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朱标定政,朱棣废了
    朱标最近看朱棣越看越不顺眼。
    主要是感觉这家伙快废了。
    虽说作为太子,看到自己的兄弟废了,对自己没威胁,应该是件值得高兴的事。
    但朱标可不是普通太子,他是史上地位最稳的太子。
    只要马皇后以及他背后的淮西勋贵集团在,即便是强势如老朱也不可能废了他。
    所以在确定以后可以来现代治病,不会英年早逝的情况下,朱标从来都没有在这些弟弟们身上感受到威胁。
    哪怕老四后来做了永乐大帝。
    因而做为地位稳如泰山的太子,朱标并不希望看到弟弟们颓废。
    如果这些弟弟能有所作为,将来立下不世之勋,对于朱标这个哥哥来说,亦是件好事。
    毕竟作为开国皇帝的儿子,他们都要进行军事化训练。
    跑步、刺枪、骑马那都是基础课程。
    长时间的基础训练,让朱家二代不仅拥有很高的军事素养,体能也很强大。
    朱标虽然从未出过手,但事实上作为朱家老大,从小军事训练,他的战斗力也很猛,是真正的等闲三五个人近不了身。
    以前朱棣也这么厉害,后来历史上更厉害,继续这样下去实在是太可惜了。
    要明白朱标可是已经知道了未来朱棣的战绩。
    堂堂永乐大帝却如此度日。
    每天吃了睡睡了吃,要不就是打游戏看视频。
    人都胖了至少十多斤。
    这样下去还得了?
    不过老四说得没错,确实没办法。
    是父皇让他来的。
    只是有些浪费人才了。
    只能希望老四自己注意点。
    军事能力先不谈,至少也要把身体搞好,别这么继续胖下去了。
    朱标心里想着,自己则走到了沙发边坐下,把手中的一个笔记本放上去说道:“云峰,过来帮我看看,”
    “怎么,已经深思熟虑好了?”
    朱云峰凑了过去。
    “嗯,你之前说做制度改革要有规划和反复磋商,而且还要有调查,这是我研究了古代很多改革措施之后,制定好的政策。”
    朱标把笔记本摊开道:“你帮我分析分析。”
    朱云峰拿来看了看,朱棣则百无聊赖地坐在一边扣手指头缝的泥垢。
    初时朱云峰还以为这只是改革大纲。
    但随手翻开,这笔记本是a4规格,差不多一百页左右,上面居然密密麻麻写了至少得有八十多页,占满了大半。
    看来朱标改革的热忱还是很高啊。
    而且都做了分类与规划,显然是有备而来,要对大明整个体制进行全方面的改革。
    第一页就是税务改革,对全国赋额裁减,特别是江南地区,旧额每亩交七斗五升至四斗四升的,减十分之四;四斗三升至三斗六升的俱只征三斗;三斗五升以下征两斗。
    历史上老朱也是做过对江南地区的赋额裁减,但即便如此,比起其他省府,赋额仍然极重。朱标这次裁减比老朱的力度要大一倍,看来是决定轻徭役减赋税了。
    “我通过网络以及现实当中实地核查发现,父亲对于税务制度的制定是相当完美的,至少对于我大明初年来说,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
    朱标见朱云峰正在看他的税务计划,就说道:“大明初年南方富庶北方贫瘠,因而北方赋税少,而丁役多。南方赋税多,丁役少。十分契合目前南北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我想在这方面革新,却发现并没有革新的地方。因而只能在税务方向上下手。为此我制定了一些策略,比如这第一便是轻徭役减赋税,与民休息。”
    他继续说道:“二是全国无论贵贱、王公、勋贵、士绅、官员,俱要一体纳粮。三是减少南方官田数量,在北方开荒,准备推广红薯、玉米、土豆等作物。四是征收商税,五是加大监管力度,如淋尖踢斛、多收斛面者上下级一律承担责任,再改不知者不坐的说法,改为责任制度,只要出事,就得担责。六是取消儒学生员一切优待,徭役也要参加。”
    朱云峰认真地看着,发现朱标还是做了很多功课,微微点头道:“嗯,你这个方向是对的,老祖宗早期制定的政策确实是完美契合目前局势的策略,想要大幅度改动怕是不行,只能在细节之处动刀。”
    “但也就这几十年吧。”
    朱标叹道:“你说的没错,父亲的政策也就大明初期这几十年有用,到了老四的永乐时期,基本就成了祸害大明江山的策略,老四也是,真是蠢笨,见父亲的政策已有贻害的情况,为什么不改改呢?”
    啊?
    旁边朱棣一脸茫然。
    我是谁。
    我在哪?
    我怎么改?
    tm的。
    我都不是永乐大帝了,我改个毛哦。
    “也怪不到老四,他是造反当的皇帝,要是推翻了父亲的政策,那不是否认了自己的正统性吗?”
