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__14
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 作者:醉罢君山
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__14
是蒙恬北逐匈奴时所修建的一座古代要塞。紧接着翻越梓岭,渡过北河(汉时黄河在河套地区有南北两支,北支称为北河),这里是匈奴一个王的地盘,称为蒲泥王。
蒲泥王与白羊王、楼烦王的残兵败将且战且退,退至高阙以西的符离要塞内,据塞固守。
卫青指挥大军强攻符离要塞,这是河套平原上的最后一战,匈奴军队负隅顽抗,战斗极为激烈,但是汉军勇猛无比,越战越勇,最后蒲泥王、白羊王、楼烦王抵挡不住,退入北部的阴山山区。这一役,汉军斩杀敌军三千零一十七人。
至此,河南地的敌军基本上被消灭在黄河的北线。
卫青率军沿黄河继续南下,围歼残余的游兵散勇,从高阙到汉西部边关陇西,一路如入无人之境,另一块肥沃之地宁夏平原,也被占领。
河南地全部落入汉军手中!
凯旋的消息传到长安,汉武帝刘彻兴奋得彻夜难眠。
卫青又一次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此役歼灭匈奴及楼烦、白羊部落共计五千多人,占领了匈奴人最肥沃的土地河套平原与宁夏平原,虏获的牛羊马匹数量多达数十万头(《汉书》记有百万头之多),广阔的河南地全部并入中国,帝国的心脏长安的潜在威胁不复存在。
汉帝国与匈奴的边境北推到阴山山脉。
自冒顿匈奴汗国兴起以来,匈奴从未遭过如此惨败。
卫青居功至伟,被封为长平侯,食邑三千八百户。追随卫青出征的将领也沾了光,校尉苏建被封为平陵侯;张次公被封为岸头侯。
汉军夺取了河南地,同时也付出了一些代价。
在卫青制订河南战役计划时,北方边境的上谷郡和渔阳郡正遭遇匈奴人的进攻,汉武帝刘彻把不顾北方边境的险情,毅然把主力西调,发动河南战役。
为了牵制汉军在河南战役中的攻势,匈奴对上谷郡发动强大的攻势,企图迫使卫青的远征军回师,但没有影响武帝夺取河南的决心。
上谷郡的守军在匈奴的攻击下,主动后撤,放弃了上谷郡北部的造阳地区。
河南地并入汉帝国的版图,但问题随之而来了。
这里有肥沃的河套平原,但是匈奴人、楼烦人、白羊人被赶跑了,汉人又还没有进来。这种情况下,如果要重兵屯守,军队的给养补充可是大大的难题,但是如果放弃屯守,岂不是将胜利又拱手让给匈奴人吗?
刘彻让大臣们去商议这件事。
中大夫主父偃说:“不仅要派重兵屯守河南,而且还应该把这里建设成为一个军事重镇,作为以后消灭匈奴的根据地。河南地有三大优势:第一,这里土地肥沃,可以成为一个粮食基地,日后征伐匈奴时,粮草可由此处提供,这样就减少内地粮秣运输的艰难。第二,北面有黄河作为天堑,是阻挡匈奴骑兵的天然屏障。第三,秦国大将蒙恬曾在这里修筑长城和要塞,虽然年代有点久了,但只要修缮一下,仍然可以继续使用的。”
但是主父偃的建议遭到众大臣的一致反对,理由是不切实际。
最卖力的反对者是御史大夫公孙弘,公孙弘是一个儒家分子,当时武帝刘彻正大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以公孙弘受到重用。
反对派认为,要在僻远而无人烟的边关,建立军事重镇,需要多少的人力和物力,而这些人力和物力,都必须由内地辗转输送,如此浩大的工程,足以将帝国的财力拖垮。反对派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当年秦国蒙恬以三十万人之众修筑朔方城,但蒙恬到死,朔方城也没能建成来。
在一片反对的声浪中,刘彻却坚决支持主父偃的主张。
刘彻指使朱买臣与公孙弘在御前大辩论,结果公孙弘被驳斥得哑口无言。
为了帝国的安全,刘彻不惜任何代价。
于是在河南地设立朔方郡,归属帝国政府管辖,在河套平原上,修筑朔方城。朔方的意思就是北方,朔方城名称的由来,是《诗经》中的一句诗:“出车彭彭,城彼朔方。”
卫青的副将苏建负责督建朔方城,并同时修缮秦国大将蒙恬所筑建的军事工程,政府征集十几万人前往兴筑。一时间车辚马萧,从帝国的东方到朔方郡的运载车队,络绎不绝于道。建城所需的工程器械,十几万士卒民工所需的粮食衣物等生活物质,源源不断经千里输送到达。政府的机器高效地运转着。
同时,政府招募十万人,移民朔方郡,以开发这片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将这片富饶的土地变为前方战争的粮食物资供应地。
两年后,一座崭新的巨大城堡建成了,巍巍矗立在河套平原之上,面朝阴山,而在阴山的那边,便是匈奴人的腹地。修筑这座坚固的城堡,耗费的银两超过千万之巨,国库为之一空。
代价巨大!然而在未来的汉匈战争中,朔方城的巨大的战略意义便逐渐显现出来,但在此时,无论是汉帝国的多数大臣,还是匈奴汗国,却没有意识到这点。
在河南战役结束后的第二年,汉帝国又得到一个惊喜:匈奴太子于单向汉政府投降!
