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五权分立,加强集权
进了书房内,屋子里蜡烛已经点上。
老朱常用的那张书桌没有人去坐,每个人自己搬了张椅子坐在到了桌案对面的茶几边。
今天还是非常重要,虽然制度设计的过程比较枯燥,但还是那句话。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如果不把生产关系弄好,那么朱云峰送再多的物资到大明去,一切也都是空谈。
所以即便是枯燥了些,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等把生产关系弄好,大明那边也算是无忧了,不敢说千年之久,搞个五六百年应该能成。’
朱云峰心里想着。
虽说没有永恒的设计,但大明时期,全世界都是未开垦的处女地,国力强盛加上制度靠谱,多开垦开垦海外,或许能续命很久。
当然。
这些形式上的例句肯定不能跟大朱棣说,说了他也听不懂。
朱云峰坐下来就开门见山道:“太祖陛下在开国初期制定的许多方针,其实是为了应对当时的窘迫。但时过境迁,他留下的规制相信你自己也能感受到吧。”
“是啊。”
大朱棣叹道:“我从北平一路打来,卫所糜烂,毫无战力。若非如此,我恐怕连大河都渡不过去。”
这倒是实话。
明初的军队架构主要有三点,一是边境军队,由边境藩王或者沐英这样老朱信得过的勋贵统率。
二是老朱给朱允炆留下的精锐京军,总人数约三十万左右,战力非常强悍。
三便是地方卫所。
明初规定,各布政司有都司执掌本布政司兵权,下面各州则有卫所。
整体有点像后世的省军区和市军分区的意思。
每卫所人数约在五千左右,全国卫所有四百多个,光卫所的官兵在当时就已经达到了一百多万。
这些卫所士兵没有工资俸禄,全靠自己种田养活自己,所以老朱夸口自己养兵百万不耗费百姓一粒米。
但在靖难当中,这所谓的百万大军那是连毛都没看见,全都眼睁睁地看着朱棣造反。
是这些卫所士兵都投降了朱棣吗?
当然不是。
是建文时期卫所就已经糜烂了。
下面的士兵已经从军队实质性变成了各卫所千户的奴隶,战斗力也从明初的百战精锐直线下降,根本无法跟正规军抗衡。
所以用脚指头都能看出来,相比于维持这些卫所的架构,让这些卫所莫名其妙地只供养上面的各卫所千户指挥使,还不如解放出来纳税。
可碍于《皇明祖训》,这种已经毫无用处,纯粹剥削和压榨卫所士兵的机构,却不得不一直维持到了明末才彻底消失。
这是连大朱棣都觉得不合理的事情。
朱云峰摇摇头道:“除了卫所以外,藩王制你觉得如何?”
“额”
大朱棣面露尴尬,想了想道:“自是不妥。”
“屁股决定脑袋了吧。”
朱云峰笑了起来:“以前当藩王的时候肯定想的是藩王权力越大越好,现在当了皇帝,那就是藩王权力越小越好没错吧。”
大朱棣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立场不同了,看待问题的方式自然也不同了。
这就跟我真有一头牛是一个道理。
“太祖爷分封藩王,为的是边境安宁,且维护大明江山,但他老人家能压服各路藩王,不代表后面的皇帝能做到。”
朱云峰想了想道:“历朝历代,七王之乱,八王之乱,例子数不胜数。现在他老人家也知道了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必须拨乱反正,解决这个忧患。”
大朱棣精神一震,说道:“太祖允许我削藩吗?”
“想得美。”
朱云峰白了他一眼:“那可都是太祖他老人家的亲儿子,他亲孙子动他儿子都被他撸了,你也想被撸?”
“额”
大朱棣就不说话了。
说到底要是太祖他老人家真没了,死后哪管什么洪水滔天,子孙们的事情自然也就管不着。
但现在他还活着,对于重视亲情的老朱来说,儿子们就是逆鳞,肯定不能坐视不理。
只是对于朱棣来说,既然坐到了这个位置上,那自然就得考虑好其中的问题。
不提藩王们为非作歹的事情,单说他也是藩王造反成功,也得担心各路藩王做大会是什么结果。
所以自然要忧愁几分。
“既然父亲已经知道了藩王之祸,又该如何处置呢?”
