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大明的问题在于内斗
接下来的几日,朱云峰找厂家定了几台水力发电机组,又定了不少电动机和新的冲压机、车床之类。
之前不定,不是说没钱,而是必须要有正当的理由。
工厂没有,有工业电的情况下,再忽然买一台水力发电机过来,本身就容易惹人怀疑。
现在不一样。
朱云峰下半年又要开设几个加工厂,地址在蓝沙镇到吉祥镇之间的山沟里。
深山老林加上本地电站老旧,经常要检修,自己买一台水力发电机,利用当地山里的水资源发电也合情合理。
最主要的是在尚峰山南面刚好有条河,原来就有个水电站,叫铜山坝水电站,是70年代设计建造,但前些年遭遇特大山洪导致发电机损坏,最终拆除。
这意味着他们当地是有建造水电站的基础,工厂用电规模非常大,在有造水电站的基础以及有这方面需求的情况下,自然不会让人怀疑。
数日功夫,朱标发布的新政迅速席卷江浙地区,在减免赋税政策下,江浙百姓一时间欣喜若狂,民间开始纷纷称赞太子仁德。
而就在新政发酵的时候,朱云峰找的一些历史系教授,也都已经把他们的设计方案交了过来。
六月十八日。
这天朱云峰在自己家中,他刚才在网上搜了一下,找那种无线电台。
之前他对这玩意儿不是很懂,最近在网上查阅穿越资料,有人说可以手搓无线电台,这才想起来还有这种玩意儿。
搜了一下,发现这种东西网上还真就能买到。
一万多可以买到短波电台,覆盖距离超过一千公里,除此之外还有那种20公里以上的短程车载电台,价格从几百到几千不等。
如果要想增加通信范围的话,再几千块钱买个中转站,这样覆盖距离就可以超过一百公里。
朱云峰对这种东西不是很了解,也不知道没有信号基站的情况下,这种无线电台放在古代到底有没有用处。
但并不妨碍他下单购买,反正有钱就先买了再说。
在网上下了一堆单,光各种电台、对讲机之类的东西就买了十多万。
只是短波电台就只能通过收音机来沟通。
也就是两个电台在超远距离情况下,各自发送指令,通过收音机接收,电台发送的形式,不能直接通过对讲机交流。
因为短波电台对讲机属于管制品,需要无线电台执照才可以买到。
不过这应该足够了。
如果在皇宫里装一个电台,一个中转站,再把一些对讲机放在军营里,那么朱标如果想集结军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而再在皇宫装个短波电台,朱元璋打仗的时候再带一个,双方就能通过收音机来千里传音。
‘要是老朱在打仗的时候,两边已经摆好阵型,我在皇宫给让他那边的刀盾手阵地向左移十米,那就有意思了。’
下完单后,朱云峰心里乐滋滋地想着。
“在干嘛呢?”
正在这个时候,朱棣伸着懒腰从房间里走出来。
此时已经是下午,他才刚睡醒。
而隔壁季赫的房间还在鼾声如雷,震得整个房间都像是在抖动。
昨晚上他们搞到今天早上,运了几十吨各种物资过去。
包括行军干粮、手电筒、药品、绷带之类。
这些东西可不好弄,手电筒还好,主要是行军干粮和药品,买太多引人注目,只能慢慢买。
看他出来,朱云峰一边打开qq,一边随口说道:“刚下单买点无线电台。”
qq打开后,立即就有不少邮件发过来。
“那是干嘛的?”
朱棣不解。
这方面知识朱云峰都不知道,更别说他了。
“可以进行远程通信。”
“跟手机一样?”
“想多了,最多就是交流,想跟手机一样得有通信基站。”
“能建基站吗?”
“想得美。”
朱云峰白了他一眼,随即眼睛一亮道:“老四,你有活干了。”
“什么东西哦?”
