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这是刚刚收到来自京城的消息。”
管家张吉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站到了魏广德身后,而此时我们的魏阁老披着蓑衣坐在江边磕着瓜子,不过双眼一直盯着江水里的浮漂。
他在钓鱼,虽然水平稀烂,经常半天也钓不起来一条。
回到崩山堡已经大半年了,开始还能静下心来看看书,现在也没了兴趣,于是钓鱼就成了他现在主要的活动。
“我看到快船了。”
魏广德没回头,只是淡淡说了句。
要不是身边人,谁能知道这个坐在江边的渔夫会是大明朝内阁大学士,朝廷重臣魏广德。
说完话,魏广德吐出嘴里的瓜子壳,搓搓手,这才回身从张吉手里接过书信。
等漫不经心拆开书信,随意看了眼,眼睛不由得瞪圆,拿着信纸的手也不由得捏紧,仿佛要把它捏碎似的。
“老爷,你没事儿吧。”
张吉可不会在魏广德之前偷看书信的内容,这是大忌。
不过看到自家老爷看到京城来的消息后如此反常的反应,自然也知道京城肯定是出事儿了,所以老爷才会有如此表现。
“无事,只是没想到离开京城还不到一年时间,那边已经大变样了。”
魏广德哀叹一声。
是的,现在京城的情形和他离开时已经大变样。
他的奏疏虽然送到了隆庆皇帝手里,但是内阁有高拱和张居正的支持,反对无效。
随着皇帝下定决心,大同和议顶着朝中巨大的压力被落实。
为此,兵部尚书郭乾因为触怒龙颜被致仕。
想要让朝廷再派员去大同,和俺答汗重新谈判,谋求修改和议条款的首辅李春芳在内阁也被高拱逼迫的下不来台。
是的,大同和议的条款,即便是不怎么发表意见的李春芳也不愿同意,实在是太丢人了。
檀渊之盟。
这就是现在京城文官里对王崇古谈出来的结果的评价。
做为现任首辅,当然不愿意承担污名,他已经选择了向隆庆皇帝递交乞归奏疏。
不过显然,高拱也不愿意在这个时候上位,所以隆庆皇帝那里一直压着不批,全部留中。
毕竟,朝臣对朝堂政令的不满,全部都要发泄到首辅身上。
而做为首辅,李春芳确实又没有能力压制高拱。
虽然魏广德之后也反复思考过,檀渊之盟是虽然被不少人视为中原王朝向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妥协,是用金钱换取和平的方式,尽管避免了一场注定没有希望获胜的战争,但终究是低头了。
后世也有人持不同观点,认为澶渊之盟其实是一种平等的体现,在当时的情况下,辽国和宋朝实力相当,谁也无法完全战胜对方。
是的,签订檀渊之盟时,宋辽两国在檀州都集结了大批兵马,但宋朝先手已失。
辽朝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朝也是不得已选择在此决战。
本来胜算就渺茫,能够用这种方式结束战争,自然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
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
这些条款在当时已经是宋朝能够争取到的最好的结果,因为毕竟技不如人,否则也不会失去北方边境。
因此,通过澶渊之盟,宋朝实际上算是采取了一种聪明的策略,通过支付岁币来换取和平,避免了一场可能的战争,虽然屈辱,却暂时可以保全,避免亡国的风险。
而这次大同和议的内容,除了措辞上没有使用“岁币”,而是用明朝惯用的“抚赏”,看上去似乎更有欺骗性,但实际上那些银子和当年宋朝输辽的岁币差别也不大了。
而檀渊之盟也成为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此后宋朝国力日渐衰弱,而北方辽国则因为战争赔偿的输入而越发强盛。
这次的大同和议,实际上是在双方势均力敌,甚至大明国力占优的情况下签订的,就合约条款来说,根本就没有体现出双方实力的差距。