大朱棣忙问。
“方法自然是有的。”
朱云峰竖起右手食指道:“老祖宗的意图是希望宗室能成为皇帝的助力,但历朝历代,都对宗室的管理存在严重问题。要么严加看管,要么就肆意纵容。长此以往,只会出现两个结果。一个是像唐宋那样,宗室力量不成气候。唐朝出一个武则天,宗室就被杀得几乎殆尽。宋朝宗室更是查无此人,几乎没有任何波澜。一个是像汉朝和晋朝那样,纵使有造反的能力,威胁到皇帝。”
“不错,话说回来,你叫什么?”
大朱棣连连点头赞同,觉得对方言简意赅,简直是把话说到人心坎里去了。
“朱云峰。”
“那我就叫你云峰,方法是什么呢?”
“很简单,依旧保留藩王的权力地位,让他们继续呆在封地。”
朱云峰笑道。
大朱棣皱起眉头:“这算什么主意?”
“别急,先听我说完。”
朱云峰说道:“北方现在民力尚未完全恢复,还有大量的荒地无人耕作是不是。”
“不错。”
大朱棣点点头,他久在北方,自然知道北方情况。
从南北朝开始,北方就长期受到战乱影响,到唐朝和北宋时期虽然得到了一定恢复,可到了南宋,就又被打回原形。
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北方金人和蒙古人轮番蹂躏,以至于大量北方汉人遭到屠杀,加上各种天灾、瘟疫袭扰,到了元末的时候,人口十不存一。
根据洪武年间人口普查,当时全国人口在6000万左右,而整个北方,也就是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等汉人传统地区,人口也就1000万出头。
直到洪武后期朱元璋不断迁徙人口,数量才涨到1500万。可见这个时候的北方凋零有多严重,称千里无鸡鸣也不为过。
“其实就是按照太祖爷的意愿,把藩王往北方封,并且让他们从南方带大量人口粮食前往,封赏他们大量田地,让他们开垦荒田。”
朱云峰说道:“一个亲王封个三四万亩,带个几千上万人,但田不归属于他,而是归属于王府。亲王没有处理自己田地的权力,由王府机构管理,大部分田地收入归耕作的百姓,其中十分之一作为王府开支,再抽取十分之一为税,但这笔税不入国库,而是进入皇室内帑,之后内帑进行投资,赚到的利润由各亲王出资的比例进行分红。”
大朱棣眉头一皱,一听这个方案就不靠谱。
他说道:“你是想利用藩王让北方民生迅速恢复吧,想法是很好,可你有没有想过。不提眼下北方需要修建大量水利设施才能开垦荒地,即便是成功了,那王府才是主事,其中贪腐该如何解决?且这内帑进行何种投资?所谓官不与民争利,特别是皇室参与民间经营,这权势很容易逼迫到百姓,届时又该如何是好?”
“你想的是对的,但我可没说这是个长久政策。”
朱云峰笑道:“说直白点就是宗室目前就是给他们的子孙后代挣块封地和福利,顺便帮助北方快速恢复生产,同时也可以在北方驻兵防备蒙古。明代经济情况比宋代差很多,然而现在正是开海禁的好机会。而且皇室的投资可不是投资进什么普通商业,而是钢铁行业,贪腐的问题就更好解决,扩大十三道御史职责范围,与当地官府进行共同查账监督。”
“我都被你说糊涂了。”
大朱棣一头雾水。
朱云峰随后解释了一下。
简单来说,朱云峰这个宗室政策其实是个几十年内的临时政策。
先把藩王全都往北方分封,迅速恢复北方民生和生产力,并且跟蒙古打仗对峙。
接着利用产出作为启动资金,投资钢铁行业,搞第一次工业革命。
等北方民生恢复,第一次工业革命搞起来之后,藩王在国内的利用价值就榨干了,开始往国外分封。
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明估计已经处于火器加铁甲舰时代,不说称霸全球,在亚洲基本上已经没有任何对手。
南洋、澳大利亚、东南亚,乃至朝鲜日本,多的是地方去。
以后宗室全往海外塞,每往海外分封一个藩王,就带一批汉人过去扎根,估计一百年之内,整个亚洲全是大明的地盘。
如果说朱云峰是魂穿古代,这就有点做梦了。
除非是理工科,且掌握权力和资源,能够迅速把完善的蒸汽机造出来,不然至少几十年内就别想。
但朱云峰有穿梭门啊。
蒸汽机都不用,可劲送发电机组过来就行,电动力可比蒸汽机动力简单实惠得多。直接学我国建设工业初期,跳过蒸汽机炼钢时代,进入电气化炼钢时代,各种技术和操作方式,也都能送来。
可以说除了实操人才以外,什么设备技术都有,只要培养出一批熟练工人,那么大明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速度会非常快,绝对不会超过五年。
到时候宗室有了去处,不留在国内,随便他们在国外折腾,基本上就能彻底解决宗室藩王的问题。
当然。
这套说辞肯定要换成他们会送来能操纵雷电驱使力量的仙器。
听到朱云峰他们会送来仙器让大明钢铁产量一跃增加百倍千倍万倍,又是惊掉大朱棣下巴。
