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 作者:孙皓晖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29
这种地域势力圈,大体可以分为五大板块:
第一大板块,王畿地带,主要是郑、卫、虢、陈、蔡、申、许等诸侯国;
第二大板块,泗济两水,齐、鲁两大国及薛、邾、莒、滕等“泗上十二诸侯国”;
第三大板块,秦晋地带,秦、晋两大国及中山国、西部戎狄族群势力;
第四大板块,燕蓟辽东地带,主要是燕、蓟两国及辽东诸胡族群势力。
第五大板块,江淮地带,主要是楚、吴、越三大国及众多的族群自立政权。
从初期争霸的实际进展看,其时的霸业政治,主要波及前两个大板块,也就是中原腹地的诸侯群,尚不具有后来大国霸业时期辐射整个华夏的天下影响力。后两个大板块,当时还相对疏远于霸权争夺,而致力于向霸权薄弱地带的扩张。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这一时期的霸业政治,是整合局部权力秩序的地区霸权。因此,这一阶段的社会变革具有主流影响力的,是地处文明腹心地带的小霸政治。
这一时期的区域性霸权,主要是四个先后具有霸权影响力的中等诸侯国:郑庄公时期的郑国,宋殇公时期的宋国,齐僖公时期的齐国,鲁庄公时期的鲁国。
第一位小霸主郑庄公,在位43年。
郑庄公成为地区霸主的主要功绩,有四方面:其一,平息内乱,整顿经济与政务,继续推行自郑武公开始的早期改革。在这一时期的改革中,郑国建立了超越周礼规范的规模较大的战车军队,使国力持续增强。其二,南征北战,扩张土地与人口,先后对卫、宋、陈、许四国开战,并取得很大胜利。其三,挑战王权,战胜了以天子王师为轴心的五国联军,射伤了周桓王。其四,会盟诸侯,主持中原诸侯群的利益扩张与分配,使郑国声望大涨。
郑庄公死后,郑国势力有所衰减,但仍然是春秋时代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尤其是在后期的子产当政时期,郑国率先实行法律公开,一时成为早期变法的代表性阵地,对春秋后期与战国初期的列国变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位小霸主宋殇公,在位十年。
宋国地处淮水流域,根基是殷商遗民,文明相对发达,国力相对殷实,是当时很有影响力的特异诸侯国。从精神层面看,宋人对周室有先天的不满,是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最多惊人行为的诸侯国之一,也一直是最富挑战性的诸侯国之一。面对发端于中原诸侯群的扩张争夺潮流,宋国自然不甘寂寞。宋殇公在任不长,其惊人之举,主要有两方面:
其一,全力强兵,频繁打仗,在位10年,发动了11场扩张战争。其中,多次与强盛的郑国作战,一度攻取了郑国的长葛,逼迫郑国主动和解。
其二,敢于对抗王室,公然宣称不做王室官职,也不向王室纳贡,成为春秋早期抗争王权的最强硬诸侯国之一。
虽然,宋国没有郑国那般相对全面的小霸功业,但是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宋国一直保持着很大的影响力。在稍后的大国争霸阶段,宋襄公时期的宋国,一度几乎成为天下的霸权大国。在更后来的战国时期,宋国也在很长时期内保持着准战国的实力地位。
第三位小霸主齐僖公,姜齐的第13任君主,在位33年。
齐僖公成为一时小霸的主要功绩,不在征战扩张,而在利用齐国的老诸侯、大诸侯地位展开外交斡旋,八次会盟诸侯,成为当时主持各方利益分配的著名斡旋者。齐僖公的八次会盟是:
第一次,与郑庄公在庐地会盟;
第二次,与郑庄公在石门会盟;
第三次,在瓦屋之地与宋、卫会盟,主持两国与郑国和解;
第四次,与鲁隐公会盟于防地;
第五次,主持齐、鲁、陈、郑四国,会盟于稷地;
第六次,与鲁桓公会盟于嬴地;
第七次,与卫宣公会盟于蒲地;
第八次,邀集齐、卫、郑、宋四国,会盟于恶曹之地。
