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后的第一个朝会与往日相比少了大臣们慷慨激昂的争辩,多了些沉闷,在汇报了这段时间积沉的事情后,大家忐忑的等待皇帝的说话,可其只是静静的坐在宝座上扫视着群臣,他的目光所及之处无人敢对视。
“朕意以太师,太傅为参知政事与尚书省左、右相及枢密院使同入政事堂,共议国事,诸位臣工可有异议!”好一会儿赵柽沉声说道。
“陛下圣明,臣等遵旨!”众人听了齐声道,大家都明白皇帝增设了中书门下省,等于将尚书省的权力集中于政事堂成为大宋最高权力机构,却又将权力分散到了五个人手中,使他们无法擅权,可政事堂成了皇帝的办事机构,皇权没有被削弱反而增强,但是他们此刻关心的是谁能顶上空出来的缺。
“嗯,朕欲以尚书左丞许景衡为太傅进政事堂,枢密院使赵仁改任尚书左丞,枢密院副使赵勇升任枢密院使;右相陈公博改任御史中丞,吏部尚书陈遘为尚书省右相;兵部侍郎赵义为枢密院副使,枢密院佥事赵忠兼任京畿路镇抚使,近卫军副都统雷振山升任近卫军统领,空缺职位待政事堂详议,诸位臣工可有话说!”见众臣同意,赵柽宣布了部分人选。
‘嗡……’皇帝话音刚落,殿上像猛然翻了的蜂箱,引起一阵骚动,这份名单让人不禁浮想联翩。赵仁可以说一直是皇帝的左膀右臂,掌管着军事大权,现在却被调任尚书省。虽说是平调。可意义非凡,说明皇帝已经对士人们有了戒心。而赵忠一直是皇帝亲军首领。此刻派他掌管京畿禁军,同样是想加强权力。看来此前的行动太过鲁莽了。但好在政事堂中士人还是占了多数。
“陛下圣明,臣遵旨!”陈公博首先出班施礼道。
“臣等没有异议!”按理说许景衡升上去了,左相应该由陈公博继任,成为宰相,可半路却被赵仁截了和,自己转任御史中丞不升反降,应该最为不满。但是一向以直言著称的他居然同意了,那苦主都不吭声,大家还有什么好说的。齐声称是道。
宰执们的座位都坐实了,剩下的就应该是调整各部的官员,但是皇帝却没有再吭声,让大家支楞着耳朵白等了半天,等了个再议,那空出的吏部尚书的职位可是个肥差,权力可以顶上半个宰相了,只是不知道会落谁家。
三天后事情有了结果,吏部考官院给事中赵鼐跃级升为尚书。此人算是三朝老臣了,崇宁年间的进士,曾任洛阳令、开封士曹,皇帝登基后留用任泉州知府。因治理地方有功调入京在吏部任职,其知人善用、不畏权贵,官声不错。据说是皇帝亲自举荐为吏部尚书人选。
户部侍郎则由个刚满四十的年轻人胡铨接任,工部侍郎也是个年轻人郑樵任职。而侍御史更年轻只有三十岁的李孟博。他是皇帝继位后首次开科探,在太学学习一年后到地方任职。从一个刑曹做起,七八年间历任县丞、知县、州府同知、江浙路转运副使,几乎是年年升迁,这在本朝可谓特例……
忙完了官员的调整就进入了二月,赵柽最头痛的时候也就到了。宋朝制度,每年二月至五月,八月至冬至,每逢单日举行经筵,由讲官轮流入侍讲读,名曰春讲、秋讲。举行经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味道研经’,探究经书中的微言大义;一是‘以古证今’,亦即以史为鉴,吸取前代历朝统治经验教训。
赵柽从小就不喜欢经史,他平日是宁可批阅奏章也不愿参加这个经筵,可有制度规定,皇帝、六部尚书和御史中丞及有爵位的朝臣勋戚都要参加,不准随意缺席,他还得坐在前边当标杆,所以每逢经筵便如同上刑一般,他恨不得将讲官从拽下来给他们说会儿评书。
其实这主讲不好当,经筵的着眼点在发挥经传的精义,指出历史的鉴戒,但要归结到现实,以期古为今用,这弄不好就犯了忌讳,可还要求讲官务必完成这一任务,如果只据章句敷衍塞责或以佞辞逢迎恭维,无疑均属失职,过去好几个讲官就曾因此而被皇帝罢免,导致经筵断断续续难以为继。
今年赵柽却一改常态,亲自任命杨时、胡安国、周行己等几个大儒为主讲官,要他们轮番上台演讲。几个大儒博古通今讲的自然不错,而他也不像往年只听不讲,而是积极发言,带头检讨本朝得失,且毫不讳言,勇于指出祖上失误之处,尤其是神宗后党争的危害。