不得不说。
至少在认知这方面,不管是让粮食产量翻三四倍,还是那种操纵雷电,以及让大明钢铁产量翻几千几万倍的东西,都可以说是神仙手段。
哪怕大朱棣再如何心中怀疑,胸有城府,在这样恐怖的生产力面前,也会打消任何疑虑。
毕竟在古人看来,这已经是神迹了。
看到大朱棣惊讶的表情,朱云峰心里忽然想起如果那种喷气背包飞行器能买到,那就真能成仙了。
~~
可惜那种玩意儿不仅飞行高度很低,只能离地几米,而且根本买不到。
唯一能买到的飞行器叫做动力伞,还是降落伞的一种,身后挂个风扇发动机,可以长时间待在天空续航飞行。
朱云峰他们县城就经常能看到有人在天上飞来飞去,用于做商家广告推广。
“如果真能像你说的那样,或许确实能解决藩王弊端。”
大朱棣想了想。
“把藩王往海外赶,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除此之外,文官也得分权,以此防止他们做大共同对抗皇帝。”
“哦?说说看。”
“文官掌握的其实是行政权、财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审判权、监督权,可以说除了军权都被他们控制,把他们放在一个系统里,很容易造成他们势力庞大,所以古时候就多会分权,但最多就是把监督权拿出来放在御史台,行政权审判权和立法权都握在他们手里。”
朱云峰说道:“要想解决这个弊端,就得把行政权单独拿出来,由内阁统领六部,内阁向皇帝负责,各部门实施本方向和专业的政策实施,然后司法权和审判权单独成立一个部门,监督权、财政权再成立一个部门,并且职责细分,由上层至县,则可以极大避免贪腐、滥用职权等行为,还能让文官集团无法团结,因为大家都不是一个系统。”
这就是五权分立了,把行政、财政、司法、监督以及军队各安排一个独立系统,每个系统只单独向皇帝负责,而互不统属。
皇帝是国家元首,内阁首辅是国家总理。
内阁负责的是国家治理以及发展改革,财政负责每年各方预算,司法和监督就不用多说。
这样由于财政部门要向皇帝负责,那么其它各个部门想要批准财政预算,就必须皇帝首肯,从这个方面就极大地加强了皇帝对其它部门的掌控。
但这个制度也有弊端,那就是皇权会史无前例地大。
因为以前的文官集团把持着行政财政司法监督等等,除军权外什么都控制,就意味着以文官集团为代表的相权力量很强。
而细分之后,相权遭到了分权,最终财政预算权又捏在皇帝手里,各部门就得看皇帝的脸色行事。
而皇权变大了会怎么样呢?
当然是遇到强的君主,国家就强。遇到弱的君主,国家就弱。
由于分权出去之后,上下级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都有细纲来做,会让行政效率会变得非常快。
比如本部门只负责本部门的事务,专心搞发展。
但也因此一旦需要各部门协作的时候,就需要皇帝来进行资源和权力调配。
碰到英明的君主这肯定没问题。
碰到个不管事的傻蛋君主,双方系统独立,不能彼此协作的情况下,很快会出现混乱,以至于党争现象。
因此这套体制很考验君主的能力。
然而这也确实是朱云峰认为在明初时候最好的设计。
毕竟朱元璋和朱棣都是明君。
以这套设计的话,就能加快行政效率,迅速把国家发展起来。
等将来他们要挂的时候,再考虑到以后君主可能存在的弱智问题,就慢慢把皇权让出去一些,加大文官集团自主权力,防止碰到蠢蛋君主乱搞而加速国家灭亡。
只能说,孙教授说的对,确实没有最完美的制度设计,只有对当时来说最好的设计。
“唔,听起来是不错。”
大朱棣自然能够察觉到如果用这套体系的话,皇权会极大增强。
但他又摇摇头道:“恐怕难以实现啊。”
“我知道原因,是因为治理成本,把所有的权力一股脑放在一个官员身上,在他治理地方的时候,就能够迅速解决。”
朱云峰说道:“但如果开新的系统,就会导致本来一个官能搞定的事情,要出现七八个官。宋代冗官情况严重就来源于此,我说得对吧。”
“不错。”
大朱棣点点头。
北宋是非常分官员权力的,二府三司制,皇帝牢牢把控财政权和兵权,把相权给分得七零八落,所以哪怕文官权力再大,也出不了权臣。
然而分权就意味着要把官员数量搞多,结果就是冗官严重,官员数量数倍于唐朝和明朝。
“可你有没有想过,虽然官员数量增多了,可行政效率也加快了,只要皇权集中起来,我们再通过各种办法让大明强盛,那么大明的人口也会更加多。”
朱云峰侃侃而谈道:“这三万亩的田,按照我们的方法,明年可以推广至数百万亩,后年能遍布整个太湖和洞庭湖流域,让大明的粮食增长二三倍之多,届时再用各种政策鼓励生育,几年后大明会迎来一波婴儿潮,人口在十年后突破上亿也是正常的事情。到时候丁口多了,治理也需要多起来,官员数量是不是也得增加?这个时候是不是体现了未雨绸缪?”