    朱云峰为朱棣说了句话。
    老朱在明初制定的税收制度其实是很合理的,这一点没得黑。
    南方富裕就多征收,北方贫穷就少征收。
    除了南方征收得过狠,比可持续竭泽而渔还狠,以至于早期年年定额的税都收不上来以外,其它倒没什么太大问题。
    他甚至为了防止下面官吏多收粮食搞贪腐,在这方面都细致入微。
    如在他制定的《明律·户律·多收税粮斛面》中就有:“踢斛淋尖,多收斛面者,杖一百”的规定。
    但没什么用。
    明初官员工资虽然比不上宋朝,也比不上唐朝,可维持基本生活是没什么问题,只是不算特别富裕。
    然而宝钞滥发,手上的钱越来越不是钱,生活就愈发贫困,像海瑞这样完全不贪不占的官员,哪怕已经做到了正二品,也是穷困潦倒。
    结果就是他做的规定全成为废纸,有明一朝东南官员拼命想办法减免赋税,下面底层官吏踢斛淋尖,多收斛面可劲盘剥。
    至弘治中兴时,明朝朝廷可以征收的赋税从明初850万顷地,缩减到了400多万倾,减少了将近一半。
    这就在于明朝特有的士绅集团可以免税的制度。
    事实上朱元璋只是规定了“俱照儒学生员事例,一体优免本身杂泛差役。”也就是免除徭役,以激励读书人。
    但就像是在大网上开了个口子,历代明朝官员就拼命将这个网口子撕大。
    到了最后原本只是免除徭役的规定,就变成了免除赋税,并且即便有赋税,也能通过各种办法转嫁给百姓。
    以至于只要考上举人,顷刻间就有无数人来拿着土地投献免税,从而有了穷秀才富举人之说。
    范进就是典型的例子。
    朱标显然已经从这一点上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从而开始给老朱打补丁。
    朱云峰翻了翻朱标制定的所有政策,发现特别大幅度的改动没有,几乎全是打补丁。
    比如在藩王的规定上,藩王的财政不再由中央朝廷支付,而是由归属于王府的田土供应,并且要纳税。
    在卫所制定上,取消世袭制度,核定满五年转为民籍,计划在未来他掌权的时候,渐渐把卫所全面裁撤,转为募兵制度。
    只能说在现有的基础上,朱标想大刀阔斧还是不现实,这不符合明初的现状。
    不过即便如此,他做得也不错了。
    就像里面除了在税务方面进行多方面的细节补充,以减少民间的负担以外,还对官员有各种限制、福利、kpi考核等措施。
    考核方面是学张居正考成法,以六科与内阁进行制度监察,加强地方管理。
    限制方面就是权力限制,朱标想扩大御史台的监管范围,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在全国增设都察官员。
    老朱之后肯定会把仪鸾司与亲军都尉府合并为锦衣卫,一个暗中刺探,一个明面督查,从而全方面对地方官员进行有效监督。
    福利方面提高了工资待遇,明初官员工资基本上只能养家糊口,一品官员一千石粮食加300贯纸钞,相当于1300石。
    不提宋朝官员那夸张的工资待遇,唐朝的一品官员是七百石粮食加职田12顷,永业田60顷。注意是顷不是亩。
    以唐朝每顷50亩来算,就是3600亩,即便每亩只产3石,那也是一万多石的工资水平。
    而九品官员明朝是65石加30贯宝钞,相当于95石粮食。
    唐朝则是30石,职田二顷,永业田二顷,相当于一年工资600多石粮食。
    关键这就算了。
    宝钞还要贬值啊,根本达不到一贯等于一石粮食的购买力。
    其中差距有多大可想而知。
    所以朱标也马上做了改动,在粮食方面,一品改成了一千石粮食,加300银元,加官田12顷。
    至于官田怎么来的倒也简单。
    现在北方像河北、河南等宋朝以前,中原传统的农业大省人丁凋零,荒田荒地非常多。
    ~~
    他打算趁着现在每年能有额外1000多万贯银元的时期,在北方进行以工代赈,以现金形式投入受赈济地区实施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北方又穷又破人丁又少,粮食产出也低,服劳役的话负担太沉重了。
    因此最好的办法还是通过朝廷钱,对北方河南、河北地区大搞水利、道路等建设,一来刺激经济,二来增长农业,三来也是吸引人口。
    并且规定像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都必须钱,而徭役则只需要负责相对轻松一点的运输、修补、维护等工作。
    比如朝廷要修一座水利设施,这个要钱出银子,雇佣百姓来做。但水利设施出了点问题,要修补维护,那就通过徭役来解决。
    如此也能大大减少百姓的负担。
    “嗯,从制度的设计和修补方面,是非常合理的。”
    朱云峰看完了所有的制度设计,点点头道:“只是我想告诉太伯爷你的是,这世上没有最好的制度只有能用的制度,一项政策经过30年基本上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根本问题不是制度好坏而是要有改变的能力。现在这些制度比较合理,不代表以后合理,所以我认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是很有必要。”