客观地说,齐僖公的小霸功业,虽然有流于形式之嫌,但是,在王权缺失的背景下,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起到了稳定天下格局的作用。可以说,其后的齐桓公之所以非常重视会盟诸侯,与其父齐僖公开创的先例是分不开的。
第四位小霸主鲁庄公,鲁国第17任君主,在位32年。
鲁国是正宗的王族大诸侯,是周室长期倚仗的三大屏藩势力——齐、鲁、晋之一。鲁国的国君族群,是圣人周公的后裔。从精神层面看,鲁国与宋国恰成两极。宋国争霸,是挑战与叛逆;鲁国争霸,则具有辅助中央王室安定天下的特质。不管鲁国在事实上是否达到了这一效果,从国家行为动机的层面上说,鲁国是以安天下自命的。这一点,在春秋初期表现得最为鲜明。
鲁庄公本人,是鲁国历代国君的一个特异人物。此公勇武善战,是周室王族诸侯中一位罕见的能征惯战的君主。鲁庄公的长弓,名为“金仆姑”,与此前小霸郑庄公的战旗“蝥弧”齐名,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武勇象征。以致千年之后的唐代诗人卢纶,在《和张仆射塞下曲》一诗中尚有“鹫羽金仆姑,燕尾绣蝥弧”的赞叹。
鲁庄公最有影响的业绩,是四次战争:第一次,齐鲁长勺之战,大败齐军,打破了强大的齐国对鲁国霸权的遏制;第二次,反击齐、宋联军的乘丘之战,以“金仆姑”射伤宋军主将,大获全胜;第三次,再度反击宋国,大败宋军;第四次,反击戎人侵犯,战胜后追杀戎军于济水之西。
除战绩之外,鲁庄公在邦交斡旋中也颇具谋略与胆识。鲁庄公有两件事,在春秋时代影响很大。一则,是在宋国发生严重洪水灾害时,鲁庄公马上派出了慰问使节,一时大获邦交道义之美名。二则,是在大败齐军后,邀即位不久的齐桓公会盟,使强臣曹沫当场劫持了齐桓公,迫使齐国归还曾经侵夺鲁国的土地。
总体上说,鲁庄公时期,是鲁国在整个春秋战国五百余年中最以武功强盛著称的一段历史。鲁国在鲁庄公时期的显赫,只有大约15年的时间,那已经是春秋小霸的尾声了。
齐桓公与管仲时期的齐国已经迅速崛起了,大国霸业即将席卷天下。
5.大诸侯国的实力扩张
这一时期的另一政治现象,是几个大诸侯国的迅速扩张。
扩张最大者,是秦、楚、吴、越四个诸侯国。截至大国霸业开始之前,也就是齐桓公开始称霸的公元前679年,“政由方伯”的诸侯扩张历时101年。在这段时期里,秦、楚、吴、越四国,都对中原诸侯群的争霸保持着相对的疏远。主要原因,一是地缘差别,二是实力差别。就地缘大势说,这四个诸侯国大体都处于当时的边陲地区,远不如中原地区风华富庶。以当时秦国为例,其所在的关中地区原本是周人王畿,天下第一发达区域。但是,在镐京政变战争中,关中被戎狄烧杀掳掠一空,周人绝大部分东迁,土地荒芜,戎狄割据,那里已经沦为半农半牧的西部贫瘠地带。其地域虽与中原距离不远,但却是两重天地。楚、吴、越三国,更是当时的蛮荒地带了。就实力来说,这四个大诸侯国,当时还都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经济水平,抑或是以打造战车能力为标志的军事基础实力,都与中原诸侯群有很大差距。如此背景之下,这些边缘诸侯国的主要目标,便是趁中原诸侯群全力争霸而无暇顾及远事的机会,大肆扩充自己的实力。
让我们分别看看这四大边陲诸侯国的早期扩张。
首先是秦国的扩张。
秦国初期扩张的主要方面,是夺回周天子封给自己的全部名义土地,驱逐占据关中与河西高原的戎狄族群,使自己变成真正具有实力基础的大诸侯国。秦襄公被正式封为诸侯后,秦人大本营从“西犬丘”,也就是今日甘肃礼县的西汉水上游河谷地带,东迁到关中西部山地,建立了“西畤”作为临时大本营。历经五年准备,秦人开始了对戎狄的大举进攻战,并获得了初步胜利。继任的秦文公时期,秦人再向东迁,在汧、渭汇合处,建立了第一座像样的城邑,叫做“鄜畤”。之后,秦人继续进攻戎狄,并收拢了没有随周王室东迁的流散周人,实力有所增强。
第三任秦宁公之世,秦人继续进攻关中中部的戎狄,大败“荡社”(今西安东南部)地带的“亳王”族群。之后,秦人再向东攻“芮”,也就是今日陕西大荔县朝邑地带,遭遇第一次败绩。第四任秦出公,在位六年,秦人因内部政变,进入了短暂低潮。
第五任秦武公再度奋起,向东进攻戎狄至华山,大败“彭戏氏”族群。其后,秦军回师西向,进攻邽、冀的戎狄,也就是今日甘肃天水地带,大胜,设置了邽县、冀县。此后,秦人再灭关中西部的小诸侯“西虢”,实力增长很多。