魏广德当然知道,就合约里那点抚赏银,对比之前的军事支出来说肯定是少了许多,那些支持和议的官员们,或许在心里也是抱着少输当赢的心理看待此事。
但是魏广德却是知道,草原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未来已经不是他们的天下了。
不过现在想这些也没什么用,随着隆庆皇帝下定决心接受这份和议内容,朝廷已经下旨,授把汉那吉为指挥使,阿力哥为正千户,各赏大红紵丝衣,并命总督王崇古等悉如原奏,尽心处置,务求至当。
而做为回应,俺答诱捕板升城赵全、李自馨、王廷辅、赵龙等白莲教头目,其中赵全此时已经被板升城白莲教徒拥立为白莲教主,并将人送到大同,交给明朝官府。
随后遣使乞封,又为黄台吉乞官,并请求输马易铁锅布帛互市。
双方都在默契中开始履行谈判时所定下的条款,大明锡以王号,加封俺答为顺义王,颁给镀金印信。
吉囊长子吉能,并俺答长子黄台吉,俱宜授以都督职衘,各枝子孙如兀慎打儿汉台吉、摆腰小把都儿台吉等都按照朵颜三卫故事进行加封,分授指挥使、千户、百户等官职。
消息的最后,则是大同方面押送赵全等白莲教叛匪进京,礼部正在筹备献俘大典。
魏广德心里很清楚,大同和议既定,北方应该会在暂时和平下来,虽然怎么想都觉得大明在合约上有些吃亏。
其实,这个时候魏广德已经根本不在乎这个合约,他更关注的是李春芳致仕和高、张二人在此事上搅合到一块,内阁只剩下殷士谵一人,怕是也坚持不了多久。
乱了,朝局彻底乱了。
在他离开朝堂一年不到的时间,整个大明朝堂出现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他都不知道未来会如何发展。
要是通过这件事儿高拱和张居正混到一块,那殷士谵能不能拖到自己复出都成问题。
若是途中殷士谵也被致仕的话,自己还有复出的必要吗?
等一年多后自己重回内阁,然后被高拱、张居正压制
在这一刻,魏广德忽然有些心灰意冷。
他感觉就算回到朝堂,也不过就是做个受气的小媳妇儿,高拱那边怕是会把所有脏活、累活都丢给他。
不值得。
魏广德心里有了计较,默默折好书信放回信封里,随手揣入怀中。
他现在能做的,就是继续钓鱼,希望今天能够钓到一条鱼。
晚上,魏广德回到家里兴致也是不高。
吃过晚饭后就一个人来到书房里,翻出自己这些日子想到的修订《宗藩条例》的草稿,都有点想一把撕碎。
这是隆庆皇帝在他临走时派人知会的,既然回乡,有时间还是帮他想想怎么处理宗室问题。
他现在一切都有赖于隆庆皇帝,原来打算培养小太子的计划,也因为皇帝一道让太子十岁出阁的旨意给破灭。
说起来,他这个太子少师一年都见不到太子几面.
魏广德又无意识的开始遐想,比在隆庆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他不如高拱,太子那边,好像后世说的就只有他的老师是张居正,还独揽大权许久,直到太子成年亲政后,张居正都还几乎控制着大明的至高权利。
“嗯?”
本来斜靠在椅子上假寐的魏广德忽然一下子坐直身子,先前的慵懒一扫而空。
魏广德仔细回忆,他不知道朱翊钧是什么时候登上的皇位,但是印象里他是登基以后才开始跟着张居正读书的。
这说明什么?
忽然,一种可怕的预感浮现在他心里,隆庆皇帝怕是命不久矣。
他也不知道隆庆皇帝什么时候没的,可若是皇帝死了,太子现在才几岁,还会记得他这个师傅吗?
张居正击败了高拱
有一个念头出现在他脑海里,是了,张居正能独揽大权,那肯定是隆庆皇帝死了以后的事儿。
没了隆庆皇帝的支持,高拱在朝堂上根本就支撑不下去,何况还有徐阶的事儿,他们两个也不可能真正的搅合在一起。
魏广德觉得这会儿脑壳有点胀,太多东西一下子被意识到,显得很是杂乱无序,不知道该怎么理清楚才好。
自己在江西还要呆上一年多时间,隆庆皇帝能不能撑到自己复出的时间?