而今年几个讲官也是以孔子‘内圣外王’为主要宣讲内容,其主题思想体现的是道德与政治的直接统一。主张儒家无不讲道德,也无不谈政治,认为政治只有以道德为指导,才有正确的方向;道德只有落实到政治中,才能产生普遍的影响。没有道德作指导的政治,乃是霸道和暴政,这样的政治是不得人心的,也是难以长久的。
要求政治家首先出自道德家,统治者只有先致力于圣人之道,成为“仁人”,才可能成为天下爱戴的圣主。怎样才能成为道德家呢?按照孔子的言论,要做到‘仁’与‘礼’,达到内圣,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而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础,外王是内圣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修己自然能治人,治人必先修己。只有道德与政治的统一,才能完成由“内圣”到“外王”转变。
这些其实在座的都学过,现在老调重弹不止是加深记忆,而是赵柽要借此整顿官风,统一思想,避免党争悲剧重演。当然忠君爱国也是要反复的强调,让他们时刻铭记要做一个为国为民的忠臣。不要没蛋的事儿自个跟自个掐架,和皇帝‘斗勇斗智’,当前外有强敌未灭,最主要的事务,就是富国强兵……
…………
朝中这边皇帝开始整风,西征军也没闲着。高宠夺取了北庭后,击败了西辽军后的赵礼也领兵前来会合。欢欢喜喜过了个年以后,两人分兵取了庭州和伊州,将天山北麓尽数收入手中,待四月冰雪稍融,高宠便率领大军越过天山直取高昌。
高昌回鹘以高昌城得名,也因城池而强大起来。此城凭着占据丝绸之路的重要地理位置成为连接中原、中亚、欧洲的枢纽,是当时西北地区通向国外的窗口,发展为西部最繁华的城市和商品贸易地。经过回鹘人多年的经营,经济上的繁荣富庶使高昌一度成为西北地区政治、文化的中心。波斯等地的商人带着苜蓿、葡萄、香料、胡椒、宝石和骏马来到高昌城,又从这里带走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
富庶没有给高昌带来和平,反而引来无数人觊觎,因此数百年来战争不断,高昌人便建起了城池抵御入侵,经过百年的扩建、整修成为西域的一座坚城。西征军在城外五里扎下营盘,宋军到来的消息早已传到了城中,此时是四门紧闭,高昌人欲凭借城高壕深坚守。
高宠和赵礼两人在宿营后亲自到城下侦察,两个人不是没有见识,但还是被高昌城的雄壮和威武所震撼。整个城池呈现不规则的正方形,周长达十二里,城高五丈有余,厚有四丈多,皆是夯土筑造而成。据俘获的当地人说,每层夯土厚只有三寸,细密结实,刀砍枪戳不入。为了增强城墙的牢固性,每层夯土层之间掺杂少量的土坯。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城门皆是钢铁铸成,而汴京城门也不过是只包了层铁皮的木门。
城池的布局与中原地区的都城相似,分为外场、内城和宫城三部分,内城位于城池中间,宫城位于内城的北部,成长方形,是三城相套的结构,进攻起来也要层层剥皮。作为都城城中人口有数万,集中了全国的半数之多,粮草储备也肯定充足,利用长期坚守。而且城中建筑物高大,街道纵横地形复杂,即便攻破城池若是发生巷战必然也是一场恶战。
高宠两人探城回营后心情不免沉重,他们此次出征炮兵所携的都是轻型火炮,而高昌城坚壕深,本是最为薄弱的城门都是铁的,这给他们攻城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更为让人心焦的是大军每日消耗的粮草都是天文数字,现在他们离国万里单靠国内补给以不现实。而西夏方面虽然已经出兵,但是正与西辽军在柴达木河一带激战,双方互有胜负,运输粮草的辎重队被堵在凉州地区,一时无法到达。
如果只单纯的攻下高昌城对西征军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如果伤亡过重导致兵力短缺,则无法分兵屯守,很可能是攻下了却守不住,所以必须调整进攻的策略……(未完待续。。)