正当秦人扩张顺利之时,在位二十年的秦武公死了。这一年,是公元前678年,也就是齐桓公称霸的第二年。从总体上说,在大国争霸之前的一百年里,秦国历经五代君主,基本上肃清了陇西地带的戎狄,以及进入关中及河西高原的戎狄势力,建立起了一个真正拥有一定实力的大诸侯国,给后来秦穆公时期的秦国霸业,奠定了根基。
其次是楚国的扩张。
从政权根基上说,楚国是一个先行自立,而后取得西周王室勉强认可的特殊诸侯国。在西周王权强盛的时代,天下诸侯国几乎全部都是王室分封的,像楚国这样被王室被迫承认的诸侯国,没有第二个。因为,吴国虽然也是承认式诸侯,但那是周人王族的先祖贤哲建立的,与楚人政权不可同日而语。为此,周王室及中原诸侯群,始终将楚人政权看做另类,看做蛮夷,对其蔑视戒惧之心,远远强于对西部秦人的蔑视与戒惧。后来,有一则著名言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就是周室大臣针对楚国崛起说的。正是因为当时南北文明的差异及其产生的相互隔膜,楚国从来没有真正听命于王权,一直在谋求自己的实力扩张。
进入春秋社会,楚人在江汉地区加快了扩张,并同时向北发展。
周王室东迁洛阳后的第三十年,恰逢楚人的强悍领袖熊通发动政变,自立为楚国国君。其后,楚国便开始了迅速地扩张。周平王三十七年,熊通效法成汤,自号“武王”,在天下诸侯国中第一个宣布称王。此后,楚国占领了江汉以南的“濮人”之地,又打败了追随周王室的随国。其后,楚国又大败邓国,有效占据了长江中游的襄樊地带。然后再败陨国、绞国,实力在长江中游地带大为加强。
楚武王死后,继任的楚文王继续扩张,将都城迁移到郢城,即今日湖北江陵。次年,楚国向北部淮水流域进军,先后击败申国、蔡国。在齐桓公称霸之前的十年,楚国又吞灭了邓国,并向当时的中原强国——郑国发动进攻,气势很大。
《史记·楚世家》评述这一时期的形势说:“楚强,陵江汉间小国,小国皆畏之。”说的正是这一时期的楚国扩张。楚国在这一时期的扩张,为其后来在大国争霸时期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条件。
其三是吴国的扩张。
吴国,是当时长江下游的一个古老诸侯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中期的周太王时期,也就是周文王爷爷的时期。当时的周太王,想立少子季历做继承人,目的是寄希望于季历的儿子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以光大周人基业。季历的两个哥哥,一名太伯,一名仲雍。二人得知了周太王的意思,便以采药为名,逃到了当时号为荆蛮之地的长江下游,变成了与当地原住民一样的“断发文身”者,表示永远不再进入政治。当地原住民感动于太伯的大义,遂拥立太伯兄弟为领袖。此后,太伯给自己的政权所在地取了个名号——句吴。从此,天下有了“吴”的名号。太伯死后,其弟仲雍继任为吴政领袖,从此父子传承。
到了吴政第五代时,恰逢殷商末世。周武王灭商后,分别将太伯、仲雍的后裔,封了两个诸侯国:太伯之后为虞国,迁回中原封地;仲雍之后为吴国,仍留长江下游地带。到了春秋时期,中原的虞国衰落,后来则被晋国吞灭了。而江南的吴国,则不断缓慢地发展与扩张着。吴国实力的真正增强,还要等到春秋后期,即公元前584年开始的寿梦称王,并学习中原车战时期。
在春秋大国争霸之前,吴国尚处在缓慢兼并江南山水间诸多自治族群从而自发扩张的阶段。虽然,吴国在这一阶段的扩张,并没有留下具体的历史记录。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在不久的将来,它将崛起为春秋后期的天下霸主之一。
最后是越国的扩张。
越国是一个更为古老的诸侯国。据《史记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29在线阅读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29