“这”
大朱棣看了看小朱棣和季赫,说道:“好像有点道理啊。”
“那肯定的。”
朱云峰笑道:“我把这套制度称为一阁两院三司制,一阁就是内阁,两院就是刑部加大理寺组成的法院,还有御史台改成的督察院,三司就是户部改成的盐铁、度支、户部三司。这样再加上五军都督府,那么权力五分,全都由皇帝管辖,极大地加强了皇权。”
“但我说句实话。”
末了他又道:“官员其实并没有施政纲领,我认为还得提出另外一个思想主义。”
“思想主义?”
“是的。”
朱云峰说道:“儒家其实提供了这个思想纲领,提倡了很多东西,包括个人修养、社会秩序、政治理念、教育理念、文化理念等等,但却被帝王们着重于忠君思想,以此强化和维护统治。可事实上大部分地方官员连皇帝的面都没见过,忠君怎么个忠君法呢?我认为忠君就是要爱民,把民本主义纳入到主流思想当中去,在施政过程当中,以民众利益优先作为考量。”
“民生、教育、地方发展,应该成为官员们考虑的问题,督察院的职责应该分为两种,与法院共同组成审核、复议的形式,维持三法司制。”
“第二种就是负责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行为规范。看看他们治理得怎么样,发展得好不好,对待民生问题有没有看重等等。”
“这样官员就以民生为优先权,再通过严格的避籍制度,只要有品级官员,就不许待在本地任职,再改良吏员制度,那么官员以后就有了指导方针。”
“他们要想升官,就必须更看重本地的发展,如此对于治理地方,就会有很大的帮助。”
这一点是朱云峰深思熟虑过的。
古代官员最被提倡的是忠君思想,爱民思想自然是有,但被夹杂在其它思想当中。
如此一个地方官员,就没有主观能动性去考虑本地老百姓生存问题。
好官顺手就治理一下,要是遇到贪官污吏,不祸害当地就不错了,根本不可能满脑子都去考虑本地百姓过得好不好。
而如果朝廷提倡民本思想,以这方面为切入点和政绩,那么就能极大提高官员主观能动性。
长此以往,对百姓来说不是坏事。
更重要的是也能提升官员治理地方水平,等到工业革命过后,新的时代到来,那就不是以前那样,只关注农桑就能解决百姓生存问题那么简单。
还得县城发展,百姓就业,提高经济收入等等。
加强这方面的思想主义,增加官员主观能动性,就能让他们多动动脑子,也就不至于像以前那样,得过且过,什么事都被动接受。
“嗯。”
大朱棣听了觉得还行。
就是给下面的地方官员进行治理方向的指导方针,这确实没什么问题。
“还有卫所制度、固定户籍制度、知丁法,也得取消。”
“不过锦衣卫倒是可以保留,除了督察院的监督以外,锦衣卫可以看做是皇权的监督。”
“太祖陛下制定这些法规的时候,是非常时期用非常办法,到了你这个时候,国家已经渐渐安稳下来,就不能再如此。”
“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加强中央集权,由朝廷的意志去办大事。”
“以后大明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太祖陛下留了很多后遗症都要马上处理干净,从而让大明可以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呈现出来。”
朱云峰口若悬河地说着。
这些制度参考了古代的先进制度,以及后世的改良。
包括五权分立,与我国目前的一府两院一委制度设计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此效率增加了,才能够马上发展起来。
(本章完)
进了书房内,屋子里蜡烛已经点上。
老朱常用的那张书桌没有人去坐,每个人自己搬了张椅子坐在到了桌案对面的茶几边。