若是可以,自己不管在内阁怎样受气,都还是要坚持下来,等到最后成为顾命大臣。
若是坚持不到的话,那自己几乎就没有了复出的希望,那时候的张居正已经是顾命大臣,自己在内阁也只能听命于他。
不管怎么想,魏广德都觉得自己是棋差一着。
母亲的去世,真的太突然,打乱了他的布置,现在闹得个满盘皆输。
魏广德不敢埋怨什么,毕竟是这身体的母亲,不过他心里还是有一种强烈的不甘。
不知道什么时候,魏广德已经在屋子里,来回踱着步,一种叫做焦虑的情绪已经充斥全身。
现在不是考虑京城内阁情况的时候,他已经想到隆庆皇帝之后的事儿。
是的,张居正就是因为和冯保合作,才在隆庆皇帝死后再次让高拱下野,自己独揽朝政。
朱翊钧和冯保,现在应该是冯保才是其中最关键的人物。
魏广德停下脚步,想了想,再有两个月就是朱翊钧的生日,往年这个时候他都是要被小太子准备礼物的。
今年人虽然不在京城,但是生日礼物还是不能少。
至少这样,小太子的心里还会记得有他这么一个老师的存在。
顺便,冯保那里也得送上一份礼物。
他人不在京城,想要把冯保绑在自己这边,几乎已经不可能。
冯保不是傻子,现在内阁阁臣李春芳可以排除,他的离开是迟早的事儿,已经失去了价值。
内阁中剩下的,有投资价值的阁臣,只剩下张居正和殷士谵二人。
高拱的地位,还有他和陈洪之间的关系,注定了他和冯保不可能走到一起。
而且,以高拱在隆庆皇帝心目中的地位,根本不需要考虑和冯保合作,因为他绝不会想到隆庆皇帝会英年早逝。
张、殷二人对比,魏广德相信冯保选择的合作对象一定是张居正,而不会是殷士谵。
毕竟,张居正也是隆庆皇帝给朱翊钧钦定的师傅之一。
他现在能想到的补救办法不多,除了再给殷士谵写信,让他隐忍外,也就没其他的招数了。
想到这里,魏广德回到座位上坐下,看着自己草拟的几条修改意见出神。
《宗藩条例》,是嘉靖后期为了应对宗室问题提出来的,主要的推动者是宗室南陵王朱睦楧。
自明朝中期之后,宗室人口暴增所给财政造成的压力,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为此,朝廷不得不不断地修改《皇明祖训》,用以缩减供养宗禄的开支,减少宗室成员的生育速度,但每每都是收效甚微。
而在《宗藩条例》颁布前,宗室问题都是按照《皇明祖训》来处理。
《宗藩条例》从嘉靖皇帝下旨到成书,前后历时四年,由阁臣李春芳于嘉靖四十四年完成。
李春芳为了编撰此书,也参考了宗室建议,几乎全部都被他编入书中。
不过,此书真正的目的还是在于明确禄米折色比例,如有以下规定,郡王、将军给钞70%、给粮30%;中尉给钞60%、给粮40%;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仪宾等给钞80%、给粮20%。
明确宝钞和禄米给付比例,实际上,就是在给宗室降薪。
都知道大明宝钞就是废纸,只有给粮才是实实在在的。
另外,严格宗禄发放的条件,包括限定年龄,严格支取时间,限制宗室婚丧嫁娶等活动等等。
《条例》虽然很多,但实际上除了降薪和设定更苛刻的条件外,几乎延续了朱元璋所拟定的《皇明祖训》内容,其实并没有太多根本性改革。
而魏广德考虑修改《宗藩条例》,则是首先给宗室各分支禄米定额,设定爵位的分配比例。
以后不论宗室人口如何变化,禄米定额都不会改变,只会按照宗室人口变化而增减。
还有就是允许宗室自愿谋生,以放弃俸禄换取免除税收,也允许宗室进行科考、担任官职,但其只能在官职和爵位之间二择其一。
按照朱元璋定下的规矩,明朝宗室是不能从事四业活动,也就是什么都不能做。
魏广德在这里允许宗室二选一,其实是擦边坏了《皇明祖训》的规定,但是就他了解到底层宗室的情况,相信愿意的人不会少。