朱棣凑了过来。
就看到朱云峰的邮箱里已经有七八封邮件。
点开第一封,这是认证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孙副教授的回信。
打开一看,里面密密麻麻,有各种制度设计和改良。
孙副教授认为,明初时期,朱元璋设计的政治制度其实已经算是相当完善。
但完善不代表完美。
也就是在他与朱棣时期,设计的失败的三权平衡政策,导致后面大明处于严重的内斗内耗之中。
最初朱元璋废除丞相,兼并了相权,从而让百官成为摆设。
不是事实上的摆设,而是只听从命令的执行者。
所有的命令和决策都由他一个人解决,百官只负责提出问题,而不负责解决问题。
这样不是不行,但需要的是一个绝对英明,且精力充沛的君主。
朱元璋能够做到,不代表他的继任者能够做到。
事实上大明到了第二代就出了严重问题,如果不是朱元璋早期做了分封制度,让儿子在边境统兵的话,恐怕大明只有两个结局。
一是朱允炆乱折腾,以至内乱四起,大明二世而亡。
二是朱允炆的权力全被文官集团分走,朱允炆成为事实上的文官集团傀儡。
而到了朱棣时期,朱棣没有他父亲那样的精力,就只能启用内阁,内阁有参政的权力,成为了相权的替代品。
这个时候就必须要引入与之抗衡的集团,于是宦官集团和以锦衣卫、东厂为代表的特务集团迅速壮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皇帝与相权斗争的结果。
自此内斗激烈程度也逐步上升。
宦官集团和锦衣卫的权力都来自于皇帝,皇帝从台前隐于幕后,让文官集团与宦官和锦衣卫做对抗。
双方展开拉锯。
皇权强大的时候杀百官如屠猪狗。
相权强大的时候,百官能在殿上锤杀锦衣卫指挥使和宦官首领。
这都来源于从明初一直延伸到明末的皇权与相权斗争。
而朱元璋和朱棣早期大肆杀戮文官集团,又加剧了文官集团对皇权的不信任,从而就算是被挺杖打死也要争权。
所以如果要想在明初进行一套制度设计的话,就必须解决这样的内斗问题。
孙副教授的想法很简单,可以学宋朝。
让文官集团内斗。宋代的文官集团远没有明代的文官集团团结。
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权力交叠,文官与文官之间权力存在交叠性,各自分管并不明细,具体事务全靠差遣而不靠本职官位,造成官员之间能互相插手对方衙署事务,使得双方必须斗法夺权。
二是分权制衡,宋代把财、政、军分别归属于三司、政事堂以及枢密院,而最终的决策权又归属于皇帝,造成文官集团必须依赖于皇帝才能有施政权。
通过这两种办法,就能让相权依附于皇权,同时文官集团还得互相内斗来争权夺利,就不存在文官集团抱团对抗皇权的问题。
当然。
这样也会衍生出新的弊端。
那就是党争严重,并且互相推诿,上下职责不明,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
明代也有党争。
但其实依旧可以看作皇权与相权争斗。
~~
比如严党和清流。
那是严党和清流吗?
那是站在严党身后的嘉靖与清流抗衡。
严党只是嘉靖推出来的黑手套而已。
所以当这个黑手套贪的银子已经远远超过嘉靖的底线的时候,那也就是严党的死期。
还有阉党和东林党。
阉党身后是天启帝,只是以文官投靠宦官的形势表现出来而已。
所以真正文官内部斗争,还得是宋代。
而孙副教授觉得可以采取第二个分权制衡的办法。
同时引入责任机制。
这样能加大皇权的同时,也能减少第一条权力交代导致的,互相推诿、上下职责不明、行政效率低下的情况。
但党争就无法避免。
在文章中孙副教授也列出了他设计的整体政权思路,并且也讲了弊端在哪里,明确表示这世上没有完美的制度,只有合适的制度。
他设计的政体可以解决皇权与相权内斗斗争,但却解决不了党争,只能说减少内耗,加大皇权。
看完了人家的思路,朱云峰不得不感叹,要不人家是历史系教授呢。
从明初内耗到明末这个东西他还真没注意到。
光就注意到制度僵化的问题了。
果然。
看问题还是得透过现象看本质。
仔细想想,人家说得还真没错,有明一朝,可不就是在内斗或者内斗的路上吗?