今天还是非常重要,虽然制度设计的过程比较枯燥,但还是那句话。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如果不把生产关系弄好,那么朱云峰送再多的物资到大明去,一切也都是空谈。
所以即便是枯燥了些,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等把生产关系弄好,大明那边也算是无忧了,不敢说千年之久,搞个五六百年应该能成。’
朱云峰心里想着。
虽说没有永恒的设计,但大明时期,全世界都是未开垦的处女地,国力强盛加上制度靠谱,多开垦开垦海外,或许能续命很久。
当然。
这些形式上的例句肯定不能跟大朱棣说,说了他也听不懂。
朱云峰坐下来就开门见山道:“太祖陛下在开国初期制定的许多方针,其实是为了应对当时的窘迫。但时过境迁,他留下的规制相信你自己也能感受到吧。”
“是啊。”
大朱棣叹道:“我从北平一路打来,卫所糜烂,毫无战力。若非如此,我恐怕连大河都渡不过去。”
这倒是实话。
明初的军队架构主要有三点,一是边境军队,由边境藩王或者沐英这样老朱信得过的勋贵统率。
二是老朱给朱允炆留下的精锐京军,总人数约三十万左右,战力非常强悍。
三便是地方卫所。
明初规定,各布政司有都司执掌本布政司兵权,下面各州则有卫所。
整体有点像后世的省军区和市军分区的意思。
每卫所人数约在五千左右,全国卫所有四百多个,光卫所的官兵在当时就已经达到了一百多万。
这些卫所士兵没有工资俸禄,全靠自己种田养活自己,所以老朱夸口自己养兵百万不耗费百姓一粒米。
但在靖难当中,这所谓的百万大军那是连毛都没看见,全都眼睁睁地看着朱棣造反。
是这些卫所士兵都投降了朱棣吗?
当然不是。
是建文时期卫所就已经糜烂了。
下面的士兵已经从军队实质性变成了各卫所千户的奴隶,战斗力也从明初的百战精锐直线下降,根本无法跟正规军抗衡。
所以用脚指头都能看出来,相比于维持这些卫所的架构,让这些卫所莫名其妙地只供养上面的各卫所千户指挥使,还不如解放出来纳税。
可碍于《皇明祖训》,这种已经毫无用处,纯粹剥削和压榨卫所士兵的机构,却不得不一直维持到了明末才彻底消失。
这是连大朱棣都觉得不合理的事情。
朱云峰摇摇头道:“除了卫所以外,藩王制你觉得如何?”
“额”
大朱棣面露尴尬,想了想道:“自是不妥。”
“屁股决定脑袋了吧。”
朱云峰笑了起来:“以前当藩王的时候肯定想的是藩王权力越大越好,现在当了皇帝,那就是藩王权力越小越好没错吧。”
大朱棣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立场不同了,看待问题的方式自然也不同了。
这就跟我真有一头牛是一个道理。
“太祖爷分封藩王,为的是边境安宁,且维护大明江山,但他老人家能压服各路藩王,不代表后面的皇帝能做到。”
朱云峰想了想道:“历朝历代,七王之乱,八王之乱,例子数不胜数。现在他老人家也知道了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必须拨乱反正,解决这个忧患。”
大朱棣精神一震,说道:“太祖允许我削藩吗?”
“想得美。”
朱云峰白了他一眼:“那可都是太祖他老人家的亲儿子,他亲孙子动他儿子都被他撸了,你也想被撸?”
“额”
大朱棣就不说话了。
说到底要是太祖他老人家真没了,死后哪管什么洪水滔天,子孙们的事情自然也就管不着。
但现在他还活着,对于重视亲情的老朱来说,儿子们就是逆鳞,肯定不能坐视不理。
只是对于朱棣来说,既然坐到了这个位置上,那自然就得考虑好其中的问题。
不提藩王们为非作歹的事情,单说他也是藩王造反成功,也得担心各路藩王做大会是什么结果。
所以自然要忧愁几分。
“既然父亲已经知道了藩王之祸,又该如何处置呢?”
