史刘本,也是江阴本地人,与那江阴的太守本是连襟,他有些行为欠妥,臣尚在查实。”
潜龙卫初立,夏钰之手中权限增大,查证几个朝臣,自然是他的份内事。
崇明帝面沉如水,郑重吩咐道:“给朕牢牢盯着这几个人,且看他们翻出怎样的浪花。”
见崇明帝动了薄怒,想起自己几年蹉跎,陈如峻将手中茶盏重重一放,叹道:“都是江阴帮误人,若不是钰之此番偶遇,几乎又埋没一位忠臣。臣在淮州时,也听闻过吴大人的清名,委实是勤政爱民的好官。”
敬重吴太守的为人,记着当日夜宴上吴小姐化解另两位小姐争斗的不卑不亢,夏钰之对这家人添了许多好感,不觉多了两句嘴:“不独是吴大人受了排挤,吴大人的公子,早已是两榜进士出身,却因吴大人两袖轻风,无有银钱周旋,如今在家闲了几年,很是令人寒心。”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凭着年轻人的朝气与锐气,去做一番利国利民的大事,朝堂里最需要这样一股新鲜的血液来带动起勃勃生机。
崇明帝与陈如峻都是科举出身,最理解这样的蹉跎会如何磋磨尽了年轻人锐意进取的朝气。崇明帝听得眉头深深皱起,怒道:“如此看来,吏部也不干净,三省六部,总要由内阁好生梳理。”
夏阁老总揽全局,已然处置过几个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官员。如今有了陈如峻相助,内阁更是风生水起。他躬身领命,慨然应道:“老臣必不辜负陛下所托。”
清官难为,总不能叫忠臣白白寒了心。崇明帝当机立断,也不等到年终,直接颁发圣旨,宣那无锡太守吴大人即刻入京。”
忠臣良将,都是国之栋梁,以吴太守的才能,屈居一府太守,的确有些大材小用。这般耿直与正气之人,崇明帝想将他留在朝中。
君臣这里议定,本想先由内阁雷厉风行,直接调取户部帐册,细细查询历年的拨银明细。再略一合计,这个法子行不通。
钱唯真老奸巨猾,昔年崇明帝在他手下任职,只是查觉银钱流向不对,却寻不出他的马脚。何况如今,君在明他在暗,钱唯真自然更添了谨慎。
崇明帝眼望下头两位重臣,问道:“不知两位阁老可有什么好的法子?”
夏阁老尚在凝思,陈如峻忽得拍手笑道:“银钱流向不对,大约存得便是张冠李戴之举,数目上不敢出错。臣私下揣测,江阴帮阻挠吴太守入京,难保没有借过无锡的名头兑过银子。如今正有个妙计,还要从湖广总督许三年许老将军身上说起。”
前两日内阁刚收到了许三年的奏折,老将军脾气十分火爆,说是湖北、广西等地军中都被无故克扣了军饷。他下令细细排查,这才发现竟是有人打着他的旗号从户部冒领这些粮草,却并不发往军中,如今不知去向。
单看一封奏折,就可以想见老将军要跳脚骂娘的急性子。许三年却是粗中有细,一旦发觉有异,便细查了这些年的军饷。发觉不过五六年的功夫,户部有人用这种办法克扣粮草,从最初的三五万担,到如今的十余万担,简直有恃无恐。
因是国库充盈,拨去军队的粮草从来只有富余,万万没有亏空。不想竟有人盯上了这块肥肉,从将士们口中贪墨,简直罪大恶极。
因怕军心动摇,老将军瞒下了此事,在奏折中细细写明,全权交由内阁全权处理。他只在奏折最后写道:“湖广两地尚且如此,恳请陛下详查其余几处大营的军饷,未知边城将士戍守在外,夏衣冬粮是否充足?”
因是边城连年征战,往日又是苏大将军亲自镇守,拨去边城的军饷最为优厚,夏衣冬粮自然无忧。老将军折子里不好明说,他关心的其实是,是否有人也打着苏睿的名号,要走了一部分军饷,便如湖广两地一般人间蒸发,如今亦不知去向。
越是这般名头太大的人身上,越发没有人细查。任谁也想不到,有人敢从苏睿、许三年这样的开国功臣手里虎口夺粮
分卷阅读236
- 肉肉屋
分卷阅读236
人人安居乐业。这般富庶之地,太守府却是一穷二白。”
提到因自己这一行人下榻,那驿馆竟是由吴太守拿自己的银子略做修缮,墙皮都是新刷,夏钰之便有些哭笑不得。
他一五一十认真回禀,讲到无锡太守连端午节宴客还要借当地富商的别院,夏阁老脸上浮起奇怪的神情:“修建官衙、驿站、水利、桥梁、道路,这本是地方设施,都该由地方官上折子,内阁交由户部拨款,何至于地方官自贴银钱?”