这一年,匈奴军臣单于去世。于单是军臣单于的儿子,是匈奴的法定太子,正当他准备继任单于时,他的叔叔、手握重兵左谷蠡王伊稚斜却起兵造反,抢先一步,自立为单于。
匈奴爆发内乱!
伊稚斜率部与于单交战,结果于单不敌,向南逃窜。
伊稚斜视于单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于单走投无路,望着广袤无边的北地,于单叹了口气:“我匈奴幅员辽阔,但竟无我安身之处啊?”于单的部下劝说道:“太子殿下,于今之计,只有南逃到汉帝国了方可摆脱伊稚斜的魔掌啊。”于单很无奈地说:“现在也只能这样了。”于是逃进汉帝国境内,向中国投降。
刘彻得讯后大喜。自从匈奴汗国成立以来,于单是向中国投降的最高级别的人物,这无疑大大鼓舞了汉军击败匈奴的信心。
匈奴流亡太子于单在汉帝国受到隆重的欢迎,刘彻封他为涉安侯。只是这位流亡太子丢了太子位,寄人篱下,郁郁寡欢,竟然过了数月便与世长辞了。
匈奴的这场内乱,对汉帝国来说,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
出使西域的英雄张骞,在返国途中,被匈奴人逮捕,被拘留了一年多。伊稚斜与于单的交战,使得匈奴人放松了对他的警戒,张骞趁机逃回了中国。有关张骞的伟大事业,将放在后文详述。
河南地的丧失,令高傲的匈奴人大感震惊。
他们方才明白,所面临的对手大汉帝国,是何等的可怕。
一场对汉帝国的疯狂反扑,将如同狂风暴雨袭来。
【四、漠南之战】
匈奴伊稚斜单于发誓要对汉帝国发动最强大的报复。
匈奴人的攻势一波接一波。
元朔三年(公元前一二六年),匈奴骑兵数万人入侵代郡,代郡太守以身殉国,军民被俘一千多人。不久后,匈奴骑兵再度击破汉军要塞,深入雁门郡,血洗雁门,屠杀俘虏汉军一千多人。北方边境线承受巨大的压力。
元朔四年(公元前一二五年),匈奴纠集了九万大军,兵分三路。一路再度入侵代郡,代郡连受兵祸,成为北方战线的重灾区;一路攻入定襄(内蒙古和林格尔),另一路则兵掠上郡。汉边塞守将虽英勇抵抗,仍遭到重创,战死与被俘者多达数千人之多。
元朔五年(公元前一二四年),匈奴开始意识到汉军在河南地所筑建的军事基地朔方城,对匈奴漠南地区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于是匈奴右贤王多次出兵攻打朔方城。但是耗费汉帝国千万钱所修筑的朔方城,城高墙厚,军需物质储备充足,是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任由匈奴人铁蹄往返多次,朔方城仍然巍巍耸立在河套平原之上。
卫青出击匈奴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大大刺激了国民的爱国热情,尚武精神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从皇宫到寻常乡村,大家都热衷的运动便是骑马射箭,年轻人怀抱着建功立业、驱逐北虏的信念走向战场,为民族与个人的荣誉而浴血疆场。“宁为百夫长,不做一书生。”近世大学问家章太炎称“汉人坚强好勇”,又发感慨“汉人之强健,恐什佰于今人”,这是中国历史上最生机勃勃的时代,最刚强勇猛的时代。