“朕意以太师,太傅为参知政事与尚书省左、右相及枢密院使同入政事堂,共议国事,诸位臣工可有异议!”好一会儿赵柽沉声说道。
“陛下圣明,臣等遵旨!”众人听了齐声道,大家都明白皇帝增设了中书门下省,等于将尚书省的权力集中于政事堂成为大宋最高权力机构,却又将权力分散到了五个人手中,使他们无法擅权,可政事堂成了皇帝的办事机构,皇权没有被削弱反而增强,但是他们此刻关心的是谁能顶上空出来的缺。
“嗯,朕欲以尚书左丞许景衡为太傅进政事堂,枢密院使赵仁改任尚书左丞,枢密院副使赵勇升任枢密院使;右相陈公博改任御史中丞,吏部尚书陈遘为尚书省右相;兵部侍郎赵义为枢密院副使,枢密院佥事赵忠兼任京畿路镇抚使,近卫军副都统雷振山升任近卫军统领,空缺职位待政事堂详议,诸位臣工可有话说!”见众臣同意,赵柽宣布了部分人选。
‘嗡……’皇帝话音刚落,殿上像猛然翻了的蜂箱,引起一阵骚动,这份名单让人不禁浮想联翩。赵仁可以说一直是皇帝的左膀右臂,掌管着军事大权,现在却被调任尚书省。虽说是平调。可意义非凡,说明皇帝已经对士人们有了戒心。而赵忠一直是皇帝亲军首领。此刻派他掌管京畿禁军,同样是想加强权力。看来此前的行动太过鲁莽了。但好在政事堂中士人还是占了多数。
“陛下圣明,臣遵旨!”陈公博首先出班施礼道。
“臣等没有异议!”按理说许景衡升上去了,左相应该由陈公博继任,成为宰相,可半路却被赵仁截了和,自己转任御史中丞不升反降,应该最为不满。但是一向以直言著称的他居然同意了,那苦主都不吭声,大家还有什么好说的。齐声称是道。
宰执们的座位都坐实了,剩下的就应该是调整各部的官员,但是皇帝却没有再吭声,让大家支楞着耳朵白等了半天,等了个再议,那空出的吏部尚书的职位可是个肥差,权力可以顶上半个宰相了,只是不知道会落谁家。
三天后事情有了结果,吏部考官院给事中赵鼐跃级升为尚书。此人算是三朝老臣了,崇宁年间的进士,曾任洛阳令、开封士曹,皇帝登基后留用任泉州知府。因治理地方有功调入京在吏部任职,其知人善用、不畏权贵,官声不错。据说是皇帝亲自举荐为吏部尚书人选。
户部侍郎则由个刚满四十的年轻人胡铨接任,工部侍郎也是个年轻人郑樵任职。而侍御史更年轻只有三十岁的李孟博。他是皇帝继位后首次开科探,在太学学习一年后到地方任职。从一个刑曹做起,七八年间历任县丞、知县、州府同知、江浙路转运副使,几乎是年年升迁,这在本朝可谓特例……
忙完了官员的调整就进入了二月,赵柽最头痛的时候也就到了。宋朝制度,每年二月至五月,八月至冬至,每逢单日举行经筵,由讲官轮流入侍讲读,名曰春讲、秋讲。举行经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味道研经’,探究经书中的微言大义;一是‘以古证今’,亦即以史为鉴,吸取前代历朝统治经验教训。
赵柽从小就不喜欢经史,他平日是宁可批阅奏章也不愿参加这个经筵,可有制度规定,皇帝、六部尚书和御史中丞及有爵位的朝臣勋戚都要参加,不准随意缺席,他还得坐在前边当标杆,所以每逢经筵便如同上刑一般,他恨不得将讲官从拽下来给他们说会儿评书。
其实这主讲不好当,经筵的着眼点在发挥经传的精义,指出历史的鉴戒,但要归结到现实,以期古为今用,这弄不好就犯了忌讳,可还要求讲官务必完成这一任务,如果只据章句敷衍塞责或以佞辞逢迎恭维,无疑均属失职,过去好几个讲官就曾因此而被皇帝罢免,导致经筵断断续续难以为继。
今年赵柽却一改常态,亲自任命杨时、胡安国、周行己等几个大儒为主讲官,要他们轮番上台演讲。几个大儒博古通今讲的自然不错,而他也不像往年只听不讲,而是积极发言,带头检讨本朝得失,且毫不讳言,勇于指出祖上失误之处,尤其是神宗后党争的危害。
而今年几个讲官也是以孔子‘内圣外王’为主要宣讲内容,其主题思想体现的是道德与政治的直接统一。主张儒家无不讲道德,也无不谈政治,认为政治只有以道德为指导,才有正确的方向;道德只有落实到政治中,才能产生普遍的影响。没有道德作指导的政治,乃是霸道和暴政,这样的政治是不得人心的,也是难以长久的。