明初朱元璋,皇权灭相权。
朱棣加大锦衣卫的权力,又设立东厂,以皇权制衡相权。
延伸到叫门天子朱祁镇,由于王振和马顺的骚操作,文官集团代表的相权终于压过了皇权。
之后成化帝时期,又建立西厂再来制衡文官。
如此反复。
到了明中后期。
内阁、司礼监、锦衣卫、东厂、西厂、阉党、东林党等等乱七八糟的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
若是再加上士绅矛盾、土地兼并问题、官吏民矛盾以及卫所士兵和上级之间的抗争,甚至可以说整个大明都在斗来斗去。
而孙副教授在进行其它政治设计的时候,整体的思路就是解决大明内斗的问题。
他把皇权从内斗当中摘出去,通过制度分裂文官集团。
再做精妙的税收制度,对于田亩数量过多的大地主,进行高额赋税。
对田亩数量少的农民,减轻赋税,倒逼大地主减少土地数量,增加中小地主数量。
接着取消卫所,减少宦官和锦衣卫的权力,如此就能缓解皇权与官员、士绅、百姓之间的矛盾,一定程度化解各阶级内耗。
并且这样分裂文官集团也有好处。
明朝由于文官集团整体利益问题,导致他们后面的士绅集团能够从中获利,在文官集团的庇护下可以不用纳税,还能把税务转嫁给百姓,让百姓苦不堪言。
文官集团内斗之下,为了迅速获得皇权的支持,就不得不不断让步。
包括税权便是如此。
宋代的时候官员工资很高,但那是依托于宋代高机制的税务管理,没有任何一个文官敢在这方面和皇帝斗争,因为那是在与整个文官集团对抗。
如此只需要再设计别的制度,缓解土地兼并,处理卫所的遗留问题,就能极大地缓解明朝的内耗。
“这个厉害。”
朱云峰看完后夸赞道:“虽然我觉得还可以再改改,不过真的牛逼。”
朱棣挠挠头道:“你是想用这套制度放在永乐朝?”
“并没有。”
“你不是说这个很厉害吗?”
“怎么说呢?”
朱云峰摇摇头:“这个思路其实是不错的,而且参考了宋朝的设计,还尽量剔除了宋朝设计的弊端,但这非常考验皇帝的英明程度,在文官内斗剧烈的情况下,皇帝要是菜,那大明就得完蛋。”
说完之后,他又沉思道:“不过仔细想想,大明的皇帝基本上都不算特别菜,所以如果其它的设计没什么特别出色的地方,或许可以拿这套去试试水。”
孙副教授的思路出色点就在于把大内斗缩减成小内斗,再引入责任制度的话就相当于给了一个拍板机制。
这样文官内部斗争,谁拍板做决定,谁承担责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点像我们这边书记和县长之间的情况,双方都得斗争才能拥有施政权,但书记也有拍板的权力。
只不过这样做会不会造成大明出现宋代那种遗留问题也难说。
毕竟宋代的吏治可以说是一言难尽。
所以还是得商榷一二。
接着朱云峰又看起了其它教授的设计思路。
很快一连看了五个。
不得不说,能当上大学历史系教授自然都是有水平的。
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也各不相同。
有的看到了内斗本质,有的看到了松散结构,还有的看到了随着明朝越往后,官僚组织承担了越来越多的治理功能,不堪重负,朝廷却没有解决,需要“纠偏”机制等等。
虽然也有相同的制度设计,但在一些问题上还是有不同的看法,而且都拿出了解决方案,还是非常不错。
直到看到第六个,朱云峰皱起了眉头。
“权力使人腐化,绝对权力使人绝对腐化,从三权分立看如何为大明设计制度!”
啥意思?
这位教授是西方狂信徒?