激扬尚武精神,首先从帝王始。武帝刘彻,虽以“独尊儒术”而闻名天下,然而其骨子里头,恐怕并非是一名儒士,而是一名武士,《汉书》载他“手格熊罴”,悍勇如此。他刚强果断、雄心勃勃,他既尊敬有学问的人,更欣赏勇者。所以武帝时代,不仅是武将,包括许多文臣,其实都是文武双全、胆略过人。
比如当时的大文学家司马相如,便是文武双全之人,少年时既饱读诗书,又苦炼击剑,因为骑射俱佳,担任过景帝刘启的武骑常侍,在武帝时,曾官拜中郎将,为打通西南夷立下汗马功劳。再比如武帝时著名的东方朔,也是文武两全,他在自荐书中几乎把牛皮吹破了,可谓古今一篇吹牛奇文,自称“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大言不惭,不过他也是个有胆有识,且射术高超的人。
皇帝就是喜欢有勇有胆识的人。
民间的习武之风遍席国家的各个角落,这是一个勇者的时代。
民间尚武精神的漫延,引起了儒家分子、宰相公孙弘的警惕。
公孙弘对民间尚武的仇恨由来已久。在元朔二年,公孙弘力主诛杀当时名震天下的大侠郭解,中国自春秋战国以来,一直独立于政府之外的侠义之道,从墨家到侠客的传统,遭到了致命的打击。
元朔五年,面对匈奴人三年来咄咄逼人的凌厉攻势,公孙弘不去担虑匈奴人的进攻,反而忧虑民间尚武之风的兴盛。
公孙弘提出了“禁弓令”的建议,他对武帝刘彻说:“十个贼人拉起强弓,百个衙吏不敢接近。我请求下令禁止民间百姓携带弓箭,这样有利于维持社会治安。”
公孙弘建议一提出来,以那个尚武的时代,立即遭来炮轰。有个叫吾丘寿王的人,上书皇帝,大批公孙弘的主张,他写道:“武器是用以镇恶惩凶,历代英明的君王都主张要文武合一,从来没听过禁止让百姓使用弓箭。禁弓令将使得盗贼拥有弓箭,为所欲为,而平常百姓用弓箭保护自己,反而触犯法令,这不是鼓励盗贼行匈,而剥夺百姓的自卫工具吗?”
皇帝刘彻拿这份奏章质问公孙弘,公孙弘面对吾丘寿王的批驳,满头大汗,无言可对。
以扼杀民间尚武精神为目的的“禁弓令”最终没有得到实行。
匈奴人连年报复式的入侵,令大汉帝国的民族情绪空前的高涨。
刘彻正着手研究一个规模空前的战略大反击。
这次大反击的目标是:吞掉匈奴的右贤王部。
右贤王盘踞在阴山以北,在阴山以南,黄昏的斜阳映照着无比壮丽的朔方城。
这三年来,右贤王很郁闷。卫青夺去了河南地,占据了河套平原与宁夏平原,还筑了朔方城,右贤王的感觉,就是被一把刀子插入了腹部,疼哪!他也三番五次翻越阴山,兵临城下,可是有什么用呢?他精锐的骑兵在这个庞大城堡面前,变得一筹莫展,不会打仗了,看着巨大的城墙,只能干瞪眼了。
还有一件事,右贤王一想起就气上心头:伊稚斜,你凭什么当上了单于啊?你原先不是左谷蠡王吗?左谷蠡王的地位就不及我嘛,要知道匈奴除了单于之外,就属左、右贤王的地位最尊了,接下来才是左、右谷蠡王。现在倒好,你小子突然从左谷蠡王猛窜到单于的位置,反倒在我之上了,想起来,真气人。
哎,不要气啦,右贤王,末日快到来了,你还没察觉到吗?