    “是啊,我之前研究政策,网上都说政策具有滞后性,往往不是提前发现情况就改,而是出了问题,再想方案研究,最后层层调查,可能要好几年后才能对制度进行重新改变。”
    朱标亦是说道:“想要对任何政策进行及时更正实在是太难了,不过也幸好我们能看到未来的事情,能够及时进行调整修改,不然父亲的制度确实会对以后造成很大的影响,不过也多亏了你。”
    说罢朱标笑道:“若不是云峰你能想办法弄到钱来,这些制度很多都没办法推行的。”
    “说到底任何朝代都缺钱.嗯,除了宋朝。不过宋朝属于中央留存多,地方留存少的情况,对民间持续盘剥导致。但宋朝也有它的优点。”
    朱云峰想到了赵骏,就说道:“在商业税上宋朝是有可圈可点的地方,并且宋朝大力推广商品经济的发展,结算方式也比较先进。明朝收不到商税是个败笔,明朝后期的商业繁荣程度不比宋朝差,教科书上甚至说明朝后期已经具备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然而却是民间留存多而中央留存少,大大肥的只是民间士绅与富商,这也是制度缺失造成的弊端。”
    “唔,等今年六月水稻收割,明年把新水稻、土法堆肥制度推广到全国,全国粮食产量暴增之后,我就会大力推广商业繁荣。”
    朱标点点头,这是个趋势,只有农业革命了,粮食丰盛,才能加大商品经济发展。
    商品经济发展了,朝廷才有钱搞工业革命。
    “那就做个计划嘛。”
    朱云峰笑道:“搞个五年或者八年计划之类,每几年搞一次这样的发展大方向,以后定个基调,每任皇帝都要如此推行,朝着定下的目标进发。如果达不到,那中间肯定出了问题,就去找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就能够顺理成章,每过一段时间就进行一次改革,也就不至于出现制度僵化,乃至各个阶层都对大明失去信心的地步。”
    “好,那你觉得这些措施还有要修改的地方吗?”
    朱标又问。
    “基本上已经做得很完善了。”
    朱云峰摇摇头,表示他已经没有可以帮忙修改之处。
    毕竟朱标做这些内容可不是靠在现代想象。
    而是结合现代观历史,在历史中找到的老朱留下的弊端,再亲自调研。
    这段时间朱标也是研究朝廷内部官员制度、地方百姓生活情况、江南士绅占有田亩的情况以做出的应对。
    在整体上主要以加强中央集权,加强行政效率,缓解土地兼并,减轻百姓负担为主。
    如果在原来历史上,朱标要做这样的改革很难。
    螺蛳壳里做道场。
    就那么大点盘子和实力,你减轻了百姓负担,那朝廷收入就减少,还是得引发一个郭桓案来弥补亏空。
    但朱云峰的出现给了朱标极大的帮助,银元弥补了朝廷亏空,每年一千多万贯,相当于目前朝廷财政的三分之一,是一笔巨大的收入。
    等以后经济发展起来,向海外出口,或是直接掠夺都没什么问题。
    所以关键在于现有的经济基础,如何决定上层建筑,以及下层发展。
    朱标这段时间的研究没有白费,已经做得相当好。
    朱云峰自然没有可以指摘的地方。
    毕竟他连藩王制度都已经进行了约束和改变,以目前的情况下,藩王制度不能取消,那如此就已经做到了极致。
    “既然如此,那就这样。”
    朱标站起来,信心满满地说道:“待到今年七月,我就正式发行规定这些制度,务必要明年推广至全国,落实这些政策。”
    “嗯,明年基本上就是大明的繁荣年月了,在这一点上太伯爷功不可没啊。”
    朱云峰吹捧了一句。
    “我先走了。”
    朱标拿着笔记本说道:“届时还得与父亲好好商议之后才行得通。”
    “我送送您。”
    朱云峰跟了过去。
    朱棣也站了起来,老老实实站到旁边。
    朱标随即要走,路过朱棣身侧,又看到他,想了想,便叮嘱道:“四弟。”
    “大哥。”
    “切记不可疏懒,不管是军事还是政治,都要在现代好好学。”
    “我明白的大哥。”
    “之前看你常在打游戏,这么下去可不行,人就要废掉了,以后纵使不能当皇帝,我也要派你去征伐它国,海外建土。”
    “是。”
    朱棣连连应下。
    “嗯。”
    朱标随后下了楼。
    朱云峰带着皮皮下楼送了送,一直送到地窖口。
    他俩一走,朱棣随即就像是放假期间,父母终于去上班的孩子,激动地又坐在了电脑前。
    “嘿嘿嘿,我的黑马喽。”
    朱棣沉迷其中,旁边盘在电脑桌上的蛋蛋猫斜视地看了他一眼,又继续睡觉了。
    等朱云峰上来的时候,就看到朱棣正噼里啪啦一顿操作猛如虎,然后就被虎先锋一拳打死。
    “焯!”
    朱棣气死了,说道:“已经死了三百多次了,还是过不去。”
    朱云峰翻起了白眼。
    自家这祖宗。
    这是要真废了啊。
    (本章完)

章节目录


地窖里的朱元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玩蛇怪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玩蛇怪并收藏地窖里的朱元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