(本章完)
接下来的几日,朱云峰找厂家定了几台水力发电机组,又定了不少电动机和新的冲压机、车床之类。
之前不定,不是说没钱,而是必须要有正当的理由。
工厂没有,有工业电的情况下,再忽然买一台水力发电机过来,本身就容易惹人怀疑。
现在不一样。
朱云峰下半年又要开设几个加工厂,地址在蓝沙镇到吉祥镇之间的山沟里。
深山老林加上本地电站老旧,经常要检修,自己买一台水力发电机,利用当地山里的水资源发电也合情合理。
最主要的是在尚峰山南面刚好有条河,原来就有个水电站,叫铜山坝水电站,是70年代设计建造,但前些年遭遇特大山洪导致发电机损坏,最终拆除。
这意味着他们当地是有建造水电站的基础,工厂用电规模非常大,在有造水电站的基础以及有这方面需求的情况下,自然不会让人怀疑。
数日功夫,朱标发布的新政迅速席卷江浙地区,在减免赋税政策下,江浙百姓一时间欣喜若狂,民间开始纷纷称赞太子仁德。
而就在新政发酵的时候,朱云峰找的一些历史系教授,也都已经把他们的设计方案交了过来。
六月十八日。
这天朱云峰在自己家中,他刚才在网上搜了一下,找那种无线电台。
之前他对这玩意儿不是很懂,最近在网上查阅穿越资料,有人说可以手搓无线电台,这才想起来还有这种玩意儿。
搜了一下,发现这种东西网上还真就能买到。
一万多可以买到短波电台,覆盖距离超过一千公里,除此之外还有那种20公里以上的短程车载电台,价格从几百到几千不等。
如果要想增加通信范围的话,再几千块钱买个中转站,这样覆盖距离就可以超过一百公里。
朱云峰对这种东西不是很了解,也不知道没有信号基站的情况下,这种无线电台放在古代到底有没有用处。
但并不妨碍他下单购买,反正有钱就先买了再说。
在网上下了一堆单,光各种电台、对讲机之类的东西就买了十多万。
只是短波电台就只能通过收音机来沟通。
也就是两个电台在超远距离情况下,各自发送指令,通过收音机接收,电台发送的形式,不能直接通过对讲机交流。
因为短波电台对讲机属于管制品,需要无线电台执照才可以买到。
不过这应该足够了。
如果在皇宫里装一个电台,一个中转站,再把一些对讲机放在军营里,那么朱标如果想集结军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而再在皇宫装个短波电台,朱元璋打仗的时候再带一个,双方就能通过收音机来千里传音。
‘要是老朱在打仗的时候,两边已经摆好阵型,我在皇宫给让他那边的刀盾手阵地向左移十米,那就有意思了。’
下完单后,朱云峰心里乐滋滋地想着。
“在干嘛呢?”
正在这个时候,朱棣伸着懒腰从房间里走出来。
此时已经是下午,他才刚睡醒。
而隔壁季赫的房间还在鼾声如雷,震得整个房间都像是在抖动。
昨晚上他们搞到今天早上,运了几十吨各种物资过去。
包括行军干粮、手电筒、药品、绷带之类。
这些东西可不好弄,手电筒还好,主要是行军干粮和药品,买太多引人注目,只能慢慢买。
看他出来,朱云峰一边打开qq,一边随口说道:“刚下单买点无线电台。”
qq打开后,立即就有不少邮件发过来。
“那是干嘛的?”
朱棣不解。
这方面知识朱云峰都不知道,更别说他了。
“可以进行远程通信。”
“跟手机一样?”
“想多了,最多就是交流,想跟手机一样得有通信基站。”
“能建基站吗?”
“想得美。”
朱云峰白了他一眼,随即眼睛一亮道:“老四,你有活干了。”
“什么东西哦?”