陈如峻才入内阁,不便答话。夏阁老凝神回思,笃定地说道:“老臣在内阁多年,记得清清楚楚,从未接到过吴太守要求拨款的折子。”
夏钰之据实回道:“因扬州与无锡两地相差太多,臣觉得疑惑,也曾向那吴太守问起。吴太守说是折子确曾递过几次,只是都被户部驳回,才一拖至今。那无锡馆处在闹市之内,出入确实极不方便。”
崇明帝听得眉头紧紧蹙起。寻常下榻,自然只是添些麻烦。若遇了传递朝廷公文之类的加急,安排对方在这里歇脚,离得府衙太远,轻则费时,重则误事。
吴太守此人,崇明帝有些印象。本是先帝十二年的进士,入仕尚在自己之前。闻说当日金銮殿上一番对答,甚合先帝心意,当场便钦点了无锡的郡守。
后来无锡撤郡并府,他凭着多年的政绩任了太守,此后便再无建树。
早些年崇明帝任职户部,还曾见过吴太守入京述职。时隔多年,打从自己即位起,便再未见过此人,崇明帝才一时记不起他。如今略略回想,还能忆起对方那浓眉大眼的耿直形象。
吴太守言之凿凿递过折子,内阁却又从来不见,这双方崇明帝都信得过。那便只有一个猜测,就是这吴太守的折子被人半途截留,直接送进了户部批复。
抽三留七这样的荒唐事,以吴太守的为人断然不会去做。也是因此,他请求拨款的折子便被钱唯真淹没。小小的扬州郡动辄便要到几万两的白银,无锡却连个铜钱也瞧不见。
第二百五十七章 独善
揭开朝堂上粉饰的太平,自己眼皮子底下曾藏着这么一起子小人。
崇明帝脑子转得飞快,以手叩击着宽大的鸡翅木书案,冷冷而笑:“钱唯真钱大人,若朕记得不错,他祖籍便是扬州,地道的江阴人。”
单凭一群地方官,无法抱茧成团,必定要有身居高位的大臣挑头才能托起。
就着崇明帝的话,想起鬼鬼祟祟两次进入一味凉茶楼的刘本,夏钰之大胆进言:“不独是钱尚书,还有那都察院御史刘本,也是江阴本地人,与那江阴的太守本是连襟,他有些行为欠妥,臣尚在查实。”
潜龙卫初立,夏钰之手中权限增大,查证几个朝臣,自然是他的份内事。
崇明帝面沉如水,郑重吩咐道:“给朕牢牢盯着这几个人,且看他们翻出怎样的浪花。”
见崇明帝动了薄怒,想起自己几年蹉跎,陈如峻将手中茶盏重重一放,叹道:“都是江阴帮误人,若不是钰之此番偶遇,几乎又埋没一位忠臣。臣在淮州时,也听闻过吴大人的清名,委实是勤政爱民的好官。”
敬重吴太守的为人,记着当日夜宴上吴小姐化解另两位小姐争斗的不卑不亢,夏钰之对这家人添了许多好感,不觉多了两句嘴:“不独是吴大人受了排挤,吴大人的公子,早已是两榜进士出身,却因吴大人两袖轻风,无有银钱周旋,如今在家闲了几年,很是令人寒心。”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凭着年轻人的朝气与锐气,去做一番利国利民的大事,朝堂里最需要这样一股新鲜的血液来带动起勃勃生机。
崇明帝与陈如峻都是科举出身,最理解这样的蹉跎会如何磋磨尽了年轻人锐意进取的朝气。崇明帝听得眉头深深皱起,怒道:“如此看来,吏部也不干净,三省六部,总要由内阁好生梳理。”
夏阁老总揽全局,已然处置过几个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官员。如今有了陈如峻相助,内阁更是风生水起。他躬身领命,慨然应道:“老臣必不辜负陛下所托。”
清官难为,总不能叫忠臣白白寒了心。崇明帝当机立断,也不等到年终,直接颁发圣旨,宣那无锡太守吴大人即刻入京。”
忠臣良将,都是国之栋梁,以吴太守的才能,屈居一府太守,的确有些大材小用。这般耿直与正气之人,崇明帝想将他留在朝中。
君臣这里议定,本想先由内阁雷厉风行,直接调取户部帐册,细细查询历年的拨银明细。再略一合计,这个法子行不通。
钱唯真老奸巨猾,昔年崇明帝在他手下任职,只是查觉银钱流向不对,却寻不出他的马脚。何况如今,君在明他在暗,钱唯真自然更添了谨慎。
崇明帝眼望下头两位重臣,问道:“不知两位阁老可有什么好的法子?”
夏阁老尚在凝思,陈如峻忽得拍手笑道:“银钱流向不对,大约存得便是张冠李戴之举,数目上不敢出错。臣私下揣测,江阴帮阻挠吴太守入京,难保没有借过无锡的名头兑过银子。如今正有个妙计,还要从湖广总督许三年许老将军身上说起。”
前两日内阁刚收到了许三年的奏折,老将军脾气十分火爆,说是湖北、广西等地军中都被无故克扣了军饷。他下令细细排查,这才发现竟是有人打着他的旗号从户部冒领这些粮草,却并不发往军中,如今不知去向。
单看一封奏折,就可以想见老将军要跳脚骂娘的急性子。许三年却是粗中有细,一旦发觉有异,便细查了这些年的军饷。发觉不过五六年的功夫,户部有人用这种办法克扣粮草,从最初的三五万担,到如今的十余万担,简直有恃无恐。
因是国库充盈,拨去军队的粮草从来只有富余,万万没有亏空。不想竟有人盯上了这块肥肉,从将士们口中贪墨,简直罪大恶极。
因怕军心动摇,老将军瞒下了此事,在奏折中细细写明,全权交由内阁全权处理。他只在奏折最后写道:“湖广两地尚且如此,恳请陛下详查其余几处大营的军饷,未知边城将士戍守在外,夏衣冬粮是否充足?”
因是边城连年征战,往日又是苏大将军亲自镇守,拨去边城的军饷最为优厚,夏衣冬粮自然无忧。老将军折子里不好明说,他关心的其实是,是否有人也打着苏睿的名号,要走了一部分军饷,便如湖广两地一般人间蒸发,如今亦不知去向。
越是这般名头太大的人身上,越发没有人细查。任谁也想不到,有人敢从苏睿、许三年这样的开国功臣手里虎口夺粮
分卷阅读236
- 肉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