右贤王部对新建成的朔方城威胁最大,理所当然成为汉军的下一个目标。
为了这次会战,汉军调集了十万精兵,并作了精心的策划。
元朔五年春季,汉军对匈奴发动突袭。
车骑将军卫青率领汉军主力三万人从高阙出发,越过黄河,进击匈奴;游击将军苏建、强弩将军李沮、骑将军公孙贺、轻车将军李蔡等,均受卫青节制,各率一万人马从朔方城出发,翻过阴山山脉。总计七万汉军在西线对匈奴发起强攻。
为了让匈奴单于判断不准汉军的主攻方向,并牵制匈奴东线军队驰援西线,在二千里外的右北平,由李息、张次公率领三万汉军同时进攻匈奴。
东西线同时受到汉军
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__14在线阅读
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__14
- 肉肉屋
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__14
是蒙恬北逐匈奴时所修建的一座古代要塞。紧接着翻越梓岭,渡过北河(汉时黄河在河套地区有南北两支,北支称为北河),这里是匈奴一个王的地盘,称为蒲泥王。
蒲泥王与白羊王、楼烦王的残兵败将且战且退,退至高阙以西的符离要塞内,据塞固守。
卫青指挥大军强攻符离要塞,这是河套平原上的最后一战,匈奴军队负隅顽抗,战斗极为激烈,但是汉军勇猛无比,越战越勇,最后蒲泥王、白羊王、楼烦王抵挡不住,退入北部的阴山山区。这一役,汉军斩杀敌军三千零一十七人。
至此,河南地的敌军基本上被消灭在黄河的北线。
卫青率军沿黄河继续南下,围歼残余的游兵散勇,从高阙到汉西部边关陇西,一路如入无人之境,另一块肥沃之地宁夏平原,也被占领。
河南地全部落入汉军手中!
凯旋的消息传到长安,汉武帝刘彻兴奋得彻夜难眠。
卫青又一次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此役歼灭匈奴及楼烦、白羊部落共计五千多人,占领了匈奴人最肥沃的土地河套平原与宁夏平原,虏获的牛羊马匹数量多达数十万头(《汉书》记有百万头之多),广阔的河南地全部并入中国,帝国的心脏长安的潜在威胁不复存在。
汉帝国与匈奴的边境北推到阴山山脉。
自冒顿匈奴汗国兴起以来,匈奴从未遭过如此惨败。
卫青居功至伟,被封为长平侯,食邑三千八百户。追随卫青出征的将领也沾了光,校尉苏建被封为平陵侯;张次公被封为岸头侯。
汉军夺取了河南地,同时也付出了一些代价。
在卫青制订河南战役计划时,北方边境的上谷郡和渔阳郡正遭遇匈奴人的进攻,汉武帝刘彻把不顾北方边境的险情,毅然把主力西调,发动河南战役。
为了牵制汉军在河南战役中的攻势,匈奴对上谷郡发动强大的攻势,企图迫使卫青的远征军回师,但没有影响武帝夺取河南的决心。
上谷郡的守军在匈奴的攻击下,主动后撤,放弃了上谷郡北部的造阳地区。
河南地并入汉帝国的版图,但问题随之而来了。
这里有肥沃的河套平原,但是匈奴人、楼烦人、白羊人被赶跑了,汉人又还没有进来。这种情况下,如果要重兵屯守,军队的给养补充可是大大的难题,但是如果放弃屯守,岂不是将胜利又拱手让给匈奴人吗?
刘彻让大臣们去商议这件事。
中大夫主父偃说:“不仅要派重兵屯守河南,而且还应该把这里建设成为一个军事重镇,作为以后消灭匈奴的根据地。河南地有三大优势:第一,这里土地肥沃,可以成为一个粮食基地,日后征伐匈奴时,粮草可由此处提供,这样就减少内地粮秣运输的艰难。第二,北面有黄河作为天堑,是阻挡匈奴骑兵的天然屏障。第三,秦国大将蒙恬曾在这里修筑长城和要塞,虽然年代有点久了,但只要修缮一下,仍然可以继续使用的。”
但是主父偃的建议遭到众大臣的一致反对,理由是不切实际。
最卖力的反对者是御史大夫公孙弘,公孙弘是一个儒家分子,当时武帝刘彻正大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以公孙弘受到重用。
反对派认为,要在僻远而无人烟的边关,建立军事重镇,需要多少的人力和物力,而这些人力和物力,都必须由内地辗转输送,如此浩大的工程,足以将帝国的财力拖垮。反对派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当年秦国蒙恬以三十万人之众修筑朔方城,但蒙恬到死,朔方城也没能建成来。
在一片反对的声浪中,刘彻却坚决支持主父偃的主张。
刘彻指使朱买臣与公孙弘在御前大辩论,结果公孙弘被驳斥得哑口无言。
为了帝国的安全,刘彻不惜任何代价。
于是在河南地设立朔方郡,归属帝国政府管辖,在河套平原上,修筑朔方城。朔方的意思就是北方,朔方城名称的由来,是《诗经》中的一句诗:“出车彭彭,城彼朔方。”
卫青的副将苏建负责督建朔方城,并同时修缮秦国大将蒙恬所筑建的军事工程,政府征集十几万人前往兴筑。一时间车辚马萧,从帝国的东方到朔方郡的运载车队,络绎不绝于道。建城所需的工程器械,十几万士卒民工所需的粮食衣物等生活物质,源源不断经千里输送到达。政府的机器高效地运转着。
同时,政府招募十万人,移民朔方郡,以开发这片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将这片富饶的土地变为前方战争的粮食物资供应地。
两年后,一座崭新的巨大城堡建成了,巍巍矗立在河套平原之上,面朝阴山,而在阴山的那边,便是匈奴人的腹地。修筑这座坚固的城堡,耗费的银两超过千万之巨,国库为之一空。
代价巨大!然而在未来的汉匈战争中,朔方城的巨大的战略意义便逐渐显现出来,但在此时,无论是汉帝国的多数大臣,还是匈奴汗国,却没有意识到这点。
在河南战役结束后的第二年,汉帝国又得到一个惊喜:匈奴太子于单向汉政府投降!