朱棣凑了过来。
就看到朱云峰的邮箱里已经有七八封邮件。
点开第一封,这是认证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孙副教授的回信。
打开一看,里面密密麻麻,有各种制度设计和改良。
孙副教授认为,明初时期,朱元璋设计的政治制度其实已经算是相当完善。
但完善不代表完美。
也就是在他与朱棣时期,设计的失败的三权平衡政策,导致后面大明处于严重的内斗内耗之中。
最初朱元璋废除丞相,兼并了相权,从而让百官成为摆设。
不是事实上的摆设,而是只听从命令的执行者。
所有的命令和决策都由他一个人解决,百官只负责提出问题,而不负责解决问题。
这样不是不行,但需要的是一个绝对英明,且精力充沛的君主。
朱元璋能够做到,不代表他的继任者能够做到。
事实上大明到了第二代就出了严重问题,如果不是朱元璋早期做了分封制度,让儿子在边境统兵的话,恐怕大明只有两个结局。
一是朱允炆乱折腾,以至内乱四起,大明二世而亡。
二是朱允炆的权力全被文官集团分走,朱允炆成为事实上的文官集团傀儡。
而到了朱棣时期,朱棣没有他父亲那样的精力,就只能启用内阁,内阁有参政的权力,成为了相权的替代品。
这个时候就必须要引入与之抗衡的集团,于是宦官集团和以锦衣卫、东厂为代表的特务集团迅速壮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皇帝与相权斗争的结果。
自此内斗激烈程度也逐步上升。
宦官集团和锦衣卫的权力都来自于皇帝,皇帝从台前隐于幕后,让文官集团与宦官和锦衣卫做对抗。
双方展开拉锯。
皇权强大的时候杀百官如屠猪狗。
相权强大的时候,百官能在殿上锤杀锦衣卫指挥使和宦官首领。
这都来源于从明初一直延伸到明末的皇权与相权斗争。
而朱元璋和朱棣早期大肆杀戮文官集团,又加剧了文官集团对皇权的不信任,从而就算是被挺杖打死也要争权。
所以如果要想在明初进行一套制度设计的话,就必须解决这样的内斗问题。
孙副教授的想法很简单,可以学宋朝。
让文官集团内斗。宋代的文官集团远没有明代的文官集团团结。
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权力交叠,文官与文官之间权力存在交叠性,各自分管并不明细,具体事务全靠差遣而不靠本职官位,造成官员之间能互相插手对方衙署事务,使得双方必须斗法夺权。
二是分权制衡,宋代把财、政、军分别归属于三司、政事堂以及枢密院,而最终的决策权又归属于皇帝,造成文官集团必须依赖于皇帝才能有施政权。
通过这两种办法,就能让相权依附于皇权,同时文官集团还得互相内斗来争权夺利,就不存在文官集团抱团对抗皇权的问题。
当然。
这样也会衍生出新的弊端。
那就是党争严重,并且互相推诿,上下职责不明,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
明代也有党争。
但其实依旧可以看作皇权与相权争斗。
~~
比如严党和清流。
那是严党和清流吗?
那是站在严党身后的嘉靖与清流抗衡。
严党只是嘉靖推出来的黑手套而已。
所以当这个黑手套贪的银子已经远远超过嘉靖的底线的时候,那也就是严党的死期。
还有阉党和东林党。
阉党身后是天启帝,只是以文官投靠宦官的形势表现出来而已。
所以真正文官内部斗争,还得是宋代。
而孙副教授觉得可以采取第二个分权制衡的办法。
同时引入责任机制。
这样能加大皇权的同时,也能减少第一条权力交代导致的,互相推诿、上下职责不明、行政效率低下的情况。
但党争就无法避免。
在文章中孙副教授也列出了他设计的整体政权思路,并且也讲了弊端在哪里,明确表示这世上没有完美的制度,只有合适的制度。
他设计的政体可以解决皇权与相权内斗斗争,但却解决不了党争,只能说减少内耗,加大皇权。
看完了人家的思路,朱云峰不得不感叹,要不人家是历史系教授呢。
从明初内耗到明末这个东西他还真没注意到。
光就注意到制度僵化的问题了。
果然。
看问题还是得透过现象看本质。
仔细想想,人家说得还真没错,有明一朝,可不就是在内斗或者内斗的路上吗?