- 肉肉屋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29
这种地域势力圈,大体可以分为五大板块:
第一大板块,王畿地带,主要是郑、卫、虢、陈、蔡、申、许等诸侯国;
第二大板块,泗济两水,齐、鲁两大国及薛、邾、莒、滕等“泗上十二诸侯国”;
第三大板块,秦晋地带,秦、晋两大国及中山国、西部戎狄族群势力;
第四大板块,燕蓟辽东地带,主要是燕、蓟两国及辽东诸胡族群势力。
第五大板块,江淮地带,主要是楚、吴、越三大国及众多的族群自立政权。
从初期争霸的实际进展看,其时的霸业政治,主要波及前两个大板块,也就是中原腹地的诸侯群,尚不具有后来大国霸业时期辐射整个华夏的天下影响力。后两个大板块,当时还相对疏远于霸权争夺,而致力于向霸权薄弱地带的扩张。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这一时期的霸业政治,是整合局部权力秩序的地区霸权。因此,这一阶段的社会变革具有主流影响力的,是地处文明腹心地带的小霸政治。
这一时期的区域性霸权,主要是四个先后具有霸权影响力的中等诸侯国:郑庄公时期的郑国,宋殇公时期的宋国,齐僖公时期的齐国,鲁庄公时期的鲁国。
第一位小霸主郑庄公,在位43年。
郑庄公成为地区霸主的主要功绩,有四方面:其一,平息内乱,整顿经济与政务,继续推行自郑武公开始的早期改革。在这一时期的改革中,郑国建立了超越周礼规范的规模较大的战车军队,使国力持续增强。其二,南征北战,扩张土地与人口,先后对卫、宋、陈、许四国开战,并取得很大胜利。其三,挑战王权,战胜了以天子王师为轴心的五国联军,射伤了周桓王。其四,会盟诸侯,主持中原诸侯群的利益扩张与分配,使郑国声望大涨。
郑庄公死后,郑国势力有所衰减,但仍然是春秋时代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尤其是在后期的子产当政时期,郑国率先实行法律公开,一时成为早期变法的代表性阵地,对春秋后期与战国初期的列国变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位小霸主宋殇公,在位十年。
宋国地处淮水流域,根基是殷商遗民,文明相对发达,国力相对殷实,是当时很有影响力的特异诸侯国。从精神层面看,宋人对周室有先天的不满,是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最多惊人行为的诸侯国之一,也一直是最富挑战性的诸侯国之一。面对发端于中原诸侯群的扩张争夺潮流,宋国自然不甘寂寞。宋殇公在任不长,其惊人之举,主要有两方面:
其一,全力强兵,频繁打仗,在位10年,发动了11场扩张战争。其中,多次与强盛的郑国作战,一度攻取了郑国的长葛,逼迫郑国主动和解。
其二,敢于对抗王室,公然宣称不做王室官职,也不向王室纳贡,成为春秋早期抗争王权的最强硬诸侯国之一。
虽然,宋国没有郑国那般相对全面的小霸功业,但是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宋国一直保持着很大的影响力。在稍后的大国争霸阶段,宋襄公时期的宋国,一度几乎成为天下的霸权大国。在更后来的战国时期,宋国也在很长时期内保持着准战国的实力地位。
第三位小霸主齐僖公,姜齐的第13任君主,在位33年。
齐僖公成为一时小霸的主要功绩,不在征战扩张,而在利用齐国的老诸侯、大诸侯地位展开外交斡旋,八次会盟诸侯,成为当时主持各方利益分配的著名斡旋者。齐僖公的八次会盟是:
第一次,与郑庄公在庐地会盟;
第二次,与郑庄公在石门会盟;
第三次,在瓦屋之地与宋、卫会盟,主持两国与郑国和解;
第四次,与鲁隐公会盟于防地;
第五次,主持齐、鲁、陈、郑四国,会盟于稷地;
第六次,与鲁桓公会盟于嬴地;
第七次,与卫宣公会盟于蒲地;
第八次,邀集齐、卫、郑、宋四国,会盟于恶曹之地。
客观地说,齐僖公的小霸功业,虽然有流于形式之嫌,但是,在王权缺失的背景下,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起到了稳定天下格局的作用。可以说,其后的齐桓公之所以非常重视会盟诸侯,与其父齐僖公开创的先例是分不开的。