这一年,匈奴军臣单于去世。于单是军臣单于的儿子,是匈奴的法定太子,正当他准备继任单于时,他的叔叔、手握重兵左谷蠡王伊稚斜却起兵造反,抢先一步,自立为单于。
匈奴爆发内乱!
伊稚斜率部与于单交战,结果于单不敌,向南逃窜。
伊稚斜视于单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于单走投无路,望着广袤无边的北地,于单叹了口气:“我匈奴幅员辽阔,但竟无我安身之处啊?”于单的部下劝说道:“太子殿下,于今之计,只有南逃到汉帝国了方可摆脱伊稚斜的魔掌啊。”于单很无奈地说:“现在也只能这样了。”于是逃进汉帝国境内,向中国投降。
刘彻得讯后大喜。自从匈奴汗国成立以来,于单是向中国投降的最高级别的人物,这无疑大大鼓舞了汉军击败匈奴的信心。
匈奴流亡太子于单在汉帝国受到隆重的欢迎,刘彻封他为涉安侯。只是这位流亡太子丢了太子位,寄人篱下,郁郁寡欢,竟然过了数月便与世长辞了。
匈奴的这场内乱,对汉帝国来说,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
出使西域的英雄张骞,在返国途中,被匈奴人逮捕,被拘留了一年多。伊稚斜与于单的交战,使得匈奴人放松了对他的警戒,张骞趁机逃回了中国。有关张骞的伟大事业,将放在后文详述。
河南地的丧失,令高傲的匈奴人大感震惊。
他们方才明白,所面临的对手大汉帝国,是何等的可怕。
一场对汉帝国的疯狂反扑,将如同狂风暴雨袭来。
【四、漠南之战】
匈奴伊稚斜单于发誓要对汉帝国发动最强大的报复。
匈奴人的攻势一波接一波。
元朔三年(公元前一二六年),匈奴骑兵数万人入侵代郡,代郡太守以身殉国,军民被俘一千多人。不久后,匈奴骑兵再度击破汉军要塞,深入雁门郡,血洗雁门,屠杀俘虏汉军一千多人。北方边境线承受巨大的压力。
元朔四年(公元前一二五年),匈奴纠集了九万大军,兵分三路。一路再度入侵代郡,代郡连受兵祸,成为北方战线的重灾区;一路攻入定襄(内蒙古和林格尔),另一路则兵掠上郡。汉边塞守将虽英勇抵抗,仍遭到重创,战死与被俘者多达数千人之多。
元朔五年(公元前一二四年),匈奴开始意识到汉军在河南地所筑建的军事基地朔方城,对匈奴漠南地区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于是匈奴右贤王多次出兵攻打朔方城。但是耗费汉帝国千万钱所修筑的朔方城,城高墙厚,军需物质储备充足,是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任由匈奴人铁蹄往返多次,朔方城仍然巍巍耸立在河套平原之上。
卫青出击匈奴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大大刺激了国民的爱国热情,尚武精神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从皇宫到寻常乡村,大家都热衷的运动便是骑马射箭,年轻人怀抱着建功立业、驱逐北虏的信念走向战场,为民族与个人的荣誉而浴血疆场。“宁为百夫长,不做一书生。”近世大学问家章太炎称“汉人坚强好勇”,又发感慨“汉人之强健,恐什佰于今人”,这是中国历史上最生机勃勃的时代,最刚强勇猛的时代。
激扬尚武精神,首先从帝王始。武帝刘彻,虽以“独尊儒术”而闻名天下,然而其骨子里头,恐怕并非是一名儒士,而是一名武士,《汉书》载他“手格熊罴”,悍勇如此。他刚强果断、雄心勃勃,他既尊敬有学问的人,更欣赏勇者。所以武帝时代,不仅是武将,包括许多文臣,其实都是文武双全、胆略过人。