明初朱元璋,皇权灭相权。
朱棣加大锦衣卫的权力,又设立东厂,以皇权制衡相权。
延伸到叫门天子朱祁镇,由于王振和马顺的骚操作,文官集团代表的相权终于压过了皇权。
之后成化帝时期,又建立西厂再来制衡文官。
如此反复。
到了明中后期。
内阁、司礼监、锦衣卫、东厂、西厂、阉党、东林党等等乱七八糟的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
若是再加上士绅矛盾、土地兼并问题、官吏民矛盾以及卫所士兵和上级之间的抗争,甚至可以说整个大明都在斗来斗去。
而孙副教授在进行其它政治设计的时候,整体的思路就是解决大明内斗的问题。
他把皇权从内斗当中摘出去,通过制度分裂文官集团。
再做精妙的税收制度,对于田亩数量过多的大地主,进行高额赋税。
对田亩数量少的农民,减轻赋税,倒逼大地主减少土地数量,增加中小地主数量。
接着取消卫所,减少宦官和锦衣卫的权力,如此就能缓解皇权与官员、士绅、百姓之间的矛盾,一定程度化解各阶级内耗。
并且这样分裂文官集团也有好处。
明朝由于文官集团整体利益问题,导致他们后面的士绅集团能够从中获利,在文官集团的庇护下可以不用纳税,还能把税务转嫁给百姓,让百姓苦不堪言。
文官集团内斗之下,为了迅速获得皇权的支持,就不得不不断让步。
包括税权便是如此。
宋代的时候官员工资很高,但那是依托于宋代高机制的税务管理,没有任何一个文官敢在这方面和皇帝斗争,因为那是在与整个文官集团对抗。
如此只需要再设计别的制度,缓解土地兼并,处理卫所的遗留问题,就能极大地缓解明朝的内耗。
“这个厉害。”
朱云峰看完后夸赞道:“虽然我觉得还可以再改改,不过真的牛逼。”
朱棣挠挠头道:“你是想用这套制度放在永乐朝?”
“并没有。”
“你不是说这个很厉害吗?”
“怎么说呢?”
朱云峰摇摇头:“这个思路其实是不错的,而且参考了宋朝的设计,还尽量剔除了宋朝设计的弊端,但这非常考验皇帝的英明程度,在文官内斗剧烈的情况下,皇帝要是菜,那大明就得完蛋。”
说完之后,他又沉思道:“不过仔细想想,大明的皇帝基本上都不算特别菜,所以如果其它的设计没什么特别出色的地方,或许可以拿这套去试试水。”
孙副教授的思路出色点就在于把大内斗缩减成小内斗,再引入责任制度的话就相当于给了一个拍板机制。
这样文官内部斗争,谁拍板做决定,谁承担责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点像我们这边书记和县长之间的情况,双方都得斗争才能拥有施政权,但书记也有拍板的权力。
只不过这样做会不会造成大明出现宋代那种遗留问题也难说。
毕竟宋代的吏治可以说是一言难尽。
所以还是得商榷一二。
接着朱云峰又看起了其它教授的设计思路。
很快一连看了五个。
不得不说,能当上大学历史系教授自然都是有水平的。
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也各不相同。
有的看到了内斗本质,有的看到了松散结构,还有的看到了随着明朝越往后,官僚组织承担了越来越多的治理功能,不堪重负,朝廷却没有解决,需要“纠偏”机制等等。
虽然也有相同的制度设计,但在一些问题上还是有不同的看法,而且都拿出了解决方案,还是非常不错。
直到看到第六个,朱云峰皱起了眉头。
“权力使人腐化,绝对权力使人绝对腐化,从三权分立看如何为大明设计制度!”
啥意思?
这位教授是西方狂信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