第四位小霸主鲁庄公,鲁国第17任君主,在位32年。
鲁国是正宗的王族大诸侯,是周室长期倚仗的三大屏藩势力——齐、鲁、晋之一。鲁国的国君族群,是圣人周公的后裔。从精神层面看,鲁国与宋国恰成两极。宋国争霸,是挑战与叛逆;鲁国争霸,则具有辅助中央王室安定天下的特质。不管鲁国在事实上是否达到了这一效果,从国家行为动机的层面上说,鲁国是以安天下自命的。这一点,在春秋初期表现得最为鲜明。
鲁庄公本人,是鲁国历代国君的一个特异人物。此公勇武善战,是周室王族诸侯中一位罕见的能征惯战的君主。鲁庄公的长弓,名为“金仆姑”,与此前小霸郑庄公的战旗“蝥弧”齐名,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武勇象征。以致千年之后的唐代诗人卢纶,在《和张仆射塞下曲》一诗中尚有“鹫羽金仆姑,燕尾绣蝥弧”的赞叹。
鲁庄公最有影响的业绩,是四次战争:第一次,齐鲁长勺之战,大败齐军,打破了强大的齐国对鲁国霸权的遏制;第二次,反击齐、宋联军的乘丘之战,以“金仆姑”射伤宋军主将,大获全胜;第三次,再度反击宋国,大败宋军;第四次,反击戎人侵犯,战胜后追杀戎军于济水之西。
除战绩之外,鲁庄公在邦交斡旋中也颇具谋略与胆识。鲁庄公有两件事,在春秋时代影响很大。一则,是在宋国发生严重洪水灾害时,鲁庄公马上派出了慰问使节,一时大获邦交道义之美名。二则,是在大败齐军后,邀即位不久的齐桓公会盟,使强臣曹沫当场劫持了齐桓公,迫使齐国归还曾经侵夺鲁国的土地。
总体上说,鲁庄公时期,是鲁国在整个春秋战国五百余年中最以武功强盛著称的一段历史。鲁国在鲁庄公时期的显赫,只有大约15年的时间,那已经是春秋小霸的尾声了。
齐桓公与管仲时期的齐国已经迅速崛起了,大国霸业即将席卷天下。
5.大诸侯国的实力扩张
这一时期的另一政治现象,是几个大诸侯国的迅速扩张。
扩张最大者,是秦、楚、吴、越四个诸侯国。截至大国霸业开始之前,也就是齐桓公开始称霸的公元前679年,“政由方伯”的诸侯扩张历时101年。在这段时期里,秦、楚、吴、越四国,都对中原诸侯群的争霸保持着相对的疏远。主要原因,一是地缘差别,二是实力差别。就地缘大势说,这四个诸侯国大体都处于当时的边陲地区,远不如中原地区风华富庶。以当时秦国为例,其所在的关中地区原本是周人王畿,天下第一发达区域。但是,在镐京政变战争中,关中被戎狄烧杀掳掠一空,周人绝大部分东迁,土地荒芜,戎狄割据,那里已经沦为半农半牧的西部贫瘠地带。其地域虽与中原距离不远,但却是两重天地。楚、吴、越三国,更是当时的蛮荒地带了。就实力来说,这四个大诸侯国,当时还都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经济水平,抑或是以打造战车能力为标志的军事基础实力,都与中原诸侯群有很大差距。如此背景之下,这些边缘诸侯国的主要目标,便是趁中原诸侯群全力争霸而无暇顾及远事的机会,大肆扩充自己的实力。
让我们分别看看这四大边陲诸侯国的早期扩张。
首先是秦国的扩张。
秦国初期扩张的主要方面,是夺回周天子封给自己的全部名义土地,驱逐占据关中与河西高原的戎狄族群,使自己变成真正具有实力基础的大诸侯国。秦襄公被正式封为诸侯后,秦人大本营从“西犬丘”,也就是今日甘肃礼县的西汉水上游河谷地带,东迁到关中西部山地,建立了“西畤”作为临时大本营。历经五年准备,秦人开始了对戎狄的大举进攻战,并获得了初步胜利。继任的秦文公时期,秦人再向东迁,在汧、渭汇合处,建立了第一座像样的城邑,叫做“鄜畤”。之后,秦人继续进攻戎狄,并收拢了没有随周王室东迁的流散周人,实力有所增强。
第三任秦宁公之世,秦人继续进攻关中中部的戎狄,大败“荡社”(今西安东南部)地带的“亳王”族群。之后,秦人再向东攻“芮”,也就是今日陕西大荔县朝邑地带,遭遇第一次败绩。第四任秦出公,在位六年,秦人因内部政变,进入了短暂低潮。
第五任秦武公再度奋起,向东进攻戎狄至华山,大败“彭戏氏”族群。其后,秦军回师西向,进攻邽、冀的戎狄,也就是今日甘肃天水地带,大胜,设置了邽县、冀县。此后,秦人再灭关中西部的小诸侯“西虢”,实力增长很多。