管家张吉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站到了魏广德身后,而此时我们的魏阁老披着蓑衣坐在江边磕着瓜子,不过双眼一直盯着江水里的浮漂。
他在钓鱼,虽然水平稀烂,经常半天也钓不起来一条。
回到崩山堡已经大半年了,开始还能静下心来看看书,现在也没了兴趣,于是钓鱼就成了他现在主要的活动。
“我看到快船了。”
魏广德没回头,只是淡淡说了句。
要不是身边人,谁能知道这个坐在江边的渔夫会是大明朝内阁大学士,朝廷重臣魏广德。
说完话,魏广德吐出嘴里的瓜子壳,搓搓手,这才回身从张吉手里接过书信。
等漫不经心拆开书信,随意看了眼,眼睛不由得瞪圆,拿着信纸的手也不由得捏紧,仿佛要把它捏碎似的。
“老爷,你没事儿吧。”
张吉可不会在魏广德之前偷看书信的内容,这是大忌。
不过看到自家老爷看到京城来的消息后如此反常的反应,自然也知道京城肯定是出事儿了,所以老爷才会有如此表现。
“无事,只是没想到离开京城还不到一年时间,那边已经大变样了。”
魏广德哀叹一声。
是的,现在京城的情形和他离开时已经大变样。
他的奏疏虽然送到了隆庆皇帝手里,但是内阁有高拱和张居正的支持,反对无效。
随着皇帝下定决心,大同和议顶着朝中巨大的压力被落实。
为此,兵部尚书郭乾因为触怒龙颜被致仕。
想要让朝廷再派员去大同,和俺答汗重新谈判,谋求修改和议条款的首辅李春芳在内阁也被高拱逼迫的下不来台。
是的,大同和议的条款,即便是不怎么发表意见的李春芳也不愿同意,实在是太丢人了。
檀渊之盟。
这就是现在京城文官里对王崇古谈出来的结果的评价。
做为现任首辅,当然不愿意承担污名,他已经选择了向隆庆皇帝递交乞归奏疏。
不过显然,高拱也不愿意在这个时候上位,所以隆庆皇帝那里一直压着不批,全部留中。
毕竟,朝臣对朝堂政令的不满,全部都要发泄到首辅身上。
而做为首辅,李春芳确实又没有能力压制高拱。
虽然魏广德之后也反复思考过,檀渊之盟是虽然被不少人视为中原王朝向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妥协,是用金钱换取和平的方式,尽管避免了一场注定没有希望获胜的战争,但终究是低头了。
后世也有人持不同观点,认为澶渊之盟其实是一种平等的体现,在当时的情况下,辽国和宋朝实力相当,谁也无法完全战胜对方。
是的,签订檀渊之盟时,宋辽两国在檀州都集结了大批兵马,但宋朝先手已失。
辽朝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朝也是不得已选择在此决战。
本来胜算就渺茫,能够用这种方式结束战争,自然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
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
这些条款在当时已经是宋朝能够争取到的最好的结果,因为毕竟技不如人,否则也不会失去北方边境。
因此,通过澶渊之盟,宋朝实际上算是采取了一种聪明的策略,通过支付岁币来换取和平,避免了一场可能的战争,虽然屈辱,却暂时可以保全,避免亡国的风险。
而这次大同和议的内容,除了措辞上没有使用“岁币”,而是用明朝惯用的“抚赏”,看上去似乎更有欺骗性,但实际上那些银子和当年宋朝输辽的岁币差别也不大了。
而檀渊之盟也成为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此后宋朝国力日渐衰弱,而北方辽国则因为战争赔偿的输入而越发强盛。
这次的大同和议,实际上是在双方势均力敌,甚至大明国力占优的情况下签订的,就合约条款来说,根本就没有体现出双方实力的差距。