大朱棣忙问。
“方法自然是有的。”
朱云峰竖起右手食指道:“老祖宗的意图是希望宗室能成为皇帝的助力,但历朝历代,都对宗室的管理存在严重问题。要么严加看管,要么就肆意纵容。长此以往,只会出现两个结果。一个是像唐宋那样,宗室力量不成气候。唐朝出一个武则天,宗室就被杀得几乎殆尽。宋朝宗室更是查无此人,几乎没有任何波澜。一个是像汉朝和晋朝那样,纵使有造反的能力,威胁到皇帝。”
“不错,话说回来,你叫什么?”
大朱棣连连点头赞同,觉得对方言简意赅,简直是把话说到人心坎里去了。
“朱云峰。”
“那我就叫你云峰,方法是什么呢?”
“很简单,依旧保留藩王的权力地位,让他们继续呆在封地。”
朱云峰笑道。
大朱棣皱起眉头:“这算什么主意?”
“别急,先听我说完。”
朱云峰说道:“北方现在民力尚未完全恢复,还有大量的荒地无人耕作是不是。”
“不错。”
大朱棣点点头,他久在北方,自然知道北方情况。
从南北朝开始,北方就长期受到战乱影响,到唐朝和北宋时期虽然得到了一定恢复,可到了南宋,就又被打回原形。
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北方金人和蒙古人轮番蹂躏,以至于大量北方汉人遭到屠杀,加上各种天灾、瘟疫袭扰,到了元末的时候,人口十不存一。
根据洪武年间人口普查,当时全国人口在6000万左右,而整个北方,也就是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等汉人传统地区,人口也就1000万出头。
直到洪武后期朱元璋不断迁徙人口,数量才涨到1500万。可见这个时候的北方凋零有多严重,称千里无鸡鸣也不为过。
“其实就是按照太祖爷的意愿,把藩王往北方封,并且让他们从南方带大量人口粮食前往,封赏他们大量田地,让他们开垦荒田。”
朱云峰说道:“一个亲王封个三四万亩,带个几千上万人,但田不归属于他,而是归属于王府。亲王没有处理自己田地的权力,由王府机构管理,大部分田地收入归耕作的百姓,其中十分之一作为王府开支,再抽取十分之一为税,但这笔税不入国库,而是进入皇室内帑,之后内帑进行投资,赚到的利润由各亲王出资的比例进行分红。”
大朱棣眉头一皱,一听这个方案就不靠谱。
他说道:“你是想利用藩王让北方民生迅速恢复吧,想法是很好,可你有没有想过。不提眼下北方需要修建大量水利设施才能开垦荒地,即便是成功了,那王府才是主事,其中贪腐该如何解决?且这内帑进行何种投资?所谓官不与民争利,特别是皇室参与民间经营,这权势很容易逼迫到百姓,届时又该如何是好?”
“你想的是对的,但我可没说这是个长久政策。”
朱云峰笑道:“说直白点就是宗室目前就是给他们的子孙后代挣块封地和福利,顺便帮助北方快速恢复生产,同时也可以在北方驻兵防备蒙古。明代经济情况比宋代差很多,然而现在正是开海禁的好机会。而且皇室的投资可不是投资进什么普通商业,而是钢铁行业,贪腐的问题就更好解决,扩大十三道御史职责范围,与当地官府进行共同查账监督。”
“我都被你说糊涂了。”
大朱棣一头雾水。
朱云峰随后解释了一下。
简单来说,朱云峰这个宗室政策其实是个几十年内的临时政策。
先把藩王全都往北方分封,迅速恢复北方民生和生产力,并且跟蒙古打仗对峙。
接着利用产出作为启动资金,投资钢铁行业,搞第一次工业革命。
等北方民生恢复,第一次工业革命搞起来之后,藩王在国内的利用价值就榨干了,开始往国外分封。
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明估计已经处于火器加铁甲舰时代,不说称霸全球,在亚洲基本上已经没有任何对手。
南洋、澳大利亚、东南亚,乃至朝鲜日本,多的是地方去。
以后宗室全往海外塞,每往海外分封一个藩王,就带一批汉人过去扎根,估计一百年之内,整个亚洲全是大明的地盘。
如果说朱云峰是魂穿古代,这就有点做梦了。
除非是理工科,且掌握权力和资源,能够迅速把完善的蒸汽机造出来,不然至少几十年内就别想。
但朱云峰有穿梭门啊。
蒸汽机都不用,可劲送发电机组过来就行,电动力可比蒸汽机动力简单实惠得多。直接学我国建设工业初期,跳过蒸汽机炼钢时代,进入电气化炼钢时代,各种技术和操作方式,也都能送来。
可以说除了实操人才以外,什么设备技术都有,只要培养出一批熟练工人,那么大明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速度会非常快,绝对不会超过五年。
到时候宗室有了去处,不留在国内,随便他们在国外折腾,基本上就能彻底解决宗室藩王的问题。
当然。
这套说辞肯定要换成他们会送来能操纵雷电驱使力量的仙器。
听到朱云峰他们会送来仙器让大明钢铁产量一跃增加百倍千倍万倍,又是惊掉大朱棣下巴。