要求政治家首先出自道德家,统治者只有先致力于圣人之道,成为“仁人”,才可能成为天下爱戴的圣主。怎样才能成为道德家呢?按照孔子的言论,要做到‘仁’与‘礼’,达到内圣,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而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础,外王是内圣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修己自然能治人,治人必先修己。只有道德与政治的统一,才能完成由“内圣”到“外王”转变。
这些其实在座的都学过,现在老调重弹不止是加深记忆,而是赵柽要借此整顿官风,统一思想,避免党争悲剧重演。当然忠君爱国也是要反复的强调,让他们时刻铭记要做一个为国为民的忠臣。不要没蛋的事儿自个跟自个掐架,和皇帝‘斗勇斗智’,当前外有强敌未灭,最主要的事务,就是富国强兵……
…………
朝中这边皇帝开始整风,西征军也没闲着。高宠夺取了北庭后,击败了西辽军后的赵礼也领兵前来会合。欢欢喜喜过了个年以后,两人分兵取了庭州和伊州,将天山北麓尽数收入手中,待四月冰雪稍融,高宠便率领大军越过天山直取高昌。
高昌回鹘以高昌城得名,也因城池而强大起来。此城凭着占据丝绸之路的重要地理位置成为连接中原、中亚、欧洲的枢纽,是当时西北地区通向国外的窗口,发展为西部最繁华的城市和商品贸易地。经过回鹘人多年的经营,经济上的繁荣富庶使高昌一度成为西北地区政治、文化的中心。波斯等地的商人带着苜蓿、葡萄、香料、胡椒、宝石和骏马来到高昌城,又从这里带走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
富庶没有给高昌带来和平,反而引来无数人觊觎,因此数百年来战争不断,高昌人便建起了城池抵御入侵,经过百年的扩建、整修成为西域的一座坚城。西征军在城外五里扎下营盘,宋军到来的消息早已传到了城中,此时是四门紧闭,高昌人欲凭借城高壕深坚守。
高宠和赵礼两人在宿营后亲自到城下侦察,两个人不是没有见识,但还是被高昌城的雄壮和威武所震撼。整个城池呈现不规则的正方形,周长达十二里,城高五丈有余,厚有四丈多,皆是夯土筑造而成。据俘获的当地人说,每层夯土厚只有三寸,细密结实,刀砍枪戳不入。为了增强城墙的牢固性,每层夯土层之间掺杂少量的土坯。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城门皆是钢铁铸成,而汴京城门也不过是只包了层铁皮的木门。
城池的布局与中原地区的都城相似,分为外场、内城和宫城三部分,内城位于城池中间,宫城位于内城的北部,成长方形,是三城相套的结构,进攻起来也要层层剥皮。作为都城城中人口有数万,集中了全国的半数之多,粮草储备也肯定充足,利用长期坚守。而且城中建筑物高大,街道纵横地形复杂,即便攻破城池若是发生巷战必然也是一场恶战。
高宠两人探城回营后心情不免沉重,他们此次出征炮兵所携的都是轻型火炮,而高昌城坚壕深,本是最为薄弱的城门都是铁的,这给他们攻城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更为让人心焦的是大军每日消耗的粮草都是天文数字,现在他们离国万里单靠国内补给以不现实。而西夏方面虽然已经出兵,但是正与西辽军在柴达木河一带激战,双方互有胜负,运输粮草的辎重队被堵在凉州地区,一时无法到达。
如果只单纯的攻下高昌城对西征军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如果伤亡过重导致兵力短缺,则无法分兵屯守,很可能是攻下了却守不住,所以必须调整进攻的策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