魏广德当然知道,就合约里那点抚赏银,对比之前的军事支出来说肯定是少了许多,那些支持和议的官员们,或许在心里也是抱着少输当赢的心理看待此事。
但是魏广德却是知道,草原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未来已经不是他们的天下了。
不过现在想这些也没什么用,随着隆庆皇帝下定决心接受这份和议内容,朝廷已经下旨,授把汉那吉为指挥使,阿力哥为正千户,各赏大红紵丝衣,并命总督王崇古等悉如原奏,尽心处置,务求至当。
而做为回应,俺答诱捕板升城赵全、李自馨、王廷辅、赵龙等白莲教头目,其中赵全此时已经被板升城白莲教徒拥立为白莲教主,并将人送到大同,交给明朝官府。
随后遣使乞封,又为黄台吉乞官,并请求输马易铁锅布帛互市。
双方都在默契中开始履行谈判时所定下的条款,大明锡以王号,加封俺答为顺义王,颁给镀金印信。
吉囊长子吉能,并俺答长子黄台吉,俱宜授以都督职衘,各枝子孙如兀慎打儿汉台吉、摆腰小把都儿台吉等都按照朵颜三卫故事进行加封,分授指挥使、千户、百户等官职。
消息的最后,则是大同方面押送赵全等白莲教叛匪进京,礼部正在筹备献俘大典。
魏广德心里很清楚,大同和议既定,北方应该会在暂时和平下来,虽然怎么想都觉得大明在合约上有些吃亏。
其实,这个时候魏广德已经根本不在乎这个合约,他更关注的是李春芳致仕和高、张二人在此事上搅合到一块,内阁只剩下殷士谵一人,怕是也坚持不了多久。
乱了,朝局彻底乱了。
在他离开朝堂一年不到的时间,整个大明朝堂出现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他都不知道未来会如何发展。
要是通过这件事儿高拱和张居正混到一块,那殷士谵能不能拖到自己复出都成问题。
若是途中殷士谵也被致仕的话,自己还有复出的必要吗?
等一年多后自己重回内阁,然后被高拱、张居正压制
在这一刻,魏广德忽然有些心灰意冷。
他感觉就算回到朝堂,也不过就是做个受气的小媳妇儿,高拱那边怕是会把所有脏活、累活都丢给他。
不值得。
魏广德心里有了计较,默默折好书信放回信封里,随手揣入怀中。
他现在能做的,就是继续钓鱼,希望今天能够钓到一条鱼。
晚上,魏广德回到家里兴致也是不高。
吃过晚饭后就一个人来到书房里,翻出自己这些日子想到的修订《宗藩条例》的草稿,都有点想一把撕碎。
这是隆庆皇帝在他临走时派人知会的,既然回乡,有时间还是帮他想想怎么处理宗室问题。
他现在一切都有赖于隆庆皇帝,原来打算培养小太子的计划,也因为皇帝一道让太子十岁出阁的旨意给破灭。
说起来,他这个太子少师一年都见不到太子几面.
魏广德又无意识的开始遐想,比在隆庆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他不如高拱,太子那边,好像后世说的就只有他的老师是张居正,还独揽大权许久,直到太子成年亲政后,张居正都还几乎控制着大明的至高权利。
“嗯?”
本来斜靠在椅子上假寐的魏广德忽然一下子坐直身子,先前的慵懒一扫而空。
魏广德仔细回忆,他不知道朱翊钧是什么时候登上的皇位,但是印象里他是登基以后才开始跟着张居正读书的。
这说明什么?
忽然,一种可怕的预感浮现在他心里,隆庆皇帝怕是命不久矣。
他也不知道隆庆皇帝什么时候没的,可若是皇帝死了,太子现在才几岁,还会记得他这个师傅吗?
张居正击败了高拱
有一个念头出现在他脑海里,是了,张居正能独揽大权,那肯定是隆庆皇帝死了以后的事儿。
没了隆庆皇帝的支持,高拱在朝堂上根本就支撑不下去,何况还有徐阶的事儿,他们两个也不可能真正的搅合在一起。
魏广德觉得这会儿脑壳有点胀,太多东西一下子被意识到,显得很是杂乱无序,不知道该怎么理清楚才好。
自己在江西还要呆上一年多时间,隆庆皇帝能不能撑到自己复出的时间?