不得不说。
至少在认知这方面,不管是让粮食产量翻三四倍,还是那种操纵雷电,以及让大明钢铁产量翻几千几万倍的东西,都可以说是神仙手段。
哪怕大朱棣再如何心中怀疑,胸有城府,在这样恐怖的生产力面前,也会打消任何疑虑。
毕竟在古人看来,这已经是神迹了。
看到大朱棣惊讶的表情,朱云峰心里忽然想起如果那种喷气背包飞行器能买到,那就真能成仙了。
~~
可惜那种玩意儿不仅飞行高度很低,只能离地几米,而且根本买不到。
唯一能买到的飞行器叫做动力伞,还是降落伞的一种,身后挂个风扇发动机,可以长时间待在天空续航飞行。
朱云峰他们县城就经常能看到有人在天上飞来飞去,用于做商家广告推广。
“如果真能像你说的那样,或许确实能解决藩王弊端。”
大朱棣想了想。
“把藩王往海外赶,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除此之外,文官也得分权,以此防止他们做大共同对抗皇帝。”
“哦?说说看。”
“文官掌握的其实是行政权、财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审判权、监督权,可以说除了军权都被他们控制,把他们放在一个系统里,很容易造成他们势力庞大,所以古时候就多会分权,但最多就是把监督权拿出来放在御史台,行政权审判权和立法权都握在他们手里。”
朱云峰说道:“要想解决这个弊端,就得把行政权单独拿出来,由内阁统领六部,内阁向皇帝负责,各部门实施本方向和专业的政策实施,然后司法权和审判权单独成立一个部门,监督权、财政权再成立一个部门,并且职责细分,由上层至县,则可以极大避免贪腐、滥用职权等行为,还能让文官集团无法团结,因为大家都不是一个系统。”
这就是五权分立了,把行政、财政、司法、监督以及军队各安排一个独立系统,每个系统只单独向皇帝负责,而互不统属。
皇帝是国家元首,内阁首辅是国家总理。
内阁负责的是国家治理以及发展改革,财政负责每年各方预算,司法和监督就不用多说。
这样由于财政部门要向皇帝负责,那么其它各个部门想要批准财政预算,就必须皇帝首肯,从这个方面就极大地加强了皇帝对其它部门的掌控。
但这个制度也有弊端,那就是皇权会史无前例地大。
因为以前的文官集团把持着行政财政司法监督等等,除军权外什么都控制,就意味着以文官集团为代表的相权力量很强。
而细分之后,相权遭到了分权,最终财政预算权又捏在皇帝手里,各部门就得看皇帝的脸色行事。
而皇权变大了会怎么样呢?
当然是遇到强的君主,国家就强。遇到弱的君主,国家就弱。
由于分权出去之后,上下级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都有细纲来做,会让行政效率会变得非常快。
比如本部门只负责本部门的事务,专心搞发展。
但也因此一旦需要各部门协作的时候,就需要皇帝来进行资源和权力调配。
碰到英明的君主这肯定没问题。
碰到个不管事的傻蛋君主,双方系统独立,不能彼此协作的情况下,很快会出现混乱,以至于党争现象。
因此这套体制很考验君主的能力。
然而这也确实是朱云峰认为在明初时候最好的设计。
毕竟朱元璋和朱棣都是明君。
以这套设计的话,就能加快行政效率,迅速把国家发展起来。
等将来他们要挂的时候,再考虑到以后君主可能存在的弱智问题,就慢慢把皇权让出去一些,加大文官集团自主权力,防止碰到蠢蛋君主乱搞而加速国家灭亡。
只能说,孙教授说的对,确实没有最完美的制度设计,只有对当时来说最好的设计。
“唔,听起来是不错。”
大朱棣自然能够察觉到如果用这套体系的话,皇权会极大增强。
但他又摇摇头道:“恐怕难以实现啊。”
“我知道原因,是因为治理成本,把所有的权力一股脑放在一个官员身上,在他治理地方的时候,就能够迅速解决。”
朱云峰说道:“但如果开新的系统,就会导致本来一个官能搞定的事情,要出现七八个官。宋代冗官情况严重就来源于此,我说得对吧。”
“不错。”
大朱棣点点头。
北宋是非常分官员权力的,二府三司制,皇帝牢牢把控财政权和兵权,把相权给分得七零八落,所以哪怕文官权力再大,也出不了权臣。
然而分权就意味着要把官员数量搞多,结果就是冗官严重,官员数量数倍于唐朝和明朝。
“可你有没有想过,虽然官员数量增多了,可行政效率也加快了,只要皇权集中起来,我们再通过各种办法让大明强盛,那么大明的人口也会更加多。”
朱云峰侃侃而谈道:“这三万亩的田,按照我们的方法,明年可以推广至数百万亩,后年能遍布整个太湖和洞庭湖流域,让大明的粮食增长二三倍之多,届时再用各种政策鼓励生育,几年后大明会迎来一波婴儿潮,人口在十年后突破上亿也是正常的事情。到时候丁口多了,治理也需要多起来,官员数量是不是也得增加?这个时候是不是体现了未雨绸缪?”