正当秦人扩张顺利之时,在位二十年的秦武公死了。这一年,是公元前678年,也就是齐桓公称霸的第二年。从总体上说,在大国争霸之前的一百年里,秦国历经五代君主,基本上肃清了陇西地带的戎狄,以及进入关中及河西高原的戎狄势力,建立起了一个真正拥有一定实力的大诸侯国,给后来秦穆公时期的秦国霸业,奠定了根基。
其次是楚国的扩张。
从政权根基上说,楚国是一个先行自立,而后取得西周王室勉强认可的特殊诸侯国。在西周王权强盛的时代,天下诸侯国几乎全部都是王室分封的,像楚国这样被王室被迫承认的诸侯国,没有第二个。因为,吴国虽然也是承认式诸侯,但那是周人王族的先祖贤哲建立的,与楚人政权不可同日而语。为此,周王室及中原诸侯群,始终将楚人政权看做另类,看做蛮夷,对其蔑视戒惧之心,远远强于对西部秦人的蔑视与戒惧。后来,有一则著名言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就是周室大臣针对楚国崛起说的。正是因为当时南北文明的差异及其产生的相互隔膜,楚国从来没有真正听命于王权,一直在谋求自己的实力扩张。
进入春秋社会,楚人在江汉地区加快了扩张,并同时向北发展。
周王室东迁洛阳后的第三十年,恰逢楚人的强悍领袖熊通发动政变,自立为楚国国君。其后,楚国便开始了迅速地扩张。周平王三十七年,熊通效法成汤,自号“武王”,在天下诸侯国中第一个宣布称王。此后,楚国占领了江汉以南的“濮人”之地,又打败了追随周王室的随国。其后,楚国又大败邓国,有效占据了长江中游的襄樊地带。然后再败陨国、绞国,实力在长江中游地带大为加强。
楚武王死后,继任的楚文王继续扩张,将都城迁移到郢城,即今日湖北江陵。次年,楚国向北部淮水流域进军,先后击败申国、蔡国。在齐桓公称霸之前的十年,楚国又吞灭了邓国,并向当时的中原强国——郑国发动进攻,气势很大。
《史记·楚世家》评述这一时期的形势说:“楚强,陵江汉间小国,小国皆畏之。”说的正是这一时期的楚国扩张。楚国在这一时期的扩张,为其后来在大国争霸时期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条件。
其三是吴国的扩张。
吴国,是当时长江下游的一个古老诸侯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中期的周太王时期,也就是周文王爷爷的时期。当时的周太王,想立少子季历做继承人,目的是寄希望于季历的儿子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以光大周人基业。季历的两个哥哥,一名太伯,一名仲雍。二人得知了周太王的意思,便以采药为名,逃到了当时号为荆蛮之地的长江下游,变成了与当地原住民一样的“断发文身”者,表示永远不再进入政治。当地原住民感动于太伯的大义,遂拥立太伯兄弟为领袖。此后,太伯给自己的政权所在地取了个名号——句吴。从此,天下有了“吴”的名号。太伯死后,其弟仲雍继任为吴政领袖,从此父子传承。
到了吴政第五代时,恰逢殷商末世。周武王灭商后,分别将太伯、仲雍的后裔,封了两个诸侯国:太伯之后为虞国,迁回中原封地;仲雍之后为吴国,仍留长江下游地带。到了春秋时期,中原的虞国衰落,后来则被晋国吞灭了。而江南的吴国,则不断缓慢地发展与扩张着。吴国实力的真正增强,还要等到春秋后期,即公元前584年开始的寿梦称王,并学习中原车战时期。
在春秋大国争霸之前,吴国尚处在缓慢兼并江南山水间诸多自治族群从而自发扩张的阶段。虽然,吴国在这一阶段的扩张,并没有留下具体的历史记录。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在不久的将来,它将崛起为春秋后期的天下霸主之一。
最后是越国的扩张。
越国是一个更为古老的诸侯国。据《史记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29在线阅读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29
- 肉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