若是可以,自己不管在内阁怎样受气,都还是要坚持下来,等到最后成为顾命大臣。
若是坚持不到的话,那自己几乎就没有了复出的希望,那时候的张居正已经是顾命大臣,自己在内阁也只能听命于他。
不管怎么想,魏广德都觉得自己是棋差一着。
母亲的去世,真的太突然,打乱了他的布置,现在闹得个满盘皆输。
魏广德不敢埋怨什么,毕竟是这身体的母亲,不过他心里还是有一种强烈的不甘。
不知道什么时候,魏广德已经在屋子里,来回踱着步,一种叫做焦虑的情绪已经充斥全身。
现在不是考虑京城内阁情况的时候,他已经想到隆庆皇帝之后的事儿。
是的,张居正就是因为和冯保合作,才在隆庆皇帝死后再次让高拱下野,自己独揽朝政。
朱翊钧和冯保,现在应该是冯保才是其中最关键的人物。
魏广德停下脚步,想了想,再有两个月就是朱翊钧的生日,往年这个时候他都是要被小太子准备礼物的。
今年人虽然不在京城,但是生日礼物还是不能少。
至少这样,小太子的心里还会记得有他这么一个老师的存在。
顺便,冯保那里也得送上一份礼物。
他人不在京城,想要把冯保绑在自己这边,几乎已经不可能。
冯保不是傻子,现在内阁阁臣李春芳可以排除,他的离开是迟早的事儿,已经失去了价值。
内阁中剩下的,有投资价值的阁臣,只剩下张居正和殷士谵二人。
高拱的地位,还有他和陈洪之间的关系,注定了他和冯保不可能走到一起。
而且,以高拱在隆庆皇帝心目中的地位,根本不需要考虑和冯保合作,因为他绝不会想到隆庆皇帝会英年早逝。
张、殷二人对比,魏广德相信冯保选择的合作对象一定是张居正,而不会是殷士谵。
毕竟,张居正也是隆庆皇帝给朱翊钧钦定的师傅之一。
他现在能想到的补救办法不多,除了再给殷士谵写信,让他隐忍外,也就没其他的招数了。
想到这里,魏广德回到座位上坐下,看着自己草拟的几条修改意见出神。
《宗藩条例》,是嘉靖后期为了应对宗室问题提出来的,主要的推动者是宗室南陵王朱睦楧。
自明朝中期之后,宗室人口暴增所给财政造成的压力,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为此,朝廷不得不不断地修改《皇明祖训》,用以缩减供养宗禄的开支,减少宗室成员的生育速度,但每每都是收效甚微。
而在《宗藩条例》颁布前,宗室问题都是按照《皇明祖训》来处理。
《宗藩条例》从嘉靖皇帝下旨到成书,前后历时四年,由阁臣李春芳于嘉靖四十四年完成。
李春芳为了编撰此书,也参考了宗室建议,几乎全部都被他编入书中。
不过,此书真正的目的还是在于明确禄米折色比例,如有以下规定,郡王、将军给钞70%、给粮30%;中尉给钞60%、给粮40%;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仪宾等给钞80%、给粮20%。
明确宝钞和禄米给付比例,实际上,就是在给宗室降薪。
都知道大明宝钞就是废纸,只有给粮才是实实在在的。
另外,严格宗禄发放的条件,包括限定年龄,严格支取时间,限制宗室婚丧嫁娶等活动等等。
《条例》虽然很多,但实际上除了降薪和设定更苛刻的条件外,几乎延续了朱元璋所拟定的《皇明祖训》内容,其实并没有太多根本性改革。
而魏广德考虑修改《宗藩条例》,则是首先给宗室各分支禄米定额,设定爵位的分配比例。
以后不论宗室人口如何变化,禄米定额都不会改变,只会按照宗室人口变化而增减。
还有就是允许宗室自愿谋生,以放弃俸禄换取免除税收,也允许宗室进行科考、担任官职,但其只能在官职和爵位之间二择其一。
按照朱元璋定下的规矩,明朝宗室是不能从事四业活动,也就是什么都不能做。
魏广德在这里允许宗室二选一,其实是擦边坏了《皇明祖训》的规定,但是就他了解到底层宗室的情况,相信愿意的人不会少。