“这”
大朱棣看了看小朱棣和季赫,说道:“好像有点道理啊。”
“那肯定的。”
朱云峰笑道:“我把这套制度称为一阁两院三司制,一阁就是内阁,两院就是刑部加大理寺组成的法院,还有御史台改成的督察院,三司就是户部改成的盐铁、度支、户部三司。这样再加上五军都督府,那么权力五分,全都由皇帝管辖,极大地加强了皇权。”
“但我说句实话。”
末了他又道:“官员其实并没有施政纲领,我认为还得提出另外一个思想主义。”
“思想主义?”
“是的。”
朱云峰说道:“儒家其实提供了这个思想纲领,提倡了很多东西,包括个人修养、社会秩序、政治理念、教育理念、文化理念等等,但却被帝王们着重于忠君思想,以此强化和维护统治。可事实上大部分地方官员连皇帝的面都没见过,忠君怎么个忠君法呢?我认为忠君就是要爱民,把民本主义纳入到主流思想当中去,在施政过程当中,以民众利益优先作为考量。”
“民生、教育、地方发展,应该成为官员们考虑的问题,督察院的职责应该分为两种,与法院共同组成审核、复议的形式,维持三法司制。”
“第二种就是负责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行为规范。看看他们治理得怎么样,发展得好不好,对待民生问题有没有看重等等。”
“这样官员就以民生为优先权,再通过严格的避籍制度,只要有品级官员,就不许待在本地任职,再改良吏员制度,那么官员以后就有了指导方针。”
“他们要想升官,就必须更看重本地的发展,如此对于治理地方,就会有很大的帮助。”
这一点是朱云峰深思熟虑过的。
古代官员最被提倡的是忠君思想,爱民思想自然是有,但被夹杂在其它思想当中。
如此一个地方官员,就没有主观能动性去考虑本地老百姓生存问题。
好官顺手就治理一下,要是遇到贪官污吏,不祸害当地就不错了,根本不可能满脑子都去考虑本地百姓过得好不好。
而如果朝廷提倡民本思想,以这方面为切入点和政绩,那么就能极大提高官员主观能动性。
长此以往,对百姓来说不是坏事。
更重要的是也能提升官员治理地方水平,等到工业革命过后,新的时代到来,那就不是以前那样,只关注农桑就能解决百姓生存问题那么简单。
还得县城发展,百姓就业,提高经济收入等等。
加强这方面的思想主义,增加官员主观能动性,就能让他们多动动脑子,也就不至于像以前那样,得过且过,什么事都被动接受。
“嗯。”
大朱棣听了觉得还行。
就是给下面的地方官员进行治理方向的指导方针,这确实没什么问题。
“还有卫所制度、固定户籍制度、知丁法,也得取消。”
“不过锦衣卫倒是可以保留,除了督察院的监督以外,锦衣卫可以看做是皇权的监督。”
“太祖陛下制定这些法规的时候,是非常时期用非常办法,到了你这个时候,国家已经渐渐安稳下来,就不能再如此。”
“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加强中央集权,由朝廷的意志去办大事。”
“以后大明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太祖陛下留了很多后遗症都要马上处理干净,从而让大明可以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呈现出来。”
朱云峰口若悬河地说着。
这些制度参考了古代的先进制度,以及后世的改良。
包括五权分立,与我国目前的一府两院一委制度设计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此效率增加了,才能够马上发展起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