比如当时的大文学家司马相如,便是文武双全之人,少年时既饱读诗书,又苦炼击剑,因为骑射俱佳,担任过景帝刘启的武骑常侍,在武帝时,曾官拜中郎将,为打通西南夷立下汗马功劳。再比如武帝时著名的东方朔,也是文武两全,他在自荐书中几乎把牛皮吹破了,可谓古今一篇吹牛奇文,自称“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大言不惭,不过他也是个有胆有识,且射术高超的人。
皇帝就是喜欢有勇有胆识的人。
民间的习武之风遍席国家的各个角落,这是一个勇者的时代。
民间尚武精神的漫延,引起了儒家分子、宰相公孙弘的警惕。
公孙弘对民间尚武的仇恨由来已久。在元朔二年,公孙弘力主诛杀当时名震天下的大侠郭解,中国自春秋战国以来,一直独立于政府之外的侠义之道,从墨家到侠客的传统,遭到了致命的打击。
元朔五年,面对匈奴人三年来咄咄逼人的凌厉攻势,公孙弘不去担虑匈奴人的进攻,反而忧虑民间尚武之风的兴盛。
公孙弘提出了“禁弓令”的建议,他对武帝刘彻说:“十个贼人拉起强弓,百个衙吏不敢接近。我请求下令禁止民间百姓携带弓箭,这样有利于维持社会治安。”
公孙弘建议一提出来,以那个尚武的时代,立即遭来炮轰。有个叫吾丘寿王的人,上书皇帝,大批公孙弘的主张,他写道:“武器是用以镇恶惩凶,历代英明的君王都主张要文武合一,从来没听过禁止让百姓使用弓箭。禁弓令将使得盗贼拥有弓箭,为所欲为,而平常百姓用弓箭保护自己,反而触犯法令,这不是鼓励盗贼行匈,而剥夺百姓的自卫工具吗?”
皇帝刘彻拿这份奏章质问公孙弘,公孙弘面对吾丘寿王的批驳,满头大汗,无言可对。
以扼杀民间尚武精神为目的的“禁弓令”最终没有得到实行。
匈奴人连年报复式的入侵,令大汉帝国的民族情绪空前的高涨。
刘彻正着手研究一个规模空前的战略大反击。
这次大反击的目标是:吞掉匈奴的右贤王部。
右贤王盘踞在阴山以北,在阴山以南,黄昏的斜阳映照着无比壮丽的朔方城。
这三年来,右贤王很郁闷。卫青夺去了河南地,占据了河套平原与宁夏平原,还筑了朔方城,右贤王的感觉,就是被一把刀子插入了腹部,疼哪!他也三番五次翻越阴山,兵临城下,可是有什么用呢?他精锐的骑兵在这个庞大城堡面前,变得一筹莫展,不会打仗了,看着巨大的城墙,只能干瞪眼了。
还有一件事,右贤王一想起就气上心头:伊稚斜,你凭什么当上了单于啊?你原先不是左谷蠡王吗?左谷蠡王的地位就不及我嘛,要知道匈奴除了单于之外,就属左、右贤王的地位最尊了,接下来才是左、右谷蠡王。现在倒好,你小子突然从左谷蠡王猛窜到单于的位置,反倒在我之上了,想起来,真气人。
哎,不要气啦,右贤王,末日快到来了,你还没察觉到吗?
右贤王部对新建成的朔方城威胁最大,理所当然成为汉军的下一个目标。
为了这次会战,汉军调集了十万精兵,并作了精心的策划。
元朔五年春季,汉军对匈奴发动突袭。
车骑将军卫青率领汉军主力三万人从高阙出发,越过黄河,进击匈奴;游击将军苏建、强弩将军李沮、骑将军公孙贺、轻车将军李蔡等,均受卫青节制,各率一万人马从朔方城出发,翻过阴山山脉。总计七万汉军在西线对匈奴发起强攻。
为了让匈奴单于判断不准汉军的主攻方向,并牵制匈奴东线军队驰援西线,在二千里外的右北平,由李息、张次公率领三万汉军同时进攻匈奴。
东西线同时受到汉军
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__14在线阅读
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__14
- 肉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